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后和皇贵妃的区别是什么?皇贵妃真的能威胁到皇后的地位吗?
第一位皇贵妃的出现,就是因为皇帝想废后,皇贵妃的起源就注定了这个封号是皇后的头号克星。
皇后为正宫,而皇贵妃就是实际上的“副后”。皇贵妃出现于明朝,在清朝也沿用设立。明朝时代,“皇贵妃”用于册封皇帝最宠爱的妃嫔,而整个清朝,皇贵妃大多用于追封、或者在宠妃重病之际冲喜。中宫还在,不轻易册封皇贵妃。
后宫妃嫔众多,皇后仅一人,而皇贵妃也仅一人。若皇后仍在也无特例,皇帝动了册立皇贵妃的心思,必然威胁皇后。
明朝的皇贵妃,从诞生起就是对皇后的威胁历史上第一位皇贵妃,是明宣宗朱瞻基的继后孙氏。孙氏得宠,且为宣宗生育了皇子朱祁镇,而宣宗元配胡氏只有两个女儿。朱瞻基几次三番想要废黜胡皇后,却因满朝文武反对以及张太后的阻止而不得。
可是明宣宗始终不愿亏待了自己的爱妃,怎么办呢?当时皇后之下,众妃之首为贵妃,而贵妃有金册没有金宝,明宣宗破例赐给孙贵妃金宝,让她像皇后一样同时拥有金册金宝,并且在“贵妃”衔之前加一个“皇”字表示尊贵。
成为皇贵妃的孙氏,冠绝六宫,之后不久,朱瞻基还是废黜了胡皇后,将孙氏扶上了皇后之位。
之后的代宗、宪宗、神宗、世宗、熹宗等朝都出现有皇贵妃,非常著名的万贵妃与郑贵妃,其实就是皇贵妃之尊。
明朝的皇贵妃,都是当时盛宠无比的存在,可以说,“皇贵妃”三个字在明朝,就是建立在皇后的各种悲哀之上的。
真正意义上的皇贵妃册封,清朝只有两次清朝的皇贵妃数量相当多,比如乾隆朝,做过皇贵妃的妃嫔就有7位。几乎清朝历代皇帝的后宫,都有皇贵妃。然而真正意义上的皇贵妃,清朝两百多年也只有两位——顺治帝的董鄂皇贵妃与同治帝的富察皇贵妃。
与明朝第一位皇贵妃孙氏一样,清代顺治朝的董鄂皇贵妃,她的出现也让当时顺治帝的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欲哭无泪。
顺治帝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出身科尔沁部,也就是顺治帝之母孝庄太后的母族。然而这个出身高贵而且美丽的皇后,因为喜欢奢侈且脾气很差,更加是因为摄政王多尔衮缘故入主中宫,让顺治帝非常厌恶。
而深得顺治帝欢心的董鄂氏,入宫就晋封为贤妃,仅仅一个多月成为皇贵妃。甚至在董鄂皇贵妃生子后,顺治帝称:“朕终于有了第一个儿子。”然而实际上,当时的顺治帝已经有好几个其他妃嫔所生的皇子了。
因为董鄂皇贵妃的存在,顺治帝更加不愿多看皇后一眼,最终还是将之废弃。
同治朝,册立阿鲁特氏为皇后之后,同治帝载淳生母慈禧太后非常不满,认为儿子违背了自己的意思,没有选择自己中意的富察氏,而偏偏选了当年顾命八大臣之一端华的外孙女阿鲁特氏。
在阿鲁特氏成为皇后之后,慈禧太后也是各种挑刺儿甩脸子,表示自己的不满。而对于富察氏却相当看中,接连册封富察氏为慧妃、皇贵妃,光绪朝仍旧为皇贵妃。慈禧太后本身就属意富察氏为皇后,所以各种抬举,也就注定了皇后阿鲁特氏的悲哀。
清朝在皇后之下,设立皇贵妃一人,贵妃两人,以及四妃六嫔与无人数限制的贵人、常在和答应。皇贵妃与皇后一样都只有一位,且位同副后尊贵无比。
按照宗法制嫡庶尊卑来看,皇贵妃再尊贵也还是妾室,皇后终究是正妻。可皇贵妃手中的权柄实在是太大了,与皇后相比只是差了个名分而已。更何况,对于皇后来说,威胁有时候不仅仅是名分,皇后地位并非永恒不变,所谓的“威胁”就是皇帝他动了改变皇后的心思。
就好像汉献帝刘协与魏王曹操,刘协空有皇帝之名,尊贵又如何,曹操如同悬在其头顶的一把利刃,这才是威胁。
清朝册立皇贵妃,一般都是这么几种情况下:
- 要么,妃嫔死后追封荣誉;
- 要么,妃嫔快死了冲喜;
- 最后一种,就是皇后地位受到了挑战,有人想要改变这种情况。
最后一种也比较复杂,比如皇后失宠,典型例子就是顺治朝博尔济吉特氏皇后与董鄂皇贵妃;比如皇后名存实亡,典型就是乾隆朝那拉氏继后与令皇贵妃;而同治朝的情况特殊,虽然载淳喜欢阿鲁特氏,可是载淳的老妈不喜欢啊,因为老妈喜欢的人没成为皇后,所以老妈不喜欢现在的皇后,也因为老妈不喜欢皇后所以自己也不敢去喜欢皇后。
简单来说,对皇后而言,除非册封皇贵妃的人要死了或者已经死了,否则自己还好好的,皇帝就要册立一个能够继续以皇贵妃身份存在的人,那就是个天大的威胁。
古代皇后和皇贵妃的区别是什么?皇贵妃真的能威胁到皇后的地位吗?
皇后为正宫,而皇贵妃就是实际上的“副后”。一妻一妾。皇贵妃出现于明朝,在清朝也沿用设立。
第一位皇贵妃的出现,就是因为皇帝想废后,皇贵妃的起源就注定了这个封号是皇后的头号克星。后宫妃嫔众多,皇后仅一人,而皇贵妃也仅一人。若皇后仍在也无特例,皇帝动了册立皇贵妃的心思,必然威胁皇后。
很多人都觉得历史上第一个皇贵妃是明宣宗的继后孙氏,其实她只是拥有金册金宝的贵妃,并不是皇贵妃,皇贵妃在当时也没有制度化,后来,孙贵妃直接取代胡皇后做了继后。
按照宗法制嫡庶尊卑来看,皇贵妃再尊贵也还是妾室,皇后终究是正妻。可皇贵妃手中的权柄实在是太大了,与皇后相比只是差了个名分而已。皇后活着的时候,有皇贵妃其实是常态,并不是鲜见的事。
一入宫门深似海,古代皇后的废立之事比起皇帝废立和储君废立丝毫不差,同样是国家的头等大事,除非皇后真正失德,不能轻易去妄言废立,二者根本不是一个级别。
古代皇后和皇贵妃的区别是什么?皇贵妃真的能威胁到皇后的地位吗?
谢邀。
皇后是皇帝的正宫妻子,只能一个,统领后宫,母仪天下,身份尊贵。皇后不是什么人都能当的,首先要相貌端庄,仪态万方,且出身高贵,经过多方选拔考核。而且册立皇后要昭告天下,普天同庆,举行隆重册立仪式,成为后宫之首,接受百官朝贺。皇贵妃虽位同副后,但其地位要低于皇后,其出身要经过后宫层层选秀,在各嫔妃中得到皇帝宠爱后才有可能封为贵妃。一般来说,皇后尚在,是不会封贵妃的,而一旦被封为贵妃,就有可能撼及皇后地位,对皇后是有威胁的。
古代皇后和皇贵妃的区别是什么?皇贵妃真的能威胁到皇后的地位吗?
皇后和皇贵妃的区别就是一个是妻,一个是妾。皇贵妃很少能威胁到皇后的地步,很多时候都是搞大批发的安慰奖。
皇后活着的时候,有皇贵妃其实是常态,并不是少见的事情。只有清朝时期康熙的孝懿皇后,乾隆的继后,嘉庆的孝和皇后这三位做皇贵妃的时候,没有皇后在位,还有就是嘉庆生母令懿皇贵妃被封的时候,继后已经名存实亡了。
很多人都觉得历史上第一个皇贵妃是明宣宗的继后孙氏,其实她只是拥有金册金宝的贵妃,并不是皇贵妃,皇贵妃在当时也没有制度化,后来,孙贵妃直接取代胡皇后做了继后。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拥有皇贵妃头衔的是明代宗朱祁钰的唐皇贵妃,景泰七年【1456】八月册封的,当时并没有皇后在位,朱祁钰的原配皇后汪氏被废,继后杭氏早亡,所以,唐皇贵妃实为后宫第一人,但是并没有做到皇后宝座遭遇夺门之变,被殉葬。
明朝最知名的皇贵妃,也是官方承认的第一位皇贵妃是明宪宗的真爱万贞儿,成化十二年【1476】封贵妃,始加皇,当时,明宪宗的继后王氏还在位呢。第一个批发皇贵妃的是明世宗朱厚熜,当时他的第三位皇后方氏在位。
嘉靖十九年【1540】阎贵妃薨,朱厚熜就追封身为大皇子生母的阎贵妃为荣安惠顺端僖皇贵妃。同时封二皇子生母王贵妃,还有另一个沈贵妃同时为皇贵妃,一回搞出三个皇贵妃,一个死的两个活的,可想而知,皇贵妃并没有什么含金量。
在之后,皇贵妃就是后宫等级中的一级,仅次于皇后,就是后宫妃子熬资历的一种认证。明神宗、明熹宗都搞过大批发,明神宗封了俩皇贵妃,郑氏和王氏;明熹宗也封了俩,这爷孙封贵妃的时候,皇后都在位呢。
大清最出名的皇贵妃就是顺治的董鄂氏,当时也是继后在位。康熙的一个孝懿皇后佟佳氏做了八年皇贵妃,在病危时晋封皇后,给了一个安慰奖,一天皇后就死了。
第一个摄六宫事的皇贵妃清朝第一个摄六宫事的皇贵妃是乾隆的继后那拉氏,乾隆十三年【1748】七月初一晋封皇贵妃,摄六宫事,形同副后,十五年【1750】封皇后,三十年【1765】闰二月不废而废。
第二个摄六宫事的皇贵妃还是乾隆的,令妃魏佳氏,在乾隆三十年【1765】五月初九晋封皇贵妃,摄六宫事,形同副后。后来儿子立太子,魏佳氏追封皇后。
清朝的皇贵妃大批发雍正的敦肃皇贵妃年氏、乾隆的慧贤皇贵妃高佳氏、纯慧皇贵妃苏氏这些都是临终安慰奖,是丈夫封的,被封的时候皇后都活得好好的。
乾隆还追封了哲悯皇贵妃富察氏、淑嘉皇贵妃金佳氏两个死皇贵妃。
嘉庆的恭顺皇贵妃钮钴禄氏、和裕皇贵妃刘佳氏,前者被咸丰尊封,后者被道光尊封
那些追封的死皇贵妃像康熙的悫惠皇贵妃佟佳氏、敬敏皇贵妃章佳氏都是雍正追封的。
康熙的纯怡皇贵妃瓜尔佳氏、雍正的纯悫皇贵妃耿氏都是乾隆追封的。
乾隆的庆恭皇贵妃陆氏是被嘉庆追封的。
再后来,道光、咸丰、同治、光绪时代,皇贵妃更是成了地摊货,只要熬资历能活就行,每次轮班升职,总有一天会升到皇贵妃的。
高级妾而已。
就是这样。
古代皇后和皇贵妃的区别是什么?皇贵妃真的能威胁到皇后的地位吗?
清朝未入关之前,后宫制度尚未明确,对于皇帝妃嫔仅以民族传统以“福晋”称呼。清朝入关以后的顺治十五年,顺治皇帝决定“采礼官之议”,设“夫人”、“淑仪”、“婉侍”等前明王朝后宫的“六局一司”制度。
但,该制度虽已议定,却并未真正实行。
康熙皇帝继位以后,创设后宫制度,并予以逐步完善。
《清史稿·列传一·后妃》有载:
康熙以后,典制大备。皇后居中宫;皇贵妃一,贵妃二,妃四,嫔六,贵人、常在、答应无定数,分居东、西十二宫。
由此,创设了皇后为后宫之主,皇贵妃领衔妃嫔的“八级”位分后宫制度。
也就是说,在康熙朝创设并沿用后世的后宫等级制度中,后宫主要分为两大阶层,一是皇后,乃系后宫之主,相当于皇帝于前朝的“扛把子”位置;皇后之下皆为妃嫔,都是皇帝的妾室,而这些妾室的“领头人”即为皇贵妃。
皇后,乃系皇帝唯一的正室;而皇贵妃则是皇帝众多妾室中的一员,只不过为妾室之首。
按照清朝后宫制度,皇贵妃乃系最靠近皇后之位的妃嫔,如果按照“循序而进”的晋升方式,皇贵妃成为皇后应该是最容易,也是最顺理成章的。
但,事实果真如此吗?皇贵妃这位“妃嫔之首”,到底能不能威胁到皇后的“后宫之主”位置?
我们以具体数据予以说明:
根据对《清史稿·后妃列传》中记载的清朝后宫后妃记载,有清一朝共出现了28位皇贵妃(包括当朝册封、尊封、追封),但只有7位成功升级成为了皇后,这其中还包括3位追封而成的皇后。
也就是说,真正能够从皇贵妃成功升级为皇后的仅有4位,占据百分比仅为14%。
那么,距离皇后之位仅有一步之遥的皇贵妃,面对升级的鸿沟,为何如此难以跨越呢?
在清朝后宫制度中,皇贵妃分有两种,一种是普通封号,仅仅是位分等级,其地位虽然相当于“副后”,但也只是“名誉”称号,毫无实权可言;另一种则是被授以“摄六宫事”之权的皇贵妃,代行皇后之职。
仅被冠以“名誉”称号的皇贵妃,基本相当于名誉副主席一类犒赏性或者安慰性位分封号,主要有以下三种晋封情况:
1、病重或病危时,予以“冲喜”或者安慰性质的位分晋封;
2、生前为“贵妃”或者“妃”,薨逝以后被皇帝追封;或者被后世帝王追封;
3、备受皇帝宠爱的妃嫔,予以皇贵妃位分的加封;
因为“备受皇帝恩宠”而被晋封为皇贵妃的情况,在清朝仅出现一次,就是顺治皇帝的宠妃——董鄂妃,从“妃”到“皇贵妃”仅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升迁速度之快、升迁跨度之大,无人能及。
这也是唯一一个“荣誉性”皇贵妃真正对中宫皇后造成实质性威胁的案例。
另外,嘉庆皇帝的生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也是在乾隆帝继皇后尚居皇位之位,被加封的皇贵妃,虽然未被明确“摄六宫事”,但实际行使了皇后职权。但这种情况出现在乾隆皇帝和继皇后之间爆发“帝后矛盾”,继皇后被“不废而废”之后,算不上皇贵妃对皇后的实质性威胁。
显然,病重或病危、死后被追封或者尊封的皇贵妃,对于皇后更是没有实质性威胁。
除此之外,还有被赋予“摄六宫事”之权的皇贵妃。
清朝历史上第一位被公开赋予该项职权的皇贵妃,出现在乾隆朝,也就是上面所说的乾隆皇帝继皇后那拉氏。
《清实录·乾隆朝实录》有载:
乾隆十四年,四月。辛巳。以册封皇贵妃摄六宫事、并册封贵妃、令妃、舒妃、婉嫔、遣官祭告太庙后殿。奉先殿。壬午。上御太和殿宣制。命大学士来保为正使。礼部尚书海望为副使。持节、册封娴贵妃那拉氏为皇贵妃摄六宫事。
也就是说,在乾隆皇帝原配嫡后孝贤纯皇后崩逝一年零一个月后,乾隆皇帝按照后宫“循序而进”的后宫位分递进方式,为册封那拉氏为皇后进行了现行铺垫,晋封其为皇贵妃,并赋予“摄六宫事”之权,为皇后册封打下基础。
但这种情况只出现在中宫皇后崩逝以后,用以补充中宫之位,才会出现的情况,更谈不上对皇后的威胁。
所以,皇贵妃在清朝后宫中虽然为妃嫔之首,但也只是皇帝“妾室”的一员,和正室——中宫皇后比起来,绝不可同日而语。皇贵妃能够对皇后形成实质性威胁的情况,也仅有一次的出现在顺治朝。但顺治皇帝只有一个,董鄂妃也只有一个。
参考文献:《清史稿·列传一·后妃》、《清实录·乾隆朝实录》、《乾隆朝起居注册》
古代皇后和皇贵妃的区别是什么?皇贵妃真的能威胁到皇后的地位吗?
古代皇后和皇贵妃的区别是什么?皇贵妃真的能威胁到皇后的地位吗?
皇后和皇贵妃,从身份地位上来说,差别很大。皇后是正妻,千挑万选,明媒正娶的正式妻子。后宫主宰,统领后宫,母仪天下,身份非常尊贵。当初皇后的选择,也不是一件很随意的事情。首先出身要高贵,相貌要端庄大方,经过多方选拔考核。皇后一旦被册立后,要昭告天下,普天同庆,还得举行隆重的皇后册立仪式,有文书记录,成为后宫之主,接受百官朝贺。
而皇贵妃,尽管仍然属于妾,一般来说,那也不可能是平民百姓家的女子,而且是皇帝当前最爱,风头正劲,相当于副皇后,备用的正妻。
从现实中来说,皇后是皇帝年轻时候明媒正娶的第一个妻子,但后来逐渐年老色衰。而皇贵妃则是后来晋级的妾,此时仍然年轻漂亮,正是受宠的时候。
我们知道,在封建社会的后宫里,就是一个小社会形态。后宫的女人,和朝廷的官员一样,都是有身份等级、品级的。我们通常说的妃嫔媵嫱,三宫六院,就是这个意思。但实际上,她们的地位是非常复杂的。
一般来说,后宫的女人,从小到大的排列等级至少有十几个等级:
一,秀女,也就是普通宫女,身份最低,没有品级;
二,从八品的承衣、 更衣;
三,正八品的答应;
四,从七品的常在;
五,正七品的才人、美人;
六,从六品的贵人;
七,正六品的小仪、小媛;
八,从五品的嫔;
九,正五品的婉仪、芳仪、芬仪、德仪、顺仪;
十,从四品的荣华;
十一,正四品的婕妤;
十二,从三品的贵嫔;
十三,正三品的昭仪、昭媛、昭容、淑仪、淑媛、淑容、修仪、修媛、修容;
十四,从二品的妃;
十五,正二品的夫人;
十六,从一品的贵妃、淑妃、贤妃、德妃;
十七,正一品的皇贵妃;
最高的才是后宫之主皇后。
在上面这些后宫等级里,不仅名头不同,就连穿衣打扮,佩戴的所有东西都有天壤之别,谁都不能违反。说话要小心翼翼,谨言慎行,做事要如履薄冰,处人要深思熟虑。既不能越规,又不能太老实。稍有不慎,就会招致嫉妒、迫害。
可以想想,一个女人从刚进宫没有任何身份地位的小宫女,一步步晋级成为后宫的皇贵妃,凌驾于所有宫女之上,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皇贵妃,直逼皇后宝座,那也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容貌要绝美,美得让皇帝心醉。其次,家庭要尊贵;让皇帝觉得宠你,也是给他的江山社稷增色添彩。第三,手段要高;一个年轻女子,在后宫成千上万的普通宫女里脱颖而出,让皇帝另眼相待,那就像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买彩票中大奖,容易吗?
杜牧在《阿房宫赋》里有一句话:“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我们可以想见,许多普通宫女,在秦始皇的后宫里,竟然三十六年没有见过皇帝,也没有机会让皇帝能够见到她。可见,后宫竞争的激烈程度,显然比宫外的官场难多了。用李白“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来比喻,一点也不过分。
可就是这么难,仍然有宫女硬是排除千难万难,成为仅次于后宫之主皇后的皇贵妃,直接威胁、剑指皇后宝座。
这时候,皇贵妃能不能取代皇后,成为后宫之主,可谓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这个东风,就是皇帝的一句话,或者是一个念头。
我们在许多宫廷影视剧里看过这样的场景,皇贵妃受宠日盛,和皇后争风吃醋。这时,有些皇后一旦意识到自己皇后位置岌岌可危的时候,往往会放下原来母仪天下的身份,进行绝地反击。不过,由于皇后在宫中的地位特殊,孤独往往是她的现实境遇,她既没有很好的同盟,又没有人给她出主意、想办法。这时候她难免会做出失策的行动。她只有一个办法,在皇帝耳边说一些不中听的话,必然就会使她原来在皇帝心目中“恬静贤淑”的形象大打折扣。而且还会让皇帝觉得皇后是在嫉妒皇贵妃的容貌、才华,在刻意打压皇贵妃。这时候,如果多少加上一点外力作用,皇帝为了后宫平静,天下太平,就会暗中动起废后的念头。皇帝废后的念头一旦有了,这个皇后也就岌岌可危了。因为一个人一旦对另一个人有了成见,是很难改变的。
历史上这种由于皇帝宠爱皇贵妃而废弃皇后的情况非常多。比如武则天、慈禧,不就是由皇贵妃身份篡位成功,成为皇后的吗?还有影视剧《甄嬛传》里的甄嬛,不也是由皇贵妃晋级成为皇后的吗?
要知道,这世界上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什么不可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