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规曹随,是因为曹参无能吗?

并非曹参的能力不如萧何,而是曹参有真正的大智慧。曹参的能力并不逊色于萧何,否则萧何也不会在自己临终的时候举荐曹参为丞相。

之所以“萧规曹随”,因为萧何的各种法令并没有什么问题,而两人最开始的政治主张就是一样的,并没有冲突。更何况,如果曹参因为与萧何之间的个人恩怨而随便朝令夕改,才是真正的愚蠢无能。

曹参与萧何,都是当年跟随高祖刘邦平定天下的有功之臣。当时的萧何作为丞相坐镇关中,而曹参尝尝挂帅出征,与高祖一起杀伐四方。不过天下安定以后,身经百战负伤累累的曹参,却位居萧何地位之下,心中未免不快,最终将相失和。

不过有人也认为,当时曹参萧何“将相失和”是怕高祖刘邦疑心,毕竟天下已定,皇帝也不希望将相之间关系太好。

经过多年楚汉争霸,天下荒废,萧何主张清静无为,而这与曹参心中坚持也是一样的,两人在沛县的时候就都主张黄老思想。萧何死后,曹参继承丞相之位也就没有必要违心去更改萧何的法令。

而清静无为就是不能够过多去干涉,如果曹参去随便更改萧何的法令,朝令夕改就是对于无为而治的最大破坏,这对于整个汉朝初期的民力恢复,都是非常不力的。

萧何临终举荐曹参,而曹参拜相恪守萧相旧例,三年里安静守护汉朝江山,留下了“萧规曹随”的美名。

萧规曹随,是因为曹参无能吗?

谢邀。不是曹参无能而是说明曹参是个大政治家。曹参是跟着刘邦起事打天下的第一代领导人,他不仅了解秦未社会的真实社会情况,了解楚汉战争给社会带来的灾难,也了解萧何的政治才能,也是萧何政策制定的参与者,他更了汉初的社会現状和应该怎么办。既然萧何制定的律条和政策很符合汉初的社会实际,有利于人民的休生养息,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那么为什么改它呢!“治大国如烹小鲜”,只有小心翼翼才能保证顺利发展成功。正是曹参的萧令曹随,看似无为实则大为的作法,避免了“瞎折腾”,才使汉初的社会有了稳定的大发展,有了后来的“文景盛世”,也为后来汉武帝大展宏图打下了基础。

萧规曹随,是因为曹参无能吗?

汉初萧何制定的政策符合社会条件,有利于社会发展。国定安定。在《史记》曹参传中有一段讲的很明白。生动,形象。充分说明刘邦萧何制定的政策符合国情。

刘邦临终。吕后问萧何死,谁可为相,邦日,曹参。曹死谁为相,邦日,陈平,后又问,陈平之后呢?邦日,之后之事不是你我可定的。

曹参为相后,几乎没有创新,按步就班。汉文帝很不解,也不满。有一次就对曹参的儿子讲,问问你父亲,既为相,为何没有作为,曹参二话没说,把儿子狠狠地揍了一顿。文帝听说后,非常生气。召曹参进宫,就此事问责。

曹参反问,你和高祖谁能力强,文帝说,我不如高祖,我与萧相谁能力强,文帝说你不如萧相。曹参说这就对了,高祖制定的治国方针咱们认真执行,利国利民。世世代代传下去就对得起苍天厚土,列祖列宗。你我还有什么不知足的呢?文帝说,高明。

从此,汉朝国力增强,才有文景之治。才有大汉民族的国泰民安,四海升平。

萧规曹随,是因为曹参无能吗?

曹参,字敬伯,沛人,汉王刘邦乡党。秦二世元年,跟随刘邦在沛县起兵反秦,属身沛县乡党。刘邦称帝后,论功行赏,赐爵平阳侯,众臣皆曰:“平阳侯曹参,身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汉惠帝时官至丞相。

这样的人怎么能认为是无能呢?

刘邦此人历来识人精准,临死前,告诉吕后,曹参接替萧何担任丞相。曹参担任丞相后,继续延着萧何制定的政策管理国家,这就是有名的萧规曹随。

汉初,由于战乱刚刚结束,安定发展民生才是头等大事,并为此制定了多项政策。而政策的延续是稳定政权的有力保障,因此曹参执政时期根本就没有必要去大改特改,免得使百姓无所适从,实行无为而治,为文景之治打下了基础。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正是有着清醒的认识,曹参才能留下萧规曹随这一千古名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