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内务府有多腐败?
“树小房新画不古,此人定是内务府。”这是《苍穹之昴》中对于清代内务府的描写。清朝的内务府是皇家生活的管理机构,自然油水非常多,晚清时代的内务府更加腐朽。
满洲入关,顺治帝时期正式设立内务府这个机构用来管理皇帝与整个皇族的吃喝拉撒睡,紫禁城中所有需要花钱的地方都要经内务府的手。作为一个内廷侍从机构,皇帝自然希望内务府对自己尽职尽责,所以历代清朝皇帝都对内务府进行各种改革削弱其权力,没想到弄巧成拙,使得内务府捞钱的爪子越来越大,越来越脏。
作为皇家机构,内务府直接由皇帝管理,几乎不受任何监察与压制。如此一来,使得内务府有了天然之便——御膳房、营造司、太医院等宫廷各处的采买,后宫妃嫔日常的月例银子等所需要的银钱,全都需要由内务府管理。
清朝中后期内务府腐朽成风,最常见的就是“低买高卖”,原本宫廷之外只有一两银子的东西,被内务府采买入宫以后都成了数十两甚至数百两,而东西的品质也经常都是以次充好,而中间巨大的差价就被内务府之人中饱私囊。最著名的就是道光帝吃鸡蛋的故事——道光帝一直以为鸡蛋需要几十两白银一个,所以不敢多吃。
晚清时代风雨飘摇,尤其是咸丰帝驾崩之后清朝再无拥有实权的皇帝,后宫生活奢侈无度,使得内务府有了更多机会。慈禧太后主政时代,每天日常花费就超过了4万两白银,也就是说慈禧太后半个月的生活费就可以购买一艘日本的王牌军舰“吉野号”。
当时的内务府,即便一个普通包衣也能在京城购置房产地产,而慈禧太后的宠臣心腹——内务府总管大臣荣禄,整个冬天每天更换貂裘竟然从没重样的。慈禧太后修建颐和园、搭建戏台子、修建陵寝等都给了内务府巨大油水。
清朝的内务府有多腐败?
葛大小姐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说一说内务府究竟是个什么东西顺治帝入关以后,为了更好的处理皇家的事物,就设立了内务府,这是清朝特有的一个部门,相当于皇帝的管家,内务府下辖“七司三院”,管理着宫廷生活的方方面面,连皇帝的私房钱(内府库银)也由内务府打理。不管是你吃点、住的、用的、穿的都由内务府办理,房屋修葺、奴仆安排、出行标准等等都有内务府筹划,不单单是皇帝的“三宫六院七十二妃”,整个紫禁城都由内务府打理。
内务府的最高长官是内务府大臣,官职是正二品,相当于地方的封疆大吏总督,比巡抚的级别都高,虽然是平级,但是总督、巡抚见到内务府大臣,都得客客气气,时不时要打点打点,如果得罪这位爷,早晚在皇上面前给你使坏,让你吃不了兜着走。
虽然是管理皇宫的事务,但内务府大臣却不是太监,基本都是从满蒙的王公贵族、侍卫统领,或者尚书、侍郎中选拔出来,光绪年间的内务府总管杨立山,就是蒙古正黄旗人。
内务府机构庞大,到底有多大呢,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朝廷的六部衙门,每个部门大概100人左右,户部管理的事儿最多,所以人数也多,有300多人,但是要和内务府比起来,就差太远了,内务府正规有编制的人员有3000人之多,再加上各种临时调用的人员,已经超过万人了,没办法,天下皇帝老子最大嘛!
要问天下哪个衙门油水最大,所有人都会说是内务府,当时有句民谣“房新树小画不古,此人必是内务府。”就是说,房子是新买的,树木刚刚种下,还很小,“画不古”是因为内务府的人肚子里墨水不多,却总喜欢附庸风雅,到处花银子买古画装点门面,结果往往买到的都是赝品。
内务府到底腐败到什么程度呢晚清年间,各种腐败现象吸附在大清帝国的肌体上,内务府的腐败程度确实“独领风骚”。
内务府掌管着皇帝的财务,哪个衙门都不敢来监督,御史大夫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仗着权力大,皇上久居深宫不知米贵,换着花样坑皇上。史料《春冰室野乘》记载了一件事,一辈子勤俭节约的道光帝又一次忽然想吃民间的小吃“片儿汤”,就让内务府去办,明明就是一碗家常便饭,内服务的造价出来了:垒灶台采办食材召厨子,一年需要一万六千两白银。道光帝曾经吃过片儿汤,知道这东西非常便宜,一碗汤,内务府就想要敲诈这么多,气的道光帝说不出话来,也打消了吃片儿汤的念头。
这样的奇葩事情,道光帝的儿子咸丰帝也撞见过。《南亭笔记》中记载,咸丰帝看到尚书房的门枢,内务府狮子大开口,张嘴就敢要五千两维修费用,咸丰帝可没有他老子好糊弄,立即发飙,内务府吓得赶紧改口,五千两变成了五十两。
光绪皇帝每天要吃三枚煮鸡蛋,御膳房的预算是三十两白银,有一天,军机大臣汪由敦觐见,光绪帝问他吃什么,汪由敦说“我们家穷,早上起来只吃了四个鸡蛋”,光绪帝惊讶的问“鸡蛋一枚需十金,四枚就是四十金,朕尚不敢如此纵欲,卿奶自言家贫乎?”汪由敦是个聪明人,早听说内务府的手法,看着旁边虎视眈眈的太监,立即知道自己说错话了,赶紧解释道“皇上吃的是好鸡蛋,一个要十金确实不贵,我吃的是臭鸡蛋,三文钱就能买一个”。
最初的内务府还是一个相当有操守的部门,康熙初年的内务府官吏还是相当清廉,康熙皇帝曾经夸奖道“今朕交内务府总管,凡一应所用之银,一月止五六百两”,但是,晚清的内务府官员,大多都是通过“捐纳”才当上这个官,上任以后,就往死里捞钱。
清末大太监小德张曾在回忆录中说:慈禧太后每天的生活费就有四万两。四万两是个什么概念,就是慈禧半个月的生活费就能买一艘日本“吉野号”战舰,一个老太太能吃多少东西,绝大多数都落进了内务府的太监手中。
据《光绪九年二月初五周德润折》记载,内务府堂郎中级别的官员,每年的灰色收入就在200万两白银以上。在皇帝的眼皮子地下,御膳房的厨子都能在北京买房子置地,过着富豪生活。
真真是“小官巨贪”,如此类推,内务府的总管反腐程度更是惊人的,号称中国封建社会第一巨贪的和珅就曾经担任过内务府总管大臣,抄家时候,在和珅家库房见到大量的外国进贡的珍宝和皇宫里的物品。在晚清结束的当年,内务府奎俊等大臣,还闹出了贪污腐败的丑闻,最后不了了之。
可还没等清王朝再下决心整肃,辛亥革命一声炮响,就要了大清的命——内务府的腐败,清朝直到亡国,都没改掉。贪腐亡国的教训,一个十分生动的教材,就是晚清的内务府。欢迎关注、转发、评论、点赞,葛大小姐和你一起看历史。
清朝的内务府有多腐败?
作者:民国史学者、专栏作家王凯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内务府。所谓内务府,是清代特有的一个衙门,管理宫廷所有内勤事物,包括皇帝的衣食住行等等。内务府的具体管理事务、人员编制等十分复杂,我们不必过多了解,只知道这些就行了。
内务府令牌
当时有句老话,叫作“树矮墙新画不古,此人必是内务府”。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内务府是个肥缺,办事人员油水很多,干不上几年就成了暴发户,家里的花草树木是新栽的,院墙是刚砌的,墙上的画也是刚画的。
清室学者姜鸣写过一本书叫《天公不语对枯棋——晚清的政局和人物》,书中记录了这样一组数字:宣统二年九月,皇宫御膳房共用去肉类31844斤,猪油814斤,鸡鸭4786只。内务府油水有多厚,其官员有多么腐败?看看这些数字就明白了。《官场现形记》作者、清人李宝嘉写过一本名为《南亭笔记》的小册子,记录了光绪皇帝与老师翁同龢之间的一段对话。光绪每天吃四只鸡蛋,内务府开价34两银子,每只鸡蛋接近9两。皇帝由此觉得鸡蛋是一种非常珍贵的食品,有一次光绪皇帝与翁同龢闲聊,光绪问老师:“这种贵物师傅吃过吗?”翁同龢一听就知道是内务府捣的鬼,但他不敢戳穿,只是含含糊糊地回答:“吃过是吃过,但只是家里有事时才偶尔吃一次,平常自然吃不起。”
皇帝吃只鸡,内务府就敢报上一头牛的价——估计这些奴才的小伎俩,皇帝也是心知肚明,不过是睁一眼闭一眼,给他们一些小恩小惠罢了。
清朝的内务府有多腐败?
清朝时民间有一句谚语“房新树小画不古,此人必是内务府”,这句话很好地诠释了内务府的形象,房子很新,说明来钱太快,树苗还小说明房子刚买不久,画不古则是说明这些内务府的人没有多少能力与远见,经常买到假画。
短短一句话,就把内务府的形象描绘得一针见血,为何内务府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会是这样呢?内务府在清朝时期究竟有多腐败,才能让人们这样戏说他们呢?
内务府是个什么机构内务府是在顺治入主中原之后建立起来的,这是清朝特有的一个部门,其职责基本上就类似于古代那些大家族中管家的角色,只不过一般管家是给私人管理,而内务府则是负责给皇帝管理。
既然是给皇帝管理,自然不管是规模还是管理的事情都要多很多,所以清朝时期的内务府,比一般部门人数都要多,当时的六部人数一般就在100人左右,户部稍微多一点有300左右,而内务府却多达3000多有编制的人员,外加一些没有编制的,预计人数在一万左右,足以见得内务府管理的事情是很多的。
内务府管理的事情几乎都跟钱有关,不管是给旗人发工资,还是管理皇宫中的日常开销以及各种闲杂事情,都与金钱有关,因为接触金钱的机会多,再加上清朝贪污腐败严重,所以内务府后来更是成为了严重的重灾区。
换言之,其实内务府之所以会变质,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它的职能决定的,因为内务府主要负责管理的就是皇宫中的金钱使用,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偶尔吃点回扣,久而久之就养成了贪污的坏习惯,一发不可收拾并且流传下去,最终成为内务府一道靓丽的风景。
内务府有多腐败要说内务府的腐败,其实就有很多事情值得说一说了,首先我们不说内务府的高官,就来说一说内务府的一些小职员,根据《光绪九年二月初五周德润折》记载,内务府堂郎中级别的官员,每年的灰色收入大概在200万两白银以上,要知道当时慈禧每天的生活费都是4万两白银,而甲午战争中把北洋水师“致远号”击沉的日本“吉野号”战舰,也仅仅需要60万两白银就可以买到,意思就是说慈禧半个月的生活费就可以买到那样级别的战舰了,足以见得清朝当时的贪污程度多么严重。
一个内务府堂郎中一年的灰色收入,可以购买3艘吉野号战舰,可是他们拿着这些钱去肆意挥霍,导致清政府也拿不出钱来去购买先进设备,以至于清朝末期遭受各种列强的侵略,简直让人痛心疾首。
甚至就连御膳房的一个普通厨子,都能在北京买房子,过着富裕的生活,足以见得清朝后期就是因为这些蛀虫,导致了灭亡的,倘若把这些灰色收入集中起来去发展科技以及军事力量,想必清朝后期就不会遭受那么多耻辱了。
除了内务府的低级官员外,我们还可以来看看内务府高级官员的代表人物和珅,和珅曾经担任过内务府总管一职,也就是在职期间,和珅尽情贪污敛财,最终当乾隆去世后,嘉庆对和珅进行抄家,发现了8亿两白银,相当于清朝几年的收入,足以见得其内务府腐败有多么严重。
当然了,对于和珅的家产,还是保守估计,要是算上各种房产以及字画古玩之类的,想必价值远远超过8亿两,可想而知,在清朝的内务府,灰色收入是有多可观。
说了上边这些例子之后,我们再来讲两个关于清朝内务府与皇帝之间的故事,其中一个故事讲的是道光皇帝吃“片儿汤”的事情,话说当初道光出去京城之外吃了一种名叫“片儿汤”的美食,很是怀念,所以后来就希望内务府去安排御膳房给自己也做这种美食。
结果内务府告诉道光皇帝的是,这个片儿汤成本很高,一年总共需要一万多两银子才能做成,这可把道光给气坏了,要知道外边这种片儿汤一碗才要四十文,道光立刻表示不需要做了,就叫人出去给自己买一碗吃就可以,才四十文,多便宜。
结果不久后内务府告知道光,那家买片儿汤的店已经倒闭多年,以至于道光为了节约,只能选择直接不吃片儿汤了,你看就连皇帝想要吃点乡间美食,都要被内务府不断忽悠,可见这群人已经完全不把皇帝放在眼里了。
除了道光之外,更加可怜的是光绪,光绪一直以为鸡蛋要十金一个,所以自己平时都舍不得吃鸡蛋,结果后来有一次军机大臣汪由敦见到光绪,光绪问他早上吃的什么东西,汪由敦脱口而出:“我们家中穷困,只能吃鸡蛋为生,早上我就吃了四个鸡蛋”。
光绪一听,十分惊讶:“鸡蛋一枚需十金,四枚就是四十金,朕尚不敢如此纵欲,卿奶自言家贫乎?”汪由敦明白自己说错话,又怕得罪内务府,就连忙解释说皇帝吃的是好鸡蛋,所以要贵一些,自己吃的是丑鸡蛋,所以很便宜,这才糊弄过去。
作为一国之君,从道光开始,鸡蛋的价格就不断提升,到了光绪时期,从几两一个涨价到了十金一个,这就是清朝内务府的腐败历程,一开始还有所节制,后来直接就把皇帝忽视了,肆意妄为,反正清朝也要完了,与其效忠于清朝,还不如捞点钱自己过好日子,就是在这样的思想下,清朝灭亡更迅速了。
结语不得不说清朝的内务府是历史上的一个奇葩存在,不仅只有清朝拥有这样的机构,也只有清朝的皇帝才会被这群官员忽悠,要是换成朱元璋或者李世民之类的皇帝,想必这群内务府官员有十个头都不够砍。
虽然说清朝内务府十分腐败,可是从内务府的腐败中,我们更加能看出清朝皇室的奢靡以及铺张浪费,也正是因为他们一代比一代奢靡,导致最终走向灭亡,而内务府只是起到了一个加速的作用而已!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清朝的内务府有多腐败?
在腐败花样百出,贪赃枉法似家常便饭的晚清年间,大清朝内务府的腐败程度,却堪称“独领风骚”。
但提问里“内务府一碗粉条报价七万白银”的说法,还是略显夸张,其真实出处,应当是史料《春冰室野乘》里记载的,道光皇帝吃“片儿汤”的闹剧:一辈子勤俭节约的道光皇帝,有次想吃民间“片儿汤”,明明就是碗家常饭,谁知内务府却报价说:要做片儿汤就得垒灶台弄食材,大小经费加起来一万六千两。气得道光皇帝明知其中有猫腻,却也半句话说不出,咽下口水不吃了——吃碗片儿汤,内务府都敢这么揩油。
其实类似的奇葩事,不止道光皇帝摊上过,他儿子咸丰皇帝也同样撞上过。《南亭笔记》记载,后来咸丰皇帝登基,想修修尚书房的门枢,谁知内务府立刻狮子大开口,张口就要五千两维修费。可咸丰皇帝这暴脾气,哪像他爹道光帝那么好糊弄?一听就发了飙,吓得内务府官员赶紧改口,五千两变了五十两。换句话说,在晚清年间,负责伺候皇帝饮食起居的内务府官员,看上去低三下四,其实各个好似鸡贼的馋猫,皇帝稍不留神,就会叫他们“偷吃”好几口。那么问题来了,怎么这内务府就有这么大的本事,连皇帝也可以花样坑?
首先一个原因,就是内务府强大的权力。别看名号低调,但从清朝开国起,就执掌皇宫的“宴会”“钱粮”“服饰”“库藏”“典礼”“皇庄”“织造”等各大权。等于是全皇宫的用钱,都要从内务府经手。而且管的是皇家的财务,满朝各级衙门官员,谁又有权力监督?理论上说清朝御史有权弹劾内务府,但真敢弹劾的,又没几个有好结果。如此钱多权大没人管,相关的经手官员,自然是敞开了捞。
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内务府官员的集体堕落。其实,在清朝开国初期,内务府还是个相当有操守的衙门,康熙年间担任内务府差事的官吏,好些都以廉洁奉公著称。以康熙皇帝的夸奖说“今朕交内务府总管,凡一应所用之 银,一月止五六百两”。俨然廉政楷模。但随着清朝腐败加剧,内务府官员的素质,也是一代不如一代。
到了晚清年间,以包衣旗人为主的内务府官员们,相当多都是通过“捐纳”得官,官职都是买来的,上任后自然要猛捞,又是“背靠内务府没人管”的好条件,下手当然也就更狠。就算是没“捐纳”的内务府官员,基本也是司员出身,长期混迹于皇宫里,各种贪污腐败的套路,自然轻车熟路。放在皇家骄奢淫逸的晚清年间,但凡有大兴土木,更是趁机浑水摸鱼。以《日知堂笔记》的形容说:“向来内务府习气,皆利于用度繁多方可从中侵蚀。”
说到底,这内务府越演越烈的腐败,根子上还是晚清皇家那“败家子”般的胡糟。比如清末大太监小德张,晚年写的回忆里就声称:慈禧太后每天的生活费就有四万两。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慈禧半个月的生活费,就能买一艘日本王牌战舰“吉野号”。但这天文数字花费,是不是真花在慈禧身上?参考“坑道光片儿汤”“骗咸丰修门”的典故就知道,妥妥被内务府刮走不少。
如此背景下,清末内务府的腐败,也是一年赛一年的突破尺度:以《光绪九年二月初五周德润折》里的记载,内务府堂郎中级别的官员,每年的灰色收入就在二百万两白银以上。这帮人每次回家探个亲,都是百十万两白银往家带。就连御膳房的厨子,都在北京郊外买田置地,出入好似富豪。营造司等各府库的工匠们,连每月该拿的钱粮,都全被内务府克扣殆尽。可怜这些匠人一边饿肚子给皇家干活,一边还要打零工糊口。大清皇帝的眼皮底下,都腐败到了这地步。如此腐败场面,晚清真没管过,倒是下了几次决心整肃,内务府的大臣也抓了不少。可是整肃风暴过后,该贪该捞都照旧。一直到晚清亡国前夜的1911年,内务府奎俊等大臣,还闹出了贪污腐败的丑闻,最后却不了了之。杭州织造的腐败丑闻也曝了光。可还没等清王朝再下决心整肃,辛亥革命一声炮响,就活活要了大清的命——内务府的腐败,清朝直到亡国,都没改掉。
贪腐亡国的教训,一个十分生动的教材,就是晚清的内务府。
参考资料:《清史稿》《日知堂笔记》《光绪九年二月初五周德润折》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清朝的内务府有多腐败?
内务府是清朝时期独有的衙门机构,是一个独立的小系统。主要管理宫廷所涉及的事物,人员主要是上三旗的包衣,下属机构50多个,人员大概在3000人左右。(内务府位置图)
清朝内务府是干什么的?现在来看清朝的内务府是皇室的私家总管衙门,另外负责上三旗(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的事物。(内务府牌匾图)
内务府负责的事物有哪些:
1.广储司。负责内务府库藏,领银、皮、瓷、缎、衣、茶六库。
2.都虞司。负责内务府武职官铨选及畋鱼之事。
3.掌礼司。负责内廷礼乐及考核太监品级。
4.会计司。负责内务府出纳及庄园地亩的事物。先用宫女、太监,也由该司管理。
5.营造司。负责宫廷修缮工程。
6.庆丰司。负责牛羊畜牧之事。
7.慎刑司。负责上三旗刑狱案件。
8.上驷院。负责御用马匹。
9.武备院。负责制造器械。
10.奉宸院。皇帝驻骅有关建筑,比如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等,都内务府委派官员管理。
11.敬事房。负责管理宫内宦官。
12.三织造处。江宁织造、杭州织造和苏州织造。
13,管辖三大殿。御膳房、御药房、咸安宫官学,景山官学等。
这是一些主要的衙门,凡是涉及清朝皇宫的一切事务的衙门还有不少。
内务府的腐败到底有多厉害?清朝内务府垄断了全部的皇室采购事宜,什么事也是他们说了算,有时皇帝拿他们也没有办法。内务府总管大臣是一个肥缺,坐在这个职务上意味着发家致富了。
清朝时期,北京流传这样一个一句话:
“树小房新画不古,必定是个内务府。”
新盖的房子差不多就是内务府的暴发户了。
一、内务府提供的鸡蛋有多贵。乾隆皇帝有一次问到了一枚内务府提供的鸡蛋是十两银子,在召见大臣王文瑞的时候,问起吃饭问题,说鸡蛋只有几钱银子一个。他怕得罪内务府的人没有好下场,解释是破损的鸡蛋才蒙混过关。(内务府的鸡蛋很贵)
内务府的鸡蛋从来没有便宜过,据记载,光绪皇帝一顿早餐吃四个鸡蛋,共计34两银子。问起他的老师翁同龢时,也是打马虎眼,称他家只在祭祀的时候吃鸡蛋。其实鸡蛋在市场上只有几钱银子一个,一两银子够买几百个鸡蛋了。
二、内务府给皇帝衣服打补丁多少钱。道光皇帝非常节俭,经常穿带有补丁的衣服。朝堂上的官员纷纷效仿,新衣服也要打个补丁,时不时漏出来让道光皇帝看到。一日曹振镛被道光皇帝看到了衣服补丁,问需要多少钱补一个补丁。曹振镛知道内务府的套路,说用了3两银子,道光皇帝叹气到,我这个补丁用了5两银子。其实这么多钱可以买新衣服了。(道光皇帝像)
三、内务府打造的金镯子。一日光绪皇帝积攒了一些银子,想给慈禧太后打4个金镯子,问起内务府官员需要多少银子,主管说需要4万两银子。吓了光绪皇帝一跳,追查这个官员的贪污问题,愣是没查出来,免职后又被慈禧官复原职了。
类似内务府敲皇帝竹杠的事情非常之多,皇帝有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是皇帝自家的内部事务,需要他们尽心尽力安排皇室的事物呐。
内务府为了填补皇室巨大的消耗,经常搞创收,利用皇帝的名义插手高额利润行业,中饱私囊,在为内务府创收的同时,自己也大捞特捞。
最典型的例子是和珅,利用内务府的特权谋私利,积攒了8亿两-15亿两白银。清朝每个皇帝的内务府人员都有贪腐,只不过与和珅比起来那是小巫见大巫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