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宋朝制度,包拯究竟算多大的官?

大家都知道包拯刚正不阿,只要触犯法律,一律同罪,连皇上也一样!那么问题来了,包拯的官有多大?为什么这么刚?

那要看什么时候了,包拯一生做过许许多多的官职。包拯,人称“包青天”,对于这位历史上最著名的铁面无私的人物,他敢于弹劾权贵并不是因为他的官位有多高,更主要是因为宋朝的整体环境。所谓的“关公不到,有阎罗包老”。

包拯进士出身,曾经做过监察御史、转运使、三司副使、龙图阁直学士,最著名的就是其做过御史中丞与开封府尹。

史书记载包拯最后实际的官职是三司使与枢密院副使,北宋时代,相权被分割。宰相的参政权被参知政事分薄、经济大权被三司使分走,军政大权被枢密院分走。而包拯做的就是三司使与枢密院副使,其地位权力可想而知。

但各种演绎作品中,包拯最经典的形象还是在做开封府尹的时候,当时的开封就是北宋的都城汴梁,包拯的地位就相当于首都的一把手。包拯之所以铁面无私流芳千古,还有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宋朝的整体环境以及当时的君主宋仁宗。

宋朝重文轻武,文官的地位非常高,而“刑不上大夫”在宋朝贯彻落实的非常彻底。虽然宋朝有不少的昏君,但是敢随便乱杀大臣的却基本没有。其次,包拯也是幸运的,他的君王宋仁宗,在历史上颇有贤德美名,有一回包拯跟仁宗说话,口水喷了仁宗一脸,仁宗也没有怪罪。

按照宋朝制度,包拯究竟算多大的官?

包拯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名人,包拯生活的年代,正是北宋国力最鼎盛的仁宗时期,他一生宦海几十年,当过的官职很多,总的来讲,是多居京官,少入中枢。

包拯出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宋仁宗天仁五年(1027年),28岁的包拯考中进士,初授大理评事,此官属大理寺属员,官阶九品,真正的九品芝麻官。大理寺,乃北宋三法司之一,大理评事“掌同司直,出使推按,参决疑狱。”其职能近似于当代的法官,这个官职历史悠久,一直延续到民国才废除。

包拯在大理评事任上不长,就被外方地方,翻阅史料我们会发现包拯的地方官履历非常丰富:

外放第一职建昌(今江西永修)县令,时间不长,因父母年迈,为就近照顾父母,得吏部批准,改授离庐州(今合肥)不远的和州(今安徽和州)监税。景佑四年(1037年)结束守丧期的包拯,出任安徽天长知县。

四十岁前的包拯,除了极短暂在朝廷和江西任职,其履历从未离开过安徽老家,而且当的都是七品的知县或监税。

庆历元年(1041年),出任端州知府,端州就是今天广东的肇庆,盛产文房四宝中的端砚。

庆历三年(1043年),入京任殿中丞,此官从五品,为殿中省属官。后经监察御史王拱辰举荐,出任监察御史,品秩虽然只是从七品,但权限却很大,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

庆历六年(1046年)六月离京任京东路(治今河南商丘)转运使,这是五品外官,为主管运输事务的地方官。庆历七年(1047年)四月,改任工部员外郎、直集贤院、陕西转运使。一年后,调任河北路(治今河北大名)转运使。

皇祐二年(1050年),包拯被任命为天章阁待制,知谏院,位在学士、直学士之下,属于五品的辅官(待制,等待诰命之意)。皇祐四年(1052年)十月,出任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次年,转任高阳关(今河北高阳东)路安抚使。乃大臣代表中枢巡视经过战争或受灾地区,称安抚使,一般由知府知州兼任。任期不长,又因丧子出任扬州、庐州知府,加刑部郎中。

至和二年(1055年)十二月,包拯因担保推荐官员失误获罪,贬官兵部员外郎、出知池州(今安徽池州),嘉祐元年(1056年),任刑部郎中,知江宁府。这一年的十二月,诏回权知开封府,迁升右司郎中, 权知即代行之意,非正职。

嘉祐三年(1058年)六月,升谏议大夫(从四品)、权任御史中丞(正四品)。

嘉祐六年(1061年),任给事中,三司使,皆为四品官,四日后,升任枢密副使,官秩正二品,这是包拯为官几十年来当过的最大的官。枢密院,为北宋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行政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利与宰相相当,包拯枢密副使的官职等同于副宰相。不久,调任礼部侍郎(正三品),固辞不受,仍居枢密副使。

包拯为官几十年,地方、中枢的履历都非常丰富。但他一生,任开封府尹的时间只有不到三年时间,而且还是权知开封府,属于代行,不是正式任职。他晚年做到了枢密副使(正二品)这样的高官,也算是几十年来朝廷对他为官兢兢业业、认认真真的肯定。嘉祐七年(1062年)五月,包拯病死于枢密副使任上,终年六十四岁,宋仁宗亲临吊唁,并为其辍朝一日,追封礼部尚书(正二品),谥号“孝肃”,肯定了包拯清廉为官的一生。

按照宋朝制度,包拯究竟算多大的官?

  

  在电视剧中,包拯刚正不阿,皇帝也畏惧。那么,包拯究竟是多大的官?

  其实,包拯的官并不大。在电视剧中包拯最常见的官职有两个,第一个龙图阁大学士,第二个开封府府尹。

  历史上并无有龙图阁学士、直学士,没有龙图阁大学士。估计是《三侠五义》作者觉得大学士比一般的学士要牛逼,于是给造了这个官职。

  在宋朝,有龙图阁,有天章阁。天章阁中供奉宋太祖的诏令、遗物,龙图阁供奉宋太宗的诏令、遗物。天章阁学士、龙图阁学士都是一种荣誉职衔,表示他们可以进入馆阁,编修史书,属于从三品职衔。

  在宋朝,从三品已经是省部级高官,平章事(正宰相)、枢密使也不过是正二品。

  历史上有开封府府尹这个官职,但是,开封府是首都,府尹与知府不同,府尹是一方诸侯,总览军政,从五代以来一般都有皇太子充任。像宋真宗在皇子时就曾担任开封府府尹。

  包拯真正担任的职务叫做权知开封府,即暂时代理开封府知府。这只是一个从四品的官职。

  包拯担任开封府代理知府的时间不长,只有一年多,在史书上只是一笔带过,并没有发生什么奇案。

  包拯的历史形象与民间形象截然不同。民间形象中,包拯是一位断案高手,历史形象中,包拯更接近魏征,是一位敢于直谏的大臣。

  包拯一生单人的最重要官职是御史中丞,这是宋朝纪检方面的最高官职。

  秦始皇将国家行政权、军事权、监察权分离,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大官职。宋朝的朝廷格局延续秦朝,略有不同的是,最高军事长官不叫太尉,而叫做枢密使,最高监察掌管不叫御史大夫,而叫做御史中丞。

  在宋朝,御史中丞也是个从三品官职,与龙图阁直学士相当。

  我们常常听到的翰林学士,在宋朝是正三品职衔,苏轼曾经担任翰林学士,负责给皇帝起草诏令,传达诏令。

  包拯担任的御史中丞官职不大,但是权力更大,正负责监察百官,即便是皇帝有错也可以提醒、劝谏。宋朝是一个非常讲究司法民主的朝代,从宋太祖开始,就推行“君王与士大夫共天下”。因此,当皇帝诏令有差错时,御史、谏官可以将皇帝的命令驳回。

  那么,是不是说包拯就比皇帝厉害,让皇帝害怕呢?

  根本不是的!那只是老百姓对包拯的盲目崇拜而已。宋朝皇帝大都仁德,也有接受百官监督的传统,但绝不会允许臣子凌驾于君王之上的现象出现。当臣子封驳诏令时,皇帝可以不接受驳回,继续发布圣旨。如果御史、谏官再次驳回,皇帝可以下令将该御史罢免。

  当然,祖宗之法不能改,御史封驳圣旨的权力不容侵犯,皇帝会另找由头将那不知进退的御史罢黜。

  因此,包拯之所以能那么强势,不是因为包拯真的很厉害,而是因为宋仁宗很敬重老包,一再宽容老包而已!

原创不易,喜欢的朋友点个赞吧,非常感谢!

按照宋朝制度,包拯究竟算多大的官?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先来捋一下包拯大人的履历表,看看包青天一生都担任过那些官职,另外说一下题中说的只要触犯法律,连皇上一律同罪,说实话杜撰的故事归杜撰的故事,历史是历史,就像包拯大人从来没当过开封府府尹,并且只在开封府当知府当了一年,但是民间流传最多的故事便是发生在开封府的,包拯的权力是皇帝赋予的不是法律,皇帝如果真犯罪了,他还真敢拿皇帝开刀吗?

包拯是北宋名臣,在天圣五年(宋仁宗年号)考中进士,开始担任建昌县知县,知县一职是一县主官,在宋朝知县的官职通常是正七品,包拯当知县这一当就当了14年时间,中间辞官回家,赡养父母,几年后父母相继离世,服丧期满了再度回朝任职。

庆元元年(宋仁宗有九个年号)包拯被升任为端州知府,知府这个官就是我们俗语称的太守,知州。这是我国古代州县的最高官员,具体官职品级则根据所处州的不同分为了正三品到正六品不等,而包拯被升任的端州知府就属于正五品官员。是较为重要的一个州。

后来包拯又担任了三司判官和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判官的工作是负责管理土地,户口,税赋等内容的,转运使这个职务主要负责管理检查地方官吏,负责掌管地方和中央的运输事务,主要是有正五品以上官员担任,在这期间包拯还担任了工部员外郎、直集贤院这期间的官职多是虚职没有实权,后来升为龙图阁学士,这主要是一种荣誉称号。

到了至和二年(宋仁宗的另一个年号)包拯被贬官,兵部员外郎,知池州,正五品官,在嘉佑元年包拯终于被调到了开封府,权知开封府,同时升为迁升右司郎中,开封府在宋朝是很重要的一个府,开封府知府是正四品官员,但是包拯仅在此担任了一年知府,便升任为右谏议大夫、权任御史中丞,御史中丞是御史大夫副职,大概官职为从三品,但是是属于实权较大的官员,后来又担任了三司使,但这个官职没有具体品级。

最后包拯调任为礼部侍郎,没过多久就因病逝世,宋仁宗亲自前往吊唁,并追赠礼部尚书从二品官职。所以包拯的从政生涯是从七品一直干到了从二品官员。

按照宋朝制度,包拯究竟算多大的官?

按照宋朝的官品制度,其实,这种制度,从战国末年就形成了,最小的官是从九官,然后最大的官是正一品。

包拯是正六品,知府,就是开封府府尹。这是他最大的官职,而大于这个的,都是虚职。这从包拯穿的官服就能看得出来,他就是正六品的官,知府,相当于现在的市长,但不同的是,人家是首都城市的市长。

当然,你不可能按现在的直辖市,说跟省长一样大。古代确实是没有的。实职,就是市长,就是开封府发生的一切吏治,就是人家包拯管。

历史上的包拯,确实刚正不阿,但很多案子,却是后人编撰的,像铡美案、鞭打龙袍案、狸猫换太子等等,我们看的电视剧《包青天》中的绝大多数案子,其实历史上是不存在的。

跟皇帝扯上关系的案子,更是子无虚有。包拯确实是包青天,是好官;但没那么神,也没那么可怕。

只是后世百姓,希望有这样一个包青天在心中,于是,包拯就越来越神了。

按照宋朝制度,包拯究竟算多大的官?

包拯(999-1062)字希仁,芦洲合肥人(安徽合肥),北宋天圣五年(1027)进士。

包拯这个人,厌恶看到丑恶之事,从不随意附和而取悦别人,太过于刚正到了故人亲戚都绝交的地步。虽然仕途已经显达,闻名于天下,但是却严于律己,勤俭节约,就如还没有发迹的布衣一样。

虽然如此,却没有人看不起他,因为许多人都对他的方正严明,感到羞愧或者害怕。如此一个人,将道义贯彻始终到推己及人的地步,这本身就是一个让人敬仰的存在。

最出名的是包拯当监察御史之时,他刚正不阿,执法严峻,不畏权贵,为民请命,当时人称为“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也就是说,街里巷道的小儿都知道,这个世上有暗中给多少钱的都收买不到的、打不通关系(关节)的人,只有包公和阎王爷。

包拯做过的最高职位是枢密副使。按宋史看,枢密副使属于中枢决策部门的9个成员之一。不过,顶了这个头衔,并不代表着包拯能有调动军队的实权。

史载包拯最后的实授官职是三司使、枢密副使。

在工学组织里头,什么是决策部门,什么属于执行部门,在这里也可看得出来了。

包拯生前历任大理监事、建昌知县、转和州税监、天长知县、端州知州、迁殿中丞、监察御史、天章阁待制 、龙图阁直学士、开封府尹,这些都是属于朝廷的执行部门。

而做到了三司使、枢密副使的时候,包拯算是跨入了朝廷的决策层。可喜亦可忧,喜的是这么好的一个清官,终于可以决定国家的走向,忧的是此时的包拯的年纪太大,没多少年活头了,有“可怜白发生”之嫌。

不过也的确如此,宋嘉佑六年(1061),他官至枢密副使,但第二年五月就病逝了,当枢纽密副使也就一年多点时间。

史载包拯死的时候“京师吏民,莫不感伤,叹息之声,大街小巷都可听得到”,这就是民心啊!包拯的一生,就如他自己做写的“明志诗”一样。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史册有遗训,毋遗来者羞。——包拯。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千古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