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宗为何执意要废除自己的原配妻子胡皇后?
作为明朝第一位被废的皇后,明宣宗朱瞻基元后胡善祥被废的理由是“无子而多病”。历史上皇后的地位尊崇,即便失宠一般也不会被轻易废黜,对于胡皇后被废的原因,澹奕认为更多的或许还是宣宗对于孙贵妃的宠爱,还有其少年时代的一时冲动。
恭让章皇后胡善祥,早在朱瞻基还是皇太孙的时候就成为了其嫡妻。与明朝大部分后妃一样,胡善祥出身不高却温顺乖巧,无媚态而端庄持重,深受成祖朱棣,还有仁宗夫妇的疼爱。
作为一个皇后来说,胡善祥温柔端庄的确堪称楷模,可是作为妻子来说,胡善祥不懂得讨好丈夫而且性情过于柔顺,日子久了让朱瞻基觉得平淡乏味。而作为国母,胡善祥膝下只有两个女儿,并没有生育嫡子,这也是皇后最大的痛处。
偏偏,有一个与其恰恰相反的女人出现——贵妃孙氏。孙氏容貌出众而且与宣宗从小一起长大,感情深厚,尤其后来为宣宗生育了嫡长子朱祁镇,被册立为皇贵妃,成为史上第一位皇贵妃。
《明史》:后无过被废,天下闻而怜之,宣宗后亦悔,尝自解曰,此朕少年事。宣宗不顾张太后与朝野反对,终究废后,多年后想来却觉得后悔,毕竟胡皇后的确没什么过错。
张太后薨世后的第二年,被废出家的胡氏也离开了人世。明英宗朱祁镇登基后,听从钱皇后的建议,恢复了胡皇后的尊号。
明宣宗为何执意要废除自己的原配妻子胡皇后?
明宣宗朱瞻基废除皇后胡善祥,最直接的原因要怪他的爷爷明成祖朱棣,在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棒打鸳鸯,把他中意的孙氏立为妾(皇家称嫔),而把正妻之位皇太孙妃给了胡善祥。
朱瞻基在宣德三年(1428年)的废后行为,实际上就是想完成他年少时因为荷尔蒙分泌过盛,而对孙氏立下“非你不娶”的承诺。
其次就很简单了,就是给生了儿子(朱祁镇)的孙贵妃让位。
皇后毕竟是六宫之主,而且这个位置只允许一个人坐,不废了胡皇后,又怎么立孙皇后!事实上,胡皇后被废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她和朱瞻基结婚以来,连生两胎都是女娃,这在封建皇权时代确实是低人一等的,因为朱瞻基家是有皇位继承的。
为什么?不是说皇女不珍贵,而是皇子太重要了。
因为在古代,男丁是一个家族血脉延续的保证。不要说皇室,就是民间的普通人家,正妻如果生不出儿子试试看,“七出”的第一条大罪,就是无子。
这里的“子”是儿子,并不是女儿。当然,用今天的思想来看待这件事是非常可笑的,但在古代是非常严肃的事情,是被写进法律的。
如果皇帝没有儿子,就意味着国家不稳,社稷危急,所谓“国本”就是这个道理。皇后是皇帝的正妻,她生的儿子即使小于其他嫔妃生的儿子,那也是嫡长子。
按照中国文化的传统,只有嫡长子才有资格继承父亲的所有财产,这也是西晋魏武帝为什么明知道自己儿子的脑子糊涂,还要捏着鼻子让他继承皇位的原因。
所以胡善祥被逼着上奏朱瞻基,提出放弃皇后之位,立朱祁镇为皇太子时,孙贵妃才会说了一句“后病痊自有子,吾子敢先后子耶?”
皇后只要把病养好,保重自己的身体,自然会生儿子的,我的儿子怎么敢作为皇太子呢?
理就是这个理,情况也是事实,但朱瞻基等不及了,因为宣德三年(1428年)他已经30岁了,在普通民家恐怕早就是儿子遍地跑了,而他作为大明帝国的皇帝,暂时只有这么一个儿子的他能不急嘛,他需要给儿子定下名分,毕竟他的弟弟襄王朱瞻墡在一旁虎视眈眈呢。
所以胡皇后被废,也是中国传统的礼法和当时的环境所逼,只能说,这都是命!而实际上,孙贵妃和朱瞻基认识的时间,远远长于胡皇后。
孙贵妃的父亲孙忠是永城县主簿,和朱瞻基的外婆彭城伯夫人有些交情。这孙贵妃从小就是个美人坯子,作为通家之好,彭城伯夫人自然要为自己的皇外甥谋求福利了。
当时年仅十岁的孙贵妃在彭城伯夫人的推荐下,经过朱棣面试后由朱瞻基的母亲,当时的太子妃张氏养在身边进行文化、礼节方面的教育。
这种近距离接触大明朝未来当家人的机会,聪明的孙贵妃又怎么可能不知道彭城伯夫人的意思。
所以,长时间的耳鬓厮磨、两小无猜,感情的种子一旦种下,这种初恋的感觉是朱瞻基人生中最美的时刻。只是永乐十五年,霸道的大明帝国当家人朱棣拍死了这段恋情。
可以想象的到,孙氏在太子东宫接受大明礼部宣旨的那一刻,心里不知道碎成什么样了,即使再怨恨情郎,也只能深深的埋进心底。
她能做的也就是先把这酸苦吞下,等到朱瞻基能够自己做主了才去争取这正宫之位,这一等就是11年,太不容易了。
【我是江东汪郎,带给你不一样的历史视觉!坚持原创,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
明宣宗为何执意要废除自己的原配妻子胡皇后?
明宣宗皇后胡善祥的皇后之位严格上来讲并非由宣宗废黜,而是在明宣宗的授意之下由胡善祥“主动”上表辞去的皇后之位,当然了这种所谓的“辞职”实际上也是受到了宣宗的暗示或者授意。胡善祥因此也成为了明朝开国以来第一位被废黜的皇后。为何明宣宗朱瞻基要废黜胡皇后呢?这里的根本原因实质上就是胡皇后不得宣宗宠爱,而宣宗最宠爱的是贵妃孙氏,并且胡皇后只有两个女儿,没有儿子,而孙贵妃生下了明宣宗仅有的两个儿子之一,也就是后来的明英宗朱祁镇。
胡皇后嫁给朱瞻基实际上是明成祖朱棣的决定,早在永乐十五年的时候,素来以贤明著称的胡善祥被朱棣册封为皇太孙妃,但是朱瞻基对于皇爷爷替自己选择的这位妻子却并没有什么兴趣,可以说从一开始,这段婚姻就不被年轻的朱瞻基所看好。明成祖驾崩之后,仁宗朱高炽继位,朱瞻基晋为皇太子,胡善祥同时升为皇太子妃,虽然随着地位的不断上升,但是胡善祥不受朱瞻基喜爱的客观事实并没有改变。
仁宗一朝,不到一年,转瞬即逝,仁宗驾崩后,太子朱瞻基继位,胡善祥被立为皇后,胡皇后生性善良,在正位中宫之后将宣宗的后宫打理的井井有条,不经能够与嫔妃和睦相处,甚至对于朱瞻基的子女,都能一视同仁的照拂。《明史》记载胡善祥“忠厚善良、天性贞一、举止庄重、无媚顺态”。但是胡皇后的这一系列优秀品质并没有让宣宗对她青睐有加,成为皇后之后,胡善祥不受宠爱的境遇并没有得到任何改变。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皇后的空名,最终宣宗也要将其夺取。这一切发生在了宣德三年的一天。
宣德三年,明宣宗以胡皇后“无子多病”为借口强迫胡皇后自己主动上表辞去皇后之位,对于这件事情,明宣宗的母亲张太后是持坚决反对的,张太后甚至胡皇后为人,不忍看到自己的儿媳无罪被废。但是宣宗废后坚决,张太后也无可奈何,胡皇后万般无奈之下,只能上表辞去皇后之位。胡皇后辞职后被宣宗废为了道姑,宣宗命其居住在宫中最为偏远的长安宫,并赐予了胡氏一个”静慈仙师”的名号。胡皇后被废后,宣宗的贵妃孙氏被扶正为皇后,这位孙皇后一直以来就深受明宣宗宠爱,是宣宗一朝十年间最为受宠的嫔妃,孙贵妃还为明宣宗生下了皇长子朱祁镇,朱祁镇就是日后的明英宗。孙贵妃本就受宠,生下了皇长子之后更得宣宗宠幸,孙氏的生子和得宠也是胡皇后被废黜的重要原因之一。
胡皇后被废黜之后,张太后非常怜悯她的遭遇,因此经常将胡氏召到宫中嘘寒问暖,每次重要时节的家宴,张太后也故意将胡善祥的作为安排在孙皇后的前面,以此证明在自己的心中,胡氏才是真正的儿媳妇,而作为继后的孙皇后位置是次于胡氏的。不仅张太后对胡皇后的遭遇深表同情,就连天下的百姓直到皇后无过被废后都深深的表示叹息。以至明宣宗朱瞻基的人生的最后时光时,对于自己废黜无过的孙皇后也深深感到自责和后悔,甚至说:那是自己年少时的一时冲动。
胡皇后在张太后崩逝后不久便因为伤心过度死去,明廷将其以嫔礼下葬。明英宗时,朱祁镇在钱皇后的劝说之下将胡善祥恢复了皇后的位号。英宗亲自为其上尊谥曰”恭让诚顺康穆静慈章皇后。谥号中的“让”字看起来是多么刺眼,又是多么讽刺!到底是胡皇后主动让位还是被迫让位呢?
原创:历史课课代表
明宣宗为何执意要废除自己的原配妻子胡皇后?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爱情本是永恒美好情感,可古代帝王为江山稳固对爱情只是奢望,选择婚姻身不由己,尤其皇后废立关乎国本大事,不是帝王一人能左右。但明宣宗朱瞻基继位只有短短三年执意废除原配胡皇后,成了明朝废后第一人。
朱瞻基是明仁宗朱高炽之嫡子,明成祖朱棣之孙。据说朱瞻基出生那日,当时还是燕王的朱棣曾梦到父亲朱元璋送其一副象征权力的大圭,其自觉这是刚出生的孙子带来吉兆甚爱之。
朱瞻基确也不负祖父所爱,自幼就表现出异于常人的早慧睿智,朱棣也常将爱孙带在身侧亲自调教。
朱棣也许出于爱孙情深,很快就立朱高炽为太子,顺势朱瞻基就成了皇太孙,胡皇后就是此时朱棣为孙子选的太孙妃。胡氏温柔娴静,低调内敛恪守宫规,既使日后成为皇后亦深得婆母喜爱,百官敬重。
俗话说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可胡皇后作为几乎符合所有评判标准的结发妻,朱瞻基为何执意废除其后位呢?且听有书君为你讲述一个为爱执着的故事。
一,胡皇后与朱瞻基性情不合相看两厌。
朱瞻基已近成年,朱棣亲为爱孙选择太孙妃,却突发奇想由司天官观测天象荒唐划定,太孙妃可于沂水与黄河之间选择。于是老家山东济宁的锦衣卫百户胡荣之女胡善祥,民女神奇变凤凰成了太孙妃。
朱棣性情严苛霸道,朱瞻基纵有不喜也不敢违逆祖父之意,可他与胡氏真的不合拍。胡荣官位低微,胡氏纵使受过教育也是小家碧玉,其性柔懦。胡氏身为妻子面对丈夫冷淡,不主动了解丈夫喜好进行沟通磨合,只是一味忍让寻求婆婆庇护,其躲在婆婆背后低到尘埃的模样只会令丈夫更为反感。
虽说朱瞻基管理朝政有板有眼,可其亦是贪玩的性情中人,踢蹴鞠、玩鹰、斗蛐蛐花样翻新嗨翻天。如此天性好玩的朱瞻基,应喜活泼灵动能跟上节奏的女人,可胡氏体弱有时一病就是一年多,偏偏又是一副清心寡欲模样。可想而知如此贪玩的朱瞻基面对中规中矩犹如木头的胡氏怎能有兴致呢?
我们用现代话说,朱瞻基夫妇三观不合,根本不是一个频道之人,又怎能激发出琴瑟和谐闺房之乐?胡氏带给丈夫的只有沉闷窒息,两人真的相看两厌。
二,朱瞻基心有独钟孙贵妃,爱她就要给她最好的。
其实朱瞻基迎娶胡氏之前早已钟情孙贵妃。孙氏自幼以美姿仪闻名,其父于河南永城任职,恰恰朱瞻基外祖母即是河南永城人,一见孙氏别样韵致甚喜就想到外孙朱瞻基。
于是孙氏十岁时,朱瞻基外祖母就将其送入太子府预备给外孙做媳妇。正逢情窦初开的朱瞻基眼见天上掉下个孙妹妹,似一朵轻云刚出岫。孙氏见到英姿飒爽的朱哥哥亦是前世似曾相识。两人初遇倾心度过了两年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初恋甜蜜。
朱瞻基行过成人礼被册封皇太孙,其外祖母将孙氏作为太孙妃人选推荐给朱棣。可朱棣虽言孙氏可为太孙妃首选,却以其年幼为由令其暂养太子府,只待成年再行册封。其实朱棣忌惮太子妃与太孙妃皆出永城,深怕日后出现外戚专权弊端,他只是采取拖延之计,然后又借天象之说择胡氏为太孙妃。
朱棣突然变卦令朱瞻基外祖母恼羞成怒,朱棣为和稀泥将孙氏封为太孙嫔。初恋小妹成了小妾,虽无正室名分却丝毫未影响小情侣感情。
曾有人说以美色侍君色衰而爱弛,罕有女人能得帝王长久永恒之爱,可孙氏就是凤毛麟角之人。
孙氏之天生丽质只是其表层利器,而其善解人意的睿智才是致命诱惑。太子府中明争暗斗关系复杂,孙氏自幼进府早就练得察颜观色之功,她尤其擅长体察朱瞻基爱好与情绪,随时调整自己紧随挚爱步伐。
当时朱高炽虽已为太子,可其弟朱高煦并不甘心,两人为皇位斗争几近白热化。朱瞻基人少鬼大亦随时利用朱棣之爱回护父亲周全,其肩上重担压的他透不过气,回到家只有在孙氏软语温存间能彻底放松找回自己。
孙氏如解语花抚开挚爱紧皱眉头,又尽量不给其添烦,既使她由内定太孙妃成了太孙嫔,亦淡然接受不为难挚爱。朱瞻基体验到了孙氏所有理解与柔情,两人犹如三观契合之灵魂伴侣,这些都是胡氏无法给予的东西。
朱瞻基登基终于可以自己说了算了,他想把最好的一切皆给孙氏,但迫于礼教桎梏与母亲压力无法给其后位只能封其贵妃。朱瞻基虽补偿孙氏皇后般礼遇规格,可皇后与贵妃终有差别,唯有等待时机将孙氏推上后位。
“爱她就给她最好的”成了朱瞻基心中不灭的执念。
三,胡皇后未生子嗣成其被废借口。
朱瞻基想把最高贵后位给孙氏,可明朝开国还未有废后先例,他下不了决心亦找不到正当理由废后,这亦成其寝食难安之心病,恰在这时天降良机。
朱瞻基虽嫔妃众多,但其年过三十还未有子嗣。就在其为此忧心时,还是孙氏争气生下长子朱祁镇。朱瞻基闻讯狂喜立即大赦天下免部分税赋。
众臣为讨皇帝欢心奏请立朱祁镇为太子,而令人费解的是胡皇后不知是得皇帝暗示,还是心胸太宽阔竟也附和众臣所请。反倒是孙氏淡定未公开为儿子争名分,并称等皇后病愈生子后再议太子之事。可朱瞻基却对此求之不得,他深知朱祁镇虽为长子但却是庶子,日后胡氏若生嫡子将越过朱祁镇顺序。不如趁胡氏无子将朱祁镇立为太子,然后再母凭子贵顺势令孙氏取代后位。朱瞻基思罢迅速将才出生八十天的朱祁镇立为太子,随即进行下一步计划。
百官突闻皇帝废后之意一时愕然,虽想保持缄默不语,但架不住皇帝天天软磨硬泡,于是绞尽脑汁编撰胡皇后多条罪状。谁料朱瞻基对此并不领情反而怒斥百官诬陷皇后之行,他想废后却不想虚构胡氏之罪,可见其废后并非胡氏有过失,一切都源于他对孙氏母子之爱,他想把最高荣宠奉于孙氏,想让朱祁镇成为名正言顺的嫡子承继大统。百官见此情景又出主意不如让胡皇后自动请辞。
朱瞻基闻言深以为然,竟直接以无嗣为由向胡氏提出自辞皇后要求。软弱无能之胡氏只有谨遵帝命,自此朱瞻基终于了却心愿将孙妹妹推上后位,顺理成章朱祁镇由庶子变嫡子,更有力稳固其继承人地位。
胡皇后被废不是输在人品,而是输给朱瞻基对爱之执着。朱瞻基不顾阻拦,拧过了母亲之命,打破了祖父硬塞给的婚姻。孙氏能得朱瞻基如此深爱是幸福的,而孤寂的胡氏是悲哀的。
也许朱瞻基觉得对胡氏有愧,尊其为静慈仙师,依旧享受皇后待遇,终使胡氏以废后却得善终先例。
岁月流转,是非对错还是任由人说吧。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明宣宗为何执意要废除自己的原配妻子胡皇后?
与历代帝王废后,必是势同水火、彼此敌视不同,明宣宗废除皇后胡氏,不但是皇后无过,且还是自愿去位让贤,宣宗也没有刻意怪罪,整个过程显得“和睦亲近”,为历史上所罕见。
明宣宗继位后的皇后和自己最宠爱的贵妃孙氏,都是山东人,还都是被明成祖在位时,赐婚与当时的皇太孙朱瞻基(后来的明宣宗),因此,虽然宣宗一直不喜欢胡氏,但由于是赐婚,且胡氏品行淑德,又受皇太后张氏喜爱,故也只好立她为后。
但后来,孙贵妃有了皇长子朱祁镇,(史料中称其取宫人所生之子为己出),而胡皇后一直多病不生,因此宣宗皇帝以“母凭子贵”为理由,提出废胡氏立孙氏之意,当时的重臣蹇义、杨荣、杨士奇、夏原吉等,虽开始不同意,但见皇帝意见已决,虽只好为其设谋。其中,杨荣曾提出胡皇后二十条罪状,认为可以此废后,但宣宗不肯,因为这些罪状基本都是无中生有的捏造,宣宗担心太后和庙堂中祖宗神灵均不会答应。最后,采用了杨士奇的谋略,即承认胡皇后无过,但她身体有病,可“劝其”让贤。
果然,在明宣宗使人不断“劝导”下,胡皇后自愿去位,然孙贵妃却表现得“不忍”,结果是屡次谦让后,中宫方才易主。不过胡后虽被废,但群臣皆为之不平,张太后更是让其住在自己的清宁宫里,待遇与之前皇后不减,甚至在举行家宴时,让胡氏居于皇后孙氏之上。连宣宗年长后,也自觉废后一事做得不仁,曾当众愧然曰:“此朕少年事耳”。
胡氏一直平安终老于宫中,明英宗于天顺八年,追尊她为“恭让诚顺康穆静慈章皇后”。
明宣宗为何执意要废除自己的原配妻子胡皇后?
青梅竹马的孙氏
朱瞻基永乐九年(1411年)被祖父立为皇太孙,作为帝国的继承人,他的正室自然是万里挑一,祖父朱棣为他挑选的孙氏,天生丽质又聪明伶俐,10岁时经张太后母亲彭城夫人推荐,向成组朱棣提出选入内宫抚养,以备将来成为朱瞻基的配偶。孙氏的父亲孙忠任永城主簿,出身一般,但孙氏聪明伶俐,深得朱棣和朱瞻基祖孙二人的喜欢。——可以说朱瞻基于孙氏是青梅竹马,感情非常好的!至此为将来的宣宗废后埋下了伏笔。
祖父指婚的胡善祥
朱瞻基与胡善祥是由明成祖朱棣指婚的。永乐十五年,皇太孙朱瞻基已19岁,明成祖下令为他选妃。因为朱瞻基是皇太孙,即储君之储君,按明祖制,不能娶王公之女,而应于民间求妃,经过司天官的占卜,卜象指示应在济河一带寻找,于是祖籍济宁的胡善祥被选中。胡善祥不是贵室女,她的父亲仅仅是一个名叫胡荣的锦衣卫百户,她是这个下级军官的三女儿。成祖见其文静、端庄、贤淑,很满意,即册立她为太孙妃。
废后的经过
胡氏虽贵为正室,但孙氏才是皇帝朱瞻基的最爱,无奈其为朱棣所选,朱瞻基在登基后,还是册封了胡氏为皇后, 她最喜爱的孙氏则为贵妃。按照祖制,册封皇后为金册金宝,贵妃为有册无宝,但宣宗特命制金宝于孙贵妃,足见对其之喜爱。
因皇帝本不喜欢皇后胡氏,再加上她一直无后,便萌生废意,但胡皇后贤明,并无过错,同时太后也反对废后,所以朱瞻基不得不放下此事。
宣德三年,孙贵妃产子,母凭子贵,孙贵妃离皇后之位便更进一步。为了却保孙氏的皇后之位更加名正言顺,朱瞻基在朱祁镇出生三个月后就册封为皇太子。大臣杨士奇提出两点建议:一是希望对“无过废后”的胡氏保留不亚于从前的待遇,二是希望劝说胡皇后自己主动退位,最后朱瞻基都答应了。于是令阁臣杨士奇劝胡皇后自动让尊号,胡氏无奈接受,宣宗遂立孙贵妃为皇后。
胡皇后退位后独自生活在长安宫,但表面依然表现出恬淡之态,深得张太后的喜欢。张太后也经常接她往自己的寝宫,每逢皇家大型活动,也将她安排在皇后之位。宣宗对此也没有办法,另外由于胡氏主动退让,出于敬愧,宣宗封其为静慈大师。
宣德九年,宣宗去世,英宗朱祁镇即位。正统七年,太皇太后张氏去世,次年胡氏亦随之死去,仅以嫔御礼安葬。天顺六年,孙太后去世。天顺七年七月,英宗追谥胡氏为“恭让诚顺康穆静慈章皇后”,另修陵寝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