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隋唐四个皇帝都要征伐高句骊?
“侧卧之榻,岂容他人鼾睡”,无论隋炀帝还是后来的几位唐朝皇帝,对中原的君王来说,雄踞东北的高句丽始终是个巨大的隐患。
发源于中国东北的高句丽,是中国的一个古代少数民族政权,与南方的韩国没有任何的关系。高句丽属于厚颜无耻之辈,当北朝稳定之时,高句丽对北朝称臣纳贡,然而隋朝与南方的陈朝对峙的时候,高句丽便联合突厥等侵扰隋朝。正是高句丽这种见风使舵的小人行径,让历代皇帝必须要灭掉它,以绝后患。另一方面,从周代开始,辽东地区就一直属于中原,是中原王朝的领土范围,被高句丽所侵占,也让隋唐心中很不爽。
公元六世纪之后,高句丽成为了东北亚的一个区域性强国,虽然与中原无法相比,但是的确也是个巨大的威胁,这对于在经历数百年分裂动荡的中原来说,是绝对不允许存在的。
为什么隋唐四个皇帝都要征伐高句骊?
高句丽是发源于我国东北的一支古老民族。
公元前37年,高句丽人趁西汉政权衰微之际 , 在汉玄冤郡所属之卒本川(今辽宁省桓仁县境内)正式建国。此后历经六百多年的兴衰,到唐朝初年占有今辽河以东及朝鲜半岛北部地区, 首都定于平壤 。当时朝鲜半岛南部还有百济、新罗两个政权。
隋代以前,高句丽与中原王朝之间虽然也曾有些战事,但大部分时间还是保持着一种比较密切的宗属关系,高句丽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接受中原王朝的官职封号。但是到了隋唐时,双方的矛盾不断激化,直至发生了多次战争,最后导致了高句丽的灭亡。
隋朝与高句丽的战争隋文帝开皇九年灭掉了割据的南陈,结束了几百年的分裂局面。此时盘踞辽东地区的高句丽生怕隋朝接下来会把矛头对准自己,于是加紧屯粮备战,并试探性的遣使向隋朝进贡。隋文帝在给高句丽王的玺书中写道:“王谓辽水之广,何如长江?高丽之人,多少陈国?朕若不存含育,责王前愆,命一将军,何待多力!王宜自新,自求多福!”
这封玺书固然是隋文帝的肺腑之言,但高句丽人却将其视为一封战书。不久后,高句丽王率万余骑兵,进犯隋朝辽西,向隋朝发起了进攻。隋文帝派大军三十万予以还击,但是隋朝的水军在海上遭遇大风,许多船只沉没;而陆路的军队也因为水土不服,多生疾病,所以隋军这次进攻未战而败,草草收场。
十年后,隋炀帝北巡突厥,命人转告高句丽国王高元前来朝见,否则将率大军巡游高句丽国土。但是这一次高句丽人又未予理会。隋炀帝于是在第二年发全国之兵一百一十三万,号称二百万,由隋炀帝本人亲自指挥,杀往高句丽。
这次战争中,高句丽大将乙支文德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术,吸引隋军渡过清川江,拉长隋军的补给线。果然,隋军很快因为粮尽而不得不撤退,高句丽人趁机四面抄击,隋军大败。之后隋炀帝又发动了两次针对高句丽的战争,双方都劳民伤财,谁也没有占到便宜。而隋朝三征高句丽也让自己元气大伤,且国内矛盾因此爆发,最终走向了灭亡。
唐朝与高句丽开战的原因唐朝建立后,高句丽王高建武为了缓和双方关系,采取了积极与唐朝修好的策略,多次遣使与入贡。此时的唐朝因为国家初立,迫切需要休养生息,所以也对高句丽采取安抚的策略,册封高建武为高丽王,保持了表面的和平。但是双方都知道,这种和平是脆弱的,两国早晚必有一战。
隋朝和唐朝为什么一定要揪住高句丽不放呢?这里面有多种原因。
首先,隋和唐都认为辽东之地,向来是中国的领土,不允许其发展成独立的国家。因为辽东在周朝是是箕子朝鲜,在汉朝是玄菟郡,只是趁汉末天下大乱时独立出去的。无论是隋或者唐,都秉承了汉朝那种中央王朝的地位,也有让四夷臣服的决心,所以就隋唐和高句丽双方来说,是太阳和星星的关系,“理无降尊俯同藩服”,不可能一直承认高句丽的独立身份。
- 第二,唐朝就算接受高句丽是藩属国,那么双方就要建立一种实质性的藩属关系。这种关系并不仅仅只是称臣纳贡,而是要高句丽派“质子”入唐。关于汉、唐质子问题,我前不久写过一篇单独的文章,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所谓“质子”,就是高句丽要把自己的王子派到长安当人质,并且要服从唐朝的各种诏令。而高句丽在这一点上一直阳奉阴违,一直不肯放弃自己在朝鲜半岛的霸主地位。而且高句丽还修筑了北起扶余,南到渤海、长达一千里的长城来防御唐朝,同时屯兵屯粮,为战争做准备。这在唐朝看来,是一种叛逆行为,是绝对不能允许的。
第三个原因就是朝鲜半岛存在三个国家,除了高句丽之外,新罗和百济都主动向唐朝寻求庇护,并且向唐朝派遣质子。都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相比之下,高句丽人的狂妄就深深的触怒了唐朝统治者。而且唐朝接受新罗和百济的质子,就有义务去保护这两个藩国的安全。而高句丽恰恰总是对这两个小兄弟侵扰不休,唐朝为了尽宗主国的义务,也需要对高句丽进行打击,去维护这种宗藩体制。
对于唐朝来说,如果对高句丽这种表面臣服、实质上独立的假藩国不闻不问,那么周边其他政权必然要效防高句丽。正如唐朝宰相温彦博说的那样:“不使背面,则四夷何所瞻仰?”如果放任不管,唐朝对周边民族和政权就失去了向心力和凝聚力,会对唐朝的地位造成严重的影响。
战争的正义性客观上来说,唐朝发动对高句丽的战争,理由并不充分。从汉末以来,高句丽独立了400年,早已被魏晋南北朝的无数政权所承认,其实质已是一个主权国家。而唐朝对高句丽的战争,是一个国家对另外一个主权国家发动的侵略战争,是为了维护唐朝自己的利益的。但是这种正义或者非正义,是以现代国与国之间处理关系的原则来判断的,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并没有这样的标准。唐朝认为自己是收复汉朝的故地,而高句丽认为自己是保家卫国,双方都认为自己是正义的。所以我们不能以现代的外交准则去讨论古代的战争性质。
我之所以要强调这一点,是因为在网络上看到不少人说这场战争的性质是非正义的,是侵略战争。其实得出这个结论的人,都是用现代国家之间的关系准则去要求古人,这是不公平的。
总体来说,唐朝发动对高句丽的战争,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根本上来说是双方政治利益上的冲突。唐朝要维护宗藩体制的完整性,要保护自己的东北地区稳定,要对藩属国尽到宗主国的义务;而高句丽表面臣服唐朝,却屡次对唐朝的属国新罗和百济发动侵扰,并用修长城来表达自己的唐朝的敌意,想借此打消唐朝的出兵念头,任由自己在东北地区发展成为地区性霸主,进而能发展成能与唐朝分庭抗礼的政权。这种矛盾是不可调和的,也是双方爆发战争的根本原因。
地缘政治任何一个国家都会从自己的国家利益出发,把国家安全和发展放到领土的四周,去对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进行考察和衡量。国与国的关系,是一种空间利益关系。而高句丽以前曾是中原王朝的领土,唐朝以统一的中原王朝自居,肯定想继承原来强大的中原王朝的政治遗产,包括扩大自己的统治区域。如果高句丽位于中亚或者南亚地区,自古不是中国的领土,也不去破坏唐朝的宗藩体制,那么双方的战争很有可能不会爆发。
隋朝也好,唐朝也好,与高句丽的矛盾,都是此前中原王朝与高句丽矛盾冲突的延续。在五胡乱华之时,高句丽利用中原王朝几百年的分裂,发展成为东北地区一个大国。当他成为一个地区性大国后,必然会有领土扩张的要求,与魏晋南北朝时的中原王朝早就积攒了不少矛盾。当一个国家想要扩张,另一个国家想要对其遏制,而双方又没和平解决的诚意,那么战争是必然的结局。
李世民在位时,高句丽是东北亚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是唐朝东北的隐患。它位于唐朝和新罗、百济之间,如果任其发展,只能是阻隔新罗、百济与唐朝交往的通道。长此以往,弄不好新罗和百济会被高句丽吞并,或者至少成为高句丽的属国。这对唐朝的地缘政治来说,不啻是一个极大的安全隐患,也是一个极大的挑衅。所以隋朝也好,唐朝也好,都会对高句丽不遗余力的打击。
隋和唐讨伐高句丽的不同点很多人对李世民讨伐高句丽比较支持,认为这是唐朝想收复汉朝故土的尝试;但对隋炀帝发动对高句丽的战争原因,都以隋炀帝好大喜功而概之,这种戴着有色眼镜看历史的态度,对杨广先生是极大的不公平。
1、隋朝征讨高句丽的战争,不否认有杨广好大喜功的因素,但绝对不是主要因素。对于隋朝来说,结束了四百年的分裂局面,建立了大一统的王朝,所以他是不会允许自己的版图范围内还有反抗自己的力量存在。而当时的高句丽对隋朝确实有不敬的地方,也没有真正的臣服隋朝,所以杨广认为,隋朝这个大一统是不完美的。
其实杨广并不是想灭亡高句丽,他需要的仅仅是高句丽人的臣服就够了。虽然他发动了百万大军。但是并没有做太多的战争准备,而且出征时杨广直接告诉手下的将领们,如果高句丽人投降,要宽容优待,不可相逼。在杨广看来,这么多军队去征讨一个小国,必然是手到擒来的。然后让高句丽像新罗和百济一样,向隋朝称臣,成为隋朝实质上的藩国,就可以退兵了。但是让他没想到的是,他的三十多万大军居然一败涂地,让他大大的丢了脸。隋炀帝后来几次讨伐高句丽,更多的是想挽回面子,想重新在周边国家中树立自己的威信,用一场大胜去掩盖第一次失利的阴影,重新树立大隋的威风。也就是说,三次战争,杨广的动机都很单纯,这使得最后一次战争中,高句丽人提出求和,杨广就立马答应了,并且迅速撤兵。
2、李世民于杨广不同,他的目标要大得多。李世民汲取了杨广的教训,他是喊着“收复故土,拯救汉民”的口号去的,是想一举征服高句丽,最好是将其灭国,永除后患。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李世民不惜先把已渐渐倒向高句丽的百济给灭掉,也是为了除去高句丽潜在的后援。
唐朝对高句丽的战争还有一个区别于隋朝的地方,那就是实施持续性的打击,不求一战而定,但求以消耗战去消耗高句丽的国力,达到最后一举消灭的目的。李世民知道高句丽经过隋朝连续四次的战争消耗后,国力已大大衰弱,大唐耗得起,高句丽一定耗不起。这种温水煮青蛙的战略方针,其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将高句丽从地图上抹去。
隋唐与高句丽战争对历史的影响在隋朝统一之前,朝鲜半岛的三个国家与中国之间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藩属关系,而是一种松散的册封关系。这种册封关系是建立在实力与利益的平衡之上的,是一种并不稳固的关系模式,形式大于内容。而隋唐都想以羁縻体制代替册封体制,建立一种更加稳固的宗藩关系。从这个方面来说,正是高句丽之战,使得中原王朝的册封体制产生了根本的变化。
高句丽在中原政权分裂的四百年中,由一个长白山边的小国,不断的侵吞汉人的土地,发展成辽东一个有一定实力的国家,他与匈奴人、鲜卑人、突厥人并无太大区别。不要认为只有匈奴人或者突厥人才有建立强大的帝国,威胁中原,高句丽人其实也有这样的想法。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后来由辽东地区兴起的辽、金政权上找到相同的内容。因此,隋唐都不会允许东北亚出现一个地方霸权。
隋唐对高句丽连续的打击,使得高句丽最终灭亡,对唐朝和半岛局势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改变了东亚地区的地缘关系格局。高句丽灭亡后,东北地区的威胁渐渐消失了,朝鲜半岛与中原地区的交流得到了加强,东北地区的羁縻体制也建立起来了,唐朝的地缘安全也有了保证。
高句丽和百济先后被唐朝所灭,结束了朝鲜半岛的分裂局面,为新罗统一半岛奠定了基础。高句丽的一部分人民被唐朝迁到关内,一部分进入新罗。而新罗趁机在半岛发展壮大,并和唐朝由友好的羁縻关系渐渐变成唐朝的威胁。当然,这都是高句丽灭亡数十年之后的事了。
为什么隋唐四个皇帝都要征伐高句骊?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隋朝统一中国,结束了分裂局面,而这时在中国东北的朝鲜半岛地区也分裂为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并立。其中东北亚朝鲜三国中的高句丽实力最为强大,不断与百济、新罗不断发生战争,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最终高句丽不再安分的在朝鲜半岛征战,反而将目光投向了中原大地。
在隋文帝统一中国期间,高句丽便乘中原内乱,不断与中原政权发生摩擦和碰撞,暗中联络陈国,突厥,阻碍隋的统一大业。在破坏中原统一进程中,高句丽不断地扩张,趁火打劫增加自己的地盘和势力。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高句丽主动挑衅,高句丽婴阳王率靺鞨之众万余骑,攻辽西,被隋营州总管韦冲击退。这一举动激怒了隋文帝,隋文帝派出小儿子汉王杨谅、上柱国王世积为行军元帅,周罗喉为水军总管,兴兵30万,水陆并进讨伐高句丽。在讨伐高句丽过程中,隋军遇到雨季,道路坎坷,军队中给养不足,造成隋朝士兵减员严重,再加上水军遇海上飓风,众多兵士葬身大海,隋朝军队可谓是出师不利。而此时高句丽高元见隋大军压境,便立马奉表,上书自称“辽东粪土臣元”乞求隋文帝的宽恕。隋文帝便顺势班师回朝,史书上记载,士兵生还者十之存一。从此隋朝和高句丽矛盾的种子,已经深深得种下了。
隋炀帝在亲征吐谷浑胜利后,在发现高句丽私下与突厥的联络,便明白高句丽的不臣之心,一直以来高句丽都是表面臣服于隋,暗中谋取东北亚地区霸主地位,便以高句丽不尊臣礼为理由,开始了征讨高句丽的的战争。
隋大业八年(612),隋炀帝第一次征伐高句丽,发兵113万人,兵峰指向高句丽国都,因为贻误战机,部队数目过大,所需粮草数以千计,导致后勤跟不上,最终隋军损失惨重,大败而归。
隋大业九年(613),隋炀帝开始第二次远征高句丽,这次隋军准备充分,双方大战于辽东城,正在高句丽危在旦夕的时候,隋朝贵族杨玄感在后方起兵反隋进攻东都洛阳,隋炀帝慌忙中下令撤军,高句丽趁机反击,隋军损失惨重,第二次征伐高句丽也以失败告终。
隋大业十年(614),隋炀帝再次下令征伐高句丽,这次隋军进展顺利,兵临平壤,高句丽因年年征战,兵疲财困,派遣使者,向隋朝乞求投降。然而隋朝国内起义烽火到处蔓延,隋炀帝只好匆匆接受高句丽的乞降,撤兵平息内乱。
隋朝灭亡后,唐朝唐太宗一样开始对高句丽进行征伐,并说太宗谓左右曰:“今天下大定,唯辽东未宾,后嗣因士马盛强,谋臣导以征讨,丧乱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遗后世忧也。”这次吸取了隋朝的失败经验,唐朝联合新罗进攻高句丽,接连获胜,后唐太宗驾崩,由唐高宗先灭百济,再图高句丽,最终灭掉了高句丽。
高句丽在隋唐时期本身是游牧民族和农耕的结合,政权稳固,人口多达六十万户,是东北亚的霸主。高句丽军队善战,猛将辈出,对辽东地区虎视眈眈。一直以来都是中原政权的心头大患,征服高句丽也可震慑周边小国,因此隋唐频繁对高句丽进行征战。
为什么隋唐四个皇帝都要征伐高句骊?
其实引发隋唐攻打高句丽的主要推手是靺鞨人,而不是世代农耕的高句丽人,并不是高句丽人引来战争,而是好斗的靺鞨人招来的祸。
靺鞨人与高句丽的恩怨纠葛靺鞨,本称韎羯,是勿吉的转音,被误写作靺鞨。
从魏晋南北朝以来,勿吉【靺鞨】就侵扰高句丽,甚至影响到高句丽对北魏的朝贡,引得高句丽人向北魏世宗告状,说勿吉侵扰他,还驱逐扶余王,影响对北魏的朝贡。
本来期望北魏能为其出头,结果魏世宗直接把锅甩给高句丽自己,因为勿吉也给北魏朝贡啊!两家帮谁出头?魏世宗就和稀泥,让高句丽不负“世荷上将”的名头,尽显威怀之略,辑宁勿吉。
没办法啊!高句丽抵抗不了勿吉人的侵扰,因为勿吉人相比高句丽人太好战斗了,都不是一种属性的种族。高句丽就用分化的计策,联合一部分勿吉人,给他们供养,让他们去抵御另一部分勿吉人,就这样恩怨纠缠的进入南北朝时代,勿吉也变成了靺鞨。
在隋唐时期的靺鞨有七部有名,各有酋长,不相总一,汉文史籍称之为靺鞨七部。靺鞨人朝贡隋朝,隋文帝杨坚宴请使者,使者就和随从为杨坚表演本族舞蹈,跳下来全是战斗舞蹈,可见其族的彪悍,隋文帝对侍臣说:天地之间竟然有这样喜欢战斗的种族,连跳舞都是战斗之状,也真够稀奇的!
靺鞨七部中的粟末部与高句丽相邻,每每寇扰高句丽,高句丽就和靺鞨其他部联合,终于击败粟末部,迫使他迁徙到营州。
粟末部的族长突地稽率领其粟末八部迁徙到营州,先后依附隋朝和唐朝,讨隋唐皇帝的欢心,得到封官赐姓,就是为了依靠靠山恢复旧地重回故土,所以,粟末部在隋唐与高句丽长达半个世纪的战争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被靺鞨人捆绑到战车上的高句丽驱狼赶虎的高句丽从此高枕无忧了吗?并没有,高句丽依靠部分靺鞨人驱赶了粟末靺鞨,表面上领土扩大了,其国东西二千里,南北千余里,还每每羁縻靺鞨人参与攻打新罗的战争,看上去一片欣欣向荣。
然而,高句丽对于羁縻的靺鞨人没有掌控的能力,只能笼络羁縻,而不能有效控制,最终,高句丽还是被好战的靺鞨人推向战争核心。
隋书记载高句丽王元率靺鞨之众万余骑寇辽西,被营州总管韦冲击走,引得隋文帝大怒,开始第一次征讨高句丽。
事实上呢?高句丽王元是没有能力率领万余靺鞨人的,因为他根本没有能力实际掌控,这件事,不外乎有两种原因,其一,是边将有邀功的嫌疑,其二,这场战事绝壁是靺鞨人搞出来的,高句丽只是无奈的背锅。
为何这样说,靺鞨人好战,在隋朝边境经常骑马杀人,因为此,隋文帝还曾谴责过高丽王汤【就是元他爹】。现在引发隋朝第一次征讨高句丽的原因就是,靺鞨人侵扰边界,被营州击走,然后边将为了邀功,就说是高丽王亲率靺鞨人来攻,终于引发战争。
隋朝对高句丽之战开皇十八年【598】,隋文帝杨坚命儿子汉王杨谅和上柱国王世积为行军元帅,周罗喉为水军总管,率三十万大军分水路进攻高句丽,虽然战事无果被迫退军,高句丽婴阳王高元还是“惶惧,遣使谢罪,上表称‘辽东粪土臣元’”,随着高元的请罪第一次征讨高句丽就此落下帷幕。
之后隋炀帝三征高句丽,没有平定高句丽,自己反而身死国灭。在隋征讨高句丽之战中,粟末靺鞨开始活跃起来,突地稽率领本部依附隋朝与高句丽笼络的靺鞨人作战,每次立下战功,隋炀帝都赏赐优厚。
唐朝灭高句丽高句丽应付过了隋朝,又面临唐朝的教训,在唐朝时期,唐太宗已经明白了真正侵扰边界的其实是靺鞨人,因此,在征讨高句丽的时候,破安市,宽恕了高句丽人,却把投降的靺鞨兵三千全数坑杀,这说明太宗皇帝已经明白真正的敌人不是高句丽人,而是好战的靺鞨人。
唐高宗时再征高丽,粟末部的突地稽之子李瑾行脱颖而出,高句丽笼络的靺鞨人受到牵制,而失去好战的靺鞨人,高句丽人孤掌难鸣,很快亡国,高氏君长皆绝,他们笼络的靺鞨人伯咄部、安居骨部都奔散不知所终。
大唐设立安东都护府统领高句丽旧地,以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检校安东都护,镇守其地。
只是世事难料,在营州之乱后,靺鞨人乞四比羽、乞乞仲象接受武则天的册封,开始壮大,到乞乞仲象之子大祚荣建国,由靺鞨人为主体的海东盛国渤海横空出世。
猴格说隋唐四位帝王为何征讨高句丽,其实很简单,隋朝父子两代主要是因为靺鞨人侵扰边界的问题,当然也有杨广好大喜功的原因,才要给高句丽教训,但是目的就是教训高句丽,你服气了讨饶了就算了,并不是以灭国为目的,因此,对高句丽来说没有什么伤筋动骨的。
唐太宗父子两代,从最初的起兵原因自然还是边界问题,只不过太宗父子目标明确,就是打的灭国战争,可不是打到你服气为止的,奔着趁己方兵强马壮,替子孙消除后顾之忧的目的去打的,势必以灭国为最终目的。
就是这样。
参考资料:金源女真的英雄时代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请大家多多支持猴格,觉得猴格写的还行的就赏个关注!点个赞吧!觉得猴格写的有误的也请不吝赐教!理性交流!谢谢!咱们史料说话,谢绝以讹传讹。微信公众号 猴格大人说历史 更改为 蛮大人说历史,敬请关注。为什么隋唐四个皇帝都要征伐高句骊?
隋唐为什么要打高句丽,因为不论是隋炀帝杨广,还是唐太宗李世民,都希望将唐朝领土扩张到跟汉朝一样大。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拿下高句丽,因为在汉朝,这里都是属于中国的地盘。
在这张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朝鲜北部,都是汉朝领土,分别属于带方郡、乐浪郡。直到东汉、三国魏晋,都是如此。
这张三国地图,表明当时的朝鲜北部,属于魏。
也就从这个时候起,一个叫做高句丽的民族开始兴起。
高句丽是什么人,史书中记作“高句骊”,简称“句丽”或“句骊”,中国人认为:高句丽是公元前1世纪至7世纪时期生活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古代民族。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扶余人朱蒙在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今辽宁省新宾县境内)建国,故称高句丽。
但就是这个高句丽,后来向南征服了图上的东沃沮和东濊。随后,又对乐浪、玄菟、辽东三个郡发动攻势。随后,又迁都到丸都城。
汉朝灭亡后,高句丽曾与曹魏联合对付辽东的公孙氏。但曹魏攻下辽东后,高句丽又终止了与曹魏的合作,并发兵袭击辽东。于是曹魏反击,摧毁丸都城,将高句丽人赶往沃沮。
但在摧毁了丸都城后,曹魏以为高句丽已然灭亡,放松了警惕。于是,高句丽重建了丸都,并利用中原的乱局,开始袭击辽东、乐浪和玄菟,取得了对朝鲜半岛北方的统治。到公元404年,便全部占领了玄菟、乐浪两郡。此时已经是南北朝时期,高句丽不断打击附近的扶余、靺鞨部落以及南方的新罗、百济。到427年,迁都到平壤。
南北朝后期,百济和新罗曾一度联手攻打高句丽,夺取了朝鲜半岛中部的汉江流域。但是请注意:百济在对高句丽的战争中付出了很大精力,最后却被新罗占了便宜,导致百济与新罗的决裂——请注意新罗的这一特点,在后来再度上演。
稍后,隋朝统一了中原,便试图收复汉朝在半岛上的失地。但隋炀帝的战略战术均遭失败,在半岛上他难以获得进展,在国内又发生了连绵不断的起义,最终以隋朝的覆灭结束了这场战争。
但唐朝建立之后,从唐太宗李世民到唐高宗李治,仍然没有放弃这块失地。
从贞观十八年,一直打到唐高宗时期,唐军才真正将高句丽以及此时反而援助高句丽的百济消灭,收复了辽吉地区以及半岛北部,还增加了半岛西南部的领土。但此时新罗的反扑,加上唐朝内部政局的动荡,最终,唐朝放弃了半岛上的领土,最终唐朝和新罗的国境线,划在大同江——请注意,不是鸭绿江,而是大同江,这也是汉朝和古朝鲜的国境线所在地。
为什么隋唐四个皇帝都要征伐高句骊?
因为高句丽具有成为东亚的一个亚中心的潜力,这是以天下中心自居的中原王朝不能容忍的。
高句丽占据的吉林、辽宁和朝鲜半岛北部可以种田,农业发展得不错,同时又可以招引附近的契丹、奚、靺鞨等游牧民族部落,这样高句丽就具有农牧兼修的属性,这是以游牧和贸易为主的匈奴和突厥不能比的。
游牧经济是非常不稳定的,农业收成可以保护牧业的低潮期,而游牧民族战斗力强悍,部队又可以保护农民免受侵害,这样农牧兼修的政权就可以同时具有战斗力强而且稳定的特点,这对中原王朝的威胁是很大的。
而高句丽鼎盛时治下几百万人口,能出兵三十万,还能召唤靺鞨等各族联军十多万,势力是不容小视的。而隋唐王朝消灭高句丽也费了很大的劲,比消灭突厥还费劲,高句丽不愧小强之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