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称帝后,如何对家人进行追封?
谢邀,我是澹奕欢迎交流。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建立明王朝,尊奉四世祖朱百六为皇帝,谥号“玄皇帝”,庙号“德祖”,其妻胡氏为“玄皇后”。
尊奉曾祖父朱四九,谥号“恒皇帝”,庙号“懿祖”,其妻侯氏为“恒皇后”。尊奉祖父朱初一,谥号“裕皇帝”,庙号“熙祖”。祖母王氏为“裕皇后”。追封朱初一的长子朱五一为寿春王。
(追封朱初一的长子朱重一为霍邱王、次子朱重二为下蔡王、三子朱重三为安丰王、四子朱重四为蒙城王。)
(追封霍邱王朱重一的儿子朱铁哥为宝应王,安丰王朱重三的长子朱转为六安王、次子朱记为来安王、三子朱臊为都梁王、四子朱润为英山王)尊奉父亲朱世珍(朱五四),谥号“淳皇帝”,庙号“仁祖”。母亲陈氏为“淳皇后”。
同时,朱元璋追封自己的长兄朱兴隆为南昌王,后诏祀为“靖江王”始祖;追封次兄朱兴盛为盱眙王,封朱兴盛的儿子朱旺为昭信王;追封三兄朱兴祖为临淮王;
追封自己的大姐为太原长公主,二姐为曹国长公主。
朱元璋毕竟出身贫苦,家世记载比较匮缺,所以并没有像很多其他古代皇帝那样追封了祖宗十八代。
朱元璋称帝后,如何对家人进行追封?
整体来说,朱元璋称帝以后,对于自己的亲戚还是很大方的,有功劳的亲戚封赏的很不错,没有功劳的就厚待,早逝的就追封。
接下来宋安之具体来说说。
朱元璋从一介布衣当上皇帝以后,是怎么对待封赏亲人的呢?
先说说朱元璋的亲友团,朱元璋有三个哥哥两个姐姐。众所周知朱元璋起于布衣,早年贫困到甚至要靠乞讨为生,他的兄弟姐妹自然也是生活不易,所以等到朱元璋打下天下,建立了明朝以后,仅仅剩下外甥李文忠了,还有李文忠的父亲李贞,也就是朱元璋的二姐夫。
原本侄子朱文正也可以活到开国以后,但是因为不忠被朱元璋软禁至死,还有一说是朱元璋亲自打死的。不过朱文正倒是留下了子嗣。
先说说朱元璋对这一侄一甥怎么样。
朱元璋起事以后,因为哥哥姐姐都死了,只剩下了侄子朱文正和外甥李文忠来投靠他,朱元璋对这二人可谓是视如己出,甚至将李文忠收养为养子,为这二人一个取名朱文正,一个取名朱文忠,可见对这二人也很重视。
朱文正在朱元璋夺取江南的过程中立下了不小功劳,在洪都保卫战中抵住了陈友谅六十万大军的进攻,也是个将才。后来因为对朱元璋给予的封赏不满,所以想要投奔张士诚,被朱元璋发现软禁至死。
其实朱元璋对朱文正封赏不多,应该是想借此给部下看看,我亲侄子立下大功,我都是这么点封赏,更不用说你们了,大家知足吧。但没想到朱文正年轻气盛,领悟不到这层意思,最后只能草草落幕了。
大明开国以后,洪武三年朱元璋分封诸子,将朱文正的儿子朱守谦分封为靖江王。
虽然只是郡王级别,但靖江王在明朝的地位特殊,明史记载:“禄视郡王,官属亲王之半”,洪武九年定“靖江王,每年米二万石,钞万贯,余物半亲王”。说白了就是靖江王的高于郡王,低于亲王的,介于两者之间。
朱元璋能对侄孙如此,是看在大哥朱兴隆的面子,也是念其侄子朱文正的功劳,可见朱元璋对于亲戚还是很不错的。
李文忠是朱元璋二姐的儿子,是明朝开国第三功臣,注意这个开国第三功臣并不是靠亲戚关系评的,而是靠着真正的战功评的,可见李文忠也是个能力很强的人。
李文忠十二岁时,因为母亲去世,父亲李贞带着他去投奔舅舅朱元璋,朱元璋见到李文忠后,将其收为养子,跟随自己姓朱。
李文忠在明朝开国过程中建功颇多,后来恢复了李姓。明朝开国以后,朱元璋追封二姐为曹国长公主,外甥李文忠被封为曹国公,李文忠死后被追封为岐阳王,谥“武靖”,配享太庙。
李文忠的父亲李贞是朱元璋称帝以后,唯一一个活着的同辈亲人。因此朱元璋对他赏赐很多,李贞先后被封为驸马都尉、右柱国、曹国公,去世以后被追封为“陇西王”,谥“恭献”。
再说说朱元璋那些没有活到开国的亲人。
明朝开国以后,朱元璋追封大哥朱兴隆为南昌王,列祀家庙。朱兴隆的儿子就是朱文正,孙子是首任靖江王,因此后来后被诏祀为靖江王始祖。
朱元璋追封二哥朱兴盛为盱眙王,列祀家庙,追封朱兴盛早逝的儿子朱旺为昭信王。
朱元璋追封三哥朱兴祖为临淮王。
朱元璋追封大姐为太原长公主,根据一些资料来看,朱元璋年轻的时候,二姐一家对他很好,所以他知恩图报。而大姐一家因为他反元的身份,害怕牵连到自己,所以并没有过多接济他,因此朱元璋开国以后并没有追封这位大姐,还是外甥李文忠有次提起以后,朱元璋才追封大姐为太原长公主。
最后总结来说,朱元璋的亲友团,活到开国以后的也就是外甥李文忠、二姐夫李贞,还有一个侄孙朱守谦,朱元璋对这三个人是相当不错。
早逝的几位哥哥姐姐,朱元璋是追封的追封,像大哥朱兴隆有后人在,就将这个后人朱受谦封为靖江王,可谓是仁至义尽,尽心尽力了。
不说朱元璋的好与坏,就说朱元璋对于亲人这点来说,是一个很好的人,并非冷血之人,可见这位乞丐皇帝,心中对于亲情也是很重视的。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回答,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朱元璋称帝后,如何对家人进行追封?
正所谓“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一个人出了名有了功,七大姑八大姨都赶着来沾光,更别提做了皇帝。
白手起“明”,农民翻身做皇帝。朱元璋称帝实属不易,因为在他的家族里往上几辈人都是贫苦农民,到了他这代穷的更是叮当响,为了有口饭吃,朱元璋幼时还给地主放过牛。
朱元璋原名叫朱重八,汉族人。要知道,明朝前面可是成吉思汗打下来的元朝,伟人曾吟诗“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就是说元朝的皇帝只顾着打江山,治理国家这方面就随便管管,这也导致元朝统治者对汉族人并不友好,打下中原后更是压榨百姓。
蒙古人如有特权一般愈发跋扈,到了后期民族矛盾日益突出,就是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朱元璋开始为生存奔波。
他出过家、做过乞丐,走投无路之下四处流浪,三年的流浪生涯使年仅十七岁的他经历了很多磨难,也因而变得猜忌、果敢。
后来各地农民纷纷揭竿起义,朱元璋也加入了这个潮流,凭借他的一点墨水,一脑子机警很快得到了上级郭子兴的重用,并把养女马氏嫁给他为妻,也就是后来的马皇后。因为治军有方又体恤百姓,很快朱元璋收获了民心做了主帅。随后一路过关斩将建立了大明,简要说这一路上他并没有指望上什么亲人。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前面说了,朱元璋没赶上好时候,天灾人祸又家贫,所以在他幼时,父母和大哥就死了,他的二哥和三哥也没能看到他登上皇位。
他的大哥留下一子,名叫朱文正。此外朱元璋还有两个早就出嫁的姐姐,大姐名字不详,二姐叫朱佛女。
到朱元璋做皇帝的时候,就只有他的妻子和为数不多几个直系亲属。这里就先说说他此时还在世的几位亲人。
先说一下他的侄子朱文正,朱文正自幼丧父,孤儿寡母难以生存,所以在朱元璋起兵之时,他的母亲就带着他投奔了朱元璋。
朱元璋对他也是视如己出,朱文正不负所望,骁勇善战,很有军事天赋,起义过程中屡立战功,最有名的就是曾坚守城池85日抵挡陈友谅。
于公于私,朱元璋都很满意这个大侄子,称帝前还曾问他,大业即成时想要个什么功劳,朱文正回答:“叔父成了大业,何患不富贵。先给亲戚封官赏赐,何以服众!”这话一说,朱元璋很是欣慰,不过真到了朱元璋做皇帝的那天,朱文正又不这么想了。
当时朱元璋先后封赏多员大将,迟迟没给他大官做,于是朱文正不服气,开始目无王法打算谋反。
朱元璋及时发现大怒不已,好在马皇后劝了他,这才保住朱文正一条命。所以到头来赏赐没有,还被罢了官软禁,不久便离世了。
朱元璋虽然狠厉毒辣,但也不是冷血六亲不认之人,后来册封他年仅八岁的儿子朱守谦为靖江王,就藩桂林,是唯一非朱元璋之子的明朝藩王。
再来说说他的两个姐姐,大姐连名字都不清楚了,想来应该有故事。原来在朱元璋贫困之时走投无路曾去大姐家求助,可他这大姐怕被这穷亲戚牵连,便只给了一碗“闭门羹”,后来更是很少走动。
这谁也不傻,落魄之时你瞧不起,还指望给你封官加爵?所以很自然,他大姐是唯一没得到好处的皇亲国戚。
不过,他二姐倒是截然相反,一直在默默的帮助朱重八,她的儿子李文忠也是朱元璋开国立业的一员大将。
建国之后,朱佛女被封为曹国长公主,其子因作战有功被封为曹国公,朱佛女的其他至亲或多或少也都有了官位。
朱元璋这边亲戚也就这些了,别忘了他还有一个患难与共的妻子马皇后。马皇后倒是没什么至亲,因为生父早已去世,有也就是远房乡下的亲戚了。
朱元璋称帝,马皇后绝对有不少的功劳,能吃苦不说,更是个明事理有眼界的贤内助。朱元璋很是感谢她,所以打算册封她的远房亲戚。
可通情达理的马皇后深知外戚不能干政,更不想让朱元璋为难,于是好言相劝拒绝了。朱元璋作为白衣出身的皇帝,舆论上有不少反对的声音,过多的给亲戚封官加爵对他来说也不是那么轻松。不过从他二姐的例子还是告诉我们一件事,做人得给自己留条后路啊。
朱元璋称帝后,如何对家人进行追封?
谢邀。相传朱元璋登基称帝之后,很多亲戚都跑来向他讨要一官半职,搞得老朱很为难,给吧,他担心天下人会说自己假公济私,不给吧,又会落个六亲不认的骂名。刘伯温看出了老朱的难处,本想直言进谏,但以老朱的画风,又怕惹来杀身之祸。
思前想后,刘伯温便画了一副画给老朱,老朱打开画,只见画中画了一个蓬头垢面的男子,他的头发扎成了许多束,每一束的头发上都戴着一顶小帽子。起先老朱一头雾水,搞不懂刘伯温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后来老朱反复琢磨,终于明白了其中的含义——冠(官)多发(法)乱,原来刘伯温劝诫朱元璋不要封亲戚做官,真是良苦用心啊,于是老朱采纳了刘伯温的建议。
这个只是传说故事,正史中并未记载,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朱元璋称帝后并未大肆任人唯亲,但也还是主动封了一些亲戚。比如朱元璋刚刚登基十来天,为了感谢多年来与自己同甘共苦的妻子马皇后,四处派人寻找其娘家人,准备封给他们官做。
但是马皇后却断然拒绝,她以历史上众多外戚干政的惨痛教训为例,劝谏朱元璋官职乃国家神器,应当授予有功之臣和贤能之士。朱元璋便没有给马皇后的亲戚封官,而是赐予他们大量的金银财宝,足以让他们下半辈子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
朱元璋的三个哥哥和两个姐姐都已去世多时,只有二姐夫李贞尚在人世,被朱元璋封为恩亲侯,驸马都尉。而李贞的儿子,也就是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受封曹国公。不过,李文忠的受封不是因为他是皇帝的外甥,很大程度是源于他的赫赫战功,自个本身就有这个实力。
朱元璋的伯父倒有十几口人,可在朱元璋登基之时已经全部死去,也无人可封。朱元璋的母亲陈氏的家族,由于其父陈公已死,陈公只有两个女儿,又无子嗣,也是无赏可封。朱元璋有个侄子叫朱文正,在明朝建立过程中立有大功,被朱元璋大加封赏。可惜之后朱文正与朱元璋之间心有芥蒂,被朱元璋软禁而死。
后来朱文正的儿子朱守谦被朱元璋封为靖江王,坐镇桂林,他也是唯一一个非皇室直系血统的明朝藩王。总体来说,老朱对于亲戚的封赏还是比较谨慎和明智的,他并没有头脑发热任人唯亲,而是具有高超的驭人艺术,在他的励精图治之下,从而开创了彪炳史册的洪武盛世。
我是西岳顽石,一个放浪形骸的历史神侃手,一个狡猾多变的腹黑肿裁,一个半打节操的现实教主~~~
朱元璋称帝后,如何对家人进行追封?
朱元璋是一个很小气的人。他的亲戚除了自己的儿女外,封官的不是太多(当然了,他的亲戚也不多),而且不是有大功劳的基本上都混不上高官的。朱元璋有三个哥哥,两个姐姐,其中大哥有两个儿子,死了一个,另一个儿子就是朱文正。朱文正当初守南昌,面对陈友谅的60万大军,堪堪守了3个月,最终导致了陈友谅兵败鄱阳湖,居功至伟。但是由于对朱元璋的封赏不满意,暗地里与张士诚勾结,被朱元璋查到,结果差点被朱元璋杀了,最后还是马皇后求情,才保住一条命,后来也是郁郁而终。不过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后,对朱文正的功劳还是没有忘记,封朱文正8岁的儿子朱守谦当了靖江王,世守桂林,代代血食,也算是对得起朱文正的功劳了。朱元璋的二哥有一个儿子,也早就死了,朱元璋的三哥没孩子,这些人都在朱元璋起兵以前都死了,所以大明建立之后,他们都被追封为王,不过也就那么回事了,人都没了,只不过是一个名义而已。朱元璋的大姐结婚后很早就去世了,没有孩子。朱元璋的二姐嫁给了李贞,生了个儿子叫李文忠。李文忠在明朝建立的过程中战功卓著,可以算是排在徐达、常遇春之后的第三人,所以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大封功臣,李文忠被封为开国六公爵之一的“曹国公”,也算是对得起他的功劳了。洪武十六年,李文忠去世,被朱元璋追封为“岐阳王”。
朱元璋称帝后,如何对家人进行追封?
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朱元璋出生在八辈贫农的家庭,却通过努力,成为了一国之君。
所以之前的穷亲戚看到朱元璋成了皇帝,当然是纷纷的来要官做了,朱元璋会怎么做呢?
但是论功行赏,抛头颅洒热血为大明朝开国浴血奋战的将士们还没封赏明白呢,你们这些亲戚倒是来的挺快,朱元璋对此左右为难,索性也都给封个闲散官了事。
这里还有个不见于正史的小故事。
话说刘伯温看出了朱元璋封亲戚官的矛盾心理,于是画了一幅画给朱元璋提醒。
老朱打开画卷,上面画着一个男的,头发蓬乱,但是却扎了好多发髻,每个发髻上呢,还顶着小帽子。
朱元璋有点不解,仔细琢磨了一下,恍然大悟,刘伯温这是提醒他“冠(官)多会发(法)乱”。
这是刘伯温暗中提醒朱元璋,不要滥发官职,朱元璋也决定,不随意封赏亲戚,只赏有功之臣。
这是段野史,大家听听就完,不要较真,事实上的朱元璋也基本上是这么做的。
洪武元年,朱元璋登基十几天的时候,感念共同患难的马皇后,想封赏她的家人,但马皇后的父亲早就死了,没有后人,就想着去马皇后老家寻找亲族,给予封赏。
但是马皇后是个开明的皇后,她知道历代外戚干政的教训,坚决回绝,并称:
“国家官爵,当与贤能之士。妾家亲属未必有可用之才,且闻前世外戚之家,多骄淫奢纵,不守法度,有致覆败者。陛下加恩妾族,厚其赐予,使得保守足矣。若其果贤,自当用之;若庸下非才而官之,必恃宠致败,非妾之所愿也!”
朱元璋被马皇后深深的感动了。
对于自己的兄弟姐妹和后人,朱元璋是这么安排的,三个哥哥、两个姐姐以及大姐夫都已经去世。
后代中,有大哥家的儿子朱文正,战功赫赫,但因觉得朱元璋封赏不公,投靠过张士诚,被朱元璋软禁。
但是朱元璋并不是朱文正那样的薄情之人,他把朱文正的儿子,也就是自己大哥的孙子朱守谦,八岁时就被封为靖江王,就藩桂林,是唯一非朱元璋儿子的明朝藩王。
从上面可以看出,朱元璋封赏的亲戚,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是自己的亲人,而是因为这些亲戚都有着赫赫战功,绝非野史上说的大赏亲戚官职的暴发户。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