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被瓦剌送回以后,明代宗为什么不找个机会杀了明英宗?
瓦剌送回朱祁镇以后,朱祁钰其实未尝没想过铲除后患,但最终也没能下手。而朱祁钰之所以没有除掉朱祁镇,有这么几个原因:
- 第一,当时满朝文武与皇太后的反对;
- 第二,朱祁钰当时并没有子嗣,太子仍旧是朱祁镇的儿子;
- 第三,就算嘴巴上说的兄友弟恭并非出自真心,但朱祁钰还是害怕史书刀笔的。
朱祁钰虽然贵为皇子,可其生母吴贤妃出身卑微,能够坐上皇位也是因为他有个喜欢乱来的兄长——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而在明宣宗朱瞻基的子嗣中唯郕王朱祁钰最长。为防止瓦剌挟持英宗狮子大开口,明朝大臣与皇太后将朱祁钰扶上了皇位。
虽然成为了皇帝,当时的皇太后仍旧是明英宗朱祁镇的生母孙太后。虽然明朝严禁后妃干政,不过孙太后作为明宣宗的皇后与当时的皇太后,尊贵无比,英宗又是她的儿子,朱祁钰若是想动手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明朝是宋朝以后,文人地位极高的朝代,皇帝所作所为任何让文人士大夫看不下去的行为,都可以变成臣子劝谏的理由。朱祁钰虽然是皇帝大权在握,臣子们再怎样也不可能与皇帝抗衡,可是在古代,言官与史官是让皇帝非常头疼的两种人。杀之容易,可保住自己的名誉可就没那么容易,人前的朱祁钰表现得对自己的兄长友善亲厚,若是下杀手必然遗臭万年。
更重要的是,朱祁钰当时并没有子嗣,皇位继承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明英宗被俘之前就已经册立了自己的庶子朱见深为储君,即便朱祁钰做了皇帝,按道理来说将来的皇位还是属于朱见深的——若是朱祁钰杀了朱祁镇,朱见深又怎么会放过他这个皇叔?
英宗回朝之后被朱祁钰软禁南宫,尤其杭贵妃生下朱见济以后,朱祁钰的野心暴露无遗——为了易储甚至废黜了元配汪皇后。不过朱见济短命,幼年夭折,这才让朱祁钰没有成功。可以说,若是朱见济还在,朱祁钰易储成功,未必就还能容得下英宗。
所以说,朱祁钰最终没有除掉明英宗,实在是迫于无奈,并非他不想这么做。
明英宗被瓦剌送回以后,明代宗为什么不找个机会杀了明英宗?
明宣宗虽然在为长达十年时间,也先后有过十余位后妃,但是他却只有两个儿子,长子朱祁镇,也就是日后两度在位的明英宗,次子朱祁镇,被封为郕王。和很多明朝初年野心勃勃不安分的明朝藩王不同的是,藩邸时期的朱祁钰,其实从来没有对皇位有过半点非分之想,如果不是土木之变英宗被俘,恐怕朱祁钰至死都不会沾染皇位半分,然而,历史终将把他从一个安逸的藩王推上了皇帝的宝座,平心而论,朱祁钰被众臣拥戴登基时,确实是不愿意的。然而朱祁钰在体验了皇权这把魔椅带来的快感后却又不愿意把皇位交还给他的哥哥英宗。英宗还朝后,代宗朱祁钰将其软禁,这一关就是7年时间,在这期间,代宗对英宗虽然处处提防,极尽苛刻,但是却从来没有动过要杀掉英宗的念头,我想这其中应该有以下三个原因:
首先,二人并非政敌,代宗念及手足之情,不忍加害明代宗和明英宗的皇位在之前从来就没有过争斗,其实皇位并不是困扰二人的问题,明宣宗时期,作为嫡出之子,朱祁镇的太子之位是非常稳固的,庶出的朱祁钰是没有任何资本能够挑战朱祁镇的太子之位的,并且朱祁钰也确实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兄弟二人是明宣宗仅有的两个儿子,从小到大,兄弟二人的关系也非常好,兄弟俩的年纪只相差一岁,并且他们兄弟俩从小就在一读书、玩耍,他们之间的兄弟情其实是非常深厚的,也正是因为如此,朱祁钰被封为郕王时,宣宗并未安排其去外地就藩,而是将其就藩的地点选在京师。后来宣宗驾崩,朱祁镇即位,做了皇帝之后英宗对待弟弟朱祁钰也是真心的好,并且,朱祁钰也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出于正常人的感情,朱祁钰没有忍心将这个被当过俘虏的哥哥给狠心杀掉。
其次,代宗不想开启残害手足的的先例历史上不乏有为了皇位和权力父子相残,骨肉相杀的事情,隋炀帝弑父继位,李世民屠兄杀弟,就连明初的靖难之役,其本质也是皇室内部叔侄相杀争夺皇位的惨剧。这些人都的所作所为都使得其千百年来饱受诟病。熟读史书的朱祁钰不会不知道,他不想把事情做绝,更不想让自己在是史书上留下不光彩的历史,虽然说朱祁钰当时已经贵为皇帝了,可是这种杀害兄弟的事情,还是大逆不道的,况且自己的皇帝之位,原本就是从朱祁镇那得到的。
第三,代宗认为,皇位迟早要交还给英宗朱祁钰在废黜了英宗的太子朱见深之后,改立了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皇太子,但是天不作美,代宗这位唯一的儿子不久便夭折了,从此,代宗在未有过儿子,代宗嘴上不说,但是随着自己身体的日渐衰弱,绝嗣已经成为了板上钉钉的事情,此时代宗已经明白,自己百年之后,皇位即便不交回给英宗皇帝,也会交给英宗的太子朱见深。代宗虽然废掉了朱见深的太子之位,但是并没有为难他,反而对其生活非常照顾,这也可能是代宗在知道自己绝嗣成为事实之后给自己留的一条后路,但是不管怎么说,代宗都认为,皇位的传袭终将回归英宗一脉。若是将朱祁镇或是朱见深杀掉,那将使其父明宣宗一脉绝嗣,大明江山会很可能因此后继无人,而旁系的藩王们可能会因为皇帝的绝嗣而群起作乱争夺皇位,这将是大明王朝无法承受的动荡,所以朱祁钰不能对朱祁镇动手,否则他将成为大明的罪人。
发生在明朝前期的朱祁镇和朱祁钰兄弟二人的故事,仔细读来其实很有意思,原本作为郕王的朱祁钰并无心皇位,但是随着自己机缘巧合的登上帝位,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这个原本没有野心的藩王慢慢的喜欢上了权力带来的快感以及百官和百姓的爱戴,而就在这时,原本被俘的朱祁镇的却意外的回来了,已经站在权力巅峰的他自然是不能轻易将皇位拱手相还,毕竟那样做的话自己的努力就会白费。但是由于朱祁钰的一念之差和他的心软以及顾虑,最终还是让他成为了皇权斗争的牺牲品。
原创:历史课课代表。
明英宗被瓦剌送回以后,明代宗为什么不找个机会杀了明英宗?
本文的来源都是出自《明史》《明史纪事本末》,《明通鉴》。
明代宗在当时不可能杀死明英宗,因为明英宗在政治上占据了优势,在明英宗归国回到北京后,依旧有大量的大臣忠心于明英宗,在这种情况下,明代宗要杀死明英宗,恐怕大臣们也不答应。随即明代宗采用了一个十分高超的技巧,企图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以此建立属于自己的皇帝传承世系,这样明英宗就完全被边缘化,这可是比题主所说的杀人更加有效益性。
明英宗在明朝的强大政治基础。在明朝和瓦剌议和之后,当时的朝廷的大臣就为了上皇明英宗如何见明代宗的礼节还做了一番商议,我们可以先看看这场商议,来观看明英宗在明朝的礼节地位,同时也观察明英宗的强大政治势力。景泰元年(1450年),也先和明朝议和,明朝派使者杨善前往瓦剌,由他和也先商议明英宗回国事宜,也先在和杨善的谈话中,也先曾经询问明英宗回国是否会重登皇帝之位,杨善说明皇帝之位已定,明英宗只会被遵从为太上皇,而明英宗属于哥哥让位弟弟之举,杨善在礼节上已经给明英宗定性,明英宗在礼仪上属于太上皇,还是高过明代宗。
此后明代宗回国,朝廷大臣再次商议迎接明英宗的礼节。礼部尚书,太子太傅胡濙将礼部商议的结果上报明代宗。胡濙等人建议派礼部官员到龙虎台迎接,锦衣卫准备法驾在居庸关迎接,百官到土城外迎接,各将领到校场门迎接,明英宗从安定门入京城,进入东安门,在东上北门面南而坐,明代宗拜见明英宗完毕后,百官朝见,然后上皇进入南城的皇宫内。胡濙将结果汇报给明代宗。明代宗得知胡濙等人商议结果,心中十分不满。直接下诏只需要准备一轿二马到居庸关迎接明英宗,到了安定门后再换法驾,其他的准如所奏。给事中刘福上谏礼节太过于单薄。明代宗回复说我已经尊奉兄长朱祁镇为太上皇帝,礼节已经十分厚重了。在大臣再次发表不满之后,明代宗声称已经得明英宗的书信,明英宗在书信中声称礼节从简,至此大臣们再也不敢说话。
大臣不敢说话,就有小官说话。千户龚遂荣写信投给内阁大学士高谷,要求明代宗依照典故安排礼仪。龚遂荣举的典故就是唐肃宗迎接太上皇帝唐玄宗,高谷得到信件之后,就和大臣王直,胡濙商议,他们认为龚遂荣说的对,但是想要上奏的时候被都御史王文阻止,在这个时候给事中叶盛竟把此事上奏给了明代宗,叶盛的同僚林聪又弹劾王直、胡濙、高谷等人。高谷就把建议上报给了明代宗,明代宗看了之后十分不开心。为什么呢?
我们看看唐肃宗是怎么迎接唐玄宗的:在安史之乱的时候,唐肃宗收复长安,于是派人迎接唐玄宗回来,唐肃宗在望颜楼准备法架。唐玄宗在宫南楼,唐肃宗身着紫袍,他望着楼上的唐玄宗,在楼下行礼。然后唐玄宗下楼,他抱着唐肃宗哭泣,脱下皇帝的黄袍,给唐肃宗穿上。唐肃宗跪在地上,磕头要求辞去。唐玄宗说:‘天下人心皆归于汝,使朕得保余龄,汝之孝也。唐肃宗这样迎接太上皇帝唐玄宗的行为十分低下,他要跪着哭泣叩首,很显然这样的行为是不能够被明代宗所接受,于是明代宗强制下令大臣要求一致按照自己的诏令执行。
就这样明英宗的回国礼节被明代宗规定了,我们可以看看明英宗回国的最终的过程。
明代宗派遣太常少卿许彬去宣府,侍读商恪去居庸关,由这两人迎接明英宗。两人迎接明英宗到达北京,由明代宗在东安门迎接明英宗,由明代宗先拜明英宗,明英宗再拜明代宗,两人拥抱哭泣良久,然后是安排的礼节,明英宗表达让位给明代宗的意思,明代宗推辞几次,最后明代宗接受,然后安排明英宗在紫禁城旁的南宫居住。群臣退却,明代宗下诏大赦天下。
而且明英宗在被明代宗送入南宫居住后,实际上是相当于囚禁了明英宗。南宫位于紫禁城的东南面,但是紧接着就发生了以下事件:
景泰元年(1450)十一月,礼部尚书胡濙上书要求百官前去庆贺明英宗过万寿节。被明代宗拒绝。
景泰元年十二月,胡濙再次要求在第二年正旦这一天让百官朝见明英宗,但是再次被明代宗拒绝。同时荆王朱瞻堈表也上表请求朝见明英宗,明代宗也拒绝了这次请求。
我们在这里可以看到朝廷大臣里面有很多都是明英宗的支持者,例如胡濙,王直,高谷,龚遂荣等人,这里面有帝国的高官,也有小臣。他们在表面上是要求明代宗以重礼迎接明英宗,实际上是表达自己对于明英宗的怀念,也就是明英宗潜力支持者。在如此政治压力下,明代宗也只能在礼仪使用自己的皇帝权威压迫大臣屈服,最终采用极其简陋迎接明英宗。这也可以看的出来明代宗要杀死明英宗政治上的阻力很大。
其次要知道明英宗的子嗣很多,在正统十四年(1449年)到景泰元年(1450年)时已经有了三个儿子,分别是庶长子朱见深,朱见清,朱见湜,最为重要的是当时的明朝太子是明英宗的长子朱见深。而明代宗只有一个儿子朱见济。杀死明英宗,并不能灭绝明英宗的帝系一脉,于是明代采用了第二种手段。
明代宗试图废立太子的举动明代宗在景泰元年(1450)囚禁明英宗,但是这里囚禁的目的只是断绝了明英宗和外界的联系,并不是虐待明英宗,明英宗在南宫依旧是有人服侍,比如明英宗的妃子。
景泰三年(1452年)五月,明代宗废皇太子朱见深为沂王,出就沂邸。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皇太子。明代宗为了到达目的,贿赂给内阁的大学士一人分发50两金和100两银,同时明代宗的忠实部下陈循、王文等人就说太子可以更换。这个时候广西土官黄竑因为杀死兄长获罪,为了自保,他上奏朝廷请求更换太子,明代宗一看是好机会,于是就把黄竑的奏事下达给大臣商议。在廷议中,群臣不敢发言,只有给事中李侃,林聪,御史陈英认为不行。但是太监兴安呵斥群臣:此事不可已,即以为不可者勿署名,无得首鼠持两端。太监兴安的话让大臣沉默,最后大家都签上自己的名字,明代宗再次给大臣加官升职。就这样明代宗更换了太子。
对于此时的明代宗来说前途美好,太子一换,假如自己的儿子顺利成长长大,明英宗一系就是明日黄花。但是命运无情,在朱见济被立为太子的第二年,景泰四年(1453年)十一月,6岁的朱见济去世。
朱见济的去世之后的四年里,明代宗再也没有生出儿子,明代宗的如意算盘失败。这对于明代宗来说无疑打击很大,这意味着明英宗之子朱见深会被立为明朝的新太子,明代宗对于命运无可奈何,而且要求立朱见济为太子的呼声很高:
在景泰五年(1454年),御史钟同和仪制郎中章纶上奏请求立储。随后又有南京大理少卿廖庄上书立朱见深为太子,但是这些人都被廷杖,贬官。当时的给事中徐正为了讨好明代宗,他建议把沂王朱见深派到沂州,并且把南宫城墙增高数尺,伐去城墙旁边的高树,南宫的城门锁都要往里面灌铁。但是徐正被明代宗充军。
要知道明代宗的侄子朱见深在景泰年间一直在北京呆着,恰如廖庄所言:“上皇诸子,皇上之犹子也。”对于明代宗来说他虽然没有提及立太子的事,但是心里已经默认了,但是他又难以接受,于是就有这种矛盾的行为。
其实明代宗已经接受了命运的安排,儿子朱见济去世之后,而且此后再也没有儿子,明代宗已经无可奈何。夺门之变发生后,明代宗听闻消息,得知是明英宗复辟之后,连说“好,好。”恐怕也是他对于命运的感慨而已。命运的愚弄恐怕也是明代宗难以对于明英宗下手的原因之一。明英宗被瓦剌送回以后,明代宗为什么不找个机会杀了明英宗?
皇帝看着风光无限,谁会想到竟是个高危职业呢?历史上一共四百多位皇帝,百分之五十没活过30岁,而明代宗朱祁钰算一个。
明英宗朱祁镇听信谗言御驾亲征蒙古瓦剌,结果不但肉包子打狗,还被抓了俘虏。等他再一次回到京城后发现,他下岗了。
朱祁钰没有杀死他哥哥朱祁镇以绝后患的原因无非以下几点:
1.朱祁钰心太软。虽说朱祁镇是合法继承人,在明朝那个理学盛行的年代,士大夫和读书人特别认同合法性的问题。但是,只要稍微动一动脑筋,朱祁镇被病死还是很轻松的,这顶多算个技术活而已。可朱祁钰在做皇帝前只是个不谙世事、吊儿郎当的公子哥。要亲手杀死自己的亲哥哥这种大逆不道的事,也许只有李世民这种枭雄才下得了手,朱祁钰打死也做不出来,甚至连想都不敢想。
2.朱祁钰是个好人。他哥俩打小一起长大,感情非常好。哥哥做皇帝时,经常赏赐弟弟礼物。这回轮到弟弟做了皇帝,当然也不能亏待了哥哥。而且还承诺,等自己死了,皇位仍然交给哥哥的儿子朱见琛。
3.朱祁钰无后。在古代,无孝有三,无后为大。哪怕你在英明神武,在秦皇汉武,你没儿子,一切都是白茫茫啊!
朱祁钰做了八年皇帝,这八年可以想象他的心里压力有多大。皇位还给哥哥吧?还舍不得。不还吧?总觉得底气不足。人生啊!就是这么矛盾!
景泰八年,朱祁钰年仅30岁就一病不起,不久便撒手人寰。
鉴于水平有限,我只能粗略的总结出这几点。亲们还有什么好的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哦!我们一起探讨😛😛
明英宗被瓦剌送回以后,明代宗为什么不找个机会杀了明英宗?
杀不了,也不划算。
明代宗其实是不想接回明英宗的,代宗想英宗就这么死在大漠。但是大臣杨善自作主张,变卖家产买了许多奇珍异宝,在没有圣旨的情况下,将英宗接了回来。
史书中的记载“时举朝竞奇善功,而景帝以非初遣旨,薄其赏。”
大臣们认为杨善立了奇功,要大赏,而代宗是气的要死。这也间接说明代宗的地位不稳,这种情况主动杀英宗,无异于给大臣还有孙太后(英宗的妈)把柄,可能直接要代宗下台。
但哥哥明英宗回来,代宗必须要安排。于是,帝迎于东安门,兄弟二人抱着痛哭,各述遭遇,再推辞帝位,最后入居南宫,监禁起来。
到此为止,明英宗实质上已经构不成代宗的威胁,英宗已经承认代宗的地位。对代宗而言,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将皇位留在自己一系之中,也就是当初朱祁钰上位,大臣与孙太后的约定。
代宗想要立自己儿子为太子,必须先稳住大臣。而大臣中威望最高的就是于谦,以北京保卫战的胜利而获得巨大声望,所以代宗给了于谦极大的权力,于谦在代宗朝是以兵部尚书的身份做的宰相的事。
而且,代宗也知道于谦是支持自己当皇帝的。
大臣王直等议遣使奉迎,帝不悦曰:“朕本不欲登大位,当时见推,实出卿等。”谦从容曰:“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万一彼果怀诈,我有辞矣。”帝顾而改容曰:“从汝,从汝。”先后遣李实、杨善往。卒奉上皇以归,谦力也。
之前众大臣讨论要迎回明英宗时,代宗是发脾气的。于谦是用自己的“政治生命”担保,自己是支持代宗继续当皇帝,就是英宗回来,皇位也是代宗的,所以代宗才说:“从汝,从汝。”
但是于谦是一个真正的“士大夫”,他能支持代宗当皇帝,但并不表示他会推翻自己与孙太后的约定——以朱祁钰上位,英宗的儿子当太子,也就是说代宗想让自己儿子当太子,于谦顶多是不会反对。
代宗真要逼于谦,以于谦的性格真可能辞职不干,而没于谦的支持,代宗是真的压不住这群大臣。所以在景泰朝,代宗干的一切私事(坏事),都不会逼于谦做选择,而是交给其它人干。
所以于谦在代宗朝,从不掺和废立太子之事,对英宗的处理,于谦也不发表任何看法。
当代宗在景泰三年(1452年),废掉了侄子朱见深为沂王,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时,代宗实质上已经取得了胜利。
奈何第二年,自己的儿子朱见济死了,皇位没有儿子可继承成了代宗最大的问题。
以上的种种,才造成后来的“夺门之变”,要是代宗的儿子朱见济没死,任于谦与代宗绑定的利益关系,于谦必定会扶朱见济上位,继续保住代宗一脉。
明英宗被瓦剌送回以后,明代宗为什么不找个机会杀了明英宗?
明代宗倒是想杀,可是明英宗也是当过皇帝的人,在朝廷上也是有很高的人脉的。
明英宗的背景和人脉
1、奶奶是明仁宗的张皇后母亲是明宣宗的皇后孙皇后明仁宗是永乐大帝朱棣的儿子,他的治国方针与朱棣大不相同,仁宗推行的是仁政,虽然在位不足一年,但是他却纠正了明朝潜在的重大隐患和指明大明中兴的方向。首先仁宗释放了因靖难之役而被流放的明朝遗民,继而有还因靖难之役而死的人一个清白,使得朱家两个不同的阵营得到暂时的稳定;其次,仁宗停止了对外的扩张道路,把国家的发展和百姓的生活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使得永乐一朝因对外战争产生的国内矛盾得到缓解;再次,仁宗为儿子宣宗皇帝留下了众多辅政大臣,使得仁宗的仁政在宣宗一朝得以延续。
明宣宗从小是受到永乐大帝的指导,武可马上开疆扩土,文可用贤臣治理天下。虽然宣宗是著名的蟋蟀皇帝,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他的一朝,上面依靠着生母张太后,朝中依靠着仁宗留下的英国公张辅,大学士杨士奇、杨荣、杨溥和礼部尚书胡濙,为明朝的中兴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宣宗不过在位10年,明英宗继位时,不过还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孩子,之所以能够继承皇帝,也是因为明英宗朱祁镇是奶奶是仁宗的皇后,曾经辅助三代皇帝的女强人;而自己的生母是宣宗的孙皇后,更是在宣宗一朝帮助宣宗皇帝处理内政的贤内助。
2、明代宗朱祁钰的根基不稳土木堡之变后,因为朝局需要稳定,所以才把已经成年的朱祁钰推出来当了代宗皇帝,而且在朝中没有自己的嫡系势力,在后宫也并非是出众的皇子。若非瓦剌攻打到北京城下,朝中不可一日无君,为了避免主少国疑的局面,才无奈里朱祁钰为帝。
3、明英宗回明,身份是太上皇土木堡之变以后,皇帝明英宗被俘虏,为了防止瓦剌以皇帝的名义向明朝做出过分的举动,同时也是为了安抚大明王朝的稳定局势,有大臣于谦带头,征的孙太后的同意,立朱祁钰为帝,追封被俘虏的明英宗为太上皇,但是凡瓦剌以太上皇的名义做出有损大明的事都是会受到大明的严厉打击的。
瓦剌之所以放明英宗回大明,是想让两虎相争,但是瓦剌低估明英宗的背景和明英宗的忍,为了大明王朝,明英宗没有立马争做皇帝,而是蛰伏了起来,依靠太皇太后和太后,加上朝中忠于他的大臣,明英宗才没有被代宗皇帝杀害。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