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的赵构是如何成为逃跑皇帝的?

赵构是逃跑皇帝这没错的,话说当初“靖康之变”后,金兵俘徽、钦二宗北去。俗话说得好,国不可一日无君,作为赵宋宗室的漏网之鱼,宋徽宗赵佶第九子、宋钦宗赵桓之弟,康王赵构自然而然的成了新一任皇帝。

公元1127年,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改元建炎,成为南宋第一位皇帝。注意,此时的赵构还在河南,他的登基说明金兵的灭宋之战并不圆满。

所以,金人发出搜山检海掘地三尺的号召,要把南宋这一新生的政权赶尽杀绝。

赵构同志本着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的宗旨意识,在战略上采取敌进我退敌打我跑的方针,果断放弃中原,先是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逃到扬州。

没安稳两年,金兵又来了,于是赵构又一路南逃,最终逃到杭州,也就是临安。

总得看来,在赵构登基的前四年里,基本都是在逃亡。所以,他也由此得了个逃跑皇帝的名头。

虽然名声不好听,不过赵构的做法确是很正确的。毕竟形势比人强,当时金军势大,如果死要面子硬抗,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兵败被俘,再一次的“靖康之耻”,那么他们这老赵家可就真的完了。

而选择避其锋芒,则是为赵宋王朝找到了一条活路,毕竟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而事实的结果也正是如此,赵构在经过数年的逃亡之后,逐渐在南方站稳了脚跟,宋朝得以延续。

美国学者、纽约州立大学宾汉顿分校历史系教授贾志扬《天潢贵胄·宋代宗室史》:宋朝之得以复兴,要归功于赵构的逃跑。

最后,感谢悟空的邀请!

南宋的赵构是如何成为逃跑皇帝的?

宋高宗赵构是南宋首任皇帝,宋徽宗赵佶第九子、宋钦宗赵桓之弟。

赵构前半生在抗金,起用岳飞、韩世忠等大将抗金,后半生在议和,用主和派的黄潜善、汪伯彦、王伦、秦桧等人。

为什么会变化那么大呢,我觉得应该是他的人生经历有关,赵构从小在宫廷长大,锦衣玉食,无忧无虑,青年时遭遇人生重创,经历亡国,亲人分离,流离失所,死亡威胁,险象环生,好不容易建立南宋,又被金军赶到海里,好不容易回到临安,又被刘苗发动军事政变,赶下皇位,好不容易政变平息,唯一的儿子又夭折。人生的起起落落,不是我们所能感受到的。所以和平更令他珍惜。

当时的中原大地,百姓流离失所,城垣残破,最好的办法就是修养生息,我觉得这也是他议和的一个方面。当你实力落小的时候,只有隐忍,就像明朝朱元璋“缓称王,广积粮”,慢慢发展。当你实力强大的时候,就可以一统天下,这也就是为什么朱元璋统一南方后,可以北伐,成为明太祖。自己的烂摊子自己收拾,后代可以有资本积累,宋高宗休养生息,为宋孝宗北伐提供基础。

南宋的赵构是如何成为逃跑皇帝的?

赵构的仓皇出逃在历史上是有明确记载的,不说他在靖康之耻还未登基之时的逃跑,只说他在南京应天府登基以后的逃跑。

史书记载赵构在靖康之耻后于公元1127年在南京应天府登基,当时金兵步步紧逼,为了化解危难,赵构开始启用主战派李纲,可形势稍微好转一点,赵构立马开始宠信奸佞小人,结果在金兵的进攻下赵构不得不从应天府逃到了扬州。

公元1129年金兵进攻扬州,赵构狼狈渡江,经镇江府逃到杭州,后来金兵继续南侵,赵构继续南逃,他先跑到越州,随后又跑到明州,再接着跑到定海,漂泊于海上,稍微安定些后,赵构又逃到温州。

公元1130年金兵南撤后,赵构回到临安府,此时岳飞韩世忠等主战派异军突起,宋军节节胜利,赵构在临安府安稳了下来,双方议和开始展开。

公元1161年,金朝欲求不满,金宋撕破脸皮,金军再次南侵,赵构准备再次出逃,谁知金军统帅完颜亮半路上被部下所杀,南侵之事结束,赵构又对金朝开始新一轮的议和。

公元1162年,赵构在当了36年皇帝之后,以倦勤为由下召退位,成为太上皇,从而告别了被世人冠以逃跑皇帝的一生。

南宋的赵构是如何成为逃跑皇帝的?

宋高宗赵构一开始是一个热血青年,只是随着时间和地位的变化才变成了一个逃跑皇帝。

为国献身

宋徽宗末年,联合金一起将辽国灭国。两国商量好,金国攻击辽国的上京,北宋攻击辽国的燕京,但没想到苟延残喘的辽国将北宋军队揍了个鼻青脸肿,事后花了大价钱将燕京买了回来。由此金国看出了北宋的无能,并引出了后续的两次南侵。

买回来燕京没多久,有一个金国将领投降北宋,金国以此为由攻击北宋,一路被阻挡在了太原,另一路打到了汴梁城下。宋钦宗软弱,想要和金国议和,金国提出要有宗室和大臣作为人质才能讨论议和。此时身为康王的赵构主动提出做使臣,他和张邦昌两人作伴,去了金国的军中做人质。直到后来金军攻城失败才被换了回来。

第二次金人来袭完全是宋钦宗弱智作死。金人派来两个使臣,宋钦宗竟想招降这两位,结果两个使臣立马报告,金人以此为由再次南侵。宋钦宗这次还想破财免灾,但与此同时,任命赵构为河北兵马大元帅,去河北招兵买马,随时准备勤王。没想到,这次还是两路金军,两路包围了汴梁,并将徽、钦二帝掳走,连带着北宋宗室全部打包。

身在河北的赵构一开始积极布置军队,准备阻击金人后路,但后来徽钦二帝被掳,伪楚张邦昌称帝。张邦昌在金人走了以后,立马就还政给赵构,赵构顺利称帝。

开启逃亡之路

称帝后的赵构一开始任用抗金派,但很快就倒向议和派了。金人在返回后的第三年,再次南下准备把赵构这个漏网之鱼捞回去,赵构开启了自己的南逃。这次南逃一部分是因为自己此时身边护卫较少,没有力量对抗金人,而且对徽钦二帝刚被掳走不久心有余悸,再加上议和派的撺掇,赵构立马就准备以巡视的名义南逃,并且一路从建康逃到温州,还在海上呆了一段时间。

在这次南逃途中,爆发了一次兵变,兵变主将对赵构北伐后迎回徽钦二帝后怎么自处提出疑问,并逼迫赵构退位。赵构短暂退位后兵变很快就被平息,赵构复辟了,但这次兵变对赵构此后的执政产生了很大影响。

赵构从这次兵变中,更加加深了对执掌兵权的武将的忌惮,无法再信任武将,而且对于北伐的热情也产生很大变化。此次兵变中,自己的儿子夭折,而且自己不能生育了,如果北伐迎回二帝后,对自己的皇位肯定会产生巨大冲击,从此赵构对北伐迎回徽钦二帝就坚定了抗拒之心。此后,赵构在秦桧的辅佐下,更加坚定了投降议和的心思,罢免了韩世忠等人的军权,并杀害岳飞。

在称帝三十多年后,金人再次准备南下,此时的赵构心中竟然仍想南逃,但因为金人主将被手下所杀,赵构的这次南逃计划并没有辅助实施,此后兴许是心中对于应付金人感到倦怠,赵构主动退位,传位给了宋孝宗。

可以看出,赵构从一开始的热血青年,到徽钦二帝被掳后自己南下称帝,并不是天生软弱。金人南下追捕他时,因为刚刚建立的南宋内部混乱,大军不在自己身边,加之内心阴影,赵构只得南逃。虽然赵构被叫逃跑皇帝没有冤枉他,但赵构能够在一片动荡的情况下,最终渡过危机,平抚国内动荡,避免赵宋覆灭的情况发生,并发展南宋的经济,确实可以称得上一位有能力的君主,只不过岳飞死的太冤,赵构难辞其咎,他在历史上留下的总体印象仍然不好。

南宋的赵构是如何成为逃跑皇帝的?

宋朝大厦将倾,赵构能独力挽救,实在难上加难,能力挽大厦于倾倒是能力超群的表现,不是几个耍嘴皮子臭赵构的人能办到仔。

南宋的赵构是如何成为逃跑皇帝的?

赵构作为史上最出名的“逃跑皇帝”,要是古代能有一场马拉松比赛,我第一个投票支持他。人与人不同,当然,皇帝也有好命也有歹运,就像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所到之处歌声震天,万民敬仰,轻轻松松就逛遍了祖国的大好山河。而同样作为皇帝的赵构,一路逃命,不知他有没有乾隆那般别样的心情去欣赏江南的美景?

第一次逃跑

公元1126年,金兵大举南下侵略中原,宋徽宗吓得赶紧把皇位传给了太子宋钦宗,宋钦宗便派赵构前去金营议和,可赵构到了半路,被宗泽拦下,并告诉他此去必定凶多吉少,于是赵构半路就撒丫子跑了。

一路逃到了大名府(河北大名),又从大名府跑到东平府(山东东平),在北宋皇室被金国一网打尽后,逃回了南京应天府(河南商丘)继承了皇位。

第二次逃跑

刚刚登上皇位,由于对金兵闻风丧胆,不顾大臣的反对,决定离开中原这片是非之地,一溜烟跑到了扬州,想偏安一隅,避免和金朝正面交锋。

第三次逃跑

公元1129年,金朝在完颜兀术的率领下,想彻底消灭南宋,完成对全国的统一,金兵长驱直入,逼近扬州,赵构闻讯几乎胆裂,从扬州匆匆逃出,过长江,经镇江,逃到了现在的杭州。

第四次逃跑

而金兵却不给赵构喘息的机会,刚到杭州还没坐热屁股的赵构,面对金兵渡江,带着大臣们继续南逃,从绍兴逃到宁波,再从宁波乘船逃到海上,长时间漂浮在茫茫的大海之中,他不敢上岸,怕一上岸就被金兵活捉。

好在此时岳飞等一帮抗金名将挺身而出,渐渐的稳住了局面,赵构才得以和金朝议和,回到了杭州。

赵构一生可谓是被金兵吓破了胆,他只想在江南当一个太平皇帝,不想与金朝正面交锋,更不想再被金兵追的无路可走,终其一生,他都没有北伐的决心,不过他当皇帝期间,稳定了江南的局势,最大程度上保住了江南的富庶,也算是大功一件了。

我是亮仔,欢迎大家讨论留言,关注亮仔学史,共同探讨历史的那些事儿!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