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是北京保卫战的大功臣,却为何被明英宗处死?
想处死于谦的并非明英宗朱祁镇,而是与于谦政见不合的石亨、曹吉祥等人。于谦是明朝重臣,在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俘虏以后,力排众议辅佐明代宗朱祁钰坚守京师,挽救了明帝国的江山,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然而“夺门之变”英宗复辟以后,于谦却被掌握实权的徐有贞、石亨等人害死。
明朝景泰八年(1457年)朱祁钰重病不起,正月,徐有贞、石亨、曹吉祥等人从南宫奉迎朱祁镇夺回皇位,当即就将于谦等人逮捕入锦衣卫大狱。
而当时逮捕于谦的罪名是“拥立襄王之子”,明英宗对于处置于谦一直犹豫不决,认为“谦实无罪”。然而,当时朝政的实权掌握在曹吉祥、徐有贞等人手中,虽然英宗重新成为了皇帝,但是其手中的实权已经大规模削弱。
同时,英宗虽然不是暴君也非昏君,但也不是什么天纵英明的主儿。他最大的缺点就是太过于相信自己身边的人。徐有贞等人认为:“不杀于谦,夺门之变则师出无名。”最终,于谦还是被以英宗的名义给处死。
也可以说,于谦被处死完全是因为当时的形势所决定。当初瓦剌进犯京师,于谦怒骂主张南迁的徐有贞,而曹吉祥等宦官人又素来准备夺权,与于谦这样的重臣格格不入,自然要除之而后快。
于谦是北京保卫战的大功臣,却为何被明英宗处死?
于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名垂青史的明朝贤臣。他忠君爱国,正直清廉。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于谦是明朝三朝元老,尽心辅佐宣宗、英宗、代宗三位皇帝,忠诚勇敢。毕生心系国家社稷和黎民百姓,为明朝的长治久安做出了卓越贡献。
他文能治国,武能安邦。
明宣德元年,汉王朱高煦谋反,于谦随宣宗朱瞻基御驾亲征,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须臾间扫平叛乱,得胜回朝。
(民族英雄于谦画像)
宣宗仁慈,没有立即处死朱高煦,为解心中之恨,派于谦于殿前责骂他。于谦义正严辞,历数朱高煦数十条罪状,骂得朱高煦汗如雨下,满脸羞愧,认罪伏法。
史载:“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高煦伏地战栗,称万死。”
宣宗爱其才干,委以重任,授兵部侍郎。于谦在任上遍访民间疾苦,关心受灾百姓,为民请愿,替民伸冤,深受百姓爱戴。
他正直清廉,刚正不阿。
明英宗时期,宦官王振专权,众人趋之若鹜,争相攀附。朝臣劝说于谦随波逐流,可保仕途顺畅,飞黄腾达。于谦坦然笑答:“谦身无一物,唯两袖清风尔。”
当时权臣上朝,都前呼后拥,声势浩大。只有于谦官衣一身,瘦马一匹,轻装简行。
直至其蒙冤被杀,英宗下旨籍没其家产时,竟然身无馀资,家徒四壁。
于谦最为后人熟知的功劳,是“土木堡事变”后,力挽狂澜,救明朝于即倾。
正统十四年,蒙古族瓦剌也先来犯,宦官王振鼓动英宗御驾亲征。明五十万精锐大军在土木堡遭也先全歼。包括兵部尚书邝野等数十名重臣战死,英宗被俘。
(明英宗画像)
此时,明朝面临生死存亡时刻,皇帝被俘,皇子尚幼,群龙无首。
朝臣束手无策,一片惶恐。大多数人主张效仿南宋,南迁避祸。
《明实录》记载了当时的乱象:“时京师戒严,羸马疲卒不满十万,人心汹汹,群臣聚哭于朝,议战守,有欲南迁者。”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国难之时,于谦站了出来。
于谦首先提出“立朱祁钰为帝,朱见深为太子”的建议,拥立朱祁钰为帝,稳定民心。
其次,在也先挟持英宗兵临城下时,于谦亲率十万老弱残兵御敌于国门之外,死守都城,拒迎英宗。
他首要考虑的是国家社稷黎民百姓,“社稷為重,君為輕。”他不想明朝变成第二个南宋。
于谦当时并非不忠于英宗。此时的明朝正处于“全盛之天下”时期,绝非任人宰割之南宋,他料定也先不敢轻易杀死英宗。此时的明朝军民越是强硬,瓦剌越会心虚。
由此,也先的人质便失去了战略意义,为于谦的反击赢得了时间。各地勤王军队陆续到达。
于谦着战甲,执利剑,亲率大军20万,在京城九门外与也先展开了殊死一搏。此战将士齐心,三军用命,一举大破瓦剌,也先不得不放回英宗。
但由此,英宗对于谦怀却恨在心,为后来于谦被杀埋下祸根。
景泰八年,石亨等人发动“夺门之变”, 拥立英宗复位。
(于谦墓)
当时的于谦手握重兵,威望极高。他明知英宗复位后于己不利,甚至会有杀生之祸。
但他始终没发一兵一卒,宁愿“粉身碎骨”,也要“自留清白”。
屠隆说:“于少保盖可以无死,而顾一死保全社稷也.”
后英宗以谋逆罪杀死于谦。
“死之日,阴霾四合,天下冤之,京郊妇孺,无不泣洒,”
于谦是北京保卫战的大功臣,却为何被明英宗处死?
公元1449年,对于大明王朝来说是艰难的一年,北方的瓦剌大军来犯,御驾亲征的明英宗率领20万大军,却被瓦剌大军包围在土木堡,最终明军被瓦剌大军击溃,连英宗皇帝都成了瓦剌的俘虏,而且瓦剌以英宗作为人质进逼北京城下。
大明已经处在了崩溃的边缘,首都附近的军队都已经在土木堡一战之中被全歼,防守空虚,皇帝被俘虏,眼看首都也要不保,一时间人心惶惶。
为了应对眼前的困境,监国朱祁钰召集群臣商议对策,一个叫徐埕的大臣提议南迁避敌,这个建议遭到了时任兵部侍郎于谦的斥责,于谦提议“凡是建议南迁的都该杀”,其余大臣也表示赞同于谦的观点。
事实证明,于谦并不是那种只会讲空话的书呆子,他虽是文官,却通晓军事,登基继位的景泰帝朱祁钰任命于谦为兵部尚书,负责京城的防守。
于谦整顿军备,安排京城的剩余兵力进行防守,并且派人到附近征兵勤王,在于谦的指挥和明军的英勇作战下,明朝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将大明从崩溃的边缘挽救回来。
因为保卫北京有功的于谦被景泰帝任命为内阁首辅,而且在之后的八年里对于谦信任有加,而于谦也尽忠职守,将大明的朝政打理的井井有条,更加难得的是于谦为官清廉,从来不收受贿赂,也不贪污腐败,是个既清廉又能干的大臣。
而徐埕则因为提议南迁被景泰帝所厌恶,徐埕被外放,虽然之后回到京城,但是一直得不到升迁,因为景泰帝一直牢牢的记着这个名字,而徐埕则认为这一切都是于谦在背后故意刁难他。谁也没有想到这个一直得不到升迁、因提议南迁被大臣们鄙视的小人物,成了打垮、杀害于谦的罪魁祸首。
让我们把目光重新回到被瓦剌俘虏的明英宗身上,景泰帝登基之后英宗被尊为太上皇,于是他连作为人质的价值都没有了,最后被瓦剌放回明朝。回朝后的英宗被景泰帝所忌,景泰帝将英宗囚禁在废弃的南宫之中,在南宫之中,英宗和他的皇后两人相依为命,连个服侍的太监和宫女都没有。皇位和权利让亲密的兄弟变成了仇人,英宗心中的感激、平和慢慢被仇恨所取代。
1457年,景泰帝病重,景泰帝没有儿子,所以英宗被几个别有用心的小人蛊惑,发动政变,入宫复辟,史称“夺门之变”,在蛊惑英宗、参与政变的人中有一个人叫徐友贞,他又叫徐埕。
原来,徐埕因为景泰帝一直记得他的名字而不得升迁,所以他将名字改为徐友贞,没想到这一个小小的伎俩就骗过了皇帝,从此徐友贞走上了正常的上升途径。
但是,徐友贞仍然对现状不满意,而且对于谦的仇恨也越来越深,在机会来临之际他毫不犹豫的联合了石亨、曹吉祥等人策划了政变,不出所料,他因为这一冒险成为了英宗的心腹重臣,被任命为新的内阁首辅。
当上首辅的徐友贞开始了他的报复行动,首当其冲的自然是于谦。于谦因为拥立了景泰帝而被复辟的英宗皇帝囚禁,但是英宗皇帝并没有打算杀他,毕竟于谦是国家的功臣,而且当年他拥立景泰帝也是出于公心。
但是,记仇的徐友贞并没有打算就此罢休,他的一句谗言将于谦送上了绝路——“不杀于谦,此举无名”。于是为了让自己师出有名,英宗被迫杀了于谦,并且抄了于谦的家。结果让那些抄家的人大吃一惊,做了八年首辅的于谦竟然家徒四壁,家里没有金银财宝,只有皇帝赏赐的诏书和衣服。
于谦,在明朝最危险的时候挺身而出,不计个人安危,拥立景泰帝,成功的保卫北京,为官清廉,在英宗复辟之后却被小人所害,令人叹息。
于谦是北京保卫战的大功臣,却为何被明英宗处死?
朱祁镇杀害于谦,大家都知道,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他还杀害了自己的亲弟弟朱祁钰——夺门之变一个多月之后,病重的朱祁钰在缺医少药的软禁中居然渐渐好起来了,但是有一天突然就死掉了。怎么死的?负责篡改史书的朱祁镇当然说是病死的。
明英宗朱祁镇第一次当皇帝的时候就是个昏蛋,宠信死太监王振,在土木堡坑死了数十万大明精锐,然后他宠信的另一个死太监喜宁连他都背叛了,整天领着瓦剌太师也先到大明边关敲诈勒索,还琢磨着怎么把前主子朱祁镇干掉。 朱祁镇也跟喜宁一样做了“带路党”,甚至比喜宁做的更多,喜宁只是要钱,朱祁镇还亲笔写信,让大明边关守将拿完钱之后还要打开城门,放瓦剌人进去——当然,没人听他的。
这个朱祁镇在几个奸人的帮助下,“夺回”了原本就必然会落到自己头上的皇冠——现任皇帝朱祁钰已经病得一丝两气,而且有没有子嗣,只等咽下最后一口气,皇冠就会在于谦、王直等人的建议下回到朱祁镇头上,连奏章都写好了,可是朱祁镇非要“夺门”。 朱祁镇复辟的第一件事,就是杀害了保住大明江山不垮的第一功臣于谦,其他功臣杀的杀、免的免,可谓是两次当皇帝,两次都昏蛋。
这时候有人站出来反对了:不就是明英宗废除了殉葬制度吗?那可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善举呀!
可是大家别忘了,朱祁镇下旨停止帝王死后嫔妃的殉葬,只是不忍心让他的小老婆们殉葬而已,他这一辈子,就是为自己的老婆留了条活路,跟国家大事和老百姓生活没有一个铜板的关系。就是类似于“分香卖履”的这点小恩惠(而且仅仅是针对皇帝老婆们),就被后人称赞成“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而在土木堡无辜死难的数十万明军将士,他们留下的孤儿寡母过得怎么样,朱祁镇连问都懒得问一声。
朱祁镇为了自己“夺门之变”名正言顺,派太监蒋安勒死了替他守住大明江山的景泰帝朱祁钰,杀害了忠臣能臣于谦和王文,抄了他们的家,把陈循、江渊、俞士悦等人充军。
说于谦是“明代岳飞”,并不是过誉,事实上他的功绩比岳飞还要卓著,因为他毕竟在抵抗外侮的时候取得了圆满的成功,保住了大明京城不失,还重挫了入侵的瓦剌大军。
于谦的《石灰吟》,大家上小学的时候都学过,咱就不说了,他还曾经写过一首《岳忠武王祠》:匹马南来渡浙河,汴城宫阙远嵯峨。中兴诸将谁降敌,负国奸臣主议和。黄叶古祠寒雨积,清山荒冢白云多。如何一别朱仙镇,不见将军奏凯歌?
不想一语成谶,他也像岳飞一样,被奸臣害死,岳飞的罪名“莫须有”,于谦的罪名是“意有之”。如果说朱祁镇故意淡化土木堡之变是为了自己面子好看,杀害于谦的理由很简单也很被逼:就是为了复辟“师出有名”……
于谦是北京保卫战的大功臣,却为何被明英宗处死?
于谦最大的功劳是“土木堡事变”后,力挽狂澜,率领军民赢得京城保卫战救明朝于即倾。于谦不仅能力出众,而且一生清正廉明为国为民,可是如此一位高官,英宗还是杀了他,这到底为什么呢?
于谦效忠的是国家和人民,并不是愚忠于皇帝,对英宗来说这是无法容忍的,封建王朝皇帝是一切,所有人都必须对皇帝忠心,有谁挑战皇权就必须死!于谦对英宗来说就是喉咙里的一根刺,吐不出也吞不下去,痛苦得很,必须拔掉。英宗每天看着于谦站在朝堂上,似乎无情嘲讽着皇帝的无能和狼狈,是谁在你英国被俘虏后救了明朝,是文臣于谦不是你皇帝啊,民众只知道是于谦救了国家,而英宗皇帝对国家来说就是耻辱,封建王朝中皇帝不是一切吗,所有的事情都围绕皇帝转,现在有大臣的声望居然盖过皇帝,皇帝的权威被削弱了,于谦每存在一天,就是在无情的嘲讽皇帝的无能,你说英宗能接受吗。于谦已经是精神标杆的人物了,如果他继续存在朝堂,更多的官员团结在他身边,文臣都想限制皇权,于谦这么强大的精神人物能不形成一派吗,到时君主立宪制可能要提前上演了,作为皇帝不可能容忍这个事情发生,帝王的权威是封建统治的基础,英国自己被俘虏是他一生的痛点,如果继续统治国家维护帝王的权威,救必须杀掉两个人,一个是英宗的弟弟景泰帝,另一个就是于谦,英宗才能放心驾驭这个国家!
英宗复辟后景泰帝不久就病死了,传闻是英宗毒杀了他!真相不重要,景泰帝一死,英宗的人生污点就释怀了一半,另一半就是于谦!于谦做人做事都没有错啊,你没有理由杀他,帮助英宗复辟成功的石亨、曹吉祥等人对英宗说,不杀于谦,你英宗复辟师出无名啊!这是大实话,英宗终于意识到杀于谦已经不是个人恩怨的事了,这关乎你英宗地位的合法性啊,杀了于谦就是告诉全天下的人,明朝是皇帝的明朝,国家的生死由皇帝说了算,帝王没有错,帝王的权威是统治国家的基础,维护帝王的权威就是维护国家的统治,于谦击碎了帝王权威,这样的人,你英宗再大度也不能放过啊,必须杀掉,震慑天下的人,我英宗才是国家的主人,帝王权威不可挑战!
于谦是北京保卫战的大功臣,却为何被明英宗处死?
英宗是怎么第二次掌权的?这恐怕是原因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