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同为德意志,普鲁士在普奥战争后将奥地利排除在德意志之外?

中国有句古话:“一山不容二虎。”虽然同为德意志成员,都拥有统一德意志的雄心与绝对的实力,然而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普鲁士与奥地利理念中的德意志帝国是不同的,矛盾不可调和。

神圣罗马帝国名存实亡以后,分裂成了上百个大大小小的王国、公国、侯国等,而混乱纷争的德意志,使得德意志民族饱受欺凌。将德意志真正统一,成为了很多德意志成员的梦想。但并非所有国家都有这样的实力,当时有统一德意志地区力量的,只有南部的奥地利帝国与北部的普鲁士王国。

澹奕做一个历史假设,当年普鲁士与奥地利若是联手,或许真的能够称霸横扫于欧洲。然而,历史没有假设,德意志只能有一个主心骨。

奥地利帝国继承了神圣罗马帝国时代哈布斯堡王朝,甚至被视作真正的德意志;而北部的普鲁士,则是意外崛起的“北方蛮族”。奥地利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囊括德意志所有成员的庞大帝国,甚至包括很多非德意志民族地区,也就是所谓的“大德意志”。而普鲁士的目标,则是建立纯粹的德意志国家,非德意志地区要被排除在外。

奥地利帝国独立发展以后,统治了大量东南欧其他民族,比如克罗地亚、匈牙利等等,然而普鲁士认为这些都将是统一之后德意志发展的巨大障碍与拖累,所以想将之踢出去。

虽然奥地利也是德意志民族的一部分,不过普鲁士并没有十足的把握将之吞下去,所以纵然普奥战争普鲁士大获全胜,也不希望奥地利成为自己的麻烦,所以将其从德意志帝国中排除了出去。而被排除在外的奥地利逐渐形成了另一个庞大帝国——奥匈帝国。

为什么同为德意志,普鲁士在普奥战争后将奥地利排除在德意志之外?

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实现德意志统一是俾斯麦政治生涯的辉煌时刻,也是国际关系史上政治智慧成熟运用的典范之作。这三次战争中,最能体现俾斯麦政治艺术的就是第二次王朝战争,也就是普奥战争。

俾斯麦的智慧不是体现在击败奥地利军队上,那是普鲁士总参谋长毛奇的工作,不是主要作为政治和外交领导人的俾斯麦的工作。俾斯麦的水平主要体现外如何让战争适可而止方面。普鲁士的梦想是统一德意志,建立强大的德国。不击败奥地利,这一目标是无法实现的,但仅仅击败奥地利,这一目标也还是无法实现的,还要打败当时欧洲大陆的最强国家法国。

一旦普鲁士过度挤压奥地利,不但会把奥地利挤向法国一边,更会引起拿破仑三世的焦虑,甚至造成法国干预。这是普鲁士不希望看到的。普鲁士要统一的德意志,如果囊括了奥地利,整个欧洲列强都会来压制。而没有奥地利的德意志,还会赢得若干年的成长时期。这个成长期比活捉茜茜公主重要多了。

政治上和军事上,难的不是如何开始,而是知道什么时候该适可而止。后来的威廉二世不懂,再后来的希特勒以及东条英机等人也都不懂。

为什么同为德意志,普鲁士在普奥战争后将奥地利排除在德意志之外?

如今的德国和奥地利都是以日耳曼人为主体民族、以德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事实上在历史上奥地利本身就是德意志的一部分。中世纪的德意志更多的是一种文化和地理上的概念,而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政治实体——在当时的德意志境内分布着大大小小的诸侯国,而奥地利只是其中之一。从1699年开始奥地利皇室哈布斯堡家族兼任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这一时期奥地利皇室成为德意志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但实际上德意志诸邦依然是各自为政。1806年法兰西皇帝拿破仑战胜哈布斯堡家族并迫使后者取消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称号,从此德意志诸邦连名义上的共主也不复存在。拿破仑的入侵尽管摧毁了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但与此同时也将法国大革命中的民族主义理念以及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传播到了德意志,各邦国内部都涌现出明显的民族主义倾向:一开始是各邦国的文学家、哲学家、音乐家通过自己的作品唤起人们对同一语言、同一文化、同一法理根基的重视,到了1818年普鲁士发起的德意志关税同盟逐步扩展至德意志邦联中的其他各邦国,消除了邦间贸易的繁琐、矛盾和恶性竞争。交通的不断改善使邦内和邦间的商贸和往来旅行变得愈加便捷,进一步加速了中欧说德语的民众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随着德意志诸邦在文化和经济上的交流程度空前密切起来之后构筑统一的政治实体以消除各邦之间的壁垒就成为了一种发展趋势,而在这一过程中普鲁士和奥地利作为德意志最大的两个邦国逐渐脱颖而出:奥地利的优势在于疆域辽阔、人口众多,然而奥地利国内民族成分极其复杂并缺乏足够的凝聚力维系,内耗极其严重。普鲁士则抓住工业革命带来的历史性机遇成为德意志诸邦中工业生产能力和军事实力最强大的。与此同时夹在二者之间的诸多德意志小邦则试图缔造一个政治经济体系的德意志共主邦联。当时关于德意志统一的各种方案其实归纳起来主要分为“大德意志”和“小德意志”两种方案,两者的区别正在于是否将奥地利纳入统一的德意志帝国,最终普鲁士的铁血宰相俾斯麦带领普鲁士按“小德意志”方案完成了统一,此后奥地利被排除在德意志之外。那么俾斯麦这么做的原因何在?

其一是为了避免因吞并奥地利带来的欧洲地缘格局的震荡引起列强干预:拿破仑战争结束后欧洲形成了维也纳体系——这一体系的本质在于维持欧洲列强的均势:欧洲形成了英、法、奥、普、俄五大强国,列强之间既互相勾结又彼此牵制。如果普鲁士吞并奥地利势必改变整个欧洲的地缘格局,对英、法、俄而言都是不愿看到这一幕的——毕竟一个囊括奥地利在内的大德意志对其将是极大的威胁,这点我们看看之后两次世界大战中的局面就不难理解。尽管当时英、法、俄无法未卜先知预料到德国会膨胀到何等地步,但绝不希望中欧突然崛起一个足以对自己构成威胁的强权。因此如果普鲁士执意吞并奥地利极有可能引发英、法、俄的干涉。

其二占领奥地利是会带来可观的利益,但之后的治理问题却足以令统一后的德意志焦头烂额——事实上当时的奥地利能否被视为一个德意志民族的国家都难以确定:在奥地利治下有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克罗地亚等多个民族,这些民族加起来几乎是奥地利境内德语民族的3倍左右。如果普鲁士吞并奥地利实际上完成的并不是德意志的统一,而是要代替奥地利接管其境内大量的斯拉夫民族,复杂的民族关系将使普鲁士在吞并奥地利后不仅难以因此提升国力,反而会成为牵制消耗普鲁士财力和军力的无底深渊,精明的俾斯麦自然不愿背负这个包袱。

其三德意志的统一是以普鲁士为主体构建的统一的联邦制国家,之前的巴伐利亚、黑森、汉诺威、萨克森等德意志诸侯国依然存在,只不过被置于统一的联邦管辖之下。既然德意志帝国的政体是联邦制,那么如果普鲁士吞并了奥地利自然也得保留奥地利作为帝国之下的一个邦,如此一来在德意志帝国内部就形成了普鲁士和奥地利两大邦国之间的竞争关系,而这势必会削弱普鲁士在统一的德意志帝国中的地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