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时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堪称削藩千古奇谋,建文帝为什么弃之不用?

其实在汉武帝施行“推恩令”之前,景帝朝在平定七国之乱后,诸侯国的势力已经被削得七七八八。而武帝朝的推恩令可以说,彻底削去了诸侯藩王们的威胁。

明朝建文帝朱允炆之所以没有使用推恩令而是直接强行削藩,一来,推恩令耗时许久,见效并没有那么快;二来,明朝藩王与汉朝不同,本来就没有实际封国,实际可行性不强;最后,朱允炆“先易后难”却让燕王朱棣有了充足反攻的时间,战略有误。

汉朝施行郡国并行制,为了遏制诸侯势力,武帝听从主父偃建议施行推恩令。原本诸侯王爵位由嫡长子继承,后更改为嫡长子继承主要封地财产,而其他诸子为列侯,也可以得到诸侯国的一部分土地财产。最终使得封地越来越小,无法与汉朝抗衡。

虽然这是个“软刀子”,是非常高明的办法,但是耗费时间很久,成效没那么快。当时的建文帝就着急削藩,登基一年就开始对诸侯下手迫不及待。

汉朝推恩令主要分割封地兵力与财富,然而明朝并不同。虽然明朝施行分封制,但诸侯王也被严格限制,就藩却并没有实际的封国,也不得干涉封地的日常事务,除了几个“塞王”镇守边境拥有一定实权,各地藩王其实并没有什么庞大实权。可如果真要施行“推恩令”,去分割诸侯的什么呢?

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建文帝战略失误。朱允炆听从黄子澄建议,并没有首先削燕王朱棣,而是拿周王等实力较弱的亲王开刀。接连削去五位藩王,周、代、湘、齐等诸侯接连被废甚至遭诛。

朱允炆从小在深宫学习儒家文化,处理问题更多也是停留在理想状态,很多都不切实际。自以为几位藩王都乖乖听话了,燕王朱棣也不得不从,用不着拐弯抹角用推恩令。可朱允炆怎么都没想到,反而给了朱棣反攻的时间与机会。

汉武帝时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堪称削藩千古奇谋,建文帝为什么弃之不用?

许多人可能进入误区了。

首先,我们来说说“推恩令”。

西汉自建国以来实行“郡县制”与“分封制”相结合的制度,诸侯王相对中央独立,拥有财权、军权、行政权。至文﹑景时代﹐诸侯王势力日益膨胀﹐形成直割据一方的王国与侯国,一度威胁中央皇权。

“推恩令”颁布允许诸侯王推“私恩”把王国土地的一部分分给子弟为列侯,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王国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其次,我们再来说说明朝分封制度。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在大封功臣的同时对诸子进行封王,意图通过诸王对功臣武将进行节制,并占据全国各要地,从而达到朱家江山的长治久安。

朱元璋对诸子进行分藩同时也进行了限制,爵位能够世袭罔替,但是军权、财权、行政权掌握在中央手里,需要经过中央的授权任命。

最后,我们说说为啥“推恩令”在明朝不能用。

①地位不同。明朝的藩王其实没有汉朝藩王那样大的权利,处处受到中央节制;

②时代不同。明朝在分封时候已经考虑过历朝历代的诸王之乱,不过朱元璋对自己的儿子太自信了;

③权利不同。汉代藩王就是一个独立王国,明朝藩王没有太大的自主权。

因此,明朝没有必要向汉朝那样事实“推恩令”进行削权。

汉武帝时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堪称削藩千古奇谋,建文帝为什么弃之不用?

情况不一样啊。

西汉的封藩制度,是西周分封建制的一种延续,但又有所不同,诸王分封到封地,对封地拥有军政大权,但国相却需要朝廷委派,虽然是中央朝廷出于制衡诸王的一种手段,但在西汉前期的时候,效果不明显。

汉承秦制,但又担忧如秦那般全方位推广郡县制,会导致地方无法掌控的局面,毕竟郡县制在当时还没有完善,所以汉高祖封分诸刘为王,试图拱卫中央,维护汉家江山。可奈何经历诸吕之乱后,其实地方已经逐渐开始坐大了。

分封藩国逐步成为了国中之国,一国之力虽不能直接抗衡中央,但连横几国难免造成国家政局的动乱,所以『推恩令』应时而生。而推恩令的作用是建立在有封建藩国的基础上的,即分封藩王握有该封地的一切权力,所以推恩令才能得以实行。

而明代的宗藩制度,却不一样啊。

明初的封藩制,是朱元璋将自己的诸子和个别宗室封为藩工,让他们率领精兵分驻全国要塞,建立起由皇权直接控制的军事中心,一方面,用以巩固边防;另一方面,用以削弱诸功臣将领的军权,监视各地的文武官吏,运用强大的亲藩为屏卫,确保朱氏皇统的巩固。

其特点有三,即独有的军事特权、丰富的政治恩惠,优厚的经济待遇。但这三点都跟汉初的封藩巨大相当大的差别。

在军事上,明初藩王占守战略要地,具有节制诸将,直接调遣军队地权力,每个藩王属地都有镇守之兵和护卫兵。但这种兵性质上任然是国家军队,他的调动,是需要朝廷文书,和藩王调令的。朝廷不准调兵,藩王掉不动,朝廷想要调兵,没有王命,也调不动。但实际上,朝廷还是握有主动,毕竟一切皆出于上,只是因为藩王和军队长期往来,熟悉之后容易收服军心。

在政治和经济上,藩王只有一个王府,封地还是朝廷官员在管辖,虽然王府的职位拥有很多政治特权(明初),这些官员也可以兼地方参政,为地方行政首长,也可兼都指挥使,掌地方兵权,可问题是,这些官还是朝廷任命的官,其选拔方式是科举,是经过儒家培养的士大夫,不是汉代孝廉,或者藩王自己提拔的人才,这两者存在巨大差别。

故而,藩王封地的军政长官,其实不一定偏向藩王,甚至在造反的时候几乎都不会向着藩王,你看朱棣造反的时候有北平地方有几个官员附和的?

这样的藩国,藩王实际上兵不用有封地的所有权,封地内的行政体系是国家系统之下的分支,而服务藩王的只是国家需要时候的军事义务,是需要朝廷命令的。所以这样的制度根本没有推恩的可能。把诸王的的封地拆开来分给他的儿子们这种策略完全没有必要啊,因为诸王只有名义上封地。真正威胁到皇权的,其实只有明初边塞上9王的军事权力而已,其他诸王还不是当猪养了。

所以你看,建文帝削藩的时候,手段那么粗糙,也几乎没有谁敢反抗的,至于朱棣么,主要是本来就心存大志,加上运气好,建文帝朝廷昏招太多了,所以才会成功的。

以上个人浅见,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也是极好的!

汉武帝时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堪称削藩千古奇谋,建文帝为什么弃之不用?

其实在《明史》里有人提过用‘’推恩令‘’的方式削藩。此人叫高巍。但建文帝没有采纳。提意见的人是个二百五。而建文帝不采纳的原因他希望快速解决,而非循序渐进。

汉代封国具有巨大的权力,在封国内既有行政权,也有军事权,经济权。也可以自己养军队。但明代的藩王他没有行政权,只有军事指挥权,但军队是国家的不是自己的,而汉诸侯王的军队则完全是自己的(今日头条清水空流首发)。高巍生搬硬套‘推恩令‘’’显然是书生意气。而建文帝不采纳的原因就是他想快速解决,但行事过于操切,即便他爹朱标登基,也不敢采取如此激烈的削藩措施。况且,这个计策已经过去一千多年了,在明代是否适用。实在值得商榷。

再一点推恩令实施在七国之乱以后,是在汉代强大的武力支持下,强行执行‘’推恩令‘’。而建文帝在地方藩王没有造反暴乱的情况在采纳‘’推恩令‘’显然是吃亏的(今日头条清水空流首发)。再就是地方藩王不是傻子,一千多年前的策略在明代是否适用,确是值得怀疑。汉武帝时期,刘邦子孙已经延续五代了,子孙繁茂。而建文时期大明刚刚建立。‘’推恩令‘’得不偿失。缺乏操作性。

’推恩令‘’的实质在于汉代诸侯国封国太大,分的是地。而明代藩王的权力在于兵。‘’推恩令‘’作用不大。再就是以建文帝君臣的能力,也未必会用好这个已经‘’失效‘’一千多年的措施。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汉武帝时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堪称削藩千古奇谋,建文帝为什么弃之不用?

没当一回事,觉得打得过,直接削藩就好了!

推恩令虽好,但实施过程太漫长了,我觉得建文帝集团就是这么想的。

  • 为什么不把藩王们当一回事呢?因为那时候藩王只是有兵权,且兵力有限。并非真正军政合一的地方军阀。

朱棣起兵造反的时候,还纠集各方兵力、包括雇佣军什么的,发现只有10万。建文帝派去镇压的部队就有50万,朱棣其实是胆战心惊啊。

还有明朝藩王权利其实很有限,基本限于军权,不得干预当地行政、财政等等。真要造反,军饷后勤补给什么的,全是问题。所以说明朝藩王,跟唐朝节度使、汉末的州牧、甚至民国的军阀什么的完全不是一个概念。甚至还不如雍正时期的“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年羹尧对军政的掌控程度高。

  • 建文帝智囊集团的决策错误——没大局观的乱来!

削藩这个是个技术活,还是蛮危险的,康熙削三藩也是差点丢了半壁江山,还好至少后期没犯大的错误。建文帝智囊集团一帮读书人比较腐朽,面对削藩太草率,太急。比如说,削的时候竟然先易后难,不先啃朱棣这个最硬的骨头,这就给了朱棣大量的准备时间,让他有时间去收归了其他藩王的兵力。

汉武帝时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堪称削藩千古奇谋,建文帝为什么弃之不用?

怎么可能解决藩王问题?这可不是藩王们愿不愿意的问题,而是明朝当时本身不能这么干。这些藩王都在镇守边关,你用推恩令把他们的封地变小,不就等于把边关防线剁碎了给外族入侵提供方便吗?

藩王,之所以叫藩王,藩的原意是篱笆,引申为屏障、保卫。所谓“以藩屏周”,藩王就是护卫国家边疆的。有些朝代,藩王的作用确实被弱化,但明初可不是,那时候的藩王真的是本意。从民初藩王的布局图可以看出,主要的藩王都在北边,这作用就是镇守边疆,防范蒙古。

再看推恩令是干嘛的?就是改变原本嫡长子全部继承的传统,让诸侯王把自己的封地拆分了分封给其他儿子。从而封国越来越小,没有实力跟朝廷抗衡。这个在西汉武帝时候可行,因为西汉不靠诸侯王镇守边疆抵抗匈奴,匈奴已经让卫青霍去病收拾服帖了,剩下的也有朝廷驻军镇守边疆,防卫万一。诸侯国基本都在内地,是些历史遗留问题,所以可以靠推恩令慢慢分解削弱。

明初你怎么用推恩令?让这些藩王的封地越来越小?这些封国可都是军事布防区,把封国变小的直接代价就是整条北部防线被剁得支离破碎。这还有什么用?比如一个原本的藩国可以有几万兵,三五代推恩令下去,最小的国大概也就一两千兵马了,你能挡住谁?北元、鞑靼、瓦剌、女真,一个个外敌都能把你们逐个击破。

所以,像明朝初年,包括后来清朝初期三藩之乱时(三藩用来对付南明、台湾郑氏、南方流寇等),朝廷都是选择撤藩,而不能用什么推恩令。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