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没有人把诸葛亮举荐给曹操呢?
许多人认为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可惜跟了刘备,结果困守西川,在那个方寸之地几乎无法展示他的才干就去世了;要是有机会追随曹操,在一个更大的舞台之中,不定有一番更大的作为,因此就不会“出师未捷身先死”吧。
许多人也感到非常疑惑,既然诸葛亮如此有才,那么为何没有人将他举荐给曹操呢?像曹操这么爱惜人才的人,假如有人举荐,他肯定会倾心招揽,可是为何没有人举荐呢?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复杂,在曹操南下之前,肯定对荆州一带的风土人情做过一番调查,也大概了解荆州一带有哪些杰出才干,因此对于诸葛亮也应该有所了解。
即使如此,也没有人主动举荐给曹操,或者给曹操举荐了,但是并没有引起曹操的重视,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曹操用人务实不务虚。
那个时候的诸葛亮在荆州一带确实有名气,但是仅限于名气而已,有没有实际可圈可点的业绩以及闻名于世锦绣文章呢?此时的诸葛亮还没有从政的经验,无论是文章还是业绩,都没有什么可以示人的,并且让人认可的。
前期的曹操在用人方面根据其名气大小授予不同的官职,但是到了后期,更加注重他们的实际才干,并非听风就是雨的授予官职。也就是说后期的曹操更加成熟,更加务实,对于旁人的举荐,一般会让这些人从基层做起,而非一上来就是谋士之职,这在后期是不可能出现的。
后来的徐庶就是这样的遭遇,来到曹操阵营之后,并没有享受到像在刘备阵营那里的待遇,而是一步一个脚印来证明自己的才干,可惜的是徐庶没有等到证明自己的才干,曹操就去世了,因此徐庶就这样埋没于众人之中。
因此,即使有人举荐,曹操对于诸葛亮也只是一笑了之,并没有放在心上,无意主动去寻访或者主动将他招揽于麾下。
其二,诸葛亮的名气只限于他的那个圈子。
虽说诸葛亮自己常常夸自己,但是仅限于自夸而已,他的自夸并没有太多人相信。就像你到处和人说你有治理国家的才能,能够一举将国家治理成世界强国一样,有人信吗?听者一笑了之,认为你太狂了。再说下去,估计认为你不是疯子就是神经病。
在交往的圈子外,无人认可他的才干和学识,然而他的圈子内,却是认可的,比如他的几个好友: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认为他确实有才,还有那个称他为卧龙的司马徽。
这些人和诸葛亮交好,了解他的为人和才干,其他人不了解诸葛亮,因此不认同诸葛亮的自夸自怜。
从这里可以看出,认可诸葛亮才干的人的圈子比较小,其他人都不认可。在荆州的主流社会,诸葛亮并没有融入其中,而是游离其外。没有特别有名的人物的推荐,诸葛亮的名声并不响亮,那么导致送到曹操那里的情报就会不准确,因此也就不会引起曹操的注意。
既然他在荆州主流圈子不引人注目,那么也就没有什么有名的人物去推荐他,那么想引起曹操的注意,那就有些困难。
其三,观点南辕北辙。
诸葛亮喜欢《梁父吟》,他借助吟诗来表示自己的志向和才干,从而把自己比作那个齐国治国安邦的晏子;甚至在更多的时候把自己想象为管仲、乐毅这样的人。
无论是晏子,还是管仲以及乐毅,这些人都有着经世之才,把自己和这些人相提并论,这个就不但狂而且让人不可理喻。
不难想象一下,诸葛亮不只是想做一个谋士来协助一个明君治理国家,而是想做一人之下,万人之下的宰相,这对于许多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甚至让人嫉妒。
因此当曹操麾下的情报人员侦到此人信息的时候,应该是想都没有想就将他废弃不报,认为他是一个狂妄自大的酸儒生而已。
观点不同,想法也不同,举荐给曹操不是自讨没趣吗?难道当年那个祢衡给予的教训还不够吗?
举荐人才的时候,那些举荐的人通常会考虑被举荐人的志向和才干,而诸葛亮的志向怎么也不合曹操治理天下的风格,因此很自然的被某些人给屏蔽掉了。
合适的鞋子需要配合适的脚才舒服,跑起来就不会咯脚,才会快,才会走更远的路,不会磨出血来。有才干的人同样也需要合适自己的明君,其才干才会得以发挥出来。
博陵崔州平和颍川徐庶都是比较有才干的人,可是遇到了曹操,在曹魏也只是做到郡一级的官职,并没有进入到曹魏核心权力阶层,以至诸葛亮后来为他们感到惋惜。他们两人的遭遇大概就是没有遇到一个适合自己的鞋子吧。
因此,鉴于以上的三个理由,也就没有人向曹操推荐诸葛亮,即使有人举荐了也没有获得曹操的重视,从而导致诸葛亮一直呆在南阳这个地方,直到遇到刘备,从而成就了一番事业。
为什么没有人把诸葛亮举荐给曹操呢?
为什么没有人把诸葛亮介绍给曹操呢?主要有以下三点:
1,曹操和诸葛亮相距太远;
2,诸葛亮名气太小;
3,曹操营中人才济济。
下面具体分析:
当时曹操在北方,诸葛亮住在刘表的地盘,他的名气也就在襄阳一带流传,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前,一直都是隐居的,外界的人并没有多少知道他。那个时代的交通、通讯都不是很发达的,因此曹操也听不到关于诸葛亮的传闻,都不知道襄阳还有诸葛亮这一号人物的,既然不知道他的存在,又怎么会去招揽他呢?
当时曹操的营中是人才济济,谋士几十人。当时的曹操可以安心地上战场,因为后勤有荀彧为他管理朝政,曹操没有后顾之忧。而且荀彧还会帮助曹操招揽人才,他只要看到有合适的能人,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去拉拢他们,所以曹操根本就不怕人才不足。在战场上,郭嘉也会为曹操出谋划策的。世人都说郭嘉是能够制服诸葛亮的人,说诸葛亮避世不出,并不是不问世事,而是为了躲着郭嘉。他自知自己不如郭嘉,就不敢与郭嘉正面较量,一直到郭嘉死后,他才出世。但是对于曹操来说,当时又有郭嘉,有荀彧,哪里还会在乎一个诸葛亮。
关键的是当时的诸葛亮没有很大的权威,年龄尚小。没有多少经历,自然也就没有丰富的阅历,诸葛亮的名气很小,除了几个好友之外,几乎没有人知道诸葛亮的才华,更不用想会不会有人举荐诸葛亮了。所以说曹操是不会去请诸葛亮的。这对曹操来说也是一件毫无意义的事情。就算曹操很重视人才,但是也还是没必要去招揽诸葛亮,毕竟是一个不认识又不了解的人,也不知道到底有没有真才实学。而且荀彧和郭嘉也还在,就更是多此一举了。
刘备到了荆州之后,徐庶引荐了诸葛亮,徐庶本名徐福,为寒门弟。早年为人报仇,获救后改名徐庶,拜师求道。后与同郡石广元避难于荆州,与司马徽、诸葛亮、崔州平等道友来往密切。刘备屯驻新野时,徐庶前往投奔,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当时刘备其实也不知道诸葛亮有没有才华,但是刘备当时正处于低谷期,急需要人才帮助,病急乱投医,所以才不管不顾地低头去请诸葛亮出山。
其实,刘备之所以能请诸葛亮,那还是拜曹操所赐。为何?因为曹操为了得到徐庶,把徐庶的妈妈扣为人质,所以,徐庶不得己要离开刘备,但是苦于刘备没有人才,所以,临走时才举荐了诸葛亮,如果徐庶在刘备那儿一直干着,肯定不会有诸葛亮的什么事儿了。
为什么没有人把诸葛亮举荐给曹操呢?
并非给没有人推荐给东汉朝廷(曹操就是大汉丞相),东汉时没有科举制,是举孝廉,只要出身好,基本上都可以当个官做,而诸葛亮出身于豪族世家,与荆州刘表还是亲戚关系,想混个官当当还是很容易的,只是诸葛亮志向高远,隐居南阳,观天下豪杰,择时而动……
当时呢,曹操已经是统一北方,势力强大,手下人才济济,诸葛亮作为20多岁的年轻人,投奔曹操只怕也难有多少的上升空间……
而刘备则不然,刘备虽然已经五十多岁了,可惜势力不强,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虽然在新野待了几年,却并没有融入当时豪族中去……同时,刘备手下也有一批将领,但这些人大都是寒门子弟,社会地位并不高……
三国时代,表面上看人才,其实看重的是关系,毕竟科举制兴起之前,地方的士族大家的势力对一个政权的支持,往往能决定这个政权的是否能坐稳天下……
刘备这时候急需要一个关系人,能进入荆州上层社会的圈子……获得当地士族的认同……
而诸葛亮虽然自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不过是他自谦而已,实际上,诸葛亮本家就是山东望族,而诸葛亮岳父家是当地豪族,诸葛亮和刘表还是亲戚……
诸葛亮当时二十多岁,自比管仲乐毅,我相信刘备也看出了诸葛亮确实有能力,但是当时刘备更看重诸葛亮身后的背景和人脉资源……
所以,刘备后来说,我获得诸葛亮,就像是“鱼儿获得了水”,而诸葛亮投奔刘备,正是雪中送炭,必然被大用……
政治这个东西,有时候真的看资历的,假如诸葛亮早生三十年,在曹操弱小时就辅佐曹操,也许会有有一番作为,可惜他那时才20多岁,投奔已经得势的曹操,里面有资历的人太多,根本排不上他……
但选择刘备不然,直接被重用,然后诸葛亮才能施展满身的抱负和学问……最终成为一代贤相……
为什么没有人把诸葛亮举荐给曹操呢?
靠谱的回答证据如下
1.孔明云:不求闻达于诸侯。
政治理想太过于理想,与曹操的政治给予不符。一个想做隐士的人,曹操的谋士们不太好举荐,或者说孔明是一个喜欢独立展现的人,不太喜欢合作协同作战,所以曹操的各位谋士知而不荐。
2.孔明云:每自比管仲、乐毅。
管仲乐毅是谁?一位是华夏第一相,一位是燕昭王第一辅。两位都是大宰相级别的人物,只比曹操还要高,怎么给曹操举荐?难道说:曹丞相,我给您举荐一位比你还厉害的宰相,您见不见?曹操心里想:你举荐他,那我去哪里上班?
3.道不同,不与为谋。
卧龙的道和曹操的道不同,一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风光无限;一位是不问红尘只想做隐士,躬耕南阳。道不同,谋士们不敢举荐!举荐了,有可能得到的结果就是:抓不住狐狸还要惹一身骚!何必呢。
4.为人处世有些孤傲
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才请得孔明出山,孤傲到了极致。其他的谋士也可能来过,估计也是经历过此等待遇,所以不愿举荐给曹操,一是孔明太猖狂了,本来想举荐你,给你谋个好差事,不必躬耕,但是你孔明不但不领情,还对我不理睬,还在那里睡觉,你说气人不?二是不敢举荐,万一举荐给曹操,曹操可没有刘备那样对人才的耐心,曹操一生气是要杀人的,他不会杀孔明,那他会啥谁呢?
综合以上例证,孔明是不会有人敢举荐给曹操的。
为什么没有人把诸葛亮举荐给曹操呢?
道不同不相为谋
为什么没有人把诸葛亮举荐给曹操呢?
说白了,当时的曹操看不上诸葛亮。
当时曹操可以用颍川名士,还有汉室各位臣子。这群人不止军事、政治、民生方方面面都能拿得出手,还有他们背后抱团的势力、门生、故吏、家将。这都是考量。
何况曹操本身也是个综合能力突出的枭雄。怎么会屈就去请一个当时名不见经传的躬耕儒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