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选秀女,长得漂亮居然是减分项!那什么样的才能入选呢?

瞎子卖布尽胡扯,长得漂亮是减分项?这种说法的根源也不知道从何而来。

但凡古代能自己做主选择后妃的皇帝,都不会选长得难看的,看看清朝的光绪帝就知道,虽然他的一后二妃都是慈禧太后定的,但长得漂亮的珍妃格外受宠,另外两个光绪帝看都不看。

以往朝代的后妃都是从民间选择的,清朝不同,清朝后妃主要来自于八旗选秀。

清朝实行八旗制度,分成满蒙八旗与汉八旗,拥有旗籍的人被称作旗人,只有旗人家庭的女儿有资格参加选秀,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这个资格的。

按照清朝的规矩,所有旗人家庭的女儿,年满十四的并且符合条件的,都要登记造册。

然后将名单送交户部,送给皇帝,由户部主持秀女大选,后来条件被放宽,十三到十七岁的旗人女子全都要参加秀女大选,一般秀女大选三年一次,看皇帝的意思。

旗人女子如果没有参加过选秀,是禁止私自婚配的,到了选秀的日子,各地的秀女聚集到宫廷当中让皇帝与太后拣选[澹奕],一般地点在御花园或者启祥宫后的体元殿。

秀女们如果被选中,就会留下牌子,没选上就会被撂牌子。

被留牌子的秀女就能参加“复赛”,如果再次通过,要么成为皇帝的后妃,要么被赐婚给宗亲,而那些被撂牌子的秀女,就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可以自行婚配了。

有一点要注意的是,清代秀女大选的时候,是不允许秀女们珠光宝气衣着华丽的,所有秀女一律穿着蓝色旗装,不得佩戴首饰,说白了就是要素面朝天给皇帝看最真实的样子。

至于什么样的秀女能够被选中,也非常简单,一个是门第出身,另一个就是容貌,这两样是最直观的,也是皇帝在选秀的时候能够看到的,其他的条件,一时半会根本摸不清。

那些出身高贵的秀女,往往更容易被皇帝选中,这也算是皇帝对前朝的考虑。

比方说表示对于功臣的恩赏,或者说皇帝选择秀女给自己的皇子,这都可能选中那些出身显赫家世不俗的秀女[澹奕],不过这不代表出身不高的秀女就没有机会。

毕竟皇帝也是人,皇帝也喜欢长得好看的秀女,那种家世好容貌又好的秀女最受欢迎,如果不能同时满足的话,那家世好,或者长得好看的秀女,都是有机会被皇帝选中的。

清朝册封后妃的文章当中,经常见到宽仁、淑慎之类的字眼,都是用来形容品德的,另外就是一些形容其出身高贵的词语,比方说“祥钟华阀”。

但不要以为清朝的皇帝选秀,只看品行与家世出身,更何况这也太假了。

几乎所有的秀女,在选秀的时候都是初次见到皇帝,也没什么交流,就这样,皇帝说他是因为对方品德高尚才选中她的[澹奕],说出来有人信才离谱。

最直观的依旧是外貌,皇帝会先考虑家世,然后看人,如果长得不错,那就留下,如果是那种长得实在不好看的,家世再高皇帝都不会留,除非像光绪帝那样,根本身不由己。

清朝大部分皇帝都是先结婚再登基,他们的发妻也基本上都是先帝在位的时候指婚的,皇帝为自己的儿子选妻子,那要看对这个儿子的将来如何安排。

如果器重这个皇子,八成选个家世显赫的秀女给他,如果不是,那就选个品貌端方的。

可不管家世优先还是品德优先,不管皇帝是给自己选后妃,还是给儿子们选福晋,容貌方面也是不容忽视的[澹奕],家世与品行一样的前提下,谁更漂亮,自然谁更容易受到青睐。

空有美貌是绝对不行的,但选秀的时候,长得漂亮永远都是加分项,不可能有哪个皇帝非要选难看的后妃给自己,最好家世、容貌、品德都完美,实在不行,可以降低一点容貌的要求。

因为古时候那种红颜祸水的故事太多,如果过度渲染一个后妃因为美貌而得宠,那么对于后妃本人还有皇帝,都是很不好的事情,影响名声,但不代表皇帝就不喜欢漂亮的。

可话说回来,不同时代的口味大相径庭,清朝时期皇帝的口味未必现代人就喜欢。

道光帝的孝全成皇后极其受宠,而她得宠也是因其品貌兼备,但从目前留下的画像看,孝全成皇后锥子脸还有点龅牙、有点驼背,怎么看都不是很漂亮,但道光帝就是觉得很美。

看看光绪帝对待皇后与珍妃的态度[澹奕],看看溥仪对待婉容与文绣的态度,就知道皇帝也还是更喜欢漂亮的,秀女美貌从来都是加分项,除非空有美貌,其他啥也没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