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短命的原因,根源真是因明成祖朱棣吗?

明朝皇帝的确大多短命,除了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和世宗朱厚熜岁数超过60之外,还有50多岁的万历帝朱翊钧,其他基本都是在三四十岁的壮年时驾崩。明朝皇帝大多短命的原因,就在于明成祖朱棣夺位,以及明朝丞相制度的废除。

第一,文官集团坐大。

很多明粉将明朝内阁制度与近代西方的内阁制度相提并论,实在是滑天下之大稽。近代西方内阁的权力来自于法律的保护,君主根本不能动摇其分毫;而明朝内阁则是建立在君主的信任基础上,其本身并不能凌驾于皇权之上,一旦失去了皇权的支持,就会轰然倒塌。

但不能够否认的是,明朝的内阁制度确实让明朝皇帝有了懈怠朝政的机会。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后,皇帝的工作量猛增,力不从心之下产生了内阁。随着时间推移,作为皇帝顾问机构的内阁,逐渐成为了朝政运转的核心枢纽,文官集团不断壮大,把政事处理的干净利落。明朝皇帝依旧大权在握,但是也用不着做什么事了。

正所谓“酒足思淫欲,吃饱没事干”。之后的明朝皇帝已经没了太祖、成祖时代的雄心壮志,朝政大事也有人处理了,明朝的皇帝开始“作怪”,在后宫声色犬马,没事还服用一些所谓的仙丹灵药,身体也是每况愈下,明朝因为吃“仙丹”死的皇帝不在少数。第二,靖难之变,明成祖夺位。

纵观明朝,太祖朱元璋的子孙藩王们,大多都非常长寿,而且子孙绵延非常正常;然而成祖朱棣却出了大问题。靖难之变成祖夺位以后,他的子孙后代大多短命,而且很容易生病,甚至很多皇帝生孩子也非常容易夭折,不过一两代就绝了嗣。反而明太祖的大部分直系子孙们,都繁衍昌盛。

也许是因为明成祖朱棣的遗传基因出现了问题,导致了子孙后代的病态短命。

明朝皇帝短命的原因,根源真是因明成祖朱棣吗?

朱棣之后,明朝皇帝多短命,且大部分皇帝在子嗣方面都不尽如人意,一脉单传甚至绝嗣。究其原因有很多,但现代科技界有一个惊人发现,最终破解了这个谜:

要命的朱砂

曾有人认为,之所以明朝皇帝从朱棣以后都短命,是因为家族遗传病——恶性高血压,但并没有证据,且藩王们寿命却相对较长,活到七八十岁的很常见,可见原因不成立。

最近,有专家在检测故宫时发现,当初朱棣迁都北京,大兴土木建造紫禁城,使用大量朱砂作为涂料,宫墙和地砖上皆有。而朱砂含有大量的重金属汞,会造成慢性重金属中毒。

朱棣以前,明朝皇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南京,嘉靖帝在继位前也是在南方长大的。而在紫禁城内长大的皇帝,从小生活在汞毒中,身体状况自然不会好。

清朝皇帝虽然也住在紫禁城,但道光以前,皇帝们基本都生活在圆明园,每年还有一段时间住在避暑山庄。直到英法联军焚烧圆明园后,同治和光绪只能呆在紫禁城,身体健康情况真的就不如从前了。

残害子嗣的“红箩炭”

明朝太监刘若愚曾写过一本书《酌中志》,记载了天启年间皇宫内的情况。

他在书中提到:每到冬天,紫禁城内会使用一种“红箩炭”,即用硬木烧制成的上等木炭。木炭放在室内燃烧会引起一氧化碳中毒,令人眩晕、发呕、昏迷,幼小的皇子、皇女中毒,甚至夭折就不奇怪了。清朝末代皇帝溥仪也曾中过“煤毒”,差点儿丧命。

紫禁城里有取暖设备,比如养心殿的东暖阁,设有地下火道,热力从室外传到室内,防止了烟尘污染。但在古代,暖阁的施工和维护都很复杂,且燃料耗费巨大,只有帝后的宫殿才能享受这种待遇,妃子和皇子女们是无法享用的。

皇帝这活儿不好干

明朝前期的皇帝(昏庸的除外),每天工作的时间占三分之二,所有大小事宜都需要皇帝来批准。朱元璋每天批奏折要批到深夜甚至凌晨,第二天早上5点钟就要开始准备上朝。极大的身体透支和精神压力,也是导致皇帝短命的原因。

直到明神宗朱翊钧登基,因皇帝年幼,军政大权由内阁首辅张居正把控,导致皇帝反而无所事事。

奇葩皇帝特别多

历朝历代都有几个不干正事儿的皇帝,但明朝特别多:专宠自己奶娘的明宪宗朱见深、依赖太监刘瑾的明武宗朱厚照,给瓦剌人当了俘虏的明英宗朱祁镇,喜欢锯木头的明熹宗朱由校,纵欲无度的明穆宗朱载垕……这些皇帝的奇葩行为,也是促使自己早亡和大明后期衰败的原因之一。

“捡史君”说:皇帝有风险,入职需谨慎!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