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为何能延续300余年?
谢邀。其实宋朝的“弱”也是相对的,宋朝真的弱为何没有哪个国家在一开始就能把宋给灭了呢?不要说什么靖康之变与崖山海战,因为封建朝代终归有灭亡的时候。
契丹人屡屡攻击,仍旧啃不动失去了燕云十六州的北宋;横扫欧亚的蒙古,灭各国大都没超过20年,唯独南宋花费了近50年。如果宋真的弱,也不会存在300时间了。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屡屡南下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为了抢钱。漠北荒蛮,牛羊放牧受自然灾害的影响非常大,不如中原能够囤积粮食、布帛,所以游牧民族就会经常南下劫掠。巧了,宋朝有的是钱。琢磨一下,打起仗来花的钱实在太多,既然你要钱,那我给你好了。结果给了辽30万的岁币,辽傻乐了上百年。殊不知宋朝当时每年的财政收入基本都在7500万到8500万之间。而且边境相安无事之后,给出去的岁币,被宋朝又以贸易的方式,翻几倍地给赚了回来。
但,不是每个敌人都爱钱,也不是。比如女真、蒙古,那就是要宋朝的命了。这能行么?兔子急了还咬人呢!打架不是看谁力气大本领高,很多情况下看谁不怕死。眼看着就要亡国了,平常都像绵羊一样软弱的宋朝突然开始发狂,所以才有了偏安一隅的南宋硬是抵抗住了突然崛起的女真、蒙古。一个国家的战斗力大小强弱,其实与面积大小没太多的关系,还是要看人。
宋朝被人为是“孱弱”,还是“弱枝强干”、“重文轻武”政策带来的负面印象。但不要忘了,宋朝的君权实际相当有限,一旦主战派的臣子占据上风,那宋朝的战斗力还是相当惊人的。
蒙古对南宋的入侵,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直到忽必烈正式夺取大汗之位,将蒙古变成了一个拥有稳定赋税、法制等国家机器的政权,南宋终于撑不住了。
宋朝为何能延续300余年?
说简单点:就是老天安排注定的,天意形成制衡措施。看到敗了也败不了,最后又出一批优秀文武人才再建南朝,廷续了三百年历史宋朝。
宋朝为何能延续300余年?
南宋虽然偏安一隅,但经济、文化发达,是中国由一个武力国家到一个财政国家的转变。大家学习历史时读到宋朝澶渊之盟,年年纳贡多少多少银两,莫不咬牙切齿,痛斥奸臣当道,朝廷无能!其实不然,如果大家知道外国人对中国宋朝这段历史是怎么评价的,就知道宋朝这样做才是一个民族理性成熟的表现。大家都知道美国人打仗,一仗打死几千人,美国人就痛恨战争痛恨的不行,后来死几百人,到现在死几十个人,美国民众都不愿意。为什么?同样的问题问宋朝,为什么不打,为什么甘愿拿钱?因为朝廷已经算过账了,打仗比纳贡要多费至少三倍的钱,而且不一定能打赢。大家都说为了民族气节应该干仗的,其实南宋也打了,不止三五场,关键真打不赢,不想打了。如果你是那个时期的人,先不说打仗会不会死人,如果拿些钱儿可以过安稳日子,你真的就只选择干仗吗?
宋朝为何能延续300余年?
背景就不说了,大家都熟,直接上观点:
第一,宋朝经济发达,有足够的财力支撑战争支出。北宋的富有就不说了,南宋尽管偏居一隅,但占领的都是中国农业的精华,江南开发已经初具规模,农业收入完全支撑国家需要,加上南宋海外贸易发达,为国家带来巨额收入,有了钱就好办事了。
第二,文臣良将层出不穷。从宋初的石守信,曹斌,杨业,潘美,赵普,范仲淹,王安石,文彦博,富弼,韩绛,宗泽,种师道,到南宋岳飞,韩世忠,文天祥等人,中国历史上文人武将有宋一代,璨若星河,尽管宋代君主较弱,但大臣将军给力啊,不能开疆,但有了这些人才,守成绝对没问题。
第三,异族作战,众志成城。从北宋到南宋,大宋面临的为敌辽,西夏,金,蒙古,均为异族,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中国人在对待外族作战时心比较齐,作战勇敢,民众广泛支持,用于防守,保护家园,成果就比较显著。
第四,汉文化影响。野蛮民族在征服先进民族的同时,必然被先进民族的先进文化征服。这是历史的必然。契丹在和北宋交战几十年中,就逐渐喜欢上了汉文化,契丹贵族的穿衣打扮均以东京流行为荣,还有契丹贵族喜欢信佛,这就要命了。
之后,金虽然灭了北宋,但依然汉化,汉化的辽和金,就不会动不动打仗了,主要靠打嘴仗了。
蒙元不愿汉化,不到一百年就被汉人赶出中原。这就是汉文化的威力。
第五,其他偶然因素。比如一场战役影响,蒙古的大汗战死等等。
宋朝为何能延续300余年?
提起宋朝,每个人会有不同的想法,在中国历史上有四次从战乱走向的基本统一,嬴秦统一、西晋统一、隋杨统一、赵宋统一。在这四个统一王朝中宋朝或许是最积贫积弱的一个,当然这只是一般感觉,两宋是既不贫,也不弱。
我想在这儿解释三个问题,第一:北宋的国家经济;第二:北宋的对外战争; 第三:北宋的士人精神。
了解这三个问题有助于我们对宋朝有较好的认识。 从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北宋成立,到公元1279年崖山之战陆秀夫背着八岁的小皇帝跳海而亡,赵宋天下历经十八帝三百二十年。但我想对于中国历史有基本了解的人都会回味那个曾经的历史高度,中国历史直至今天我都认为在思想文化领域不在会有当时的盛况,那个时代思想文化领域像张载、邵雍、二程、王安石等任何一个人,放在其他朝代都是千古的人杰。
从国民经济方面来讲,历朝历代建国之初,必定招抚流民,均瑶薄赋,均田而分,但北宋统治者却认为“富者田连阡陌,为国守财耳!”,所以富者田连阡陌,而且在北宋的财政构成中田赋收入只占很少的一部分,主要构成是商业税、关税、国家专营收入和国有企业的分红。 两宋时期时期中央财政收入最高时达到一亿余贯,大致相当于一亿余两白银,明朝崇祯二年户部财政名义收入四百余万两白银,实际收入二百二十一万两,公认的中国古代封建王朝顶峰乾隆五十九年户部岁入八千八百九十万两白银,直至五口通商后才到达上亿两白银。具有关历史学家研究估计,宋朝的GDP约占当时全世界GDP的80%,城市化率达30%以上,而且城市之中幼儿园、私立学校、养老院、救助站、保险、报纸新闻业都特别发达,东京汴梁有数千家勾栏瓦舍,从事服务业人员达七十万以上,城市之中社会保障较为完善,娱乐业发达,这也是宋词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历史学家统计,宋朝对辽、西夏、金、蒙古的综合战胜率约有70%,这个数据我不知道对不对。我们从一般印象来讲,宋朝总是积贫积弱的,但积贫积弱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在积贫积弱的形式下国家能够存在三百二十年?各个历史学家对此众说纷纭,
在此就不一一赘述。我认为宋朝的弱是一种自我的制度选择,国家能够存在三百二十年也和这种自我制度选择有很大的关系。 我们采用王夫之《宋论》中的观点解释一下,王夫之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并对此做出解释。他在想,为什么像宋太祖这样弱的人轻易地取得天下,并且宋朝能够给天下数百年的安宁?我们知道儒家的观点取得天下有两种方式,以德或者以力,宋太祖好像德和力都不太行,上天能够让太祖取得天下,是因为把“天心”给了赵家,其实或许整个赵氏子孙都不明白为什么上天选择了赵家。
正是因为不知道,才会“畏”,由“畏”引发出了宽容和猜忌。 宋朝的宽容是对整个社会的宽容,比如说包拯的年薪能够拿到手中换算成今天的人民币约为1200万,王安石变法时,不算取暖费、降温费、车费、房费补助,基本工资每月约为91万人民币。岳飞、韩世忠这等级别都有职田2000顷,即使像张邦昌篡位称帝的,也仅是赐个人自尽。更别说“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 宋朝的猜忌也是对整个社会的猜忌,比如说“制钱谷”,这就和今天税务上国税地税分离差不多,保证中央财政,只是宋朝地方上没有房地产下的土地财政,而是积极发展工商业。再比如说,宋朝大将在外作战,决定好如何作战,包括战术层面的细节,都无权改变,极大限制了军队的主动性和将领的自主性。
再比如说,宋朝中央之中,皇权和整个官僚体系相互制约,有太多的人能够直接否定皇上的意见,在官僚体系中文官和武将相互制约,在文官体系中本身相互制约。这就导致这个社会体系相对稳定和任何一方权势难以特别突出。 在宋朝的自我制度选择中,文官体系是特别重要的一环,但在之前五代十国中,士人的整体性人格是比较卑贱的。宋朝建立之初,采用 “先南后北”的国家战略,在攻打辽国失利后,转而向内,后又许辽岁币。但国家危机确是始终存在的,首先塞外之地皆失,则军队没有好马,难以组织强大的骑兵部队,其次燕山防线失去,游牧民族的骑兵两天一夜可以直接到达北宋都城开封之下,再者北宋都城的地理位置特别不好,只有一道黄河防线,但因为漕运的原因,北宋又不能迁都稍好的洛阳或最好的长安。这就决定了北宋的头上始终悬着一柄“达摩克里斯之剑”,这种危机意识导致北宋文官的学术中,始终在想办法解决这种困境,就继续完善者“夷夏之辩”,就出现了穷困苦学,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和对完美的自我道德修养的追求。
我说是时代的精神,大家信吗?
宋朝为何能延续300余年?
弱宋之说由来已久,两宋时代给人最大的感觉是窝囊。无论是北宋VS契丹还是南宋VS女真还是末宋VS蒙古,宋朝无一例外全部失败而且是一次比一次败得惨烈。即使是西北割据的西夏势力,宋朝终其一世都没有动其分毫。
以宋为坐标,之前历代汉人皇朝远说秦汉,近说隋唐,哪个不是对外扩张?即便是后世奉行保守主义的明朝,也与蒙古部落拉锯数百年而未吃大亏。为何独独远富于这些时代的宋朝总是在军事上频频失利,摆脱不了割地赔款的命运?
这要从宋朝的建国历史和它的军事制度上说起。宋朝诞生在中国历史上皇帝如“走马灯”一般的五代十国大混乱时代。不同于其他任何一个全国性王朝,宋朝在其建立过程中没有进行任何战争,而是通过为人不齿的篡位形式夺取了后周的天下(黄袍加身),所以赵匡胤一上台就对武将心生芥蒂(杯酒释兵权)。加之唐末节度使势力过于强大的历史还未过去多久,所以赵匡胤防微杜渐,从中央到边塞开启了弱化军队的政策。例如,在中央上实行以文领军,设立枢密院,将军队和后勤分开。在地方上,实行轮岗换将,造成“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局面,从而剥夺了地方大员手中的兵权。
这种军事管理制度实质是一种非常先进的管理制度,21世纪的今天,欧洲大部分国家的军事制度都是这一模式的副本,因为它最大的好处就是在和平年代能保证军队叛乱的风险大幅下降。可惜的是,宋朝将它用错了时代,对于外部环境恶劣的宋朝而言,这种军事制度虽然能保证它内部政治的稳定,却无法解决对它而言比内部问题更加棘手的外患问题。所以最后北宋和南宋都亡于北方少数民族之手。
还有一个客观因素也很重要,那便是宋朝失去了两块战略要地。一块是西北的河西走廊,一块是东北的燕云十六州。河西走廊是偷袭少数民族后方的重要通道,燕山山脉是抵御少数民族的重要屏障。此二地的失去使得宋朝无要地可攻,无险地可守,这对于军事原本就薄弱的宋朝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
但由于宋朝体量太大,无论是契丹人还是女真人都无法吞下它,而宋朝统治者也在反复的失败下心生怯意。所以自1005年澶渊之盟后,宋朝开启了“用钱买和平”的对外政策,这一开启,就是近300年。直到末宋时代蒙古人逼至了绝境,宋朝才重新拿起了刀枪,但却早已无济于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