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武则天的话,李弘会能成为一代明君吗?

首先没有武则天,哪来的李弘呢?李弘是唐高宗李治的儿子,是武则天的第一个儿子,武则天成为皇后以后,庶长子李忠被废,李弘子凭母贵成为嫡长子,入主东宫。历史上的李弘礼贤下士颇有明君之范,但却是个短命鬼。高宗上元二年,死在了洛阳合璧宫绮云殿。

提问者的意思,恐怕还是李弘是武则天所害死的。然而,武则天当真杀掉了自己的儿子么?

《新唐书》与《唐会要》中记载李弘可能是被武则天毒死,后世持此观点的人主要有以下理由:太子李弘深受高宗宠爱,而后来高宗身体不好,准备禅让皇位给李弘,成为了武则天掌权的障碍;而另一方面,武则天与李弘母子失和——李弘曾经为萧淑妃的女儿求情,引起武则天的不满;而原本李弘选中的太子妃,被武则天的外甥贺兰敏之奸污,造成母子不睦。

然而如今的观点,更多倾向于李弘是死于肺结核。早于《唐会要》、《新唐书》的《旧唐书》,并没有关于武则天毒死李弘的记载,宋朝司马光称:“《实录》《旧书》均未言弘遇鸩。”

同时,当时武则天作为“天后”,高宗身体不好,她已经是大权独揽,李弘在长安监国,根本威胁不到她。即便母子失和,武则天又当真会杀了自己的亲儿子么?

同时,根据高宗《赐谥皇太子弘孝敬皇帝制》记载,咸亨二年,李弘被立为太子后,就感染上了痨瘵(肺结核),监国时期处理政务已经力不从心,缠绵病榻。所以,太子弘突然病逝相对于武则天毒杀,是真正有凭有据的。

李弘先天不足(李唐皇族的皇帝都喜欢生病)李弘死后,武则天非常伤心,在宫中不停抄写佛经痛哭。可以说,武则天也许是真疼爱这个儿子,就是担心他的身体所以不愿高宗让位给李弘,然而李弘却认为是母亲贪恋皇权,最终病逝。

所以,没有武则天就没有李弘,另一方面,没有武则天,李弘可能会死得更早,别说成为明君,能不能登上皇位都是个问题。

如果没有武则天的话,李弘会能成为一代明君吗?

朋友,你这个问题的提法有毛病,如果按照字义理解,李弘是武则天的儿子,如果没有武则天,也就不会有李弘了。我知道你说的是如果武则天没有称帝,作为太子的李弘顺利成为皇帝的话,李弘会不会成为一代明君?

我们看看什么样的皇帝才算明君。对于明君的说法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说说我对于明君的理解。

第一,通过自己的努力,使任期内的综合国力处于整个王朝的上升期。中国历史上公认的明君唐 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清朝康熙等明君,都是通过不懈奋斗,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使当时的国力处于大幅度的上升期。

第二,任用贤臣,注意纳谏。拿明君李世民的典范为例。贞观一朝,李世民虚心听取魏征的多次谏言,创造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以史为镜,可以正衣冠”等千古佳话。李世民手下也是贤臣辈出,文有房玄龄、杜如晦等,武有尉迟恭、秦琼、程咬金等,而且李世民能够对手下,量才而用,使他们个个发挥最大的才能。从而带领整个团队,创造了光耀史册的“贞观之治”。

第三,轻徭薄赋,与民休养生息。明君都应该很好的处理统治者与百姓的关系,减轻百姓的各种负担,使手下臣民安居乐业,这样的君主才能受到百姓的爱戴,称得上一代明君。

第四,军事上,通过重用名将,发展经济,使军事力量强大起来,做到对外不被外族欺负,时机成熟还可开疆拓土。对内能够维护政权稳定。

我们再来看看李弘在他短暂人生中的表现,进而推理, 他能否成为明君。

史书记载李弘幼年,对待大臣很有礼貌。读《春秋》时,对坏人坏事深恶痛绝,对仁德之人大加贊赏。

他曾上书高宗,请求取消征兵过程中,因各种原因未如期到达和逃亡士兵的严厉惩罚。

在监国期间,了解到士兵吃树皮、野菜,而下令拿国库粮食供应。

还为被武则天杀害的萧淑妃的两个女儿求情,准许其出嫁。

从以上可以看出,李弘的仁德是出了名的,曾经得到了朝野上下的一致称赞。李弘具备了明君的潜质。如果不是早早的死去,还是有可能成为一代明君的。至少不会成为昏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