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朱棣为什么要篡位?

其实看到这个问题澹奕我也想问一句,如果你是朱棣,辛苦镇守边陲,但是你的侄子皇帝不仅不顾念你的好,反而为了皇权而准备铲除你,你又会如何?朱棣之所以发动“靖难”而不是明目张胆去夺位,其实也就是不愿意做个“谋朝篡位”的人。可偏偏建文帝削藩,给了他理由。

明太祖洪武三年,为了巩固明王朝的江山,朱元璋再次采取了分封制,将宗室分封到各地拱卫。历史上汉朝的“七国之乱”等教训朱元璋也不是不知道,但是他认为,是因为景帝打死了吴王世子在先,才导致了祸患。对此,澹奕只能是明太祖太高看权位诱惑下亲情的作用了。

明朝初期的藩王,不仅有封地,还拥有兵甲、俸禄等等,实权在握。尤其是九大塞王(辽、宁、燕、谷、代、晋、秦、庆、肃)因为镇守北疆,所以拥有的兵甲更多。燕王朱棣,镇守北平,扼守着漠北、关外与关内的要塞,拥兵十万。因为常年对蒙古用兵,所以北疆大部分事务都由燕王独制,权位相当膨胀。

但是藩王的权力膨胀,必然威胁到皇权,新登基的建文帝无论威信还是战功等,都不能与自己的叔叔们相比,所以非常忧虑。最终采取了“削藩令”,准备削弱藩王权利。

这哪儿能行呢?朱棣心理想:我战功赫赫,辛辛苦苦为朝廷,你小子倒好,还敢来削我的权。更何况,一旦削权,建文帝很可能斩草除根永绝后患。朱棣又怎么会是待宰羔羊任人鱼肉呢?所以准备反抗,但是天子的圣旨又不能随便反对,怎么办呢?

幸亏明太祖当年留下一道遗诏,《皇明祖训》中: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

哟,正好啊,这是个现成的理由。朱棣指出劝建文帝削藩的齐泰、黄子澄是大逆不道的人,挑拨皇族关系,所以名正言顺发动了“靖难之变”。

朱棣夺位以后,且不论他是不是个好皇帝,但是带来的影响非常深远,最大的影响就是因为发动靖难之变,明朝北疆大幅度后退,防卫空虚,最终被迫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

历史上朱棣为什么要篡位?

一、 师出有名

首先当年朱元璋去世时,太子朱标已去世,还有许多皇子,可他偏偏把王位传给朱允炆,这不太合乎礼法,给朱棣抢夺皇位提供了道义上的理由。而且,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为防止权臣篡权,给予了藩王向中央索取奸臣、举兵清君侧的权力,所以朱棣的“清君侧”看似也是合理的,大臣们纷纷保持中立、明哲保身。

二、 人才

要做成一件事,人才方面实为重要。由于前朝朱元璋几乎将大部分有名气的大将消灭掉了,如蓝玉、朱文正等,留下的是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这几位儒士,他们虽然勇敢、正直、满怀理想但缺乏实践意识和经验,只能纸上谈兵,不切实际。李景隆也是缺乏行军打仗经验的最后兵败的笨将军。

朱棣这边有谋士姚广孝,精通阴阳术数,交友广泛,与文学家宋濂、杨基都是朋友,其经历和谋略非一般人能比,是他不断的提醒、引导朱棣,帮朱棣出谋划策,收买人心。

三、 人心

说到人心,朱棣还是做的非常不错的,许多将士心甘情愿地跟随他南下,通州卫指挥房胜以及部下、遵化卫指挥蒋玉、密云卫指挥郭亨、永平守将赵彝、郭亮都是甘愿投入朱棣的麾下。反观朱允炆,登基之后大肆削藩,几乎把所有叔叔都得罪了,将周王贬为庶民,还抓到南京囚禁;削齐、湘、代三位亲王,废为庶人,其中湘王为保名节自焚;齐王被禁在南京;代王被软禁大同。两个月后,又削岷王,废为庶人,徙漳州。这样的大肆削藩,激化矛盾、丧失人心。

四、 个人能力和实力

朱棣20岁就藩燕京北平,之后多次出征蒙古,两次率师北征,曾招降蒙古乃儿不花,并曾生擒北元大将,作战经验丰富、军中威信建立,手握重兵。而朱允炆从小生于深宫,接受严格的儒家教育,生性懦弱仁慈,非常注重儒家的仁义道德,这在争权夺势中不会成为致胜的砝码。

当然也有几分运气,朱棣打仗时多次化险为夷,也确实上天帮助他。

历史上朱棣为什么要篡位?

明太祖朱元璋刚刚去世,就祸起萧墙,发生了一出叔侄争位的闹剧。明太祖的第四子朱棣起兵推翻了侄儿朱允炆的皇位,登上了御座。这就是“靖难之役”。

明太祖65岁时,皇太子去世,16岁的长孙朱允纹就被立为皇太孙。有一天,太祖与皇孙对句,太祖出的上联是“风吹马毛千条线”,皇太孙对以“雨打羊毛一片毡”。太祖听后觉得格调低沉,很不高兴。这时,太祖的四子燕王朱棣正好在旁边,便乘机上前对道:“日照龙麟万点金”,太祖听后连声叫好,从此就格外噐重燕王,并有意更换皇储,终因大臣们竭力反对而作罢。

公元1398年,明太祖去世,皇太引孙允炆即位,改年号为建文。此时,弱君在朝,强藩在外,各地藩王又都是皇帝的叔辈,拥有军政大权,建文帝对此深感不安。于是采纳齐泰、黄子澄等人的“削藩”建议,以此来巩固皇权。

最初,燕王朱棣虽早有异心,但不敢轻举妄动,甚至装作重病在身,以免建文帝猜忌。后来,建文帝接连废去了几个藩王的王位,将他们降为百姓。朱棣看到弟兄被废,自己的地位也朝不保夕,便偷偷地训练将士,决心对抗中央。公元1399年,朱棣借口朝中有难,奸臣当权,以“清君侧”为名,号称“靖难”,从北平(今北京)率军南下。

这场内战前后相持了4年。建文帝迁腐怯弱,无论在政治上和军事都不是他叔父朱木埭对手。建文帝多次调兵遣将前往征伐,都被靖难军所败。建文帝四年(公元1402年),靖难等攻占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进入南京以后,杀掉建文帝的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方孝儒等,株连了很多人。朱棣登上了皇帝宝座,称为明成祖,改年号为永乐。

历史上朱棣为什么要篡位?

“靖难”,是朱棣为自己抢夺侄儿的皇位而扯的遮羞布,明明不是法理正统的接班人,却偏偏要搞个名正言顺的幌子,所以,我一看“靖难”就想起一个俗语:“既要当婊子,又要树贞洁牌坊”,永乐大帝确实是这样的主。朱棣为什么会篡位成功?

1、朱允炆资历浅,阅历少,根本不是足智多谋、阴险狡诈的四叔朱棣的对手,朱允炆是心地善良的好青年,也期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状态。可惜在权谋方面,智商为零,个人稳定的军事班底没全面建立,个人威信没树立,江山没稳固就急于削藩,缺乏帝王起码的审时度势的能力过于优柔寡断,过于顾虑骨肉亲情,导致小朱有数次干掉四叔的机会都被一一错过了, 尤其成为千古笑谈的是名言“毋使朕有杀叔父名”,让出征的将士投鼠忌器,不敢对朱棣痛下杀手,滑天下之大稽,这就不是一个统帅应有的风范。

2朱元璋的农民意识严重,想尽各种办法维护子孙后代的利益。

怕小朱镇不住能征惯战的沙场老将,竟然丧心病狂地制造各种冤案,屠杀与自己一起出生入死的的开国功臣,同时还大肆封赏自己的宗亲后辈为王;如朱棣被封为燕王,成为北京一带的封疆大吏,他就有了经营河北地区的权力, 天长日久,实力充盈,有了实力,野心就膨胀起来,为靖难之役埋下了祸根。 3朱棣本身是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

很早,燕王就与父亲征战沙场,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 是运筹帷幄的高手,而且作为开国元勋,在军队中,尤其在自己统治领域内有崇高的威望;尽管开始时,朱棣的军队不占优势,但他能集思广益,充分信任自己的智囊团,慢慢扭转了局势,让希望之光辉煌起来了,最终赢得了胜利,并实现了自己君临天下的愿望。

历史上朱棣为什么要篡位?

在中国古代史上,可以说找不到一个君王,能像朱元璋那样,对江山的长治久安煞费苦心。他为了避免皇位落入有功大臣手里,完全不顾这些大臣是不是曾在开国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挖空心思想尽办法找到这些手上有权力的开国功臣的“罪证”,对他们进行杀戮。从而在去世前,把江山完完全全地交到了他自己家族的手里。

(朱元璋剧照)

不过,朱元璋对他自己的家族,其实也不是完全放心。他也知道,就算大臣们不觊觎皇位,藩王也有可能觊觎皇位。也就是说,他的子孙们,也有可能为了皇位大打出手。因此,他在处理藩王们的问题上,同样煞费苦心制定了严格的藩王制度。他既要让藩王发挥作用,又要让藩王不至于对皇权构成威胁。

所以,朱元璋要求藩王必须到外地去就藩,同时要求藩王们不能互相串门,不能一同往京城来。再规定藩王们手上必须有军队,却又不能有太多军队。又规定如果朝中出现了权臣,这个权臣对皇位构成威胁,因此藩王必须进京勤王。勤王结束以后,又必须立刻回到藩地。

朱元璋做这么多繁琐的规定,实际上就是要达到两个目的:一种整个国家的权力,只能在朱家人手里,绝对不能落入外人的手里。二是朱家人内部不能打起来,就算打起来,藩王对皇帝也不构成威胁。

由于朱元璋有这样的规定,因此朱棣在起兵造反之前,他就已经对作为皇帝的朱允炆没有任何优势了。兵力不会很多,不可能联络其他藩王们一同造反,就算以清君侧的名义打到京城,最终他还只能回去。因为朱元璋规定了藩王不能在京城长呆着。可以说,朱棣在和朱允炆打的时候,是具有先天的弱势的。

(朱允炆剧照)

朱元璋既然对藩王有严格的限制,朱棣既然有先天的弱势,为什么他却能够取得成功呢?

其实,朱元璋虽然有严格的限制。但是在朱元璋的各种规定中,也有一项漏洞。这个漏洞就是,朱元璋认为藩王可以带领军队进京勤王。

所谓朝中有奸臣对皇权构成威胁的时候,藩王可以带兵进京勤王。实际上只不过是一个说辞而已。什么叫“奸臣”?什么叫奸臣对皇位“构成威胁”?所有这些说辞,还不就有藩王自己说了算。藩王认为朝中的某人是奸臣,那人还不就是“奸臣”。藩王认为奸臣对皇帝构成了威胁,奸臣对皇帝就构成了威胁。比如朱棣就认为黄子澄、齐泰是奸臣,他们于是就成了“奸臣”。朱棣认为黄子澄、齐泰对皇帝朱允炆构成了威胁,于是他们就对朱允炆构成了“威胁”。因此朱棣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带兵进京,理直气壮地造反了。

朱棣虽然有了这条充足的理由,但是,因为朱元璋的规定,朱棣的弱势也是很明显的。那么,朱棣是如何解决这些弱势呢?

(朱棣剧照)

一是兵力不足的问题。

朱棣的兵力确实非常不足,不过朱棣有办法,就是他让其他藩王的军队加入到他的队伍中来。比如他去和宁王朱权喝酒,结果夺了朱权的军队。朱权在军队被夺的情况下,为什么不反抗呢?实际上朱权也明白,如果他不加入朱棣的集团,最终还是会被朱允炆削藩。

从这里可以看出,因为整个藩王集团和皇权天然对立,因此皇帝要削藩,某个藩王和皇帝打起来,藩王集团都会站在皇帝的对立面。藩王是根本不担心没有人支持的。

而且就算那些藩王不加入朱棣集团,他们也根本不会帮朝廷打朱棣。所以最终朱棣在打到京城的时候,不但沿途没有什么人抵抗,而且后来还是谷王朱橞等人给朱棣开了城门。

二是规定藩王不能在京城久留的问题。

虽然藩王不能在京城久留,但如果京城没有皇帝,皇帝又没有继承人,是不是就可以留在京城当皇帝了呢?所以我们看见朱棣打进京城的时候,朱允炆的皇宫起火了,朱允炆下落不明,他的儿子也被烧死了。这样一来,朱棣在百官的“劝进”之下,自然就可以当皇帝了。

应该说,这就是在朱元璋制定了严格的藩王制度后,朱棣依然能够打败皇帝,获得皇位的根本原因。

(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等)

历史上朱棣为什么要篡位?

可以说朱棣成功的因素实在太多,因为他的成功的机率真的是少得跟中彩票一样,建文帝基本上在所有的关键节点上都犯了错误,这才造成了朱棣的成功。事实上,建文帝的实力雄厚,家大业大,说实话,他的家底足以使他有足够多的犯错机会,如果只是犯一两个错误,还不至于把家底都败光。他坏就坏在一直在犯错,为什么呢?。

其实朱棣和建文帝打了四年,两方军队在战场上表现其实不相上下,都是互有胜负的。但在战略上的表现却差距很大,建文帝拿着一幅好牌,却最后输得精光,最大的原因就在于此。其中缺乏一个高效和有力的军事统帅部是最根本的一个原因。

朱棣因为是造反,他不是一个“政权”,没有那么多的顶层设计,所以客观上造成了他有一个高效而且有力的军事统帅部的,就是以他自己为核心的,以原来燕王府护卫军的将领为主体的最高军事统帅部,因此燕军方面,无论最高领导人,还是军队高级将领,都在这个统帅部里,实现了议行合一,优化配置,因此朱棣方面的军事决策有效,而且执行能力强,比如燕军敢于在李景隆大军围攻北平的时候去袭击大宁,吞并宁王的精锐部队朵颜三卫。也可以使燕军在不利条件下坚持战斗,最终取得胜利,比如决定双方命运的灵壁之战,燕军长途奔袭,加上天气条件不好,建文帝方面又集结了重兵,但燕军仍然能坚持打下来,最终取得了胜利。

反观建文帝方面,由于朱元璋当年故意的“设计”,搞得连一个最高军事统帅部都没有,这一点朱元璋其实是要负很大的责任的,朱元璋大杀功臣,搞得建文帝没人可用倒不是主要原因,因为只要打仗,就会有人才涌现出来,没有人是天生的名将,名将都是打出来的嘛,其实建文帝方面在战争中就在不断的涌现出名将,比如盛庸、平安、铁铉等等,都是不错的军事人才。

建文帝方面真正的死结,其实是朱元璋当年因为猜忌大臣而建立起的一套事权分割的军事统帅体制,这套体制平时运行起来似乎让皇帝很放心,但真到了打仗的时候,问题就暴露出来了。最高军事决策权在皇帝,军队统帅权在五军都督府,军事行政与后勤调度等方面的权力在兵部,最遭的是,皇帝的最高军事决策权的执行力没有一个有效的配置,基本上所有的人都可以对军事决策提出意见,造成建文帝的军事决策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比如选择统帅的问题上,一会儿让这个上,一会儿让那个上,搞得前线部队缺乏一个有效的军事指挥核心。本来耿炳文是朱元璋时代的硕果仅此的老将,朱元璋时代多少了不起的人物啊,没几个得以善终的,此人能活下来,就是很了不起的人物,但小有挫折,建文帝就临阵换将,弄了个纨绔子弟的李景隆来坏事。

再加上军事体制上的事权分割,建文帝方面在战略上就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布署,在具体的战役上,各方面经常互相扯皮,比如在决定双方命运的灵壁之战的关键时刻,因为有朝臣建议将徐辉祖的部队从前线调回南京,建文帝于是让徐辉祖回京,结果导致前线军心动摇,引起大溃败。

建文帝为什么老是犯错,不光是他个人的能力问题,更重要的是朱元璋的这个没有最高军事统帅部而又事权分割的军事体制,给建文帝提供了不断犯错的机会,这就是造成了建文帝方面不断犯错,而且一直犯错的根源。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