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为何指定鳌拜为辅政大臣?

第一,鳌拜忠心耿耿;第二,鳌拜出身高贵;第三,鳌拜的确有非凡的才能。鳌拜出身将门,其祖父是女真苏完部的首领,在努尔哈赤时代跟随着旧主皇太极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虽然作为一个武将,但是鳌拜为清朝迁都北京后的统治,的确有非凡贡献。

皇太极去世之后,满清贵族内部出现分裂,然而对皇太极忠心耿耿的鳌拜始终不愿意背叛主子,对多尔衮示弱,这一点也是顺治帝最看中的。鳌拜作为镶黄旗的重要将领,主子去世之后忠心不改,甚至不惜与多尔衮兵戎相见,拥护福临登基,多尔衮摄政期间对鳌拜各种打压,鳌拜仍旧不愿意屈服,可以说鳌拜是个绝对忠贞的臣子,不过被《鹿鼎记》给强烈丑化了。

顺治为何指定鳌拜为辅政大臣?

顺治去世前把鳌拜选为辅政大臣并非没有缘由。当年在关外时,鳌拜便是皇太极麾下的一员忠心耿耿的猛将。鳌拜出身于满足八大姓氏之一的瓜尔佳氏。

这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女真氏族。努尔哈赤创立后金时,瓜尔佳氏便是最早的元老之一。鳌拜在八旗中,又是属于上三旗的镶黄旗。

上三旗归皇帝直接管辖,关系更为亲密特殊。鳌拜家族世代为将。他的叔父、父亲都曾在战场上立有功勋。家庭环境的影响,让鳌拜选择跟父亲走向同样的道路,投身军营,效忠皇太极。

皇太极自继承大位后,形势一直不容乐观。努尔哈赤时期,后金虽然降服了大部分蒙古部落,但也受到明朝重创。明朝一面借助战争的胜利,压制皇太极,督促他们退兵交割土地。另一面开始修建塔楼,积极备战。

鳌拜进入军营后,便开始追随皇太极四处征战。蒙古、朝鲜、明朝,多方面交战。当时后金军队只在征讨蒙古跟朝鲜时,稍有战绩。跟明朝交战,则处于劣势中。

但是,蒙古归降后,后金有了新的进攻路线。他们绕过明朝精心布局的宁锦防线,直接向明朝都城北京发动进攻。鳌拜此时在军中,仍没有资格统帅军队。皇太极身边的统帅,更多是诸王贝勒。后金以各种手段,或者是军事,或者是拉拢明朝边关守将,尽力瓦解明朝战略防御。

等到皇太极称帝时,明朝的辽东海防被攻破,镇守在广鹿岛的明朝守将尚可喜率军投降。明朝边境战略,出现很大空缺。当时明朝仍然可以依赖的一个战略支撑点,就是皮岛。这个地方,位于现在的朝鲜。明、清双方都清楚这个地方的战略价值。

公元1637年,清朝决定对皮岛发动进攻。鳌拜作为战将,加入英郡王阿济格麾下,一同参与战斗。阿济格是努尔哈赤的十二子。当时清军的统帅,基本是努尔哈赤的子侄,跟皇太极在血缘关系上更为亲密的人。皮岛作为明朝战略要点,自然会有很多防御措施。

皮岛守将毛文龙被杀后,皮岛上驻扎的明军守将依然战斗力极强。清军也做了很多措施。他们运用各种计谋,削减皮岛上明朝守军的力量。但是,当清军发起进攻时,还是发现,皮岛上明军炮火依然猛烈。清军一时无法进一步延伸。双方陷入僵局。

就在这个时候,鳌拜在炮火下冲入明军阵地,展开近身搏斗。清朝军队看到鳌拜的壮举后,也跟着奋勇向前,明朝军队大败,清军得以占领皮岛。皇太极听闻皮岛占领后,亲自写祭文告慰努尔哈赤,又派遣使臣慰问阿济格,并加封鳌拜为三等男爵,赐号“巴图鲁”。

皮岛拿下后,皇太极势必不会就此罢手。他们开始攻打明朝的宁锦防线,鳌拜在战争中表现出的勇猛作风,让他得到重用。这次战斗中,阿济格也参与其中。

不过,皇太极把鳌拜调到郑亲王济尔哈朗的麾下。不过,郑亲王济尔哈朗对战局判断不足,受到明朝军队的炮火压制。郑亲王济尔哈朗被打得有些狼狈。阿济格看到后,派遣精锐军队支援。

在本部大部队失利的情况下,鳌拜率领的小分队,倒是取得不错的战绩。鳌拜打仗时,依然极为勇猛。遇到骑兵便直接冲锋,打到步兵阵营就直接下马步战,取得很好的战绩。鳌拜因此被封为“一等梅勒章京”,也就是后来的副都统。

此后,鳌拜又与阿济格等人联手,对明朝军队展开截杀,击溃了明朝军队。第二年,鳌拜被加封为护军统领。而这场战役,便是后来决定明、清双方国力走向的松锦大战。

皇太极时期,鳌拜凭借自己的出身和功勋,得到极快的升迁。皇太极去世后,清朝内部陷入权力争斗,各方势力都想凭着手上的力量,获得好处。鳌拜感念皇太极的提拔知遇之恩,一直主张立皇太极的子嗣福临为帝。

其他人中,有几位想直接夺取皇位。后宫势力也参与其中。在多方势力的冲突妥协下,清朝最终以多尔衮、济尔哈朗一同摄政,福临继承皇位。

没过多久,清朝入关。鳌拜作为战将,又被送到阿济格麾下作战。此时,阿济格已经被提拔为亲王。鳌拜一直在追击大顺军、大西军等,先后立有战功。

鳌拜战功虽好,却一直无法得到重用,受到多尔衮打压。不仅没有记上军功,还多次受罚。而被打压的原因,多尔衮认为鳌拜是支持顺治一派的人。

鳌拜此时,还是比较孤立的,没有最高层的支持。因为顺治过于年幼,大权在诸王贝勒手中,也无法提拔鳌拜。直到多尔衮去世,顺治亲政,了解到鳌拜曾经拼死拥护自己的事情,决定对鳌拜进行重用。

鳌拜本身又有显赫战功,又忠心又能用,提拔速度极快。所以,后来顺治去世时,才把鳌拜列入辅政大臣的行列。

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脑洞外星人,一个研究地球历史的外星人

顺治为何指定鳌拜为辅政大臣?

具体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一篇顺治的遗诏上看一看这件事的一些端倪。

【宗皇诸王贝勒等,皆系太祖、太宗子孙,为国藩翰,理应优遇,以示展亲。朕于诸王贝勒等,晋接既正东,恩惠复鲜,以致情谊睽隔,友爱之道未周,是朕之罪一也。满洲诸臣,或历世竭忠,或累年效力,宣加倚托,尽厥猷为,朕不能信任,有才莫展。且明季失国,多由偏用文臣,朕不以为戒,反委任汉官,即部院印信,间亦令汉官掌管,以致满臣无心任事,精力懈弛,是朕之罪一也。】——《顺治遗诏》

从这是顺治的遗诏,也是罪己诏。当然个人认为这可不是顺治本人写的,但结合顺治时期的一些政策,我们可以看出顺治其实是清朝皇帝之中比较重视汉臣的,但也正是因为如此,使得很多满洲贵族极为不满,当然也包括代表着满洲贵族利益的孝庄。

当时以索尼、苏克沙哈、遏必隆和鳌拜为首的满州贵族也一直在争取利益,排斥汉臣,这也与顺治之间起了不小的冲突。但是为何顺治会委任这私人为顾命大臣辅佐新皇帝?其实个人认为这不是顺治委任的,而是满州公推的结果,当然有这个能力的也只有孝庄了,孝庄本身也是代表着满州的利益。

顺治死后议定谥号,汉臣吏部尚书孙廷铨上表以“高”为谥号,这可是开国皇帝能有的最高荣誉了,但是却被四大顾命大臣给否决了,最后还是以“章”为谥号,这可偏下的平谥(比如明宣宗朱瞻基,有点否认皇帝的做法的意思),从这方面可以看出,满州贵族与顺治之间的矛盾是如何深刻。而顺治的离世也代表着汉臣的主心骨断掉,汉臣的势力也开始萎缩,从这次谥号之争可见一般。

这次谥号之争类似与明大礼议之争,是权利斗争的结果,当然其结果也是以汉臣的一败涂地告终,汉臣之首吏部尚书孙廷铨次年便被革职回家。所以归根结底,不是顺治立鳌拜为顾命大臣,而是孝庄以及其背后的满族人立他为顾命大臣。

顺治为何指定鳌拜为辅政大臣?

为什么顺治会指名鳌拜为顾命大臣? 很简单 鳌拜是顺治的嫡系

第一 鳌拜的资历足够 在满清入关时立下了大功劳

第二 鳌拜在多尔衮摄政的时候 因为拥护顺治被多尔衮整得很惨 顺治上台之后当然会把鳌拜当自己人

第三 鳌拜有政治头脑 鳌拜是清廷少数提议重用汉臣的人 (不要被康熙王朝骗了 事实上 康麻子才是最排斥汉人 一心维护满统的人) 同时 鳌拜反对满洲贵族跑马圈地 因此杀了圈地的正白旗苏克萨哈

第四 鳌拜愚忠 对于顺治而言 鳌拜是最好的选择 鳌拜有能力 能把康麻子保护到他亲政 康麻子亲政之后下手除权臣 树立威信 鳌拜也不怎么会反抗 (因为鳌拜愚忠 不相信康熙会杀他) 不然凭十来个小太监能擒住一个身经百战的满洲巴图鲁?

顺治为何指定鳌拜为辅政大臣?

鳌拜早期跟随皇太极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在皇太极死后,多尔衮想争皇位,又是鳌拜出来坚定的站在皇太极一脉这方,对顺治的即位起了很大作用,顺治当然拿他当心腹,对他放心。

顺治为何指定鳌拜为辅政大臣?

知史局【2018】总299期

本期作者:关捷

顺治为什么指定鳌拜做辅政大臣?首先,这是因为鳌拜在朝野内外的威望。在皇太极时期,鳌拜的地位举足轻重,到了顺治末年,随着老臣们的相继去世,鳌拜的地位几乎是独占鳌头。

其次,是因为鳌拜的忠诚。当初,如果没有鳌拜力挺,顺治几乎无望登上皇帝宝座。

崇德八年(1643)八月初九那天,皇太极不幸逝世。他生前没有来得及立嗣,这就给大清国留下了点麻烦。多尔衮二哥代善的次子贝子硕托、孙子郡王阿达礼两人站出来力劝多尔衮自立为皇帝。

硕托、阿达礼:“十四叔,你是大清第一王,这皇位非你莫属!”

两位王子的话音刚一落下,当即跳出来一个人,这就是护军统领瓜尔佳氏.鳌拜,他的右手紧紧地握着腰刀。他的后面站满了两黄旗的大臣。

鳌拜:“我们这些臣子,吃的是先帝的饭,穿的是先帝的衣,先帝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有如天高海深。如果不立先帝之子,我们宁可从死先帝于地下!”

箭在弦上一触即发。多尔衮似乎感到了大殿微微地在摇晃,惶恐一阵阵地袭来。而正是这惶恐,让他飞快想到了国家的大政。

多尔衮一愣,思索片刻,当即向两位后辈投去愤怒的目光。

多尔衮:“混账,你们这是谋反,推出去,斩了。”

两位王子眼睛里充满疑惑地回望这位睿王,多尔衮面如霜雪,纹丝不动。

就这样,多尔衮权衡利弊,最后从大清的前途命运考虑,不但没有听从两人的建议,反而认为这是谋反,他诛杀了侄子硕托和侄孙阿达礼。一场内乱,被他剿灭在萌芽状态里。随后,他与诸王、诸贝勒、群臣拥戴小侄福临即位。朝廷议定,由郑亲王济尔哈朗与多尔衮左右辅政,等福临年长后,当即归政。多尔衮的这一举动,顾全了大局,安定了朝野,大清江山摇了几下,又稳如泰山了。

在多尔衮期间,鳌拜是多尔衮不可逾越的障碍,使这位摄政王不得不在好多事情上有所收敛与让步。

在顺治病重的日子里,鳌拜日夜在身边侍奉,他可不是为了当辅政大臣。他是一颗忠心。

第三,顺治指定鳌拜拜为辅政大臣,也是出于皇叔多尔衮当年干政专权的前车之鉴的忌惮。想到玄烨年纪太小,他必须让爱新觉罗家族的那些皇子皇孙远离政治中心,这样,玄烨才会成功避险。因此,另三位辅政大臣也都是异性大臣。

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顺治帝去世,首席大臣索尼手捧遗诏 ,向诸王、贝勒下跪。

索尼:“今主上遗诏,命我四人辅佐幼主。从来国务政务,都是宗室协理,索尼等皆异姓臣子,何能综理?现在看来,应当与各位王、贝勒等共同担任。”

诸王、贝勒:“大行皇帝深知你等四大臣之忠心,所以委以国家政务,诏旨甚明,谁敢干预?请四大臣不要再谦让。”

索尼、鳌拜、苏克萨哈、遏必隆四大臣为爱新觉罗家族的深明大义所感动。他们联合奏明孝庄太皇太后。

孝庄太皇太后:“既是先帝遗命,那你们就在先帝的神位前面宣血誓吧。”

索尼:“嗻!”

于是,四大辅臣在顺治帝神位面前立下了血誓,这个誓词是这样说的——

兹者,先皇帝不以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等为庸劣,遗诏寄托,保翊冲主。索尼等誓协忠诚,共生死,辅佐政务,不私亲戚,不计怨仇,不听旁人及兄弟子侄教唆之言,不求无义之富贵,不私往来诸王、贝勒等府,受其馈遗,不结觉羽,不受贿赂,惟以忠心,仰报先皇帝大恩。若复为身谋,有讳斯誓,上天殛罚,夺算凶诛。

然而,世上的血誓能够被践行的却并不多。

这四大辅臣,面和心不和。专权让鳌拜很快变成了前朝的多尔衮。太奇怪了,在顺治朝,鳌拜亲眼看到多尔衮的专权对皇帝对朝政的伤害,并竭力与多尔衮抗衡。现在轮到了他自己,他竟成了多尔衮第二。

权力就是这样的鬼怪。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