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为解决蒙古问题耗费了巨大精力,为何清朝时却处理的很好?
明朝对漠北费尽心思还是没办法,看着前朝的教训明摆着没用,清朝自然就要换个方法。既然硬的不行,那就来软的。清朝时期,对于蒙古指定了三大策略:
第一,南不封王,北不断亲;
第二,分封以制其力;
第三,崇释以制其生。
明朝为了对付遏制漠北的势力费尽心思结果收效也不是很理想,而清朝时期的蒙古相当温顺。主要还是相对于明朝采取强硬手段不同,清朝用的都是名副其实的软刀子。
首先就是著名的联姻制度,也就是所谓的“北不断亲”。
从后金努尔哈赤统一建州女真开始,就开始进行满蒙联姻。当时的蒙古诸部落寞,察哈尔蒙古中的科尔沁部与女真人联姻,皇太极甚至还迎娶了末代蒙古大汗林丹汗的遗孀。从努尔哈赤开始,到后来的皇太极、顺治帝、康熙帝等,清朝宫廷后妃中来自蒙古者比比皆是。同时,大量的清朝宗室女子也远嫁蒙古。这种姻亲关系维持了很久,使得满蒙联盟非常巩固。
为了遏制蒙古对于清朝的威胁,清廷在蒙古大肆分封并且推行盟旗制度。
当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之前,蒙古诸部就是因为内斗不断所以无法与金朝等抗衡。明朝时期虽然就已经对蒙古施行“众建制度”,但是收效甚微,清朝吸取明朝教训,采取众建制度的同时加以改进,严格划定约束蒙古部民的活动、驻牧范围,同时编旗设佐更令爵制,牢牢的将蒙古掌握在手里。
清朝的众建制度其实也类似于汉朝时代解决诸侯问题的“推恩令”,将大漠南北都化整为零最终变成一盘散沙。
而最厉害的还是清朝让人防不胜防的“崇释以制其生”这种方法。
皇太极道:“以黄教柔顺蒙古,中国之上计也。”康熙帝道:“建一庙胜十万兵。”清朝规定蒙古各部部民,无论贵贱贫富,家家户户只要有男丁都需要出人去做喇嘛。清朝在蒙古大规模推崇藏教信仰,当时藏教在蒙古影响力非常强大。清朝末期,整个漠南蒙古40%以上成年男子都是喇嘛。大量青壮年男子成为不从事生产劳动也不婚配生育的喇嘛,沉重负担都落到女性头上,结果就是清朝时代,大漠南北人口锐减,最终根本无法与清廷对抗。
明朝两百多年费劲气力,甚至迁都戍边,最终也只是压制而已,所谓“温柔刀,刀刀要性命”,蒙古怎么都没想到被自己的盟友从背后捅刀子,这也许就是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吧。
明朝时,为解决蒙古问题耗费了巨大精力,为何清朝时却处理的很好?
其实清朝的管理机制还是相当完善的,帝王专制在清朝达到了顶峰。
就外部而言,从汉到明,一直影响中原王朝的游牧民族的问题在清朝得到了妥善的解决。
清朝是怎么解决的呢?主要是四点。
一是世缔国姻。 这个跟以前的和亲不同。和亲就是和一代,人家是世缔国姻,而且不是皇帝一家嫁女儿,而是清朝贵族普遍跟蒙古贵族联姻,变两家为一家。而且以前的皇朝,只嫁公主,不娶人家的妹子。而满清联姻是清朝贵族娶蒙古族的女子,很多皇后就出身于蒙古部落。
所以,这是一种集体联姻,做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满蒙一家。
第二是格外优待。清朝对蒙古部落的贵族是特别的优待,各种怀柔手段,要官给官,要地盘给地盘,可谓五金一险没风险。而且蒙古的亲王特别多,使得有清一朝,是清朝为天子,蒙古为王公。这两家是共享天下。
第三是,进行分化管理。清朝对蒙古部落实行划片区管理,每个部落划好地方之后,就不能随便走动了,跟孙悟空跟唐僧划了一个圈是一样一样的。你要出来,就是违法,我们要打你,你要不出来,那就是好王爷,我要赏钱给你。这个圈也成了蒙古部落的舒适圈。
不但不让他们出来,还刻意让各部落分开,就算进京见皇帝,也必须有各自的路线,不要碰头搞串联。
这样一来,蒙古部落就成了一盘散沙。也因为清朝的划分,搞得蒙古出现了内外蒙古。
最后一点就是推行黄教。
宗教一上,曾经踏遍欧亚的蒙古部落就成了佛系部落啦。
经过这些神操作,清朝神奇般的摆平了北方的游牧部落。
明朝时,为解决蒙古问题耗费了巨大精力,为何清朝时却处理的很好?
清朝能这么好处理蒙古问题,明朝也起很大作用的。
这么说没有明朝和蒙古的冲杀互斗,清朝也不可能把蒙古问题处理的这么好。每个王朝都不可独立存在,都是承上起下的,我也不明白都是自家王朝,明吹清粉整日斗那样,吃多了撑的,没地发泄。
对于明朝和蒙古来说,他俩互为敌人。
元朝的余阴使蒙古不可能轻易臣服在中原王朝之下,即便是俺答封贡,事实上也是独立的存在。
而满人和蒙古就没这么多纠结的。
明朝虽然对西部无兴趣,但对甘肃进行大批移民,使朝廷对边疆的控制力量不断增大。
所以明代崩溃后,甘肃仍然不必担心被准噶尔抢占,河套在手,清朝打准噶尔就容易许多了!
同时,俺答封贡事件后,蒙古对中原的威胁实质上己经不复存在。
明对蒙古开放了十一处马市,“自是约束诸部无入犯,岁来贡市,西塞以宁”。
蒙古诸部本来就各自为政,随着最强的俺答入贡,其他部落,如喀尔喀等一样从经济上己经从属中原。
虽然明朝原先骑兵很强,后来明朝的骑兵就衰落了,不能在战场上和蒙古骑兵正面对抗,只能依靠步兵对抗蒙古骑兵。
但,明朝人发明了用火器对付蒙古骑兵的方法,如果在平地上遇到蒙古人,就用运输的车辆结成车阵,站在车上用火器向蒙古骑兵射击,防御蒙古骑兵的冲锋。
有了这种战法,明军步兵遇到骑兵不再像过去那样只能挨打,也有了还手的力气。
所以到明后期,蒙古早己是强弩之未了!
林丹汗被后金击败,满族入关后对蒙古部落的优势愈发明显。
这不仅仅是清代时期军事胜利的成果,也是自隆庆高拱之后明朝百年的经济渗透,使中原王朝王朝具备了控制蒙古部落的优势。
对于清而言,蒙古是可以绕过山海关袭击关外满人老家的。
所以清必须控制好这片土地和蒙古诸部,有动力有力量,也和准噶尔持续干了近六十年。
明朝虽然击溃蒙古,却没有建立长效统治
而清却完成了这一任务,盟旗制度彻底地控制了蒙古诸部,加上和蒙古上层的和亲,又毫不手软的抽打蒙古那些反叛的出头鸟,胡罗卜加大棒。
清朝明显棋高一着,奠定了中国东北部和西北疆域范围。
综上所述
清代时能彻底解决蒙古问题。
- 一来是中原王朝对蒙古部落的态度发生重大变化,原来的中原王朝一直认为蒙古人侍的地是鸟不拉s的苦寒之地,打不起精神去管理,但控制蒙古成是清廷的基本国策。
- 二是继承了明代俺答封贡后蒙古对内地依赖不断加深的优势。
蒙古问题的解决是明清两朝的努力!
明朝时,为解决蒙古问题耗费了巨大精力,为何清朝时却处理的很好?
原因很简单。蒙古骑兵强大,清军也有强大的骑兵,以骑兵对骑兵,要轻松得多。
整个明朝,蒙古一直是北方一个严重的威胁。只不过由于蒙古各部的分裂,才没有形成威胁明朝存亡的边患。
明朝初年,屡次北伐,对蒙古军造成了重大杀伤,威胁减小。但是中期以后,随着明军战斗力的下降,特别是很难组建起大规模的强大骑兵。导致明军在与蒙古军的野战中处于不利的地位。明朝彻底改变积极进取的方针,转而大力修建长城边防,形成了“九边”格局。实际上是摆出了被动挨打的架势,进一步收缩势力范围,放弃了对长城以北广大草原的控制。
究其原因,从根源上讲,就是明军没有强大的骑兵了。而步兵又无法再草原上与蒙古骑兵对抗,不得已只能依托长城防线固守。
从另一面来讲,只要有强大的骑兵,就能与蒙古军对抗,甚至彻底征服。而清军,恰恰有最精锐的骑兵部队。第一,清朝初年,八旗兵非常善战。起兵反明之前,女真各部已经残酷混战三十多年。最后努尔哈赤统一各部。战争最能锻炼人,真正的精兵都是战场上厮杀出来的。此时的八旗兵,都是百战余生的精兵,战斗力自然是世界顶级。这与民族、人种都没有关系,完全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造成的。就像建国初期的我军,经过28年的长期战争,活下来的都是“人类步兵精华”。
与清初的八旗兵相比,蒙古骑兵的战斗力就相形见绌了。
第二,清军装备碾压蒙古骑兵。清军是骑兵加大炮。当时最先进的作战方式。清军与蒙古骑兵一样擅长骑射,可以说蒙古骑兵的优点,清军都有。但是清军装备了数量众多的火枪火炮!大多数蒙古部落却没有。这就是装备优势,直接碾压。
准格尔汗国,也是蒙古人。他们占据着中亚和蒙古高原的广大地区,实力非常强大。他们比其他蒙古部落强大的地方在于,他们像清军一样装备了大量的火枪火炮。同样实现了对其他蒙古部落的碾压。
两强相遇,清军与准格尔汗国展开了近百年的长期战争。清军屡败屡战,最终惨胜。
综上所述,清军能够彻底征服蒙古、消除边患,一靠英勇善战,二靠装备碾压。
明朝时,为解决蒙古问题耗费了巨大精力,为何清朝时却处理的很好?
首先因为明朝是推翻了蒙古建立的元朝而立国的,光是这点来说,双方有着无法调节的矛盾。
更何况蒙古代表游牧文明,明朝代表农耕文明。
而清朝就不一样了,双方并没有什么不可调节的深仇大恨。而且双方同属游牧民族,自然有着很多共同语言。
正因为以上这些原因,所以明朝与蒙古双方有着不可调节的矛盾,因此明朝封王过蒙古,清朝也封王过蒙古,但很明显后者的效果远远比前者强。
其次再看看蒙古崛起和衰落历史,其实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蒙古崛起于南宋,以建立四大汗国和元朝而达到巅峰。
衰落于明朝北伐建立以后,全国性政权成为过去式,退回漠北老家,成为北元割据时代,然后经过明太祖朱元璋几次北伐,北元也是土崩瓦解,蒙古再度回到蒙古诸部时代。
不过蒙古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终明之世一直与明朝打打杀杀的,虽有和平时期,但整体还是对峙战争状态。
在这二百多年的时间中,蒙古自然越来越衰落,话说如果蒙古不衰落的话,努尔哈赤的后金其实也成立不了,只能说明朝跟蒙古较劲了二百多年,虽然把蒙古打的越来越弱,客观上使蒙古衰落,造成了努尔哈赤的崛起,如果蒙古一直强盛,恐怕努尔哈赤也崛起不了。
以这个角度来看,就是明朝一直打的蒙古越来越弱,然后使努尔哈赤崛起。到了皇太极时代,皇太极又打败了蒙古末代大汗林丹汗,最后征服蒙古诸部。因为同游牧民族,所以清朝懂得如何驾驭蒙古,比如说长期与蒙古联姻,还有封王,并且清朝皇帝自己身兼蒙古大汗,加上双方并没有如同明朝消灭元朝那般深仇大恨,所以自然结盟的好,而蒙古自然也就老老实实了。
当然最后再说一下,其实清朝并没有解决蒙古边患,像后来的准噶尔汗国就属于是卫拉特蒙古四部之一,也可以说是蒙古与清朝的争霸天下,双方的战争从康熙年间一直持续到乾隆年间。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回答,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明朝时,为解决蒙古问题耗费了巨大精力,为何清朝时却处理的很好?
明朝是在推翻了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后,才立国定都建元的。其为汉族统治政权。同时,将国都迁至北京,天子戍边,也是为了防御北元的再次入侵。
然而,元朝大伤元气,被赶到原来的居住地北方大漠,一定不甘心。由于蒙古人是游牧民族,没有啥文化,只知道放牛牧羊,连地都不会耕种,衣服也不会织,之前的快活日子说没就没了,哇哇大哭的同时,也时刻想着光复祖先伟业,无数次的南侵,遭到一次次的明朝军队抵抗,互有胜负,消停不了多久,就又一次次的进犯,周而复始。战争之外,也会不停地骚扰着边疆的汉民。只是因为长城的存在以及明朝军队实力也确实挺强大,蒙古人也得不到太大的便宜。
直到土木堡之变,蒙古人大大得意了一回,哪曾想到活捉了明朝皇帝却仍然没发现自己有多大的获益,后来还把明英宗放了回去。
蒙古人在整个大明朝期间,就这样反反复复与其折腾,谁也不能彻底征服对方。明朝也不会一直北上追赶蒙古骑兵,除了汉族人的基因里没有太多的侵略霸占元素(不像沙俄、鬼子),更重要的是因为那样费时费力费资本,一片荒凉地,除了草,啥也种不出来,真要是占领了,跟蒙古人一样天天吃涮羊肉喝马奶?还是从中原千里迢迢运过粮食来?真的是得不偿失。就这样对立着,你不犯我我不犯人,你要是敢来那我就赶走你呗。
直到努尔哈赤起兵建国和之后的皇太极顺治几个老大灭了大明朝后,很好的处理了跟蒙古人的关系,这是为啥呢?难道就因为同是北方游牧的少数民族,都善于骑马射箭?一定没那么简单。那我们就来看看满族人是如何做到的。
兴盛的满族军队更加彪悍善战,远胜于落寞的蒙古贵族下的军队。但是光靠武力解决不了所有问题。而且一旦实力有所下降,对蒙古人的控制就持续不下去了。这就需要满族统治者动动别的脑筋了。
首先,是和亲制度。我家的格格嫁给你家的王爷,再把你的公主娶回来做我的福晋。生个娃,沾亲带故了,还好意思没事打仗玩吗?(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勾结沙皇俄国要搞分裂祖国行动的西边的准格尔部,也被康熙平定了)
其次,不停地赏赐或者叫做封赐。送铁锅布匹珍馐美味,赐珍珠玛瑙奇珍异石,搞好关系。拿了我的,你也不怎么缺啥了,也就有事好商量了;
再次,同样是北方少数民族,拉拢安抚加以利诱。还搞一个分旗制度。规定蒙古王公按旗划分,哪个旗在哪个地儿放牧,分别有固定的区域,去别的地儿就不成。这样的结果就是切断了各旗之间的联系,也拆分了原先的那些个大部落,削弱了他们原先的实力。那还有谁敢跟强大的清王朝对着干呢?
再其次,利用宗教以及赶上了好时机,我们分开来讲;
蒙古人心中原先有了一个很高声望的活佛,都非常崇拜和信奉。然而清朝统治者却树立了另一位宗教领袖。目的是啥呢?很简单,就是为了降低前一位的影响力,以达到平衡的目的。同时还规定,活佛转世不能从蒙古贵族家庭中寻觅,使得同宗教的贵族之结盟成为了不可能,进一步削弱了蒙古贵族的实力;
所谓的好时机,是因为沙皇俄国的强大以及其向远东地区的不断扩张。造成的结果是,蒙古人的生活空间变得越来越小。被沙俄侵吞远不如投靠东边的清政府;
最后,八旗制度的运用。其特点是以旗统人,或叫做以旗统兵。清统治者把自己的军事组织制度和社会组织形式,运用到了蒙古人和东北辽沈地区被俘为奴为兵的汉人身上,也就有了满八旗、蒙八旗、汉八旗。其作用为具有统一高效的军事、生产、行政等职能。这样更便于统治、控制和管理。也让清军在清朝前中期的相当长时间内拥有了较强的战斗力。也就保证了清政府的强大统治力。
因此,在两百多年的清统治期间,蒙古人基本在满族势力控制下,没有太多的纷争与战争。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为我们伟大的中国之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答疑人:今日头条年度历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帘外西楼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