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为什么不把尼泊尔并入英属印度?

要知道当年的英属印度范围非常广泛,除了如今的印度、巴基斯坦与孟加拉之外,甚至还包括缅甸与亚丁地区。然而,几乎控制了整个南亚次大陆的英国却并没有将尼泊尔并入英属印度的范围之内。

造成这样的局面,一来是因为尼泊尔向来不好欺负,英国虽然将其变成自己的保护国却终究没能完全吞并。二来,尼泊尔千百年来就是个独立王国,加上天然地理优势使得尼泊尔保持了多年的遗世独立。

早在唐朝时期,喜马拉雅山山脉南部就崛起了强大的尼婆罗王国。作为佛教的起源地,尼婆罗文化昌盛经济繁荣军事强大,在当时吐蕃帝国横扫四方的情况下仍旧保持了相对独立。莫卧儿帝国统一整个印度北方的时候,也没能将尼泊尔并入。

打游戏的朋友都听说过“尼泊尔军刀”,而了解尼泊尔历史的朋友也都听过著名的“廓尔喀军队”。尼泊尔的廓尔喀人向来骁勇善战,勇猛强悍,不仅入侵过清朝,还屡屡将企图染指尼泊尔的英国殖民者打得惨败。即便后来英国付出巨大代价攻入了尼泊尔,也没能完全吞并,签订了《苏高利条约》后,英国人看中尼泊尔廓尔喀人强悍的战斗力,所以当年英国海外雇佣军中,廓尔喀人占据了相当比例。

殖民时代,英国得到了尼泊尔三分之一的领地,并且将其变成了自己的保护国,得到了不少的好处。之所以没有将半殖民地半封建尼泊尔纳入英属印度,主要还是尼泊尔人不好欺负。

尼泊尔依靠喜马拉雅山脉的天然便利,加上强大的军事力量,使得外敌不敢轻易染指。如果英国贪心不足,非常可能给自己招惹更多的麻烦——赔本的买卖自然没必要进行。

英国为什么不把尼泊尔并入英属印度?

不把尼泊尔并入英属印度,其实更符合英国的利益和外交思路。

英国对英属印度北方安全的总体思路是:用喜马拉雅山脉、西藏和山脉小国(如尼泊尔、不丹)充作缓冲区,分开中国和印度两片领土,同时也挡住从北方南下的俄国人。

因此,维持尼泊尔、不丹等国的独立是最好的了,当然,这种“独立”小国的决策是要掌握在英国人手里。

我们来设想一下尼泊尔并入英属印度的情况,一旦并入,意味着英属印度的边界扩展到尼泊尔北部,英印政府要花费相当的精力来管理,还要派军队驻守,要负责尼泊尔的边界安全等等等等,对于精于算计、讲求成本收益的英国人来说,这并不是一桩好买卖。

当然,尼泊尔的廓尔喀人骁勇善战,曾击退过英国的小规模进攻。同时,当时尼泊尔属于清廷藩属国,英国在背后偷偷摸摸搞鬼可以,要大张旗鼓地将一个清廷的藩属国吞并,英国还是要适当考虑下清王朝的反应的。

(廓尔喀人顽强善战,常佩戴弯刀,英国后来招募廓尔喀人组成军队中的“廓尔喀训练营”)

英国为什么不把尼泊尔并入英属印度?

英国为什么不把尼泊尔并入英属印度?应该说这种情况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尼泊尔人的反抗是一方面,尼泊尔天然的环境因素也起了很大作用,另外英国没有把尼泊尔并入印度或者说没有正式在尼泊尔建立殖民统治,也并不意味着英国没有控制尼泊尔。那么具体情况就看桃花石杂谈详解吧。英尼战争的前因

英国一直到殖民时代结束都没有正式把尼泊尔变成其殖民地,但这可不意味着英国没有想过,或者没有尝试做过。其实早在公元1767年,在尼泊尔国内发生王朝更迭时,英国东印度公司就曾经派出了2500人的军队,试图干涉尼泊尔的事务。

这是尼泊尔北部常见的地形

但这支军队就遇到了后来同样一直阻碍英国吞并尼泊尔的严重问题,即对山地作战的不熟悉和严重的热带疾病,主要是疟疾。对军事有些了解的朋友一定都知道,山地和热带雨林是最适合开展游击战的两种地形,也是最适合低技术军队战胜高技术军队的地形。而这两种地形尼泊尔都占全了。它北部是喜马拉雅山脉无尽的雪山,而南部则很快转变为大量雨林地带。结果英国人一到这些地区,不打仗活下来都困难,战斗力自然大受影响。

这是尼泊尔南部常见的地貌

结果这支英国干涉军被刚刚夺取尼泊尔全境控制权的沙阿王朝打的大败,不但没能取得任何成果,反而被尼泊尔军队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成为沙阿王朝强盛一时的重要原因。

而此战过后,尼泊尔沙阿王朝和英国东印度公司却都没有停止其扩张的脚步。因此到公元19世纪初,双方又因为相互扩张的冲突和其它矛盾再次兵戎相见。其中最主要的矛盾当然还是领土问题,因为当时的英国东印度公司还远远没有占领整个印度,还处在从印度沿海地区向南亚次大陆内陆扩张的高峰期。当时他们和尼泊尔都想把锡金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内。

英尼战争爆发前的南亚形势,粉色为英国东印度公司占领区域

而在另一方面,因为当时整个喜马拉雅山脉所有能南北互通的道路都在尼泊尔境内,所以英国想向中国西藏渗透,就必需通过尼泊尔,而尼泊尔王室当时始终拒绝让英国人过境进入中国。所以英尼之间的战争,本质还就是英国在南亚次大陆扩张期间所进行的各种战争的一部分,其中还跟英国想要渗透进中国的意图有关。

英尼战争的过程与后果

而经过几十年前的那次失败,英国人这次对尼泊尔再不敢小视,可以说使用了超级重兵,其出兵的总兵力达到2.2万人。但在公元1814年进入尼泊尔山地之后,1.2万英军很快在马克万普尔加地受阻于依靠地势和要塞固守的4000尼泊尔军队,英国人一直试图将尼泊尔人引出有利地势进行围歼,但固守当地的辛格·塔帕经验丰富,始终没有上当。英国人看到没法占到便宜,只得无奈撤军。不过后来英军在尼泊尔西境击败尼军,虽然也付出了数百人伤亡的代价,但也逐渐取得了战场上的优势。

英尼战争场景

在公元1816年2月,英国人再次集结起1.7万人的军队,通过一条鲜为人知的小路绕到重兵布防的尼泊尔军队后方,通过收买当地村庄的头人,英军掌握了尼泊尔军队防御重点等信息,出其不意地对尼军发动突袭,最终大败尼军。

英尼战争时的英军

而此战过后,尼泊尔感到很难再抵御英军的进攻,而英军在山地与热带雨林作战也仍然面临各种困难,所以双方都不想再打了,最终尼泊尔接受了英国提出的停战条件,双方达成了《苏高利条约》,在其中尼泊尔将本国三分之一的领土割让给了英国,还允许英国向其王廷派出代表,其实等于接受了英国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干预其朝政和国内事务,并允许英国人征召廓尔喀青年加入英军,还承诺以后与邻国的纠纷(主要是与锡金)要听从英国人的仲裁。

英尼战争中的尼泊尔廓尔喀士兵

所以在《苏高利条约》签订之后,其实尼泊尔的内政和外交都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被英国人所控制,尼泊尔人在英国需要时会毫无保留的出兵出力,比如在公元1857年,印度爆发大规模士兵哗变并引发民族起义时,尼泊尔就曾经派出军队帮助英国进行镇压,最终帮助英国平定了这次起义,等于为稳定英国在印度的统治立下了汗马功劳。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英国也没必要非得再次出兵把尼泊尔沙阿王室推翻了,但因为英国一直没有正式吞并尼泊尔,所以尼泊尔也就不可能被并入英属印度了。而在100多年后,英国在全球各地的殖民地体系出现松动时,英国才和尼泊尔缔结了新的条约,首次承认尼泊尔有独立的外交权力,等于这时尼泊尔才拥有了一定程度的独立,但英国却仍然保留了在尼泊尔征兵等它最看重的权力,而这种权力一直延续到今天,这也是今天英军中还会有大量廓尔喀雇佣军存在的原因。

英国为什么不把尼泊尔并入英属印度?

1858~1947年英国在南亚次大陆建立了囊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和缅甸的英属印度殖民地,这一时期在英属印度和中国西藏交界的喜马拉雅山麓还存在着尼泊尔、锡金、不丹三个小国。这三个小国自始至终都受到英印政府的高度控制,但在名义上仍保持着国家形态,属于大英帝国的保护国而非殖民地。尽管这事实上并不能改变三国实际处于英国控制之下的现实,但令人疑惑的是:英国为什么不将其直接纳入英属印度殖民地呢?这其中尼泊尔的情况是相对典型的案例。

当时的尼泊尔尽管是一个小国,但却是一个彪悍善战的小霸:1328年阿迪特亚·马拉占领了加德满都谷地,建立了尼泊尔历史上的马拉王朝。马拉王朝时期进一步强化了受古印度文明影响形成的种姓制,而提倡众生平等的佛教在这一时期开始在尼泊尔境内日渐式微。时至今日作为佛陀诞生地的尼泊尔80.6%的人口是印度教徒,其余为佛教徒、穆斯林等。1482年马拉王朝的亚克希·马拉国王死后他的几个儿子割据一方自立为王,统一的马拉王朝由此分裂为坎提普尔(现加德满都)、巴德岗和帕坦三个王国。1559年北印度拉贾斯坦地区一个认为自己是月亮所生的印度教部族的首领德拉比亚·沙阿征服了位于加德满都西北方的廓尔喀地区,由此建立了廓尔喀王国。此后这个崇拜月亮的部族和当地土著居民逐渐融合成为廓尔喀人。由马拉王朝分化出来的各个割据政权的互相厮杀为廓尔喀人提供了统一尼泊尔的天赐良机:1768年廓尔喀王普里特维·纳拉扬·沙阿统一了尼泊尔,建立沙阿王朝。1771年普里特维发动西征,但年底在西部诸侯联军的围攻下失败。 1772年普里特维转而向东部进军,到1774年东征获得全胜,尼泊尔的边界由此扩展到梅奇河,与锡金相邻。由于普里特维对尼泊尔民族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他因此被后人尊为“国父”。1775年1月普里特维病逝后其子普拉塔普·辛哈继承了王位,但不久也染病身亡,尼泊尔的王位传承到了普拉塔普·辛哈2岁的儿子拉纳·巴哈杜尔·沙阿手中。由于年幼的新国王无法实际上朝理政,于是由王叔巴哈杜尔·沙阿摄政。在巴哈杜尔摄政的18年间尼泊尔西部尚未臣服于廓尔喀王室的各土邦都被征服,在此基础上巴哈杜尔西征印度直到克什米尔境内,向东侵占锡金大片领土。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5年)西藏噶玛噶举红帽系第十世活佛确朱嘉措因为同当时实际执掌西藏政教事务的格鲁派达赖、班禅政权之间的纠纷外逃廓尔喀国(今尼泊尔)并引廓尔喀国军队发兵西藏。乾隆皇帝派福康安率兵入藏平乱,成功将廓尔喀国军队逐出西藏。此时在尼泊尔南部英国东印度公司正大举在印度渗透扩张,因此在入侵西藏失败之后尼泊尔转而与中国订立盟约,作为中国藩属国的尼泊尔实际上成为这一时期阻挡英国东印度公司向西藏渗透的屏障,同时尼泊尔也试图以中国为外援抵制东印度公司对自己的侵略。在反击英国入侵的过程中廓尔喀战士曾创造过以1.2万人对阵当时的世界霸主大英帝国的3万军队,结果竟反击出国境一直打到克什米尔和不丹。英国不得不放弃以武力征服尼泊尔的企图,转而通过扶植尼泊尔国内的亲英势力实现了对尼泊尔的控制。在实现对尼泊尔的控制后英国特意要求在双方的条约中加入:英国有权招募廓尔喀士兵。此后廓尔喀雇佣兵跟随英军踏遍阿富汗、巴勒斯坦、埃及、北非、朝鲜和伊拉克等地,成为了世界闻名的外籍雇佣兵团之一。

当时的英印政府对清政府可能的介入怀有警惕:位于喜马拉雅山麓的尼泊尔自古以来就同南方的印度文明和北方的中国西藏文明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是沟通古代东亚和南亚的茶马古道的重要中转站。尽管1785年尼泊尔发动过对西藏的入侵,但在被福康安驱逐后转而与中国订立盟约,此时作为中国藩属国的尼泊尔事实上已成为阻挡英国东印度公司向中国西藏渗透的屏障,而当尼泊尔面临英国的侵略时作为宗主国的清政府同样负有保护义务。英国和尼泊尔爆发战争时清军尽管没正式介入,却在西藏边境大力增兵,试图以此对英国构成牵制作用。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在战败的刺激下一部分较早觉醒开始睁眼看世界的开明派甚至提出南结廓尔喀以威慑英印当局的主张,尽管这种声音最终没能被闭关锁国腐朽无能的晚清政府采纳,但对当时的英国而言是无法判明清政府未来的政策走向的。尽管英国有在鸦片战争中击败清政府的经历,但中国毕竟是亚洲一个大国,尤其是具有青藏高原的地缘优势,本来彪悍善战的廓尔喀士兵就够令英国头疼了,如果具有地利优势的中国介入到英国和尼泊尔的争端中无疑会使英国处于更不利的状态。尽管英国拥有世界最强的海军,但要面对喜马拉雅山区复杂地形下的山地游击战这种非对称战争英国还真没必胜的把握——事实上1839~1841年英国曾与阿富汗进行过类似的非对称战争,结果由来自英国本土和英属印度的21000人组成的英军部队只有一人活着返回印度。

对英国而言将尼泊尔并入英属印度其实是不必要的:英国对外开拓殖民地的目的在于获取更多的原料来源、劳动力资源和消费市场。这时的英国已然征服了偌大的英属印度,在1814年后英国通过《萨高利条约》割让了尼泊尔三分之一的领土,尽管尼泊尔维持着名义上作为一个国家的身份存在并保住了三分之二的国土,但实际上尼泊尔已是一个受英国高度控制的国家,同英属殖民地并无太大区别。英国通过尼泊尔可以打开和中国的贸易通道,而将尼泊尔并入英属印度有可能导致同中国关系的紧张,反而不利于英国商品在中国市场的倾销,既如此又何必多此一举非要将其并入英属印度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