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差点一箭射死齐桓公, 为何还会得到重用呢?

管仲差点射死齐桓公也不过是为了自己的主子,而管仲后来得信于齐桓公,主要还是他本身的才能与鲍叔牙的帮助。

管仲的先祖乃是周朝宗室,是周穆王的后代,齐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98年)僖公薨,留下了三个儿子,太子诸儿、公子纠与公子小白(小白就是后来的齐桓公)。

诸儿继位为齐襄公,而当时管仲负责辅佐公子纠,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后来,齐襄公与自己的亲妹妹文姜私通乱伦(文姜是鲁桓公夫人)管仲预感齐国会大乱,而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国的公主,所以管仲纠保护纠前往鲁国躲避。

齐襄公十二年,齐国大乱,公子纠与公子小白都准备回国夺取大位,但公子小白提前出发,管仲就前去截杀,但小白装死躲过一劫,在鲍叔牙帮助下,由齐国的高氏、国氏两大族拥护下成为国君——齐桓公。

公子纠与鲁国气急败坏,派兵攻打齐国,但惨败。在鲍叔牙的算计之下,齐桓公派兵威胁鲁国,要鲁国交出管仲。当时鲁国的施伯认为管仲才能很高,如果辅佐齐桓公势必给鲁国带来威胁,希望鲁庄公杀了管仲把尸体交给齐国,但是鲁庄公已经吓破胆,直接把管仲交给了齐国。

管仲得到齐桓公的重用,也是他的挚友鲍叔牙的友情与齐桓公的气魄胸襟的体现。

我是澹奕,欢迎各位交流看法,谢谢。

管仲差点一箭射死齐桓公, 为何还会得到重用呢?

这个问题苍茫大地分以下几点来解答:

一、射齐恒公(当时叫公子小白)一箭的原因。

齐国国公齐襄公残暴荒唐,于公元前686年被杀,两个弟弟公子小白、公子纠都流亡国外,鲍叔牙侍奉小白逃到莒国姥姥家,管仲侍奉纠逃到鲁国姥姥家。

第二年齐国大臣派使者迎接公子纠即位,鲁庄公亲自护送,管仲怕小白抢在前头,率几十辆兵车日夜兼程,赶到即墨,听说小白已跑到前头了,管仲急追三十余里,见公子小白坐在车上,拉弓搭箭,一箭射得小白大叫一声,口吐鲜血,倒在车上,管仲以为小白已死,纠的君位稳坐了,以旅游的节奏赶路,谁知小白只是咬破白头装死,鲍叔牙护着小白从小径赶到齐国都城临淄,鲍叔牙说服大臣们立弟弟公子小白为国君,小白成了齐恒公。

二、鲍叔牙的知人善任,恒公的称霸天下的野心,使管仲成为相国。

鲍叔牙和管仲是知己,交友当交鲍叔牙,年轻时鲍叔牙就知道管仲贤才,管仲因为贫困,合伙做生意时多次欺骗鲍叔牙,但鲍叔牙不以为意,一直友好对待他。

恒公上位,任命鲍叔牙做宰,鲍叔牙谢绝,说管仲才可以当这个官。当鲁庄公护送纠来到齐国地界,被齐国击败,庄公吃了败仗,把公子纠和管仲带回国,齐国追兵打上门来,要公子纠的命、要杀人犯管仲的人。鲁庄公武大郎卖炊饼一人怂货软,只好逼死纠、拿住管仲,装进囚车,押回齐国。鲍叔牙亲往城外迎接管仲囚车,并向恒公大力举荐管仲。恒公说:他曾要我的命,你还叫我用他吗?鲍叔牙说:当时各为其主,管仲才能胜我十倍,你要成就霸业,必须用他。于是管仲成了相国,鲍叔牙反做了副相。

三、管仲当家因地制宜、富国强兵,很快帮助恒公称霸天下。

管仲利用齐国处于东海之滨的有利条件,通过流通货物、积累资财,使国家富裕、军队强大。管仲处理政务,善于顺应民心,化灾难为福利,变失败为成功。能够重视事物的轻重缓急,谨慎地权衡事物的利弊得失。

齐恒公本来是因为少姬而发怒,南下进攻蔡国,管仲趁机征伐楚国,谴责楚国不向周天子进贡包茅(抓小放大,让楚国丢点小面子不伤里子,何况楚国确实理亏,齐国可借此实现尊王攘夷的主张,在诸侯中捞足政治声誉,不然齐楚两个大国对撕,必定两败俱伤,管仲此招捏拿极具火候,极显政治智慧)。齐恒公本来是北上征伐山戎,而管仲趁机劝说燕国实行召公的政教。在柯地会盟时,恒公想背弃跟曹沫的盟约,管仲顺应时势让恒公守约,各诸侯国因此都归附齐国。管仲懂得给予正是为了取得,是从政的法宝。管仲佐助恒公成了春秋第一霸!管仲生前恒公尊其为仲父,死后,齐国依然遵循他的政令,因此常常比别国强盛。

四、不听仲父言,饿死在眼前。

恒公既宠管仲这样的贤才,又喜欢易牙、竖刁、卫公子等溜须拍马的三奸臣。恒公三十七年,管仲病重难起,苦劝恒公远离他们。齐恒公疑惑不解,问:易牙把他亲儿子烹了给我吃,竖刁阉割自己来做我的太监,卫公子开方放弃太子之尊来称臣,为何不值得信任?管仲答道:易牙连儿子都敢下毒手,怎么爱您国君?竖刁连自己的身体都不爱,怎会爱您国君?卫公子不当太子、不回国奔丧,证明他是大野心家,这种人怎么能信任?管仲死后,三奸臣被免职,恒公顿时觉得全身三万六千个毛孔没一个舒坦,不久又召回他们,后果很严重。他们回到宫廷,狼狈为奸,在恒公病重时,以恒公名义张贴布告,禁止任何人入宫,并在恒公寝室周围筑起三丈高墙,不给送饭送水,曾经称霸天下的恒公被活活饿死,成为春秋时期的政治大笑话。

管仲明察秋毫,堪称卓越的政治家。孔明对他极为尊崇,“每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厚黑学》的作者李宗吾先生称管仲为厚黑学的老祖,果然实至名归!

管仲差点一箭射死齐桓公, 为何还会得到重用呢?

齐桓公为何还会重用管仲,我认为有以下三点原因:

  1. 鲍叔牙的举荐。管仲和鲍叔牙是特别好的朋友,只不过却是各谋其主。齐桓公让鲍叔牙做相国时,他推辞了并举荐管仲来当,可见其谦虚。管仲交到的确实是知心的朋友啊!



  2. 齐桓公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不计前嫌。如果齐桓公不同意鲍叔牙的意见,那也就不会重用管仲;管仲一箭差点要了他的命,但他也没有计较多少,反而看重的是管仲的才能。
  3. 管仲本身具有优势,值得被重用。管仲不拘小节胸怀大志,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才能不在鲍叔牙之下。司马迁对管仲的评价是“将顺其美,匡救其恶”。“然则管仲知礼乎?”
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八佾》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 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管仲差点一箭射死齐桓公, 为何还会得到重用呢?

齐桓公最大的政敌是公子纠,公子纠已被鲁国国君杀死了,管仲对齐桓公不构成威胁,再加上鲍叔牙的推荐,所以齐桓公重用他。

管仲差点一箭射死齐桓公, 为何还会得到重用呢?

做大事的人,有非同常人的胸襟。

齐桓公就是做大事的人。当时齐国连续爆发政变,国家处于无主状态,侨居国外的公子小白与公子纠都有机会回国登临君位,就看谁先捷足先登。为了阻止公子小白回国,管仲亲自带人前去阻截,在交战中射了小白一箭,小白装死才躲过一劫。管仲被小白给糊弄了,在夺位之战中,小白抢先一步,登上国君宝座,是为齐桓公。

公子纠痛失君位后,以鲁国为外援,试图武力夺权,结果被齐桓公打得大败。在这场兄弟大战中,公子纠败亡,作为公子纠的谋臣,管仲非但没死,还被齐桓公重用,为什么呢?这是得益于鲍叔牙的力谏与担保。

齐桓公上台后,欲拜鲍叔牙为相,鲍叔牙说:“臣只不过是个庸臣,治理国家之大任,非臣所能担当,只有管仲能堪此重任。臣有五个方面不及管仲: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不失秉,臣不如也;忠信可结于诸侯,臣不如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胄执枹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

齐桓公听了很不高兴,说道:“管仲亲射寡人,射中铜钩,差点就没命,现在却要拜他为相,这样行么?”

鲍叔牙当然理解齐桓公的报复心理,但仍坚持说道:“管仲不过是为他的主公竭尽所能,如果主公能赦免其罪,他也会对主公竭忠尽力的。”

应该说,齐桓公的胸襟与气量还是令人钦佩的,他从谏如流,接受鲍叔牙的意见。当管仲被当作囚犯押回齐国后,齐国公摆出礼贤下士的姿态,亲自到郊外迎接他的归国。为管仲接风洗尘后,齐桓公迫不急待向管仲询问国家的大政方针。管仲从容应对,提出种种精辟之见解,齐桓公心服口服。这次历史性的会晤,不仅消弭两人之间的成见,也为之后四十年的合作打下基础。齐国在管仲的治理下,国力迅速强大,成为诸侯国中当之无愧的霸主。

管仲差点一箭射死齐桓公, 为何还会得到重用呢?

齐桓公差点儿被管仲一箭要命,那是因为当时二人各为其主。当时管仲是公子纠的老师,而齐桓公那时还没有登上王位,他当时还是公子小白。当时齐国国内无主,两个公子争着回国继承王位。管仲如果刺杀公子小白成功,公子纠的王位就稳了。但是偏偏公子小白命大,再加上脑瓜聪明装死,躲过了一劫。

太子即位为不成躲回了鲁国。公子小白成功升级为齐桓公后兵发鲁国,鲁国兵败,被迫逼死了公子纠。鲍叔牙是齐桓公的老师,和管仲也是挚友,他知道管仲本事大,比他本事还大,于是力劝齐桓公重用管仲。齐桓公生气当时管仲刺杀他,也怕用管仲对他不利。但是鲍叔牙说:当时各为其主,管仲的做法并没有错,现在情况不一样了,公子纠已经不存在了,重用管仲没问题。

齐桓公最后还是听了鲍叔牙的话,重用管仲,实践证明他这个选择太正确了。管仲不仅是位能臣,而且还是位忠臣。管仲对内改革,对外不仅运筹帷幄,还陪着齐桓公东征西讨。在管仲的给力帮助下,齐桓公的人生开了挂,成功地登顶第一任春秋霸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