骂吕布是“三姓家奴”,刘备七易主子,为何当了皇帝还被称忠厚?
关键在于“家奴”两个字。刘备虽然“七易其主”,但是都是有尊严的投靠,要么是师生关系,要么是同僚关系,要么是家族关系,要么是知己关系。而且每次都能帮助别人。
反观吕布,每次投靠新主,都是背叛并杀了旧主,然后认贼作父。无耻下贱,无过于此,自然被人瞧不起。
刘备投靠公孙瓒,那是师生关系,而且刘备虽然在公孙瓒军中官不大,但是公孙瓒对他礼遇有加,十八路诸侯讨董卓的时候,公孙瓒能让他站在身后参与诸侯们的决议。可见公孙瓒对刘备的器重。
后来刘备投靠陶谦也不是主动的,是陶谦邀请他去的。而且刘备去救徐州,出于义举,赢得仁义美名。
再后来刘备跟吕布,说是刘备投靠吕布,实际上是吕布投靠刘备,而且吕布这厮恩将仇报,鸠占鹊巢,谁仁义,谁无耻,群众的眼镜是雪亮的。
刘备投靠袁绍,袁绍对刘备也很尊敬啊,虽然刘备屈居人下,但是并没有低人一等的感觉。袁绍唯二对刘备不客气,是关羽斩了颜良文丑。试想,你的结义兄弟把人家手下两员猛将都杀了,人家能不发火吗?而且这事也确实不怨刘备,他并不知情,又不是他派关羽去杀的。
最后刘备投靠刘表,虽然有攀附的嫌疑,但是攀附同宗兄弟并不算丢人。而且刘备在荆州帮助刘表做了不少事。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看看刘备每次投靠一个人,他的名声就大一次,天下人都知道刘皇叔是个仁义君子。
而吕布呢?先卖丁原,再卖董卓,后来又卖刘备,不管哪次都是不懂感恩,没有义气,无耻至极。
两人一对比,刘备好得太多了。
骂吕布是“三姓家奴”,刘备七易主子,为何当了皇帝还被称忠厚?
一个人能被称为忠厚,与其是三姓家奴,还是七易其主,没有太大关系,而与其人行为品德有直接关系。
吕布,原为丁原帐下主簿,杀丁原投董卓,是为不忠。之后与董卓誓同父子,杀董卓投王允,是为不孝,如此不忠不孝之人,骂吕布是三姓家奴实不为过。
而刘备呢?
投靠公孙瓒,袁绍进攻公孙瓒时,刘备为公孙瓒站队助威。
投靠陶谦,陶谦病死前将徐州托付给刘备,说非刘备不能安定徐州。
投靠曹操,曹操以礼相待,给兵给粮,封官豫刘牧,因曹操一句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尔,知曹操难容刘备,参与衣带诏但并未行动。
投靠袁绍,袁绍出城二百里迎接,刘备看出袁绍非雄主,归还袁绍兵马,找借口离开。
投靠刘表,刘表亲自出城迎接,以礼相待,给兵给粮,曹操南下时,刘琮投降,诸葛亮劝刘备攻刘琮、全取荆州,刘备不忍心。
投靠孙权,双方结盟,合力抗曹,大败曹操于赤壁,三分荆州。
投靠刘璋,没有接受庞统建议,(庞统建议与刘璋见面时擒下刘璋),与刘璋决裂后,围攻成都,刘璋投降,刘备没有杀刘璋。
虽七易其主,但刘备从来没有在背后捅刀子,从不曾杀害其主。刘备因为其巨大的政治号召力(兴复汉室)与忠厚仁义的性格,赢得仁义之名。
刘备任平原相时,本地人刘平派刺客刺杀刘备,结果刺客不忍下手,刺客为什么不忍下手?因为刘备得人心。为什么刘备得人心?因为刘备仁义爱民。曹操南下征荆州,刘琮投降,而荆州本地十万士人百姓宁愿跟随刘备逃难,也不愿跟从刘琮投降,刘备宁愿被曹操追上也没有抛弃百姓,可见刘备的确仁义爱民,这是刘备对百姓仁义。
刘备与关羽、张飞情同兄弟,卧则同床,关羽被杀时,刘备举国伐吴报仇,不惜玉石俱焚。刘备对诸葛亮不惜降低长辈与主公姿态三顾茅庐,临死前托孤诸葛亮,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不是假仁假义,这是真信任,这是刘备对属下。
曹操南下征荆州,诸葛亮劝刘备攻刘琮取荆州,刘备不忍心,刘备受邀入益州,庞统劝刘备与刘璋会面拿下刘璋,刘备还是不忍心,这是仁义,这是刘备对对手。
刘备不忠原,天下还有忠厚的人吗?
骂吕布是“三姓家奴”,刘备七易主子,为何当了皇帝还被称忠厚?
刘备七易主子是不对的,其实刘备十易其主!!
1、最初跟随校尉邹靖讨黄巾。(《三国志·先主传》)
2、在平原人刘子平的推荐下,跟随了史失其名的青州从事。(《三国志·先主传》)
3、投靠大将军何进的都尉毌丘毅。(《三国志·先主传》)
4、投奔幽州公孙瓒。(《三国志·先主传》)
5、与公孙瓒的青州刺史田楷屯兵齐国,受田楷节制。(《三国志·先主传》)
6、离开齐国投归徐州牧陶谦。(《三国志·先主传》)
7、陶谦死后,刘备领徐州牧,旋被吕布击败,投降吕布,屯兵小沛。(《先主传》)
8、被吕布打败,投归曹操。(《三国志·先主传》)
9、在徐州被曹操打败,投归袁绍。(《三国志·先主传》)
10、离开袁绍,投归刘表。(《三国志·先主传》)
骂吕布是“三姓家奴”,刘备七易主子,为何当了皇帝还被称忠厚?
首先,三国志是由陈寿所著,三国演义是由罗贯中所著,在罗的笔下是倾向于刘备的,历史原因忠君爱国,是应该被提倡的,这是其一
其二,吕布率认干爹又一次次的背叛,背信弃义,为历史所不齿,无论在任何朝代,这种人都是会遭到唾弃的
其三,刘备从一开始就被定义为皇叔,以匡扶汉室为己任,行的是正道,只不过是命运多舛,然百折不挠,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他的多次易主,其实是没有办法的选择,不是主动背叛,每次皆师出有名,这样的人物肯定会被历史铭记,又怎么会被称为三姓家奴呢?
骂吕布是“三姓家奴”,刘备七易主子,为何当了皇帝还被称忠厚?
吕布三姓家奴是三次拜干爹,杀干爹。刘备是创业,自己公司倒闭了,去别的公司应聘,别的老板很喜欢他的能力,又怕他的能力。难道你到那个公司那个老板就是你的主子了。当时谁都知道刘备不会久居人下,所以谁也不敢慢待刘备,谁也不敢把刘备当自己的手下,也不敢做刘备的主子。所以提问者所谓的刘备七易其主是臭屁问题。
骂吕布是“三姓家奴”,刘备七易主子,为何当了皇帝还被称忠厚?
谢谢邀请!
一般作者在描写一些历史人物时,在大体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褒贬其中人物,就看写作者是什么心态,要极力赞颂一个人,可以大量挖掘其人的闪光点,要贬低一个人更容易,你怎么做都可以找出来把柄,把之认定为坏人或者说成是什么“三姓家奴”之类。
吕布本姓吕,跟过丁原,跟过董卓,做了两人义子,这就是三姓家奴的来历,当然,吕布跟丁原杀丁原,跟董卓杀董卓,杀丁原董卓二人都是像王允之流挑拨离间造成,应该说离间者、丁原、董卓、吕布四方都有程度不等责任,不论谁的责任大小,就按照平均分摊责任,吕布仅仅占责任的四分之一罢了,也从一个侧面证明吕布是勇猛过人,智商情商欠佳的一介武夫,但从没改姓换名,从吕布出现到曹操处死,甚至千百年来,都是称呼其为吕布,三姓家奴一说,实在有点牵强,太不靠谱。
刘备是作者作为汉天下的继承者来描述的,跟过多少人都不会被贬低其人格魅力,而把之作为百折不挠、屡败屡战、愈挫愈勇来加以赞扬和肯定!当然更不会称其为三姓家奴了。如三兄弟围攻一个吕布,照理说这根本就不是什么英雄行为,倚仗人多搞群殴,完全不是大丈夫所为,更谈不上英雄行为,对于关羽的武圣形象应该是蒙尘的,小说偏偏写成“三英战吕布”,你刘关张三人都英雄了,那吕布呢,不是英雄中的英雄了吗,就这样的大英雄却被罗贯中要冠以“三姓家奴”的极端贬称,的确是有点搞笑!
要说叛主着,抗日名将冯玉祥,跟过叛过的人不下八人,谁也没有说过冯将军什么坏话,因为冯将军反叛过的人都是被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碾压淘汰的人,而且在关键的抗日战争时期,积极响应国共两党一致抗日的号召!为抗御外侮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成为国家栋梁。
综上所述,刘备易主更多,但最后成就三分天下之主,而吕布死得早,并没有什么功在社稷、利在国家的功勋,只能作为垫脚石被作者贬低羞辱,再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承受千秋骂名!而刘备不仅不被清算背主,反而被广为称颂其老实忠厚的原因所在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