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香港拍摄的关于清朝的影视剧中,人物大多没有剃头发而是扎辫子?

因为演员们都很忙要赶场子,实在没时间了。

其实也不是所有香港清宫剧都不剃头,只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前后。后期的港地清宫戏也都是剃头的发型,包括被誉为宫斗鼻祖的《金枝欲孽》等剧。

说到港地的古装剧的确槽点很多,比如演员换来换去就那么些人,一样的道路从商周用到清朝,还有一个就是港地清宫戏男演员不剃头。

澹奕第一次认识到这个问题是看《鹿鼎记》的时候,里面的男主韦小宝和康熙皇帝的发型都没有问题,但是其他人就严格遵守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传统了。

那时候澹奕也在想这个问题,清朝不是强令剃发易服的吗?为此澹奕还想了很多理由,比如陈近南是天地会的,反清复明;汤若望是外国人;郑克爽也是反清的。

不过,后来想不通了——为什么索额图也不剃头,吴三桂、海大富、康亲王、多隆全都不剃头。从皇帝的叔叔到臣子,身边的太监全都没剃头,甚至连鳌拜都没剃头。

几乎剧中所有的男性角色全都没有剃头,就是多了根长辫子,虽然有些发际线很高,但别说与正史中清初的“金钱鼠尾”相去甚远,就是放在晚清也难以蒙混过关吧。

除了陈小春版的鹿鼎记,还有很多其他同时期的港地清宫戏电视剧、电影也都一样,或者不剃头只扎辫子,或者有很多男性角色永远都戴着帽子。

比如《金枝欲孽》里的嘉庆帝,就没看他把帽子拿下来过。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香港影视业发展进入了井喷时代,以邵氏为代表的大量影视业产量惊人。在当时,很多影视制作单位一个月要完成三部电影的拍摄,而港地演员储备其实很有限,大量演员需要赶场子。这场戏刚刚结束,就要马上奔赴下一场。

清朝的发型需要剃头,这并没什么,关键是头发剃了以后要去扮演其他朝代的角色就很困难了。当时的技术也并没有如今这么先进,费时而且效果也不太好。

更何况,清宫戏只是港地古装剧的一小部分,尤其在当时并没有什么市场份额。对于大部分需要四处奔走赶场子的演员们来说,为了区区清宫的角色而费时,实在不划算,所以才出现了清朝在港特有的发型。

而今,随着时间的推移,港剧清宫戏的男子发型也跟随主流变成了大众熟悉的款式。

历史上满洲入关后进行剃发易服,数千年的衣冠与束发从此消失。而今大家熟悉的剃一半留一半的发型是晚清才出现的,前期是更加夸张雷人的金钱鼠尾。清朝灭亡后,将剪去奴隶标志的辫子视为去旧图新的标志。

为何香港拍摄的关于清朝的影视剧中,人物大多没有剃头发而是扎辫子?

虽然说清宫戏一直标榜着还原历史原貌在戏说清朝时期的稗官野史,路边八卦,但是相比之下,内地演员兢兢业业拖着长辫子,光着前脑门的设定是清朝戏的标准配置。(虽然基本上都没有区分出清朝三个时期鼠尾鞭,蛇尾编和牛尾辫的分别,一概用了晚清时期牛尾辫的设定。)

但是这样牛尾辫一统天下的阴阳头发型,在香港却被打破了。因为以香港影视剧行业工业的发达程度,一个演员随时可能在短时间小空间里匝好几部不同的戏份,所以比较抗拒清朝戏里面剃光头留辫子的发型。

毕竟剃光头以后,其他戏里头发不好恢复,而且其中清朝戏只占他们演员戏份的较小的部分,其他部分还要靠时装片和其他年代戏,于是清代戏里面太过于认真剃了光头,以后的其他戏份就必须带头套或者借助其他方式来掩盖演员光头的形象。

这样既浪费时间有影响演员形象的事情,富于娱乐精神的香港电影人就视而不见,直接用男演员的真实发型或者戴头套留辫子的基本设计来忽略了尊重历史的牛尾辫阴阳头。

为何香港拍摄的关于清朝的影视剧中,人物大多没有剃头发而是扎辫子?

因为人家要赶场子赚钱啊!

清朝作为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关于它的影视剧有很多。由于它的主体是满族,因此在发型上也是很有特点的,总的来说分为三个阶段:前期的鼠尾辫、中期的蛇尾辫以及后期的牛尾辫。大部分的影视剧仿照的都是牛尾辫。

香港电视剧相比于大陆起步早,影视业比较成熟。以TVB为代表,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很多的演员甚至是配角都是职业化的。如果因为一部剧剃了发,是很影响下部剧的拍摄。

以周星驰为例,1992年周星驰一共有7部电影上映,其中就有清装片四部《鹿鼎记》《武状元苏乞儿》《审死官》,而其后就有现代片《逃学威龙3龙过鸡年》。如果周星驰在拍清装片是剃了光头,那么在《逃学威龙3》就需要戴头套,是很影响最终效果的。

还有陈小春版的鹿鼎记,我们可以看到除了主角,大部分的配角都没有剃发。是大家不敬业吗?当然不是,这个时候TVB每年的产出是非常大的。我们经常可以发现好几部电视剧的配角都很眼熟,那是因为这些配角都是有合同的,几乎每一部剧都需要他们出场,如果剃发那就意味着完不成合同,因此只好扎个辫子。

为何香港拍摄的关于清朝的影视剧中,人物大多没有剃头发而是扎辫子?

古代历史上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民族往往留有不同的发型。清朝最早期留下的是金钱鼠尾辫,即在头顶留下一条可以穿过铜钱方孔的辫子。而大家在影视剧中看到的阴阳头的牛尾辫已经到了清朝末期。

香港地区拍摄的关于清朝题材的影视剧中大部分都没有剃头,而是直接扎了辫子,其主要原因有两点。

市场原因

最初的香港影视爆红是因为出口的东南亚一带,也因此香港的影视剧大部分是为了迎合东南亚地区的消费人群。

当时这些东南亚的华人主要是清朝移民的后裔,而他们的先祖移民原因就是因为清朝时期的暴政,因此这些华人对清政府可以说恨之入骨。除此之外,当时这些逃难出来的华人刚到东南亚一带的时候,因为拖着一条长长的辫子,受到了很多的洋人的欺负侮辱,所以对这些阴阳头的辫子非常排斥。

最终香港的电影制作人为了迎合东南亚一带的观众,想出了留辫不剃头的方法,这种方式最终也被广大观众接受,所以也就延续了下来。

演员原因

众所周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可谓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那时候的香港号称东方好莱坞。因为其拥有着庞大的市场,所以根本不愁电影不好销售。因此为了增加产量,大部分电影不会精益求精,反而是采用了粗狂的发展路线,力求几个月,甚至几个星期就要完成制作。

而那时候的演员也因为市场原因水涨船高,薪资都是寸秒寸金。所以一部短短几个星期,或者一两个月的制作,他们会考虑下一部戏的需求,根本不会选择剃头。

比如1992年的时候,周星驰一年拍了7部电影,其中有4部是清朝题材的影视,而另外3部却是现代影视题材。所以为了省去不必要的麻烦,大多数的演员都不会选择剃头。

但也有一些例外,比如李连杰在《黄飞鸿系列》中是剃头的,或者是《鹿鼎记》中的陈小春也是剃头的。而剃头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的戏份多,还有影片制作周期长,所以他们是值得剃头的。

另外说一下,关于剃头这种情况大部分都是个人和剧组商议的结果。实际上不仅仅是香港影视有时不剃头,日本也是如此。众所周知日本江户时代的武士因为对战的需要,会把头顶的头发全部的剃掉,称之为“月代头”,但是很多日本关于江户时代的影视剧中,大部分武士也没有剃头,而且留下了发髻。

上图为月代头↑↑↑

为何香港拍摄的关于清朝的影视剧中,人物大多没有剃头发而是扎辫子?

这要从一部电影说起了,这就是邵氏公司1973年拍摄的《刺马》。这部由大导演张彻执导,当时的三位武打巨星狄龙、姜大卫、陈观泰以及邵氏当家花旦井莉领衔主演的电影红遍东南亚,掀起了清宫戏的热潮。但是这部电影问世之前,整个香港电影圈是不拍清宫戏的。

其实在刺马之前,香港也拍过刺马的故事,比如邵氏岳华主演的大侠复仇记,嘉禾的五雷轰顶等。但这些电影无一例外都将故事背景从清朝挪到了其他朝代,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香港电影的主演市场除了港台外就是以星马地区为核心的东南亚地区,这里聚集着无数的华侨后裔,在他们眼里,满清是耻辱的,所以他们对辫子戏极度抵制。如果你拍了辫子戏不能在星马地区公映,损失是巨大的。

但是大导演张彻敢为人所不敢为,他看上了刺马的故事。为了安抚南洋华侨,张彻想了一个折中的方案,让演员只扎辫子,但保留前额和鬓角的头发,这就是我们今天在港台影视剧中看到的清宫戏造型了。

张彻这个折中的方案无疑是电影史上革命性的创举 从此,无数清宫戏霸占了银屏,由于辫子造型被改良,南洋华侨也就没有了抵制的念头了。这个改良版的辫子戏造型一直延续到现在,也是一代宗师张彻对电影界的又一杰出贡献了。

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为何香港拍摄的关于清朝的影视剧中,人物大多没有剃头发而是扎辫子?

香港拍摄的关于清朝的影视剧中,绝大多数人物只是拖着一根大辫子,而部分头发不剃除,这个现象是严重违背历史真实性的。清朝自入关始,就一直强令汉族官民剃头易服,不从者杀,执行口号:“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将其作为是否归顺大清的身体标志,更强调:“发不如式者斩”。以此比照香港所摄清朝影视剧人物,岂不都犯了大逆不道的杀头之罪!抱着一切向钱看,娛乐至死的心态,对历史的认知极不严谨,背离历史真实,随意编造的影视剧篡改史实,误人子弟,真不知是如何审查过关发行上映的。清朝宫斗戏,戏说历史剧,是应该刹一刹车了,须知不尊重历史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民族。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