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名妓”为何常出才女?

妓是卖艺不卖身,卖身的那种叫做“娼”,古代的青楼名妓大多卖艺不卖身,为了讨好客人,她们大多身怀绝技,很多妓都是琴棋书画无所不通,而饱读诗书,腹有才学的也比比皆是。

“女子无才便是德”很多名门闺秀都不一定能够有机会饱读诗书,很多也就是学习识字跟《女则》《女训》之类的文章,诗书才情是谈不上的。而青楼女人是不同的,在世人眼中,德是与她们没什么关系的。所以,妓们也有更多更名正言顺的机会学习。古代女人都深藏闺阁之中,尤其是“名妓”辈出的明清时代,女性在没嫁人之前,与陌生男子见面都被视作是有罪,所以大家闺秀就算文采飞扬,也没有展示自己的机会。

而青楼女子长相漂亮,又用不着拘束,青楼更是很多文人墨客流连的地方。在士大夫文人们的推崇与记述之中,又才华的妓们得以流芳千古。

古代很多女性也是被迫流落风尘之中,并非自愿,对于她们而言,出卖自己的才学与姿色只是活命的手段,保持清白之躯以待良人婚配还是非常重要的。

相对于水性杨花不守妇道的女子,青楼女子似乎要更得赞赏。《桃花扇》等文学作品中的青楼女子,爱国忠烈,绝不逊于须眉男儿。

中国古代的“名妓”为何常出才女?

不是“名妓”常出才女,是因为,必须有才,才能挤入名妓之列。下面我们用一篇很正经的小文,说说古代名妓,需要具备怎样的条件。

娼妓自古有之,可能是世间最古老的行业之一。娼妓的祖师爷是春秋贤相管仲,优伶的祖师爷更是大唐皇帝唐玄宗李隆基。

任何行业,时间久了,自然就有很多传奇人物,伶伎也不例外,如石崇宠妾绿珠,如北宋末年的青楼歌姬李师师,如明末的秦淮八艳,如杜十娘。她们貌美而薄命,沦落风尘,命若浮萍,却仍然在强权和男权的时代里,留下了流光溢彩的一笔。

那么古代的青楼名妓,为何能在时代的夹缝中,绽放光彩,名动四方呢?

在古时候,优娼不分家,虽然够冠以一个伎字,但所做所为却有区别,并不都是做皮肉生意的。玉臂人枕、朱唇人尝的是大多数,但那些处于行业顶端的优伎,虽是以色娱人,却并不侍奉枕席,大多是卖艺不卖身,品流相对高许多。

到了宋明时期,商品经济发达,伶伎行业更加专业和庞大。一座有知名红牌坐镇的青楼,一栋大园子里,可能就只有一位名伎,其余侍候的侍婢、家奴、院子门子、帮闲保镖、车夫小厮,乃至伴唱伴舞、演奏乐器、布置场景的人,都是为这一位名伎服务的。一人可以养活数十上百人,其能量可想而知。

而青楼之中,常分清场、荤场,荤场自不必说,就是等而下之的皮肉生意。而清场,则是决定一所青楼的档次和知名度的关键。需要那些懂得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知进退,懂得调和关系,善于察言观色的伶伎来撑场子,打响名气。这种有名妓之资的青楼女子,也是需要青楼的主事人用心挑选有底子的姑娘,耐心调教培养,才能达到这一标准的。

在我们后世之人眼中,对于伶伎行当,先天的带有有色眼光,认为这个行当地位卑微,受人歧视。那些执此贱业的女子,要么是因罪受牵连被官方贬斥为贱籍,要么是天性放荡,好逸恶劳,再不然就是被人欺骗拐卖,被强迫着推入火坑。

实际上,在三教九流之中,伶伎排名下九流最末,的确是社会地位极低,名声也较差。生活在物质较为充沛、生存危机相对较远的现代社会的我们看来,歧视这个行业,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旧时代,天灾人祸,苛政战乱,土地兼并等等,都是沉重如山、要人性命的现实问题。对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没有土地和一技之长,衣食无着的贫民来说,在生存问题面前,尊严、廉耻都是次要的。

相比而言,青楼业的女子收入比较稳定,并且能与上流社会紧密接触。除了可以很快扭转家庭的贫困状况,很多女子还有机会攀上高枝,彻底改变人生。所以大多数人,都是出于经济收益的考虑,自愿从业。

在封建社会,那些最为活跃的士子官员阶层,夜宿大宅(大宅即神仙窟),与欢场女子调笑戏谑,宴饮歌舞,那种放荡、轻佻的狎妓生活,都是交际日常。他们普遍的心态都是“以少娱声色,早慕佳期,历访风流,遍游天下……”

这些最顶级的优伎,她们接待的人大多是权贵、富商、士子这种非富即贵的人物。这些人的身份地位、文化素质都不低,基本都比较爱惜颜面,很少做出牛嚼牡丹,强迫屈从的事情。他们跑到青楼来花钱,有些是品茶听曲,欣赏歌舞,放松心情;有些是好友相聚,饮酒设宴;也有的是洽谈生意,招待宾客。

那些庙堂、士林的人物,喜爱风雅,一些应酬交际的事情,不便在私宅内谈论,所以一个能提供歌舞、美食、茶水、酒色及各种服务和环境的场所,便是一种刚需了。

于是,勾栏之间,往往是官场合纵、商场连横、互相勾结、上下沟通的最好场所。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之间或许熟悉,或许生疏,或许有些话不方便明言,或许有些条件不好当面直说,或许有很多交易需要反复拉扯。

这时,就迫切地需要一个置身于利益之外,且八面玲珑的中介一样的角色,来互相介绍,穿针引线,沟通协调,缓解矛盾,把控节奏,促成各方的结盟与合作了。而这,也是第一等的青楼名妓们,最重要的价值和赚钱手段。

所以,能闯出莫大名气的顶流名伎,经营的是平台,是人脉,是一个圈子和口碑。

宋时的李师师、明末的秦淮八艳、清末的赛金花,在当时拥有那么大的名气和影响力,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因为她们是各方交流的一个枢纽,掌握着庙堂、商场、士林等各个阶层的内部信息和人脉资源,而并一定是她们相貌多么惊艳,歌舞多么出色。到了今时今日,需求还有,青楼之类的场所明面上却没有了,所以一些替代品应运而生。

所以那些第一等的优伎,首要条件是懂得庙堂、士林、豪商等不同人群之间的复杂关系,上下尊卑、各种规则礼仪,做到落落大方、谈吐不凡,善于应酬、答对有度,与任何人都能接得上话,将各个不同身份的客人照应得面面俱到。其次便是琴棋书画,能歌善舞,活跃气氛,有一只提供各种歌舞、配乐、高雅的酒食饮宴的队伍,最后才是皮相上的要求。

当然,这些处于行业顶端的优伎,并没有说一定要守身如玉,大多是待价而沽。她们混迹声色场中,接触的又都是各行各业的上位者,为了攀附权贵,求个照应,或是仰慕杰出人物的本领才学,进而款款温存的事不可避免,但大多不是只为了那缠头之资。

青楼名妓,能够名动四方,一方面是身处上流社会的交际中心,客观上有利于名气远扬,另一方面,她们自身也对名气有着强烈的追求。

她们在这一行里成名,才有可能积累一笔丰厚的财物养老、嫁人,或是利用当红的机会接触官吏名流,从而被纳为妾,这是许多穷苦姑娘摆脱命运桎梏的一道龙门。

她们成名于勾栏,大多是精心挑选出来的美人胚子,又从小学习歌舞礼仪、言辞谈吐,种种娱人示好之道,身段相貌,才情谈吐,其实各擅胜场,难分高下。之所以身价相差悬殊,根源就在一个名字上。勾栏女子,存身立足就是一个名气,有了名气,就能锦衣玉食、轻裘肥马,被达官贵人奉若上宾,不被强迫屈从。

可是一旦没了名气,那就不为人所知,日渐沦落。青楼女子,毕竟是做着迎来送往,枕上欢娱的营生。名声之于她们,是抬高身价的垫脚石,也是震慑宵小,保护自己的一种强力工具。她们结交上层人士,但本身却无权无势,只是类似于花瓶一样的玩物。一旦仰恃护身的名气没了,为狂蜂浪蝶遗忘冷落,落在觊觎者眼中,又没有人为其出头,就只能任人作践,凄惨至极。

世人通常只见她们人前欢笑,又哪里知道她们背后苦苦挣扎,辛苦求存的残酷与艰辛。那些达官贵人,狎妓风流,只是生活点缀,一桩韵事,而那些名妓之间的香艳无比的争奇斗艳,却是暗藏金戈,关乎着她们的身家性命、命运前程。

那些名妓花费重金,求取好诗妙词,日夜勤练歌舞,研究各种彩粉妆容,精心搭配服饰,雕琢形体,与同行争香斗艳,博那花魁之名。即是基于出人头地的客观需求,也是担心名声不再的恐惧。

她们赖以谋生的就是歌舞才艺,以声色娱人,她们需要好诗好词来做歌唱和,为自己增添声色。与此同时,那些才子名士,也需要有人来传唱自己所做的诗词,使自己的作品为人所知。在这一点上,彼此之间互相成就了对方的名气。

“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弛,爱弛而恩绝”,时间是最为残酷无情的力量,红颜易老,无论有多么惊艳的容颜,都抵不过时间的消磨。无论名气多大,一旦年老色衰,容颜逝去,恩客喜新厌旧,陆续离去,门庭冷落之时,便也只能沉沦不起,徒留一段故事,一声叹息,在风尘中消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