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殖民印度近200年,临撤出还分裂印度,印度人为何不恨英国?
这个问题只对一半,当年的英属印度被称为“英国王冠上最耀眼的宝石”,英国殖民印度数百年的历史事实。然而历史上根本就没有“印度”这个国家,英国人到来以后才将作为文化地域的印度统一在了一起,所以“英国分裂印度”又从何谈起呢?
1608年英国人来到印度以后,以各种手段不断蚕食印度半岛,最终统治了整个南亚次大陆。英国在印度疯狂掠夺,将各个土邦的财富洗劫一空,为了完成原始资本积累,大规模推广棉花与罂粟种植,造成印度历史上多次大规模饥荒,死伤无数。
然而如今的印度人,对英国人的感情还比较深厚并不反感,为何呢?
第一,英国人帮助印度完成了真正的统一。
历史上的印度与希腊一样,只是地域文化概念而不是真正的国家,历史上的孔雀王朝、莫卧儿帝国等都没能完成大一统。英国人的到来,将各个土邦摧毁,建立了真正统一的印度。
第二,印度人对外敌入侵习以为常,而英国人对印度的统治相对“文明”。
历史上的印度半岛屡屡被外敌入侵,从雅利安人开始,阿拉伯人、波斯人、廓尔喀人等不断侵入,而相对于曾经的入侵者英国人真是要“文明”太多。印度早就已经习惯了,而英国入侵以后,虽然对底层非常残酷,而对于印度高种姓人群相当拉拢,英国文明在印度广泛推广开来。
如今的印度广泛使用英语,大量的制度都来自于当年英国殖民时代,而印度总统产生以前,作为英联邦成员的印度,都是奉英国君主为元首。
英国殖民印度近200年,临撤出还分裂印度,印度人为何不恨英国?
“英国殖民印度近200年,临撤出还分裂印度,印度人为何不恨英国?”——这个问题虽然存在普遍误解造成的硬伤,但仍然算是问得比较好。确实,独立后的印度统治阶层对英国统治并无太多仇恨。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还击战之前,周恩来总理访印,就注意到在独立15年后的印度总理府内仍然挂着英属印度殖民地末代总督的画像;直到现在,印度社会对英国的评价仍然比较好,去英国留学、移民仍然是印度大众向往的事情。为什么会这样,我在2015年出版于中国发展出版社的专著《大象之殇:从印度低烈度内战看新兴市场发展道路之争》和其它一些文章中讲的一部分内容可以为此提供解释:
首先,这个问题本身存在硬伤,即声称“英国殖民印度近200年,临撤出还分裂印度”。因为英属印度殖民地解体的根本动力来自该殖民地内部不同民族、宗教群体的努力追求,并不是英国主动制造的。且不提原来与中国有宗藩关系的缅甸追求独立天经地义,就是印巴分治、英属印度殖民地穆斯林独立建国,本身也是英属印度殖民地伊斯兰教团体早在19世纪就明确提出的奋斗目标,且其要求的领土范围也与后来的巴基斯坦差不多。
其次,统一的印度国家本身就是英国征服的产物,英语是印度通用语言,把印度这个国家粘合起来了。在英国征服之前,世界上不存在“印度”这个国家实体,“印度”只是个地理、文化概念,是一种文化和民族集合体,印度本土民族历史上从未建立过统治当今印度全境的统一国家,几个盛大王朝延续时间很短,动辄相隔几百年,统治地域也远远没有囊括印度半岛,只相当于我国南北朝、甚至五代十国。如果没有英国把南亚次大陆一大批王国、不同民族捏合到一起,根本就没有现代的统一印度国家。即使在英国撤离之后,印度也没有任何一种本土语言能够取代英语的国家通用语言地位,印度政府数次企图在全国推广使用印地语,都以惨败而告终。
第三,英国统治印度期间,对印度社会进步做了不少事情,而且许多进步单靠印度社会自身是做不到的:如大面积禁止寡妇殉葬等陋习;如废除伊斯兰教法统治,引进实施英式法治;如在停滞在中国战国之前的分封制的南亚次大陆引进实施了郡县制和现代文官制度;……印度精英还是承认这些历史事实的。
(英属印度殖民地总督寇松)
第四,英国统治下印度教徒的国内地位提高了很多。英国征服之前,统治今日印度很大一部分国土的莫卧儿帝国等伊斯兰国家以波斯语为官方语言,大量使用中亚、西亚等外国穆斯林为官也不任用本国印度教徒,印度教徒备受歧视压迫(《大象之殇:从印度低烈度内战看新兴市场发展道路之争》第四章中有详细描写)。英国征服后,印度教徒取得了与穆斯林平等的地位,其经济、文化才干得到相对较好发挥,经济等各方面地位在相对平等竞争下迅速、全面、大幅度超越穆斯林。很多印度精英因为这一点内心对英国怀有感激之情。
第五,在英帝国内部,印度人的地位仅次于欧裔白人,高于其它所有种族;印度人借力英帝国体系在世界各地大面积扩散移民,且在中国等众多半殖民地国家取得特权地位,在香港、上海都很明显(大象之殇:从印度低烈度内战看新兴市场发展道路之争》第九章中有较详细描写);……对这些,不少印度精英心里有数。
简要讲就是这几点。印度历史上长期被外来统治者统治,英国当属对印度带来进步、利益最大的外来统治者。如果想详细了解,欢迎阅读《大象之殇:从印度低烈度内战看新兴市场发展道路之争》全书。
英国殖民印度近200年,临撤出还分裂印度,印度人为何不恨英国?
印度人中也有人痛恨英国的殖民统治,但人数的确不多,声音也不大。这其中的原因主要和印度的历史有关。在英国殖民者到来之前,统治印度的是突厥蒙古世系的莫卧尔帝国。再之前统治印度北部特别是西北部的是德里苏丹国,统治南部的是一些地方王公。伊斯兰教传入印度以来,印度一直处于异民族异宗教的统治之下,对于相当多的印度教徒来说,英国人和莫卧尔帝国都是外来统治者,但至少英国人会修铁路,而莫卧尔帝国奥朗泽布的恐怖记忆始终没有消散,宁愿要英国人也不要莫卧尔帝国是十九世纪很多印度人的普遍心态,不恨英国人是有原因的。不仅如此,还需要看到,英国人撤走时虽然造成了印巴分裂,但就给印度的土地和在南亚次大陆的地位仍然远远高于莫卧尔人来之前的印度教徒统治,印度人从英国人手里继承了那么大一笔财产,恨从何来呢?
英国殖民印度近200年,临撤出还分裂印度,印度人为何不恨英国?
何谓英国殖民印度近200年?1757年,英国在普拉西之战中获胜,开始了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如果从那时算起,英国殖民印度近300年;如果从1849年英国完全占领印度算起,英国殖民印度也长达近200年,不能不谓统治之久矣!
何谓英国在临撤出时还分裂印度?1947年7月,英国议会通过《印度独立法》,同年8月14日和15日巴基斯坦、印度先后宣布独立,成为英联邦内两个自治领。英国在印度长达近200年的直接殖民统治至此结束。印、巴两国独立后,印度组成以尼赫鲁为总理的联邦政府,巴基斯坦组成以列雅格特•阿里汗为首的政府。英国之所以把印度一分为二,就怕尾大不掉;之所以印、巴老是好掐架,至今都剑拔弩张,水火不容,还不都是英国佬埋的祸根。
至于题主问印度人为何不恨英国?有许多种说法,说得也都很有道理。但是,笔者以为还没有说到点子上,最根本的原因有三条:
一是英国殖民统治者的洗脑功夫太厉害,比时下搞传销的洗脑功还要强一百倍,把印度人洗脑洗得轻飘飘的,心都痒酥酥的,似乎前面不远处就是金山银山,只要俯首贴耳,唯命是从,乖乖听话,立马可取。“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皆“此间乐,不思蜀”。即使有极少数洗脑不起作用,把身份证件全没收,不给吃,不给喝,饿上三五天,直至跪地求饶;如有敢于公开对抗的,杀无赦。马戏团就是最好的例子,无论什么动物,都可以驯服;哪怕是再凶猛的野兽,到了驯兽师面前,不死也得脱掉几层皮,最后只得乖乖听话,渐渐还成了如胶似漆的好友。哪里还有痛恨一说?
二是英国殖民统治者为了最大限度地掠夺,采取养鸡下蛋之策,使印度人感恩戴德。把印度修铁路,促进经济发展,只有让印度创造出更多更好的财富,才能更大限度的掠夺。否则,还白养活印度人不成?印度人毕竟不是唐僧,肉又不能吃,英国人才没那么笨呢。他们采取以印治印之策,使印度人尝到了被殖民统治的甜头,差不多快要顶礼膜拜了;为了便于控制、管理印度人,一般不给吃饱,更不要说吃肉了,让印度人只有听话了,才有一顿饱饭吃,吃的时候还要祷告,感谢主啊;久而久之,印度人都学会听话了,学会感恩了,也学会不吃荤了;哪里还有痛恨一说?
三是英国殖民统治几百年,在统治期间,英国统治者把印度女人作为战利品,可以随意赏赐给大兵;在印度,女人的社会地位本来就十分低下,大兵们随时都可以兽性大发,谁知道生出了多少孽种?又陆陆续续传了多少代啦?许多已经没法分清究竟是英国人还是印度人的后裔了,哪里还有痛恨一说?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像黎智英、黄之锋之辈,之所以死心塌地当汉奸,其实他们骨子里流的是英国人的血,说不准这俩个人渣,与末代港督彭定康或是哪个英国大兵就有血缘关系呢,他们这些人想认祖归宗,做梦都想认爹,想回到亲爹的怀抱里,也在情理之中。他们之所以闹得那么凶,看似诡异,不合常理,其实,道理就是这么简单,不信,查一下他们的DNA,就知道了!
英国殖民印度近200年,临撤出还分裂印度,印度人为何不恨英国?
印度的原生文明早在公元前就段代了。公元后,印度至少十次被外族征服,几千年印度史就是一部殖民史。其中月氏人、阿拉伯人丶蒙古人、英国人先后在这块土地上建立过各自的政权,进行统治。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印度形成了很多个民族,民族间都有各自的语言文字,而且宗教信仰大都不同,所以这个国家的社情是非常复杂的。而在印度的100多个民族中,主体民族印度斯坦族也只占全部人口的三成,还不到一半,这就决定了印度难以在文化上粘合成一个磁石般的国家。
因此,一代又一代生活在殖民地的历史环境里的印度人,正是由于不相统属的文化造成的思想上的分割,己经适应了来自外族的统治,所以殖民地的心态决定了这个地区的人形成不了统一的价值观,表现在社会层面则是谁统治都无所谓,只要让我能活命,谁来都欢迊!
在英国未殖民印度之前,严格意义上讲,印度只是个地理名词,算不上一个国家。1529年突厥人帖木儿的直系后代巴卑尔消灭了在印度的阿富汗人的残存力量,建立了莫卧儿帝国。这个帝国本质上就是一个松散的部落联盟组织,缺少强有力行政支撑,同时又极度缺乏文明关怀,所以也就不可能完成象中国那样‘’书同文车同轨‘’的壮举,这就使印度的每个邦都有自己的文字和语言……那句话怎么说的来着:印度只是看起来像个国家。
英国人通过二百来年的统治,把印度改造成了近代意义上的国家。伴随着西方工业文明进入,印度人看到了许多实实在在的东西,而这些诸如铁路丶邮局、学校丶工厂等惠及民生的新生事物,是印度人在莫卧尔帝国时期根本不能想象的,所以宁愿要英国人也不要莫卧尔帝国是十九世纪很多印度人的普遍心态。不仅如此,200来年的殖民统治,英国人还再造了印度人尤其是上流社会的价值观念。由于英语作为官方的通用语言被推广,不仅把不同语言的邦国捏合在一起,而且助推了西方观念在印度的植入,于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印度人常常以能快速融入西方主流社会为荣,所以即便到了今天,印度的精英阶层也大多有英美留学经历。而欧美很多企业的高管也是印度裔。
不愿归国的印度精英
前文己经说过,外族的征服史,造就印度人的殖民地心态,因此,对于印度(这个国家)概念,印度人不可能像中国人那样有深刻的认识。印度人关心的是衣食住行,物质之外,精神领域的归属似乎为零,至于整个印度,抱歉,没学过也不知道什么叫家国情怀,所以说,绝大多数有文化的印度人己经告别了古印度人,融合到了西方社会,在思想乃至行为上和英国人没有什么两样!这也是英国临撤出还分裂印度,大多数印度人不以为然的重要原因。想想也是,哪有一家人说一家人不是的道理?
当然,英国人撤走时虽然造成了印巴分家,但有特殊的原因,巴基斯坦的宗教长期以来与以佛教为主的印度水火不溶,即便英国当年完整地交给印度,印度恐怕也难以阻挡巴基斯坦分家单过,况且当年英国的“印巴分治方案”,明显有利于印度,至于为印巴战争埋下了祸根,这是后话。就看给印度的土地和在南亚次大陆的地位仍然远远高于莫卧尔人来之前的印度教徒统治。另外,印度人从英国人手里继承了那么大一笔财产,而且还有带不走的完备的工业体系和仍在发挥作用的国家制度,所以说印度人没有理由恨英国!
英国殖民印度近200年,临撤出还分裂印度,印度人为何不恨英国?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在之前的文章中,“静夜史”曾经以印度为例,分析为什么殖民地不仅不恨宗主国,还对宗主国感恩戴德,今天再补充如下:
1、英国人帮助印度完成了统一
1947年,英国撤出印度,结束了对印度长达200多年的殖民统治。而在英国撤走之前,英国驻印度最后一任总督蒙巴顿提出了印巴分治的方案,即“蒙巴顿方案”。
至此,英属印度分裂为印巴两个国家,东部的缅甸独立建国。
看似英国将印度分裂了,实际上英国是将印度统一了。
在英国人到来之前,印度不是一个国家的名字,而是一个地理概念,泛指南亚次大陆北部地区。
历史上,南亚次大陆不断被来自中亚、西亚等地的民族南下侵略,其中雅利安人、波斯人、希腊人、突厥人以及蒙古人都曾是南亚次大陆北部的主人,他们建立了贵霜帝国、孔雀王朝以及莫卧儿帝国等盛极一时的政权。
大航海时代到来后,首先是葡萄牙人达伽马到达南亚次大陆沿岸,随后葡萄牙南亚次大陆沿海建立殖民据点,随后是荷兰、法国,然后是英国。
相比于先前只是建立殖民据点的帝国,英国的统治力度明显要大,特别是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实现了技术的飞跃,因此具备了从沿海到内陆渗透的可能。
在殖民者深入内陆之前,印度各地分布着大大小小的王公,就类似于我国古代西南地区的苗疆部落,因为没有强有力的中央政权,因此他们各自为政。英国人到来之后,开始各个击破,最终取得了整个南亚次大陆的统治权。
相比于印度本土衰微的力量,英国人的统治明显要更有力,这让具有数千年分裂基因的印度从此成为一个整体。
等到“蒙巴顿方案”实施后,伊斯兰教和印度教分别独立建国,引发了印巴之间的人口大迁徙,人口的迁徙使印度的民族混居状态得到改善,印度教统治下的地区凝聚力增强,印度真正成为一个国家。
2、说不怨不恨的,是印度的上层人
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后,消灭了印度原有的哈拉巴文明,创造了影响深远的吠陀文明。吠陀文明的典型特征,就是种姓制度,这一制度将南亚次大陆的社会分成明确的四个阶层,是血统论为基础的社会体系,因此非常稳固,影响了南亚次大陆数千年。
最初的种姓制度并非是划分阶级及人的高低贵贱的,是为了确保本身雅利安人的执政权和保持各种工作都有一定的人数,类似于元明时期的“诸色户计”制度。然而随着外来伊斯兰教征服者统治印度,种姓制度为了政权需要历经多次调整,终于开始成为社会阶层区分的制度。
英国侵入印度后,为方便统治印度,将种姓制度继续固化,种姓制度成为阶级森严的阶序体系。
英国人进入印度后,利用东印度公司,一方面,分化瓦解印度人,让印度自己人打自己人。另一方面,通过收买、分化、攻击的方式,将大量土邦王公降伏,获得了统治印度的同盟。
在英国撤销东印度公司后,英国开始向印度派遣总督,这时的英国,为了减小统治成本,充分和印度的王公们合作,共同构成了统治印度的上层力量。
作为既得利益者,印度的几百个土邦的王公们不仅没有收到英国人的打压,反而能够作威作福,享受英国殖民者带来的先进科技,比如汽车,火车、大学高等教育等。
这些都让印度上层王公没有怨恨英国人的理由。
在英国人撤走之后,虽然印度被印巴分治,但是对于上层王公而言,他们的生活并受到太大影响,独立后的他们仍然是印度的统治阶层。
而作为印度的统治阶层,他们有对外发生的权利,因此,对英国人充满感激的上层人士,当然说不出血海深仇的话来!
3、英国为印度带来了文明
虽然是文明古国,但在英国人到来之前,印度的文明程度相当落后。
莫卧儿帝国统治下,虽然北部勉强得到统一,但是内部仍然是帮派林立,土著王公自立为王,没有先进的意识,最后面对西方的新技术浪潮时,远远地被甩在了身后。
而英国人给印度带来了什么呢?
首先,英国在印度构建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铁路系统,印度独立前,铁路总里程数达到6万公里,位列世界第一;
其次,依托孟加拉,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的黄麻生产基地,这里生产的黄麻享誉世界,并为英国的纺织工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同时印度也建立起了加尔各答等黄麻纺织中心,到二战前,印度几乎已抛弃了传统的手纺工艺。
再次,英国出于和我国竞争的需要,在印度大面积种植茶叶,到19世纪末,印度的茶叶产量已经超过我国,成为茶叶的主要出口国,英国人撤出印度后,印度的茶叶生产,仍然是印度的重要支柱之一。
另外,英国人还在印度建立了具有英国特点的文官和法律制度。在英国人的主持下,印度出现了现代法院,实行了较为人道主义的法律,比如1850年,政府颁布《排除种姓无能力法》,压制种姓制度;1872年颁布《特别婚姻法》规定,禁止童婚和多妻制,虽然效果虽然有限,但也是印度文治的一个巨大进步。
英国人走后,给印度留下了这些文明的遗产,这是印度发展的重要基础,并且让大部分印度人都因此而受益,因此他们没有理由痛恨英国!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一枚酷爱历史的妹纸,期待关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