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为什么被称为“东方俾斯麦”?

相传李鸿章曾经到访德意志帝国,会见铁血宰相俾斯麦。宴会之上,李鸿章笑称自己被西方人称作“东方的俾斯麦”,而俾斯麦本人笑称“我却没机会成为西方的李鸿章啊”。

明朝正式废除宰相制度,然而晚清时代的李鸿章权倾朝野,与德国著名的铁血宰相俾斯麦职务上还是非常相似的。

被称作“东方俾斯麦”的典故

而李鸿章被称作“东方俾斯麦”也是有一段典故的,这个外号正是当时的德国人所取。

李鸿章筹办北洋水师之时,非常重视德国的武器装备。当时德国的海军大臣柯纳德到访天津,其乘坐的军舰相当先进,知道李鸿章对先进军备有兴趣,就邀请李鸿章登舰参观。

不过到了参观的日子,天津港风雨交加,而军舰距离码头还有很远的距离,中间需要小船接驳。柯纳德认为李鸿章位高权重且的确年事已高,就派人去劝阻李鸿章。结果李鸿章不顾风雨以身犯险,称作小船去参观军舰。

柯纳德见到风雨中前来的李鸿章感叹不已,称:“中堂大人如此守约,性情坚毅,如同我们的宰相俾斯麦一般。”从此,李鸿章“东方俾斯麦”之名在西方也广为流传。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清朝汉相”

李鸿章作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作为汉人其地位权柄在清朝极其罕见——身兼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等众多职务,清朝没有宰相,而李鸿章却是实际上的宰相。数十年里,李鸿章从一个儒生到权倾朝野的冢宰,为清朝平定捻军、镇压太平天国,组建淮军与北洋水师,主持发展洋务。而更重要的是,晚清时期几乎所有的重大外务场合,都有李鸿章的身影。

是非功过,只能后人评说梁启超曾言:当戎马压境之际,为忍气吞声之言;旁观者有为心酸,况鸿章身临其境也。梁启超称其“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更悲李鸿章之遇”。

甲午海战以后,西方报刊评论:日本非与中国战,而与李鸿章一人战尔。

李鸿章的一生绝不能够一概而论,从我们的角度可能会直接偏向于放大李鸿章的负面,却也不能完全否定李鸿章值得肯定的一面。无论是曾国藩、慈禧太后或者是维新派的梁启超,还是西方列强,对于李鸿章的评价都相当高。

历史如烟云,如何看待李鸿章的一生,更如武则天的无字碑——是非功过,后人评说。

李鸿章为什么被称为“东方俾斯麦”?

就问一句,俾斯麦出卖他的民族,出卖他的祖国吗?

李鸿章为什么被称为“东方俾斯麦”?

因为李鸿章真的很不容易。

总有些自以为是的人操着极高的“道德操守”,自认为自己有多么多么优秀,选择无视李鸿章创下的伟业。因为历史课本的片面评价,对这些人已经产生了一种思维固化,在他们眼里,李鸿章只有缺点,是个混蛋。

对于李鸿章的评价,梁启超在《李鸿章传》,称: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梁启超说他“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可以说是非常公正了。

确实,李鸿章有很多缺点和政治错误,尤其是这个贪污问题最为严重。但是在当时的大清帝国,可以说是官员从上到下没几个不贪的,左宗棠是不贪,但是一人之力又难入大清的权力核心,因为太清廉再腐败的官场中就是一个另类,是不被容纳的。然后就是李鸿章的一个政敌翁同龢,随不贪财,但是贪命,还满嘴之乎者也干不了实事。所以李中堂的性格和能力,是当时少有的既能融入官场混得如鱼得水,还能够有所作为的人。

李中堂为当时大清帝国或者说中国的近代化可以说是做出了重大贡献,一个个近代工厂,只有李鸿章和张之洞是做产业做的最久的,而根据二人的功绩和清廷的评价,又是李鸿章的功劳最大。

在外教方面,李鸿章也是大清第一人。基本上只有他在努力的摸索国际之间的政治交流规则,像1885年犯得错误(1885年在完胜日本的情况下签订的《中日天津会议专条》,给予了日本可以派兵进入朝鲜的权利) ,李鸿章日后也没有再犯过。而当时清廷其他大臣,除了会叫唤,啥也不会干。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曾据理力争,然而无奈国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如果你觉得你牛逼,你可以模拟一场谈判试试,看看在那么个可观的国力背景下能谈成啥样!

整个1880s-1900s,李鸿章都在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洋务图强,然而无法改变中国落后的现实。但是这一切都在明眼人眼里看着,以一人之力撑起一个没落的帝国,李鸿章已经很尽力了,所以说他是东方的“埤斯麦”是在不过分。

李鸿章为什么被称为“东方俾斯麦”?

谢谢邀请!

李鸿章的“东方俾斯麦”头衔,并不是出自德国海军大臣,而是在19世纪80年代,一些西方人的阿谀奉承之词。当时李鸿章位高权重,手下的海陆军看起来又如火如荼,就有人硬把他和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扯到一起,以此作为奉承。

对于李鸿章这个别号,作为时人的中国海关洋员濮兰德在所著《李鸿章传》里,曾有一段评述,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李鸿章这个别号:

“李鸿章经常被人称为东方俾斯麦,他自己也喜欢这个称号,但是除了两位政治家在他们各自的国家都掌握着大权外,两人之间并没有太多的相似之处,因此,这样的称呼并不十分恰当。‘铁与血’的精神并不适用于李鸿章,称其为‘银与血’可能更合适。在19世纪80年代,李鸿章权力和名望都达到巅峰时,给他东方俾斯麦称号的人是因为相信他那些威风堂堂的常备军具有强大的战斗力,也看到他直率的举止、开怀的大笑以及灵活的外交手腕,都类似于那位铁血宰相。实际上,李鸿章和俾斯麦相像的地方很少。在性情和政策方面,李鸿章本质上是和平式的,他的外交属于谋略式,主要运用的是手腕而不是冷酷无情的力量……他柔软的手指,不会攥成全副武装的拳头”。

李鸿章为什么被称为“东方俾斯麦”?

这个问题,要切入当时的历史情景来看,我们不能以结果论英雄。

晚清由于乾隆嘉庆道光时期积累的社会危机已经十分严重,加上皇帝文弱,慈禧专权,面对西方列强的咄咄逼人,晚清已经很难有招架之力。李鸿章于此情况下,已经做了很多的努力,兴办洋务、派遣留学生、筹办海军等,他已经尽自己所能,为千疮百孔的晚清帝国缝缝补补。

奈何他只是臣,无论如何,就算再有能力,都没有权力扭转当时的局面。他的一系列举动在甲午战争前的确使中国看上去像一个世界强国,因此西方如此称呼他也是不为过的。

李鸿章为什么被称为“东方俾斯麦”?

李鸿章是我国近代政治家,《马关条约》之前签署过《中日台事条约》,出卖琉球群岛,未经开战莫名赔偿日本50万两白银,琉球群岛至今属于日本;签署《中英烟台条约》,允许英国人进入西藏,这一危害延续至今;力主《中法越南条约》,在战场胜利、法国内阁倒台的情况下,清朝皇室摇摆不定,李鸿章以实权派的力量推动继续丧权辱国,左宗棠说:十个法国将军,没有一个李鸿章危害大;签订《天津条约》,把朝鲜推给日本,并承诺中国海军出兵会通知日本,给甲午海战失败埋下伏笔;《马关条约》,课本有;《辛丑条约》,让李鸿章卖国生涯得以圆满。

其余的,阻挠左宗棠收复新疆;害死胡雪岩,夺取财产;名义上洋务运动,实际上开平煤矿是英国人经营,李鸿章只是买办(见美国前总统胡佛回忆录)。

当时人们形容“宰相合肥天下瘦”,李鸿章肥了自己,国家倒了八辈子血霉。

俾斯麦辅佐德皇创立了德意志,德国从四分五裂成为世界前三。

但是,李鸿章有钱啊,后代肥的很,花钱宣传说“俾斯麦、伊藤博文、李鸿章”是“十九世纪三大宰相”,呕。。。。。。

有些二虎八道的,说李鸿章没有实权,只是替代皇室签字,这纯粹不要脸。就如同南宋赵构,选择岳飞或者秦桧,如果没有秦桧,他去哪选择?

如果说一切都是皇帝说了算,皇帝疯了只想割地赔款,左宗棠为什么能收复新疆?

在俄国财政大臣的回忆录里,清晰记载了李鸿章收了人家贿赂,做出了巨大妥协的事情,150万平方公里领土损失中,李鸿章贡献了多少就不好说了。高尔基的小说中,也讲了这事。

义和团包围了天津八国联军,李鸿章拒绝救援,日本援军抵达后,仍然不能战胜义和团,直到沙俄8万大军到达,义和团覆灭。李鸿章随后指示手下,无限抹黑义和团。提出所谓“东南联保”,在清政府和洋人开战时保持中立,十分滑稽,与汪精卫有何区别?清政府这个时候拿他一点办法没有,他怎么会只是清政府的傀儡?显然,签不平等条约的李鸿章,是有相当大实权的。

很多人说,没有李鸿章签订不平等条约,中国就被瓜分了。这是本人生平所见不要脸的巅峰。从来没有那个国家因为和谈而免于灭国,救国的只有抵抗。是谁让列强放弃划分?恰恰是被抹黑的义和团,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说:义和团让西方看到了中国人的反抗精神,从此不敢再提划分。

如果中国全是李鸿章,列强兵不血刃,中国就没了。

梁启超先生写《李鸿章传》的时候,并不知道落后的中国其实依靠抵抗,最终能够彻底独立,更不知道李鸿章收了外国人贿赂,出卖国家,所以美化了李鸿章,实乃起超先生无奈的失误。至于电视剧《走向共和》里美化李鸿章,纯粹丧尽天良博眼球,要么就是剧组收了老李后人的钱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