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的砖不是金,为何却比黄金还贵?

有些地方为何不开放?

前些年,一块明朝永乐年间的御窑金砖拍卖出了八十多万的价格,而所谓的金砖却并非黄金,而且泥巴做的砖头。苏州御窑金砖因为“断之无孔,敲之有金石之声”而被明成祖朱棣看中,作为紫禁城御用地砖。

然而,就这么一块砖,从选泥巴到成品,要经过七百多天,大约两年的时间才能够完成。光取土就要经过七道工序。而同一批金砖经过两年完成后,如果有六块没通过检查,那就整批报废。其实金砖最初是纯正黑色的,普通墨玉,夏天能够压制潮湿同时又有天然降温的效果。御窑金砖,每一块上面都印刻有产地、监制人与制作人的姓名。

另外,御窑金砖是专供皇城的,是皇权的象征,自明朝以来,明清两朝除钮钴禄和珅之外,再没人敢私自用金砖。民间使用金砖乃是死罪。

故宫的砖不是金,为何却比黄金还贵?

因为它的文物价值,历史价值,和本身的社会经济价值高啊。

故宫的砖不是金,为何却比黄金还贵?

你去故宫看什么?气势恢宏的建筑还是美轮美奂的珍宝?我们习惯了抬头、平视,往往却忽略了低头看脚下的地面。地面有什么可看的?当然是三大殿的金砖!

金砖是金子做的吗?No!No!No!此金砖非彼金砖。想当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大兴土木建造紫禁城。宫殿宏伟壮丽,地砖当然也得和它相配,并且还能彰显皇家贵重的身份。在选择地砖时,苏州陆慕砖窑有幸被工部看中,决定“始砖于苏州,责其役于长洲窑户六十三家”。说到苏州陆慕砖窑,来历就大了哈。苏州市陆慕镇御窑村,世代烧制砖瓦,工艺精湛,烧制出来的砖瓦质地细腻,断之无孔、敲之有声。工部将陆慕砖窑烧制出来的砖给明成祖看,成祖敲之,声若金属般铿锵有力,成祖喜之,赐名御窑,“金砖”之称由此得来。

金砖贵重,烧制不易。金砖的身价有多高呢?据说明朝初期的时候,一块金砖的造价相当于一两黄金。生产一块金砖的时间长达2年,成品率仅为20%。从苏州造好运到京城后,并不是每块金砖都会用来铺地,宫里会从每4块砖里选出最漂亮的用来铺地。根据不完全统计,当年建造故宫的时候大概用了8000多万块砖,但也仅仅有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地板铺上了“金砖”,由此可见金砖的稀罕程度。

别看金砖只是用土烧制的,但它工艺繁琐,技艺精湛。"金砖"的制作需要经过取土、制坯、烧制、出窑、打磨和浸泡等几道工序。几道工序,听上去似乎也并不特别复杂,但其实每一道大的工序下面,还包含了好多道极小工序,这些大大小小的工序加在一起,使得"金砖"的制作变成一件奢侈的事情。

当年古代工匠制作金砖时,先要选土,所用的土质须黏而不散,粉而不沙。选好的泥土要露天放置整整一年,去其"土性"。然后浸水将粘土泡开,让数只牛反复踩踏练泥,以去除泥团中的气泡,最终练成稠密的泥团。再经过反复摔打后,将泥团装入模具,平板盖面,两人在板上踩,直到踩实为止。然后阴干砖坯,要阴干7个月以上,才能入窑烧制。烧制时,先用糠草熏一个月,去其潮气,接着劈柴烧一个月,再用整柴烧一个月,最后用松枝烧40天,才能出窑。出窑后还要经过严格检查,如果一批金砖中,有6块达不到"敲之有声,断之无孔"的程度,这一批金砖都算废品,要重新烧制。就这样,从泥土到金砖,要长达两年的时间。做好的金砖成品经运河运到北京,经过工部精心检查逐块检验后,完好无损即可进贡。

这么金贵的地砖,铺设同样费时耗力。在铺设金砖时,先须按尺寸切磨加工,以使墁好的地面严丝合缝。然后经过抄平、铺泥、弹线、试铺等几道工序把砖铺好刮平。最后在墁好的金砖上浸以生桐油才完工。每个瓦工和两个壮工每天只能墁五块金砖。

历史迈着脚步走入今天,金砖已成为文物,价值不菲。如今,在苏州城北的陆慕镇,藏着一间御窑金砖博物馆,讲述着一段江南工匠缔造的手艺传奇。

故宫的砖不是金,为何却比黄金还贵?

有多贵啊!

故宫的砖不是金,为何却比黄金还贵?

就像要拿到和股神巴菲特吃一顿饭的权利,都要经过揣着钱和很多人竞争最终花费几百万才能拿到的过程一样,对于不需要的人来说,那只是一顿饭,对于知道他价值的人来说,得到的远不止一顿饭,吃什么不重要,关键是看和谁。是什么不重要,关键是看在谁的眼里。

在我们一般人眼里,故宫的金砖做的过程再严格精致,那本质上就是土,与其花那个钱还不如去买套房或者买辆车。

在懂它的人眼里,那就是历史的浓缩,就是对过去工艺水平的探究和欣赏,他们能从里面获得的快乐感,我们体会不了,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都各有各的值得与不值得。

故宫的砖不是金,为何却比黄金还贵?

太极殿地砖是专门定制的,也叫"黄金砖",在永乐时创烧,康熙时维修而专门做了一次,历时三年才成!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