曹操是汉丞相,孙刘是汉官员,赤壁之战孙刘的法理依据是什么?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天下人说曹操名为汉相丶实为汉贼。
汉帝以血书昭令董昭组织反曹人马,有马腾将军丶刘备将军二人实施密捕,不料有小人告密,东窗事发,曹操逮捕了京中反曹人马,而刘备早就脱身而去。
马超领兵反曹,中了离间计而失败。
曹操官渡之战彻底打败了袁绍,统治了整个北方。曹操收纳大量张角余部青州兵,号称83万大军南下,声势浩荡。
刘备和诸葛亮深知,不能让曹操南下扫平诸侯,一旦一家独大,曹操就将取代汉室自立为皇,隆中天下计匡扶汉室将失去希望。
在刘表死后,其夫人蔡夫人和兄长蔡瑁献城投降曹操。在险境之下,诸葛亮推出了联吴拒曹之策。
诸葛亮出使东吴,舌此群儒,批驳了文官派降曹议和的投降主义,说动了周瑜和鲁肃联手抗敌。孙权立即命令周瑜率兵迎敌。
赤壁一战,曹操大败而逃。曹操无力南下,形成刘、曹丶孙三足鼎立之势。
曹操逼汉皇封曹操为魏国公,享受天子礼遇,篡汉之势日剧,遭到荀彧等反对,又逼使荀彧自尽。
曹操死后不久,曹丕就逼汉帝禅让,自立魏皇。
消息传到成都,刘备集团上下痛哭,在众人强烈要求下,刘备宣誓继承汉室,建立了蜀汉政权。过了若干年,孙权也宣布了建立吴政权。从此进入了三国时代。
曹操是汉丞相,孙刘是汉官员,赤壁之战孙刘的法理依据是什么?
谁拳头大,谁就有理。
190年,曹操率先伪造三公书信,号召关东诸侯讨伐董卓,已经是以下犯上的严重罪行,开创武装割据之始。
然后,诸侯就开始了兼并。
所以没谁是正统,包括顶着司空与丞相名义的曹操,当然,这也包括在赤壁抵抗曹操的孙权刘备。
如果208年赤壁大战是曹操获胜,此后大约3年左右平定江东,刘备只能逃向交州当野人(最终也是死)。再有三年平定马超所部,不到十年就能统一。
然后,曹操顺天应人被拥戴为皇帝,根本不需所谓的禅让,因为统一天下恢复黄巾暴动后的秩序就是最大的德,世家绝不敢如曹丕代汉时那样索要交换。
曹操是汉丞相,孙刘是汉官员,赤壁之战孙刘的法理依据是什么?
法理要服从暴力,谁打得赢谁有理。
曹操:奉天讨逆
孙刘: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
何况还有些衣带诏之类的故事
曹操是汉丞相,孙刘是汉官员,赤壁之战孙刘的法理依据是什么?
曹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狐假虎威,孙刘是汉官员。但却各有地盘,在自己的地盘上是耗孑挎枪窝里横的角色。汉朝庭名存实亡,失去了权威和制约能力。孙权居江东历三世,己成气侯。刘备自称皇叔,是汉正统。有法理依据。
曹操是汉丞相,孙刘是汉官员,赤壁之战孙刘的法理依据是什么?
曹操乱政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绑架或非法拘禁了汉献帝 彼时又企图俘虏孙刘两家 以现代刑法来看 孙刘系正当防卫
曹操是汉丞相,孙刘是汉官员,赤壁之战孙刘的法理依据是什么?
一、汉末"囚徒天子"——“衣带诏”;
“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孙刘抗曹一向都以此为口号,从赤壁之战周瑜力谏孙权抗曹到后来蜀国建国后诸葛武侯(诸葛亮)北伐曹魏,也是打出“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兴复汉室”的口号与旗帜;其实这一口号最初来源就在于汉献帝的“衣带诏”。建安元年(196年),当时还是兖州刺史的曹操率先迎奉汉帝刘协进驻洛阳,汉献帝封曹操为司隶校尉,录尚书事。随后曹操挟持刘协迁都到许昌(即许都)。汉献帝刘协又加封曹操为司空、大将军、赐以节钺,曹操大权独揽开始逐步实现他“挟天子以令诸侯”逐鹿中原的枭雄霸业。建安五年(200年),长期受制于曹操,不甘心成为傀儡的汉献帝刘协,将诏书缝在衣带里交给董贵人的父亲国舅车骑将军董承,诏令其设法诛杀曹操。于是车骑将军董承遂与左将军刘备、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等人一起秘密谋划,结果事情泄露,车骑将军董承等人尽数被曹操诛杀,就连当时怀有身孕的董贵人也被绞杀。关于这段历史,在《三国志》、《后汉书》等史书上均有记载,刘备出走袭杀徐州刺史车胄,占据徐州,随后曹操进军攻打刘备,刘备也因此辗转投奔袁绍。
蜀主刘备
《后汉书献帝纪》:五年春正月,车骑将军董承、偏将军王服、越骑校尉种辑受密诏诛曹操,事泄。壬午,曹操杀董承等,夷三族。
《三国志先主传》: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先主未发。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遂与承及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等同谋。会见使,未发。事觉,承等皆伏诛。
同年,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袁绍和曹操两大北方军阀势力之间展开了战略决战——“官渡之战”,此战曹操一举击败袁绍,为其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早在官渡之战前,袁绍讨伐曹操时,陈琳为袁绍做的号召各州郡守讨伐曹操的檄文《为袁绍檄豫州》,其中也是把曹操视为乱臣贼子;陈琳写的檄文非常精彩,就连曹操看后都赞叹不已,其中开篇的“是以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立非常之功。夫非常者,故非常人所拟也。”更是引领全文,檄文中陈琳大骂曹操和他先祖,同时旁征援引,历朝奸臣动乱的时候也是能臣建功立业之时。从历史上秦朝宦官赵高操持权柄,奴役天下、作威作福,当时没有人敢直言进谏,最终导致秦朝灭亡。大汉建立高祖刘邦去世后,吕后及吕氏一族权倾朝野(吕产被封为梁王,吕禄被封为赵王。)诸吕祸乱天下,幸得太尉周勃平定叛乱,建立不世之功,大汉基业才能兴隆。文中还说“操持部曲精兵七百,围守宫阙,外托宿卫,内实拘执,惧其篡逆之萌,因斯而作。”就是说曹操派七百精兵驻守皇宫,说是保卫皇上,其实是囚禁监视皇上;曹操迟早会篡夺大汉天下,为此我们要及时趁早行动。然后还说“操又矫命称制,遣使发兵。其得操首者,封五千户侯,赏钱五千万。”就是说曹操是矫诏假借天子名义发动大军,最后袁绍一方承诺许以高官厚禄号召天下豪杰志士诛杀曹操。
汉献帝和曹操之间肯定存在各种矛盾和冲突,曹操权倾朝野、大权独揽下,汉献帝及其眷属的生活可想而知。就连汉献帝的妻子伏皇后也畏惧曹操,她曾写信给她的父亲伏完,尽数曹操残暴不仁之事,希望她的父亲能够仿效董承诛杀曹操,结果付完迟迟没有行动。后来,也就是建安十九年(214年),伏皇后要求其父伏完诛杀曹操的密谋败露,曹操逼迫汉献帝废黜伏皇后。伏皇后被幽闭而死,刘协与她所生的两位皇子也以毒酒毒杀,同时伏氏宗族百余人被诛杀。次年,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又威逼刘协立其女曹节为皇后。
汉献帝刘协虽然位居天子,但是在位期间连自己妻儿都护佑不了,也可以看出“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这个不单独是孙刘抗曹的政治口号,也是有着法理和很多事实依据的。曹操如果是贤臣、忠臣那么应该是辅佐刘协,而不是一味想着控制天子,把汉帝刘协作为其政治筹码。
二、汉末群雄会猎江东——“赤壁风云”;吴主孙权
我们接着回过头来说赤壁之战,建安十三年(208年)在此之前曹操已基本完成北方统一,这一年曹操罢三公官职,置丞相、御史大夫,自任丞相,随后率军南下攻打荆州。这一年荆州内部也发生很多重大的事,最重要的就是原荆州牧刘表病逝,其次子刘琮继任统领荆州,其下属章陵郡太守蒯越及东曹掾傅巽等劝刘琮投降曹操,其中有一条理由是“以臣属的身份去抗拒天子,属于叛逆,名不正言不顺。”刘琮投降后,曹操得到荆州,随后他把目标瞄准了南逃的刘备和江东的孙权;可以这么说曹操最初发兵时,没有想过攻打江东孙权,因为他也不知道荆州这个兵家必争之地,来得这么容易。赤壁之战前,曹操写过一封信给曹操,信中这样写道:"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欲与将军会猎于吴。"曹操的法理依据是奉天子诏令讨伐有罪的人,他是要表明自己的“师出有名”,同时他把自己描述的声势浩大、大军进驻荆州,刘琮束手投降,现率军八十万南下,想和孙将军在吴地一块打猎(比划比划);其实也想趁此施压孙权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让孙权效仿刘琮不战而降。只不过一代枭雄的曹操这次失算了,孙权毕竟不是刘琮,但是面临曹操大军南下,孙权帐下以张昭为代表的一部分江东大臣也是劝孙权投降,其中的理由也有一条是“曹操兵多势大,挟持天子以朝廷名义征讨四方,我们以臣属身份对抗中央朝廷属于名不正言不顺”。而鲁肃和周瑜坚决主张抗曹,周瑜对孙权分析说:曹操虽然名义上是汉朝的丞相,实际上是乱臣贼子。而且还分析曹操一方的进军不利因素,比如曹操后方不稳定,驻兵函谷关西边的马超、韩遂是曹操的后患;曹操北方骑兵和江东南方士兵水战上的优势对比;冬季天气严寒,曹操战马缺乏草料;北方士兵不服水土,必然会发生疾疫等等,这一系列原因劝谏孙权拒绝投降迎战曹操。最终结果我们都知道,孙刘联合最终于赤壁击败曹操,战后曹操、孙权、刘备各自占据荆州的一部分,此战最重要的意义也就在于为此后三分天下、三国鼎立奠定了直接基础。所以说政治上的法理依据从来并不只属于曹孙刘任何一方,取决于当事人的看法、他的立场;“衣带诏”等事件和“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的口号也确实成为孙刘抗曹法理和现实依据。
公元208年汉末军阀势力对峙图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