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献帝为何不一剑杀了曹操,夺回大权?

其实匹夫一怒,血溅五步,为什么汉献帝不直接手刃曹贼,拿回权利

东汉不幸,朝纲不振,王权旁落。先是十常侍把政,继而何进擅权。天怒人怨,黄巾军起义,朝廷请来西凉强豪董卓入京,孰料董卓反客为主,专横跋扈。

袁绍、曹操等诸侯盟军讨伐,京中王允施美人计除掉董卓。朝廷先被袁绍掌控,曹操击败袁绍,身为汉相"挟天子以令诸侯"。一次曹操带汉献帝和群臣打猎,公开嘲笑汉帝射术差劲,刘备身边关羽愤然欲拍马击杀曹操,被刘备紧紧拉住衣角不放。

曹操在朝中势力日盛,汉献帝无力抗衡,只好含泪写下血诏书交予董昭,暗自联络朝中官员,有人推荐西凉名将马腾,马腾又推荐刘皇叔刘备,欲除掉曹操。

怎料朝中一官,得意忘形,酒后吐真言。家丁如获至宝,欲求赏金,连夜向曹操告密,曹操当夜抓捕了大多数血诏书上的人。只有刘皇叔等少数人漏网。

从此,汉献帝处境更惨,曹操逼伏皇后自尽,将自己的三个女儿三朵金花硬塞在汉献帝卧室中,直到选定曹皇后为止。

刘备密见汉献帝,决心寻机脱离曹操,积蓄力量,匡扶汉室。

曹操捕风捉影,怀疑刘备,遂有"青梅煮酒论英雄"之插曲,幸有一道闪电掩饰住了刘备失落筷子的紧张心情,蒙混过关。第二天就以出征为名借了三千兵火速离开曹操。刘备到了徐州,陶谦三让徐州。郭嘉等人才惊觉:"放虎归山了。"

汉献帝就将金部希望寄托在了刘备身上了。。

汉献帝为何不一剑杀了曹操,夺回大权?

大话西游痴人说梦,是问董卓乱政时汉献帝刘协过的什么日子,对王公大臣皇亲国戚想杀便杀,惨不忍睹,猪狗不如。豪无人臣之礼,居无定所,形同丧家之犬。自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后,迁都许昌,大修宫庭,,皇帝有了尊严,大臣各司其职,可谓安居乐业衣食无忧,天下思定思当初国舅董承及三位大臣蜜谋衣带诏事件,被曹丞相抓了个现形,汉献帝早以心知肚明,他就是笼中之鸟是个摆设傀儡皇帝,丞相礼贤下士,王公大臣文东武西,尚有君王耀武,岂会不知死活挥剑自卫,其实自曹丞相以下的众将领早有杀献帝立曹操之意,只是曹操良谋以久不忍直视啊,时机未到岂可逆天邪神,所以曹操魏公嫁女儿于献帝当起了国丈,那献帝道也乐不思蜀,与天同寿。看一看到曹氏集团后代一帝忍不住耻辱挥刀拼杀,被大将陈济一枪刺死于光天化日之下,何其悲也。

汉献帝为何不一剑杀了曹操,夺回大权?

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位皇帝,他从登基第一天起,就是权臣手中的傀儡,先后多次被不同的权臣所控制,他当了31年的傀儡皇帝,然后被权臣逼迫禅让帝位,最终他安享富贵,得以善终,这位皇帝就是东汉最后一位皇帝-汉献帝刘协。

刘协能当上皇帝,是因为董卓的专权,大将军何进被杀后,董卓进京控制了皇帝与朝廷,开始了专权,董卓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废除汉少帝刘辩,拥立当时的陈留王刘协为帝,这一年刘协只有9岁,从此以后,刘协开始了傀儡的一生。

刘协最早是被董卓控制,董卓被杀后,王允短暂控制了朝廷,接着又是李傕、郭汜等军阀控制,直到曹操迎立汉献帝刘协到许都,刘协才开始安稳下来,此后刘协的一生都被曹氏所迫,这同时也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开始。

汉献帝刘协

人人都想知道曹操是如何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从来没有人会想想汉献帝刘协是否甘愿一辈子当个傀儡皇帝。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没有人愿意当傀儡,乱世之中,想要立于不败之地,就得要有自己的势力,那么问题来了,作为皇帝的刘协,是否想过刺杀曹操夺回大权呢?

肯定有人会说汉献帝不是有衣带诏吗?这不就是汉献帝想要刺杀曹操的证据吗?事实上,衣带诏的真实性是值得怀疑的。

《后汉书 献帝纪》:五年春正月,车骑将军董承、偏将军王服、越骑校尉种辑受密诏诛曹操,事泄。壬午,曹操杀董承等,夷三族。

《三国志 先主传》: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

《资治通鉴》:初,车骑将军董承称受帝衣带中密诏,与刘备谋诛曹操。

《后汉书》说董承、王服、种辑等人受密诏诛杀曹操,但是事情泄露了,这些人都被曹操诛杀三族,《三国志》说汉献帝刘协的岳父车骑将军董承接受皇帝的密诏诛杀曹操,《资治通鉴》则说董承对外宣称接受了皇帝的衣带密诏,与刘备一起谋划诛杀曹操。

衣带诏

汉献帝到底在衣带诏事件上做了什么,况且没人说得清,衣带诏事件的主要参与者其实是董承,不管哪一种说法,都有董承参与,而且是带头人,那么董承是什么人?

董承最初是董卓手下的部将,是董卓女婿牛辅的部曲,董卓被杀后,其女婿牛辅不久也被杀,董承跟随李傕、郭汜等人一起反攻长安,最终打败吕布,再次挟制汉献帝,随即长安处于董卓旧部军阀的控制之中,而且爆发了一系列的内乱。

董承就在这个时候崛起,在李傕、郭汜、杨奉、杨定、韩暹等人争权夺利的混战中,董承一直负责保护汉献帝,同时他还把女儿嫁给了刘协,成为刘协的岳父,此时的朝廷是由各部军阀组成的一个矛盾重重的混合体,董承在其中为了排斥其他势力,决定联合曹操打击韩暹、杨奉等人。

董承

到建安元年,董承就因功升任卫将军,并随曹操一起迎立汉献帝刘协到许都,到建安四年,董承就已经是车骑将军了,这是全国地位排在前三的将军名号,车骑将军之前只有大将军和骠骑将军,而当时的曹操把大将军之职让给了袁绍,自己则担任司空。

在军阀的混战中,不排除刘协为了培养自己的势力不断给董承升官,毕竟刘协娶了董承的女儿董贵妃,董承就是外戚,自古以来,朝廷的权力斗争就少不了外戚,尤其是宦官被完全消灭的情况下,皇帝身边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外戚。

从历史记载来看,汉献帝刘协是个聪明人,曾经因为怀疑侍御史侯汶贪污而专门想出办法,来证明侯汶作弊并处罚,而不像他的父亲汉灵帝一样荒淫无道,但在当时的情况之下,刘协是否有能力、有机会、有条件刺杀曹操呢?

刘协

答案是没有。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方式。挟天子以令诸侯从来就不是拿着皇帝来要挟诸侯,而是用非常巧妙与体面的方式来控制皇帝,尽管在表面上,曹操仍然表现得像个忠臣。

最早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其实是董卓,董卓控制朝廷与皇帝之后,他并不住在皇宫之中,而是住在离皇宫很远的眉坞,平常没事不会面见皇帝,而是由自己手下的亲信来与皇帝打交道,除非有重大事件,才会面见皇帝,这是典型的异地控制皇帝的手法。

但是董卓的挟天子以令诸侯过于残暴,他采用的是恐吓与嗜杀的方式,这种高压统治难以让人心服,所以不断有人行刺董卓,董卓最终也死于吕布之手,相反,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方法就高明得多。

曹操主要用以下方式来控制皇帝:

荀彧

1、建立有名望的文官集团与皇帝打交道

曹操一手打造了以荀彧为首的文官集团,颍川荀氏是东汉末年著名的世家,是当时的顶级门阀,荀彧还向曹操推荐了戏志才、钟繇、郭嘉、陈群、杜袭、司马懿等超级人才,这些门阀世家在当时是有相当大的号召力,再加上有汉献帝这个皇帝在旁,因此形成了一个相当有名望的朝廷。

以荀彧为首的朝廷利用东汉皇帝的名义与世家的影响力,号召了天下读书人与士族加入曹操所主导的朝廷,这是名正言顺,也是正统朝廷,因此这个朝廷中的人才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壮大。

曹操所谓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实并不是挟制皇帝以命令诸侯,而是借用皇帝的名义来做对自己有利的事,并且打着正义与师出有名的旗号,在政治上处于绝对的政治正确,但凡反对曹操的势力,曹操都能在政治上打击对方,同时上军事上消灭对方,比如吕布、袁术等势力,都被曹操所消灭。

挟天子以令诸侯

曹操需要文官集团来与皇帝打交道,自己并不出面,如果曹操想需要在政治上办到什么事,只需要让自己隐藏在文官集团中的亲信给皇帝上书就行了,汉献帝是个聪明人,知道这是曹操所要做的事,一般只能同意。

曹操所建立的这个文官集团位于许都,这是曹操所控制的势力范围,实际上朝廷背后的真正控制人还是曹操,这得益于曹操手中强大的兵权。

2、牢牢把兵权控制在亲信手中

曹操在政治上取得了特权,依靠的是手中的兵权,并在军事上取得一系列成绩,曹操从迎立汉献帝开始,就利用自己强大的兵权控制了朝廷,曹操的控制是非常隐藏的,与董卓是完全相反的。

曹操起兵是依靠其家族雄厚的实力,起兵后,曹操组建了以曹氏和夏侯氏为核心的军事集团,其中包括但不限于:夏侯惇、夏侯渊、曹洪、曹仁、曹纯、曹真、曹休。曹操几乎不会让外人染指兵权。

曹操把兵权控制在亲信手中

曹操有兵权,对外可以平定不服从的军阀,比如袁绍,对内可以威慑朝廷,打击异己,比如曹操在衣事诏事件中诛杀了所有参与者,并夷其三族,兵权在握,朝廷中任何反对者都无法对曹操形成威胁。

3、异地控制皇帝

曹操采用了与董卓一样控制皇帝的方式,也就是异地控制,曹操并不与汉献帝刘协住在一起,自从把汉献帝迎立到许都之后,曹操大多数时间都是四处征战,在204年之前,曹操是把自己家乡作为大本营的,在204年之后,曹操攻克了冀州的邺城,才开始把邺城作为大本营的。

曹操不见皇帝,或者少见皇帝,就能避免很尴尬,也能避免在皇帝面前表现得过于霸道,从而能够维护表面上的君臣关系,也能够在表面上迷惑文官集团。

曹操这样异地控制皇帝,不怕皇帝造反吗?

当然不怕,因为掌握兵权的将领都是曹操的亲信,举个例子,公元218年,太医令吉本及其子、少府耿纪、司直韦晃等人在许都发动叛乱,许都是当时曹操名义上的都城,吉本等人攻打长史王必,王必是曹操的亲信,掌握兵权,所以是吉本等人的头号目标。

曹操异地控制皇帝

但是吉本等人没有兵权,带了一群乌合之众根本就是王必的对手,王必联合了颍川典农中郎将严匡一起平定了叛乱,王必和严匡都是曹操的亲信,皇帝即使想造反,由于没有兵权,就算曹操在外征战,也无法刺杀曹操或者据城自立。

这就是曹操不一样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汉献帝刘协根本没有能力刺杀曹操,也没有任何成功的机会,汉献帝是个聪明人,明知不可能,就不太可能以强硬手段来对付曹操,还不如明哲保身,至于衣带诏,更多可能是外戚董承与曹操之间的权力斗争。

汉献帝为何不一剑杀了曹操,夺回大权?

关于曹操,戏剧一般以大白脸肖像出场。《白逼宫》中汉献帝哀声悲唱:“董卓除又逢下国贼曹操!”汉献帝何等伤情,都处于无奈。

汉献帝之时,天下大乱。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为正统东讨西征。弱冠的汉献帝一一一一

汉献帝继位之主,本身没有那些创业者的雄心气魄。就是有,文臣武将都在魏王旗下,又能怎么样?

言峰一转,汉献帝能以帝王身居,非恨曹操,反而依懒曹操。说粗笨一些,汉献帝离开了曹操,又有谁还能拥立为帝王之家?若汉献帝落刘备之手,可能多活几日都是问题。因为刘备也称帝汉江山,岂能容忍。

汉献帝情与理都不去刺死曹操。

汉献帝为何不一剑杀了曹操,夺回大权?

历史上,傀儡皇帝有很多,而最著名的莫过于东汉献帝刘协了。

中平六年(189年9月28日),刘协被董卓立为帝之后,一直作为傀儡,先后经历被董卓、李傕与郭汜、曹操、曹丕等轮流控制,其中被曹操控制的时间最久。

那么问题来了,他贵为天下之主,占据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大义名分,为何不偷偷藏把匕首在身,亲自刺死了曹操,再收回大权?

问题虽小,涉及却不简单,如果仅仅把首要领导者刺死就能解决问题的话,为何董卓被刺死后,献帝还是无法逃脱成为傀儡的命运?

这里涉及到权力分配和人心所归的问题。

首先解释人心所归,简单点说,就是你能不能让别人听你的话,是用什么方法让别人听你的话?

举个简单的例子,现在我们大部分都是工薪族,每天早上,要告别温软的床,要冒着风里雨里去上班,为啥我们这么听这个公司的话?因为它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啊,每个月要给我们工资的,这工资就是笼络我们,控制我们每天早上准时来上班,努力上班的唯一因素!

公司用工资控制我们,并划分了三六九等职位,有普通咸鱼工,有办公室领导,有中层管理,还有高层老板。这些职位,就是建立在工资的基础上的,如果不发工资,谁当你是根葱?

所以说,一个公司仅用工资(属经济权),就让所有员工人心所归,为公司卖力卖智慧。

同样,一个国家,必定要某样东西为基础,笼络别人为它搭建起的组织体系而卖力。

国家的基础第一是军权,第二是经济权,两者相辅相成,军权决定一切,经济权又左右着军权的大小。

因此,我们把目光看回东汉王朝,国家拥有军权和经济权,以及支配员工职位权等基础权力,群臣不得不在朝廷制定的规则内行事。而皇帝作为东汉朝廷绝对主宰,拥有一切上述权力。

但,东汉朝廷经过黄巾起义的糜烂后,它无力再镇压零星的后续起义,只能接受刘焉的“废史立牧”主张,刘焉这个主意本意是,既然朝廷无法镇压各地的黄巾余党,不如把军权下放给地方,让地方自行解决各自辖区的叛乱。

(刘备也能自己筹集兵马)

刘焉的这一主张,直接造成了诸侯割据的局面,也是东汉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朝廷的立国基础——军权被分割到各地诸侯手中,天下崩溃了。

董卓,手握军权,建立起了自己的政治班子,文有李儒、贾诩、李肃等,武有李傕、郭汜、张济、樊稠、李蒙、王方、胡珍、杨定、段煨、徐荣、胡车儿等。

他们都是依靠董卓分配下的权力,牢牢团结在董卓集团,就像公司一样。

当董卓(大老板)被刺死后,李傕、郭汜(二老板)就会接过公司的领导权。其实二老板们准备解散董卓集团公司的,但是毒士贾诩一番蛊惑,他们又担起领导责任,带领公司反攻长安。

卓败,辅又死,众恐惧,校尉李傕、郭汜、张济等欲解散,间行归乡里。诩曰:"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三国志·贾诩传》

刺死董卓,皇权和各地军权回到献帝手中了没?

很遗憾的是并没有,当时王允和吕布接过董卓的手把持朝政,二人继续控制献帝。

同理,曹操也建立起了自己的政治班子,在他迎回献帝时,就注定了把献帝当个吉祥物对待,就像公司的logo一样。

所以,如果献帝在许昌刺杀曹操,我们假设让他成功了,曹操死了,那么夏侯氏家还有曹氏家族,会立刻在曹操儿子中选出一个来当领导,继续带领曹氏集团。

而不是把曹操建立的曹氏集团拱手让给献帝!

谁都不傻,曹氏家族和夏侯氏家族,之所以有利益分配,依靠的就是曹操的曹氏集团,他们不可能把这个集团让给别人,皇帝也不行。

大家看后面的司马氏把持曹魏朝廷,傀儡皇帝曹髦想剧烈反抗,被司马昭派成济直接杀死了。

这就是利益集团的反应,并不是杀死了领导者,就可以接手这个集团,凭什么!

再说了,献帝想刺死曹操,有成功的可能吗?

笔者肯定的给出答案,没有可能,献帝又不是没想过弄死曹操,衣带诏事件害死了他的老婆伏皇后,还有怀孕的董贵妃,以及一干人等。

献帝身边所有人都是曹操的亲信,哪来的刺杀武器?退一万步说,就算有了私藏的武器,一个皇族温室里长大的刘协,手无缚鸡之力,能刺死文武双全的曹操?

说出来,大家都不信。

笔者觉得,东汉气数已尽,刘协能活到寿终正寝,已是很幸运了。

文:梁生

汉献帝为何不一剑杀了曹操,夺回大权?

这个问题很奇葩!存在既合理,既然有这样的问题,那咱也试着解答一下。

首先,汉献帝失去的大权并不是曹操抢走的。东汉末年,黄巾蜂起、群雄并立,东汉政权已名存实亡。在西凉军阀董卓进入长安把持朝政后,才废了少帝刘辩立刘协为帝,并迁都长安。刘协即为汉献帝。

董卓被 王允、吕布等刺杀后,董卓的部将李傕、郭祀又率军击败吕布、杀了王允。其后,两人又为了争夺长安的控制权而相互攻杀。此时的献帝刘协非但不能掌控政局,反而成了两个军阀争抢的筹码,连小命都时刻有被乱军拿走的可能。

为保性命,献帝刘协在董承等忠于汉室的官员的保护下,逃出长安摆脱了军阀的控制。此时,已是天下大乱,刘协这个皇帝在许多割据军阀眼中,只是个没有什么价值的累赘。是曹操独具慧眼,看到了他这个流亡皇帝在政治号召上的价值,将其迎至许昌。这样曹操在军阀混战中,就有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而汉献帝刘协也有了安身立命之所,也保持了皇帝的虚名。

此时的汉献帝刘协只有十五岁,他是发自肺腑的对曹操这位大汉忠臣感激涕零的。假如没有曹操保护,他这个手无实权的皇帝,很可能早就死在这乱世之中了。而此时的曹操,也对这位少年天子尊崇有加。汉献帝刘协,这一时期自然是不会想要杀曹操的,因为杀曹操无异于自杀,当然他也没有这个能力。

数年后,年已十九的汉献帝刘协,随着年龄的增长,日渐对曹操把朝政产生不满,想诛杀曹操夺取大权了。公元200年,刘协暗下衣带诏,令董承、刘备等设法诛杀曹操事败,董承等人被曹操杀死,刘备逃走。其后,伏皇后也写信给其父伏完,想让他效仿董承诛杀曹操,但伏完不敢行动。数年后,事情被被曹操得知,曹操胁迫汉献帝废了伏皇后,并将其幽闭而死。

可见,这时汉献帝虽有杀曹操之心,但作为一个傀儡皇帝,还是没有这个能力的。

说到汉献帝为何不自己一剑杀了曹操,夺回大权?更是不现实的。曹操早年任西园校尉,还敢于刺杀董卓,后又率兵征战多年,自然有一定的武力值。而汉献帝长居深宫,自然也没有胆色,也没有这个战斗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