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是如何帮齐桓公称霸的?

管仲,今安徽颖上人,乃是周穆王的后裔,被奉为“圣人之师”与“华夏第一相”。管仲在齐桓公的支持下,进行了著名的“管仲变法”,使齐国成为了当时天下第一个霸主。

管仲在齐国进行了全方面的改革,助齐桓公成为霸主。

政治方面:

管仲改革吏治,主张“以劳受禄”、“受禄不过其功”,并且将齐国划分为县、乡、卒、邑四个等级,原本的部落残余影响被逐渐去除。

经济方面:

不得不说,管仲是个商业天才,而其改革的首要就是商业领域,他认为“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民贫则难治。”

管仲不仅重视农业的发展,而与古代很多其他变法者不同的是,管仲非常重视工商业发展。管仲认为:“无末利,则本业何出?”

除此以外,管仲进行了最早的盐铁专卖经营,利用齐国的天然地理优势,大力发展渔业与盐业,同时利用“轻重之术”进行了经济站,击溃了当时很多小国。

法律方面:

管仲以法治国,公元前685年,齐桓公同意了管仲的主张,进行“事断于法”,齐国内政迅速整顿。

外交主张:

这也是管仲变法的一个重中之重,春秋时期,周天子虽然衰落,但仍旧是名义上的天下之主。管仲让齐桓公“尊王攘夷”,击溃北戎与楚国,又在葵丘会盟中,得到了周天子的承认,成为了春秋时代第一个霸主。

更戏剧化的是,管仲是周王室后裔,而齐桓公是姜子牙后裔,当年姜太公辅佐周天子得天下,几百年后,天子后裔又助太公后人称霸一方。

管仲是如何帮齐桓公称霸的?

贰 昙花一现

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春秋霸业总是令后来者心驰神往。

战国时代的有为之君齐宣王就曾经向儒家先哲孟子就教:“齐桓、晋文之事,可得而闻乎?”

到了三国时期,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在写下《述志令》的时候仍然这样感叹:“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侍周室也!”

虽然齐宣王和曹孟德不约而同地将齐桓公与晋文公创立的春秋霸业相提并论,但不可忽视的一点是:

作为晋国霸业的开创者,晋文公为继任者留下的这份政治遗产要雄厚得多

在晋文公身后,晋国的霸业持续了一个半世纪,也因此,21卷本的“春秋霸史”《国语》将几乎一半的篇幅——也就是9卷都留给了晋国。

相比于煌煌9卷的《晋语》来说,区区只有1卷的《齐语》就显得有点儿寒酸了。

这也难怪,齐国的霸权在齐桓公死后迅速瓦解。

虽然此后齐国仍不失为春秋大国,但它却再也没能登上霸主的宝座。

都说“先下手为强”,可为什么率先开创了春秋霸业的齐国却将霸主的宝座拱手让与他人?齐国霸业不终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在地缘政治学说大行其道的今天,齐国的霸业中绝经常被解释作地缘优势不够突出。

通俗地说,就是相对于后来长期争霸中原的晋、楚两国而言,背靠东海的齐国向边疆地区开疆拓土的空间比较小,而挺进中原又会受到鲁、宋等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国家的阻滞,所以在长期的竞争中,齐国逐渐落后于晋、楚。

齐国的地缘优势究竟如何?

对这个问题,我们不妨看一看《史记·高祖本纪》中的这段记载:

(田肯)说高祖曰:“夫齐,东有琅邪、即墨之饶,南有泰山之固,西有浊河之限,北有勃海之利。地方二千里,持戟百万,县隔千里之外,齐得十二焉。故此东西秦也。非亲子弟,莫可使王齐矣。”

高祖曰:“善。”

在田肯的分析中,齐国的地理形势之优越仅次于秦国所处的关中,所以齐国号称“东秦”。

也正是顾忌到这一点,刘邦在建立汉朝之后宁肯把项羽曾经占据的楚地封给韩信,也不愿意让他做齐王。

那么,为什么齐国手里明明攥着一把好牌,却在春秋争霸的赌桌上落后于牌面不如自己的晋、楚呢?

在我看起来,齐国最终失势的首要原因是这个国家在经济形态上的特殊性导致了它向外开疆拓土的愿望不够强烈。

《管子·治国》说:

夫富国多粟,生于农;故先王贵之。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事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

——《管子·治国》

对于春秋时期的晋、楚以及战国时期的秦国来说,《管子》的上述国策基本概括了他们的崛起之路,那就是省下发展商业和手工业的精力来全力发展农业,耕战合一,国富兵强。

因为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土地,因此扩张领土,用手中的利剑为锄犁寻找更大的空间,这是耕战立国的必然选择。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晋、楚、秦等春秋列强总是对领土扩张如此热衷了。

但对于齐国来说,它的富强却不是依靠土地和农业。

《汉书·地理志》说:

太公以齐地负海舄卤,少五谷而人民寡,乃劝以女工之业,通鱼盐之利,而人物辐凑。

——《汉书·地理志》

滨处东海,土地盐卤,齐国发展农业生产的先天条件就颇为不利。

为了弥补土地产出的不足,齐国剑走偏锋地通过大力发展工商业成为了东方最富裕的国家。

到了齐桓公执政时期,管仲更是将工商致富的国策发挥到了极致:

在齐国都划分的21个乡中单独列出6个工商之乡。

其中的工商之民直属于齐桓公,设立专官进行督导。不服兵役,世守其业,通过技术的世代相传使其日益专精。

同时为了方便贸易,齐国还制造金币,用以调控米粟和工商物品的价格。

因此,司马迁说: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史记·管晏列传》

区区之国,幅员不广,但却手握巨富,财倾天下。

手里有钱,齐国就更有余力发展文化事业,所谓“仓廪实而知礼义,衣食足而知荣辱”。

因此,和面朝黄土,质朴善战的秦、晋相比,齐人的面貌总是精致而潇洒的。

其俗弥侈,织作冰纨绮绣纯丽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

——《汉书·地理志》

从对外扩张的角度来说,齐国要想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甚至问鼎中原,控制、削弱甚至兼并鲁国乃是第一要务。

把鲁国牢牢地攥在手里,不但能够整合中国版图上文化软实力最强的版块,更重要的是可以打通齐国通往中原的道路。

而一旦鲁国倒向别的强国比如晋国,那么它就会成为制约齐国前出中原的一道锁匙。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公元前589年的鞍邑之战

晋国大夫郄克率领的联军将攻鲁的齐军一举击溃,经此一战,齐国遂放弃了与晋国争霸的努力,齐顷公甚至亲往晋国朝觐,欲尊晋景公为王。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齐、鲁两国的关系有点儿类似于今天的俄罗斯与乌克兰。一旦彻底地失去乌克兰,俄罗斯的大国之梦就有泡汤的危险。

可是对于鲁国这个最重要的地缘战略支点,齐桓公又做何处置呢?

公元前681年冬,凭借三战全胜的威势,齐桓公迫使鲁庄公献出遂邑并与齐国在柯举行会盟。

但是就在会盟之上,鲁国将军曹沫以匕首劫持齐桓公,逼迫他做出承诺,归还侵吞鲁国的领土。

面对着这一突如其来的事件,司马迁记载说:

桓公许之。已而曹沬去匕首,北面就臣位。桓公后悔,欲无与鲁地,而杀曹沬。

管仲曰:“夫刧许之而倍信杀之,愈一小快耳,而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可。”

于是遂与曹沬三败所亡地于鲁。诸侯闻之,皆信齐而欲附焉。

——《史记·齐太公世家》

为了在诸侯面前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齐国最终决定将已经到手的鲁国领土退还回去。

无独有偶,公元前663年,为了援救燕国,抵抗山戎的侵略,齐桓公亲率大军援燕。

可是这一仗劳师远征,齐国不但没有收获尺寸之地,反而将原本属于齐国的五十里领土割让给了燕国。

在晋、楚、秦等大国尚未崛起之时,齐国本可以利用自己的先发优势积极扩张,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土地与国力之间相对松散的经济联系却让齐国忽视了开疆拓土的重要性,错失了最好的战略机遇。

齐国霸业不终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相比于后来称霸的晋、楚等大国,齐国建立霸权的方式与他们完全不同

在齐桓公之后出现的春秋霸主几乎无一例外的依靠军事手段确立霸权:

晋文公称霸中原,是因为在城濮之战中击败楚国;

楚庄王称霸中原,是因为在邲之战中击败了晋国;

吴国取代楚国称霸南方,是因为在柏举之战中攻陷郢都;

越国取代吴国争霸,是因为越王勾践灭掉了吴国……

可是在齐桓公的时代,面对着当时最强的战略竞争对手楚国,齐国的做法仅仅是以军事威慑为后盾,逼迫它签订召陵之盟,承认齐国对中原诸侯的领导权

对楚国的硬实力,齐国没有做到任何的杀伤和削弱。以至于楚国虽然暂时停止了北进中原的步伐,但转头又将淮泗流域的一众小国吞进了自己的肚子里。

作为齐国霸事的总设计师,齐相管仲建立霸业的手段主要是政治的而非军事的。

因此孔子才会说: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论语·宪问》

“不以兵车”意味着齐国的霸权是建立在政治和外交的软实力基础上的,而非建立在军事的硬实力基础上。

管仲的政治理想应该是让齐国协助日渐式微的周天子号令天下,维持西周旧有的封建格局,就像长子协助年迈的父亲理家一样(所谓“伯”,原意就是长子)

所以将周公创制的西周政治视为理想模板的孔子才会称赞管仲“如其仁!”

然而,当春秋时期的兼并战争不可避免地愈演愈烈,封建旧格局不断遭到破坏以致趋于瓦解的时候,军事手段在争霸过程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出来,这时齐国从前的那套争霸策略就落伍了。

于是乎,在给世人留下一个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辉煌背影之后,齐国慢慢地滑向了暗淡庸碌的深渊……

管仲是如何帮齐桓公称霸的?

管仲辅佐齐桓公,首先是整顿朝政。这是必须的,政治清明政令畅通,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其次开挖铁矿,制造农具,提高粮食产量。另外设置盐官煮盐,同时鼓励经商,经商的人可以不服兵役。这在我国封建社会是很少见的,我国的封建社会向来是重农抑商。管仲之所以重商,也是从齐国的国情出发的。齐国靠海,其它不靠海的国家要向齐国买盐。发展商业可以赚取外汇,要想成就霸业就得广开财路。第三是士兵可以不耕种,专心练习武艺。通过这些措施,齐国逐渐富强起来。

富强之后,齐桓公就想做中原霸主。他想把中原诸侯组织起来,自己做盟主,领导各国共同抵御外敌。管仲分析说,直接跟诸侯们说不好使。管仲给齐桓公出了一个很好的主意,管仲说可以先去请示天子。当时的周天子对诸侯已经没有约束力了,诸侯国例行的朝贡也没有了。但是毕竟他还是名义上的天子,天子如果发话那就名正言顺了。

齐桓公采纳了他的建议,派使者去朝见天子。周天子已经好多年没人理了,见齐国来朝见很是高兴,愉快地答应了他的请求。齐桓公于是就打着周天子的名义召集诸侯本开会,当上了梦寐以求的盟主,成为第一任春秋霸主。

上任之后,齐桓公也不辱使命。首先他帮助燕国彻底击垮了山戎,解除了山戎对中原的威胁,同时又扩大了燕国的土地。在这次讨伐山戎的战斗中,齐桓公和管仲曾经中了山戎的计,在沙漠里迷了路。大队人马差点儿出不来了。幸亏管仲机智,试着找了几匹老马带路。没想到老马还真认识路,把他们带了出来。魏国和邢国被北狄所灭,齐桓公帮助他们复国并修建城池。

当时南方的楚国已经自立为王,不和中原诸侯来往了。但是楚国很强大,楚国攻打郑国,郑国于是向他们的盟主求援。管仲认为直接去解救郑国不见得好使,不如直接去攻打楚国。于是齐桓公约上了几个诸侯,出动大军浩浩荡荡向楚国边界开去。大兵压境加上灵活的外交斡旋,楚国最终撤兵,郑国的危机成功解除。

(管仲雕像)

在管仲的辅佐下,齐桓公不仅成功当上了中原霸主,还当得有声有色,风生水起。

管仲是如何帮齐桓公称霸的?

在政治上管仲提出了尊王攘夷,尊重周王。极力维护周天子的权威。努力实现睦邻友好的外交关系。同胜国鲁国等周边小国搞好关系。并且帮助燕国打退了北方的游牧民族。树立的大国形象。在经济上。鼓励开荒发展农业。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更重要的是积极发展商业。借助同周边小国的睦邻友好关系,不断的发展贸易。为齐国积累财富。在军事上训练军队。打击那些不服从周天子德小国。在北方赶走了游牧民族。使齐国的影响力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管仲是如何帮齐桓公称霸的?

感谢邀请!@悟空小秘书.

题主这个问题蛮有意思的额,小黑就来侃一侃了。

管仲一直以来被称为贤相,后来的贤相诸葛亮不一直自比管仲、乐毅么,当然这也可能是罗贯中给他安排的称号。

管仲是如何辅助齐桓公称霸的呢,这个当然是管仲看清了当时的天下大势。主要有两个原则:

第一个就是,努力发展齐国的实力,虽然齐国一直是东方大国,但是经济军事内政上面不比周边的国家强太多,所以管仲就努力发展工商业、整治齐国内政。齐国变强后边就能收拾周边的小国了。

第二个就是,尊王攘夷,这个更加重要了,虽然当时的周天子式微,可人家依然是天子亚,管仲并没有因为齐国强大,就怂恿桓公藐视天子,反而通过尊重天子使齐国获得了更大国际威望,还是就是讨伐夷人,保证华夏族群不受欺负。这也是后世最称赞管仲的地方。

图片来自百度,侵权必删

管仲是如何帮齐桓公称霸的?

以上回答把管仲是谁,主要成绩都说的很明白,百度的回答也很详细,我觉的管仲已经把社会、国家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搞的非常透彻了,就像玩FPS类游戏开透视一样,也就是说只要桓公听管仲的,就能无往不利,事实上桓公在称霸上确实做到了无为而治,放手让管仲去干,所以说管仲也离不开有个好伯乐。

读史明鉴,虽然科技在发展,但国家、社会、个人之间的关系还是有很多亘古不变的道理,当今社会无论政府部门、私人公司离不开管理、竞争,在《东周列国志》中管仲的说法和做法,也同样适合当下,有这么一段与大家分享。

文言文我就不贴出来了(有人看的头疼,还有人说我占字数就不好了),只说白话,桓公问管仲如何治理百姓,管仲就告诉他说:“凡治理人民,一必须知其疾苦,二是要厚施德惠,三是不用刑罚恐吓,四是不用强力禁制。注意这四点,就可以治理好了。”那么桓公又问了,他说:“你说的我知道,这四条是很好,不过我下辖的人民少,该怎么办呢?”管仲回答说:“人民少,没关系啊。从前天子立在中央,地方千里,只要具备上述四条,怎么怕人民少呢?治理人民,不知其疾苦则人民憎恨,不厚施德惠则人民多怨,用刑罚恐吓则人民多行欺诈,用强力禁制则是去者不肯再回,来者也裹足不前了。所以,高明的管理者,不在乎手下有多少的。”桓公听了以后很高兴,说:“好,既然如此,又该怎样具体实行呢?光说不练不是假把式吗?”管仲回答说:“诚信而极仁,严肃而有礼,认真注意这四者,就可以实行。”桓公说:“请详细加以说明。”管仲回答说:“守信用,人民就相信;行仁政,人民就怀德;严肃,人民就敬畏;有礼,人民就赞美。常语说,舍掉性命而不肯食言,就是信;非其所欲不强加于人,就是仁;内心坚定而仪表端正,就是严;诚信而谦让,就是礼。”桓公说:“真TM精彩!”

其实桓公称霸不光是靠管仲一人,桓公本身我觉的在列国国君中能力平平,但他是一个真正的大领导,有大气魄,识人用人手段高明(晚年被易牙、竖刁害可以真是老糊涂了),懂的无为而治的真正含义,除了管仲的智慧以外,桓公也很值得我们研究学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