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蒙巴顿方案印巴分治,印度与巴基斯坦是如何瓜分英属印度领土的?

英属印度在1947年独立,根据最后一任总督蒙巴顿的方案,按照宗教划分领土,那么印度与巴基斯坦是如何划分的,他们之间的恩怨是如何形成的?

自然按照宗教信仰不同来划分。首先,“印度”与古希腊一样都是地域文化概念,向来都不是一个完整统一的国家,直到英国入侵之后逐渐形成了一个整体。

二战以后英国元气大伤无力在维持庞大的殖民体系,被迫让印度独立,同时进行了“印巴分治”,对庞大的南亚次大陆进行分而治之。

说起印巴分治就不能不说一个人,那就是英属印度最后一任总督蒙巴顿。蒙巴顿是英国贵族,维多利亚女王的后裔,按辈分来说他也是如今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舅舅。

对于英属印度的独立问题,英国与印度本土都产生了各种矛盾,英国最初提出的“印度联邦方案”被否决,最终采取了蒙巴顿的方案。

经过各种波折确定了最终的方案——将英属印度主体,按照宗教信仰不同分成印度与巴基斯坦两个国家,而巴基斯坦分成东西两部分。英属印度则成立现代印度联邦,而余下部分也就是所谓的土邦印度,包括562个印度土邦王国,可以自行决定加入印度或者巴基斯坦。

而大部分的土邦王国都加入了印度,印度以印度教信仰为主,巴基斯坦以伊斯兰教信仰为主。

然而“印巴分治”留下了大量的问题,比如难民迁移过程中造成了大量伤亡与财产损失,还有让南亚动荡至今的“克什米尔问题”,因为印巴分治,孟加拉、旁遮普等地区都被分割。

1947年蒙巴顿方案印巴分治,印度与巴基斯坦是如何瓜分英属印度领土的?

从1858年到1947年英国在南亚地区建立了囊括今天的印度、孟加拉国、巴基斯坦、缅甸的英属印度殖民地。19世纪70年代英国工业产值在全世界的占比被新兴的美、德两国相继超过。1914年英国又被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到1918年一战结束时英国已损失了1/3的国民财富和300万青壮年劳动力,与此同时还欠下美国大量债务。为偿还这些债务英国开始征收苛捐杂税和滥发纸币。这一时期各英属殖民地都掀起了独立运动的高潮: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白人自治领要求英国政府给予更多的自治权限,印度则在圣雄甘地领导下展开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二战中英国的殖民体系遭到进一步打击:马来亚、新加坡、缅甸等地都被日军占领,而英国忙于应对欧洲大陆上纳粹德国的威胁,所以只好给予印度更多自治权限以免印度倒向日本,从而使自己整个远东殖民体系陷入崩溃。然而给予权利是很容易的,再想收回可就没那么容易了——二战结束后印度再次掀起独立运动的高潮。

事实上二战后英国面对不仅仅只有印度的独立浪潮,而是整个殖民体系的瓦解——几乎所有英属殖民地都爆发了不同程度的独立运动,这使英国疲于奔命。尽管英国是二战战胜国,但英国国内经济却保守战火的摧残,以致于全国所有商品不得不实行严格的配给制度,直到1945年11月当一艘从巴西驶来的货轮为英国人送来了在战争年代久违的香蕉,一时间英国上下竟欢呼一片。时光进入1947年内外交困的英国不得不认真思考关于印度独立的问题了,印度曾被称为“大英帝国皇冠上的宝石”,如今要放弃在感情上、战略上、利益上都是心有不甘的,然而不甘又能如何呢?大英帝国的辉煌已是过去时,如果再要强留印度不仅不能为英国带来多少好处,反而会被拖入一场消耗国力的持久战之中。无可奈何的英国只有选择默认印度的独立,不过这并不代表英国会在印度的独立进程中扮演一个无所事事的旁观者角色。

事实上不只是在印度,英国在面对战后殖民体系的整体坍塌过程中一直都积极介入殖民地的独立进程,极力在殖民地安插亲英的政治势力并与其缔结对英国有利的政治经济条约,以实现即使在这些殖民地独立后仍能保证英国在当地的部分利益存在。只不过英国在印度推行的政策比较特殊,这是因为印度实在太过庞大,英国担心独立后的印度会对自己构成威胁,同时一个弱小的印度也更利于英国维持在南亚的利益存在。正是基于这样的考量英国才在1947年6月提出了《蒙巴顿方案》:将英属印度根据宗教信仰划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独立国家。然而在印巴分治的实际过程仍出现了争议,这主要是因为英国殖民时期所采取的分化瓦解以印治印策略造成——在英国殖民者到来之前的印度更多的是一个地理文化概念,而不是一个统一的政治实体,在印度境内存在着诸多半独立的土邦。英国殖民当局出于分化瓦解印度人的目的而允许各土邦在服从英国殖民当局的前提下保持半独立地位。根据《蒙巴顿方案》的规定:各土邦有权自愿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

在实际的印巴分治过程中《蒙巴顿方案》方案在海得拉巴、朱纳加德、克什米尔三个土邦遭遇了尴尬:海得拉巴和朱纳加德都被印度领土所包围,居民也以印度教徒为主,偏偏却是由信奉伊斯兰教的土邦王公统治;克什米尔则恰恰相反——同印度和巴基斯坦领土都接壤的克什米尔以伊斯兰人口居多,却由印度教王公统治。这样一来就使这三个土邦的归属问题出现争议,印度依仗着自己在地理上的优势抢先下手占领了海得拉巴和朱纳加德,对此鞭长莫及的巴基斯坦选择了默认这一既成事实。但在克什米尔问题上巴基斯坦就不愿让步了——毕竟克什米尔相比对巴基斯坦而言鞭长莫及的海得拉巴和朱纳加德直接和巴基斯坦接壤,又是以伊斯兰教人口为主的地区,在心理上较为容易接受巴基斯坦,于是巴基斯坦派兵进入克什米尔,克什米尔土邦王哈里·辛逃往印度,印度随即也出兵克什米尔,由此引发了第一次印巴战争。战后印度得以控制克什米尔近四分之三的地域,而巴基斯坦控制了克什米尔四分之一的地域,第二次印巴战争后巴基斯坦又夺取了印控克什米尔约500平方千米的土地,至今印度和巴基斯坦仍就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存在争议。

1947年蒙巴顿方案印巴分治,印度与巴基斯坦是如何瓜分英属印度领土的?

蒙巴顿此人就是印度次大陆上的搅屎棍,只搅了半年,就让印巴两国打打停停斗了七十年,以至于总共45任英国驻印度总督,只有他这个当了半年的总督名气最大,也对后世影响最深。

英属印度

在1947年8月,印度独立之前,印度其实从来都不是一个国家,整个印度次大陆上零零散散分成无数个大大小小的土邦国。宗教信仰也是五花八门,印度教、伊斯兰教、锡克教等都有很多信徒,这就为后来的南亚地区稳定买下了祸根。

从十七世纪初期,英国开始谋求染指印度开始,直到1773年,英国任命第一任印度总督沃伦·黑斯廷斯(1773年–1785年),这一百多年是英国彻底占领殖民印度的一百多年,同时也是征服整个印度次大陆,将无数土邦国捏合在一起的一百多年。

英国人殖民印度的一大特点就是并不直接统治印度百姓,而是扶持部落首领、当地土著贵族等,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倾销商品、获取农业、矿产等资源。

蒙巴顿方案

到了蒙巴顿1947年3月抵达新德里,出任印度总督时,正值全球各洲殖民地纷纷谋求独立,印度也爆发了轰动世界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英国已经无法再保住这颗女王王冠上最耀眼的明珠。

当时偏左翼的英国工党内阁采取了多项准备工作,一方面推进印度的宪政改革,将更多的权力分散到印度人手中,另一方面宣布英国将不再参与决定印度独立与否,只负责维护印度社会秩序。

蒙巴顿为了扶持一个亲英国的印度新政府,积极参与其中,在印度国大党同意分治的前提下,根据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区域分布,制订了印巴分治方案,即《蒙巴顿方案》。

《蒙巴顿方案》中有很重要的第一条,就是印度各地554个土邦可自行决定是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选择独立。

分治之后

决定印巴分治后,蒙巴顿对各土邦国进行了大量劝说工作,劝其加入印度(国大党只允许6个土邦加入巴基斯坦),而不要选择独立。经过劝说,绝大多数土邦与印度签署了合并协议,只有朱纳加德、海德拉巴和克什米尔三个土邦没有答应签字。

朱纳加德和海德拉巴土邦位于印度腹心之地,但土邦大君却是信奉伊斯兰教,他们希望能够加入巴基斯坦,但结果却是分别于1947年和1949年被印度出兵占领。

克什米尔土邦位于印度、巴基斯坦边界,是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混居之地,印度和巴基斯坦都宣布此处是自己的领土,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蒙巴顿也没办法,那就只能打了。

之后,仅在克什米尔地区,印巴独立后的七十年间就爆发了三场战争:1947年第一次印巴战争、1965年第二次印巴战争,以及1971年第三次印巴战争,还有一次是1999年在印控克什米尔的卡吉尔地区爆发的卡吉尔边境冲突(也被部分人士称为第四次克什米尔战争)。

其实不仅是克什米尔,西部的旁遮普地区和东部的孟加拉地区也是各教混杂之地。根据《蒙巴顿方案》,分别被从中间划了一条线,一半归印度,一半归巴基斯坦。于是,分治方案一出,在这两个地区,居住在印度教徒地区的伊斯兰教徒逃亡伊斯兰教徒地区,与之相反,伊斯兰教地区的印度教徒和锡克教徒逃往印度教徒地区,其中不少都是强制迁移因而沦为难民。

在短时间内的大规模人口流动引发了大混乱,特别是在旁遮普地区,两教徒之间发生了难以计数的冲突和暴动、屠杀以及报复。据最保守的估计,也有至少50万人在冲突中丧生,一千两百万人无家可归。

另一方面,这些逃往印度的印度教徒和锡克教徒,以及逃往巴基斯坦的伊斯兰教徒,走的时候几乎都是抛家舍业,成了难民。他们后来大多集中居住在德里、孟买、加尔各答、卡拉奇、拉合尔、达卡等两国的大都市,也因此产生了规模庞大的贫民窟,成为该国一直头疼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1948年1月30日,印度圣雄甘地因面对印巴两国冲突,希望以绝食来感化他们,呼吁团结,被一名狂热的印度民族主义者刺杀身亡。

蒙巴顿人生结局

这些惨剧,追根溯源,都是因为《蒙巴顿方案》。不过也正是因为此方案产生的无数恶果,使得印度一直都被牵扯在次大陆,无暇他顾,更别提他一直妄想的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席位了,注定只能是梦幻泡影。

蒙巴顿在印度次大陆上一顿乱搅,把甘地也顺便搅死后,1948年6月就拍拍屁股回国任职了。1979年8月27日,蒙巴顿在爱尔兰马勒莫海边度假时,被爱尔兰共和军刺客炸死,终年79岁。爱尔兰人评价这次刺杀“恰恰是蒙巴顿一生都在对他人做的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