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入宫的武则天柔弱无比,为何却能打败势力庞大的王皇后?

首先,武则天只是出身不是很高,而且作为先帝妃嫔在高宗朝身份尴尬,但说武则天柔弱简直是不知所谓。其次,王皇后出身高贵不假,不过出身高贵与势大完全是两码事。王皇后的门第出身虽然都是武则天远不能比的,不过身处后宫之中,两人心性智谋完全不同。更何况当时高宗一心打压世家门阀,王皇后最终被废武则天得以崛起,更重要的是两人的眼界不一样。

首先,看看王皇后出身有多高贵。王皇后出身著名的“太原王氏”。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到隋唐,出身门第是非常重要的,当时逐渐形成了著名的五姓七族,太原王氏与唐朝皇族陇右李氏一样,都是“五姓七族”。可以说,王氏的出身丝毫不逊色于李唐皇室。

王家世代封爵,王皇后的叔祖母,正是唐高祖李渊的亲姐妹同安公主,所以李王两家也是姻亲。王氏出身高贵,两家也是世代交好,所以当年唐太宗亲自指定王氏为李治的元配正妻。

可以说,王皇后的出身的确是相当之高的。而相较之下,武则天与王皇后就是云泥之别。武则天的父亲虽然有周国公的爵位,却是商人出身,处于“士农工商”最低。其母杨氏虽然出身弘农杨氏,却已属远支早已没落。更要命的是,武则天是太宗朝入宫的先帝妃嫔,在高宗朝,她与王皇后根本就不能相提并论。

不过,有一点要搞清楚——王氏虽然家世显赫,但是其“家势”并没有那么大。王皇后的父亲生前不过是个县令,因为女儿成为皇后担任陈州刺史,其母亲封了个魏国夫人,王皇后的兄长也就是个尚衣奉御。虽然王皇后的舅舅柳奭是中书令算个宰相,但要知道,唐朝时代宰相之位被分成好几个,早就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

武则天性情刚烈要强,而且工于心计城府很深,最著名的就是其驯服狮子骢的故事。或许也正因如此,武则天在太宗朝并不得宠,一直都是个才人。而王皇后就相反,王氏美貌而且温婉贤淑,所以被太宗选定为儿媳妇,从后来王皇后引武则天入宫对付萧淑妃这件事来看,王皇后的智商实在是堪忧。

高宗登基后,朝中世家门阀的势力仍旧很强大,包括高宗的舅舅长孙无忌也不把其放在眼里。高宗非常希望改变这样的局面,而废王立武只是当时高宗所布棋局的一个真实写照而已。虽然出身无法相比,但不要忘了,武则天与王皇后同处后宫,王皇后依靠的是让高宗非常不爽的门阀世族,武则天依靠的却是高宗皇帝。

正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澹奕个人认为,武则天的成功绝非偶然,也绝非单纯的与高宗情深,更重要的是武则天看透了高宗想要做什么。所以,纵然王皇后出身高贵,是先帝钦定也是徒然。

刚入宫的武则天柔弱无比,为何却能打败势力庞大的王皇后?

武则天之所以能在“废王立武”的斗争中取得最后的胜利,主要在于拥有唐高宗李治对她的宠爱与支持。从小妈到老婆,过程崎岖坎坷,二人已有了特殊的感情经历,命运已经把二人绑 在了一起。懦弱的唐高宗觉得有一个强而有力的皇后支持自己,能巩固自己的地位。尤其是,在面对关陇集团时,自己不再势单力薄。1.寒门的武则天得到了皇权的支持。

唐太宗去世之前,考虑到李治的柔弱,特意为他物色了顾命大臣。李治上位之初,所有的军国大事都要与长孙无忌、褚遂良等所谓的顾命大臣商议,废立皇后在当时是国家大事,当然也要与这些人相商。

唐高宗懂得要立武则天为皇后,首先就要取得舅舅长孙无忌的支持。长孙无忌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榜中名列第一。朝廷中,他是文官之首。唐高宗与武则天携带厚礼,亲自登门拜访长孙无忌。这长孙无忌固执己见,油盐不进,坚决不同意立武则天为皇后,导致君臣关系出现间隙。一个皇帝猥自枉屈给大臣送礼,竟然办不成事,高宗感觉皇权实在是太弱了。

此时,唐高宗与武则天由于受到了挫折,有了共同的反对派,夫妻关系又变成了战友关系。武则天是想从昭仪晋升为皇后,而唐高宗也想利用废立皇后这件事,打压朝廷的元老重臣的势力,以夺回皇权。

鉴此,唐高宗把极力反对立武则天为后的元老褚遂良贬到了潭州,此举有利于武则天的上位,更能取到杀一儆百的效果,对巩固皇权也是有利的。2.寒门人士在李治的暗示与支持下,为武则天呐喊助威。

在当时的社会,士族是社会的基石。世家豪门的社会地位非常高,其中的子弟享有很多的特权。朝廷中,重要的岗位必须由出身士族的人担任,而寒门子弟只能作为辅官,被人颐指气使。

武则天的对手是王皇后,她出身于太原王氏。这太原王氏属五姓七望之列,社会地位尤其尊贵。唐高宗企图打压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宰相势力,就必须扶持另一个势力与之抗衡,这时,寒门力量开始蠢蠢欲动了。

以李义府、许敬宗为首的寒门子弟们地位微,但人数众多,是支持武则天为后的中坚力量。唐高宗看得明白,他将首先上疏支持武则天为后的李义府,从中书舍人升到了中书侍郎,不久后又提升为宰相。

这样废后立后的斗争,就转变成了豪门与士族的斗争!于是武则天不再孤立,她有了支撑。

所以,趁着“废王立武”的机会,寒门子弟们各显神通,纷纷打破了晋升机制的障碍,使他们在仕途上看到希望,而且也确实有了升迁的机会。所以,寒门子弟认为:支持武则是值的,于是,唐高宗有了底气。3.武则天有优势。

武则天生下了儿子,母凭子贵。武则天在太宗朝,耳濡目染,积累了一定的政治经验。在给李治的谏言中,有重农减税的利民利国的好建议,这中高宗下怀,使高宗死心塌地要扶她上位。

4.李勣的支持。

唐高宗李治下决心废掉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他把王皇后没有子嗣的事说出来。遭到长孙无忌等大臣们的极力反对。 李治又想得到开国功臣李勣的支持,但开讨论会决定废立时,足智多谋的李勣请病假不来。

李治只好上门寻求帮助,李勣被逼无奈,轻描淡写地回答了一句话:“此陛下家事也,何须问外人?” 。高手就是高手,李勣即讨好了李治,使其坚定了信心。又没得罪其它重臣。效果显著!他帮武则天迈出了通往权力的重要一步。

刚入宫的武则天柔弱无比,为何却能打败势力庞大的王皇后?

女本柔弱,欲则为刚。

武则天刚进入皇宫只是李世民的一个才人,而她的心思也放在了李世民身上,毕竟后宫里的人谁不想得到皇帝的宠幸。因为武则天长的确实漂亮,所以李世民本来也挺喜欢这个女人的。可是后来李淳风告诉李世民一个“唐三代后,女主武皇”的谶语,而后宫里就一个武则天姓武,于是李世民就开始对这个女人起了防心了。

武则天这个时候很危险,并且她从皇帝身边的太监和徐妃那得知了那一个谶语,她知道,上位无望了,于是就想方设法的在李世民身边当了一个婢女。不过也正是这个行动使得她进入了李治的视线,也可以说是李治进入了她的视线。武则天漂亮啊,李治对她一见钟情,后来慢慢的,两人间有了私情。

在李治当上皇帝后,武则天则进入了感业寺当尼姑,在里面受尽折磨(对她来说是折磨)。她想要去看看外面的花花世界,心如止水的尼姑庵容不下她。后来,趁着李治来感业寺,她把握住了机会,与李治旧情复燃。这是一个转折点,于是,武则天开始了她的上位之路。

首先她在王皇后身边,表现的毕恭毕敬,看着没有一点威胁的样子。后来李治封武媚娘为才人,这就从王皇后那分开单飞了。而后来,因为李治本来就多情,而王皇后与萧淑妃对他来说没新鲜感了,于是总是宠幸武则天,于是武则天也为李治生了好几个皇儿(王皇后没一个皇子)。

看着武则天越来越得宠,于是萧淑妃与王皇后联盟对付武则天了,而武则天也知道,要混下去只能把王皇后与萧淑妃给拖下位,于是趁着一次机会王皇后来看望武则天刚生下的公主,于是武则天当断则断,想到了一个主意,这就是著名的事件,自己亲手杀了自己的女儿嫁祸于王皇后,那时候,没有人相信一个母亲会杀死自己的亲生女儿,并且武则天确实装的很像,于是,武则天成功打败王皇后,步步高升了。

可以说,是武则天的欲望再加上手段,成就了自己的地位。

刚入宫的武则天柔弱无比,为何却能打败势力庞大的王皇后?

可以从头看起武则天入宫到王皇后废后这一事情,就可以更好的理解。

唐高宗李治的皇后王氏是唐太宗指定的,唐高祖李渊之妹同安大长公主是王氏的叔祖母,王氏的母亲魏国夫人柳氏的叔母是唐高祖的外孙女。可以把王皇后氏关陇军事贵族的一员。但是王皇后嫁给李治之后一直没有儿子,这就变成了王皇后的隐忧,母以子贵,没有儿子的后宫女子是很悲惨的。李治就比较喜欢萧淑妃,萧淑妃入宫的时候就已经生下女儿义阳公主;此后又生下儿子许王李素节和女儿高安公主,王皇后对于萧淑妃的受宠十分不满,想要打击情敌,这时候她听到了一个传闻。

这个传闻发生在唐高宗永徽五年(公元654年),李治前往感业市上香,在人群中看到了脱发为尼的武则天,武则天看到李治后哭泣了起来,而李治看到武则天的哭泣,自己也哭了起来。原来是唐太宗晚年病重的时候,李治和武则天在一旁服侍,不知道怎么回事两人产生了感情。王皇后得知感业市的事情后,立刻想到这是对付萧淑妃的一个利剑。王皇后暗中让武则天生养头发。然后告知李治可以让武则天入宫,王皇后本来想以此打击萧淑妃,顺便也让李治感恩自己的行为。只是没有想到弄巧成拙。

武则天入宫之后侍奉王皇后十分得力,于是王皇后在李治面前说武则天的好话,最终武则天得到了李治的宠信,但是武则天此时和李治旧情复燃,王皇后和萧淑妃统统都得不到宠信,于是王皇后又和萧淑妃站在了一起共同对付武则天。最后就发生了杀女事件,事情是这样的,当时武则天生了一个女儿,王皇后来看望了一下,觉得十分喜欢这个婴儿,就挑逗两下孩子。但是王皇后走了之后。李治过来看女儿,武则天打开婴儿盖着的棉被,却发现女婴已经死了。武则天大哭,李治问旁边侍奉的宫人,宫人说皇后来过。由此李治认为是王皇后杀了武则天的女儿,由此想要废了皇后。按照《资治通鉴》的说法确实是武则天杀了自己的女儿,而《旧唐书》和《唐会要》只是记载暴卒。

但是当时的宰相是长孙无忌,他是李治的舅舅,也是唐太宗指定的辅政大臣。李治想废了王皇后需要得到长孙无忌的肯定。于是李治前去长孙无忌的府邸试探长孙无忌,但是长孙无忌不答应。中书舍人李义府为了讨好武则天和李治,于是就上书请求废皇后王氏,立武则天为后。唐高宗李治很开心,但是他还是担心废后会使得宰相有意见。

于是在永徽六年(655年)九月退朝之后咨询当时的宰相意见,主要是长孙无忌、李勣、于志宁、褚遂良。长孙无忌和褚遂良是唐玄宗指定的顾命大臣,长孙无忌没有出面,而褚遂良出面大力抗议,说不行,李治只好作罢。但是李治此后偷偷询问宰相李勣的看法,李勣说:“这是陛下的家事,为什么要问外人?”于是李治强力立武则天为皇后,他首先就把褚遂良贬为潭州都督。

最终这年十月,李治下诏废王皇后、萧淑妃为庶人。

了解事情的经过才知道,武则天之所以能够大败王皇后是因为武则天得到了唐高宗李治的支持,李治为了扩大皇权和帮助武则天,积极打击宰相长孙无忌等人,最终废除王皇后,这并不是武则天有多厉害,是因为有李治在帮助她。

刚入宫的武则天柔弱无比,为何却能打败势力庞大的王皇后?

感谢邀请。在武则天和王皇后的斗争中,武则天取得胜利。

首先,我们先来分析王皇后,王皇后出身高贵,不错的。她的家境非常好,爷爷是原魏尚书左仆射,母亲魏国夫人柳氏,可以说王皇后是官宦世家之后。因为性格善良,漂亮被许配给李治为王妃。随着李治被立为太子,王氏册封为太子妃。李治继位后,王氏顺理成章的册立为皇后。按理说王皇后人生已达到巅峰,只要不犯大错误,不会被废除的。恰恰因为武则天的出现,王皇后改变了人生轨迹。王皇后犯了一个错误,就是为了争夺恩宠,召回武则天。

其次,我们来分析武则天,武则天的出身,并非低微,他的父亲还是唐朝开国功臣,母亲出身隋朝皇室。十四岁的时候进宫,可惜没有得到李世民的恩宠,直到李世民去世。但是在李世民病重期间,武则天和李治产生了感情。本以为武则天会随着李世民的去世,会在感业寺度过自己的余生。没想到王皇后因无子失宠,就想拉拢武则天一起对抗情敌萧淑妃。武则天开始了自己的登基之路。第一,武则天怀孕,生下儿子,母贫子贵,迅速得到李治的恩宠。第二,武则天心狠手辣,为了嫁祸王皇后,不惜掐死自己的孩子。第三,武则天目标准确,在废王立武的事件中,与李治站在统一战线。第四,武则天不是为了权力而当夺权。给李治建言中,重视农业发展,减少苛捐杂税等利民利国的好事情。所以最后武则天能够战胜王皇后。

刚入宫的武则天柔弱无比,为何却能打败势力庞大的王皇后?

武则天之所以能在“废王立武”的斗争中取得胜利,除了武则天拥有唐高宗的宠爱和感情之外,更重要的是唐高宗认为立武则天为后,有利于巩固自己的皇权,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1.皇权与相劝的斗争

唐太宗去之前给儿子留下了几位顾命大臣,所以在唐高宗继位之初,所有的事情都要与长孙无忌、褚遂良的顾命大臣商议,废立皇后这样的大事自然也不例外。

唐高宗想立武则天为后,首先想到的就是得到长孙无忌的支持。但是给长孙无忌送了很多珠宝,长孙无忌还是不同意立武则天为后,君臣关系第一次出现裂痕。唐高宗意识到自己一个皇帝给大臣送礼,还办不成事,自己手里的权利实在是太弱了。

于是,唐高宗与武则天成了战友关系,武则天想从昭仪晋升皇后,而唐高宗想利用废立皇后的时机,打压朝廷重臣的势力。后来唐高宗把极力反对立武则天为后的褚遂良贬到了潭州。

2.寒门与士族的斗争

隋唐时期,士族是社会的根基。世家大族的社会地位非常高,也能享有更多的特权。朝廷重要岗位的任职必须出身士族,而寒门子弟只能作为辅官。

当时有五姓七望地位尤其尊贵,王皇后就是出自五姓七望中的太原王氏。唐高宗想打击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宰相势力,必须扶持另一种阶级与之抗衡,这时寒门力量就得到了扶持。

以李义府、张敬宗为首的寒门子弟是支持武则天为后的主要力量。唐高宗将首个明确上疏支持武则天为后的李义府,从中书舍人提拔到了中书侍郎,不久后又提为宰相。

利用“废王立武”的机会,寒门子弟打破了晋升机制的屏障,让他们在仕途上有了更快的升迁机会,唐高宗对于两种力量的制约,也是乐见其成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