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赵祯被包拯当面吐口水,为何却不动怒?

北宋的国力在宋仁宗时代达到巅峰是有一定道理的,赵祯之所以被称为“仁宗”,的确与他本身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他在位长达42年,驾崩之后连敌对的辽国君王都悲痛不已,为其建立衣冠冢祭祀。按照“文治武功”“文韬武略”为标准,宋仁宗绝对算不上是个出色的皇帝,但他之所以被称为好皇帝,就在于他的“仁”。

宋仁宗时代,没有对外开疆拓土的文治武功,没有征战四海的赫赫威名,但是他统治时代,北宋国力最为强盛,唐宋八大家中有除了唐朝的,宋朝的都活跃在仁宗时代,四大发明中在仁宗时代得到了广泛应用,北宋国库充盈,国内百姓安居乐业。

在对外上,对西夏的局部战争多胜,而与辽国保持着多年的和平互不侵犯。也正是由于宋仁宗对臣民的无上仁慈,北宋才能出现包拯这样的臣子,黑脸包青天,是个连皇亲国戚也敢得罪的人,虽然历史上的魏征也以敢于直谏而闻名,但是魏征死后与包拯死后,两位被直谏的君王对他们态度完全不同。

宋仁宗赵祯被包拯当面吐口水,为何却不动怒?

赵祯之所以能被称为仁宗,一是他性格宽厚,二是宋朝制度使然。就包拯这件事来说就是最好的例证。需要注意的是,包拯并不是朝他脸上吐口水,而是说话太激动唾沫溅到了皇帝的脸上。如果真的是有意朝皇帝脸上吐口水,一百个包拯都完了。就算皇帝不治他的罪,御史也不会放过他。哦对了,这个时候包拯自己就是御史。

这件事的起因,就因为仁宗宠爱的张贵妃的伯父张尧佐求官而起。张贵妃父亲早死,张尧佐就仗着圣眷正隆,以国丈自居。他本人也是进士出身,不敢说有大才,至少还是有些才能的。再加了有张贵妃撑腰,短短几年时间就青云直上,从小小县令升任权知开封府。这个职务包拯也担任过,还好大家只记得开封有个包青天,不记得开封有个张青天!

此时的张尧佐可谓志得意满,权知开封府是一个重要的跳板,他很快就继续升职,担任了大宋的三司使,成为国家的财政部长。没想到这一下触犯了众怒,众官普遍认为张尧佐并没有为国理财的才干。于是包拯带头上疏弹劾,认为张尧佐不过了凭借着群带关系骤升高位,皇帝的任命过于草率等等。

仁宗此时正与张贵妃如胶似漆,对于包拯的弹劾不理不睬,包拯见状又连上两章,其他谏官也纷纷附和,要求皇帝收回成命,见此情景仁宗无奈,只得撤了张尧佐的三司使一职。但作为了补偿,仁宗打算任命他为宣徽南院使、淮康军节度使。这一下更如同捅了马蜂窝。

宣徽使总管着皇宫内部大小事务,可以理解为大内总管,地位颇高。上朝的时候宣徽使站的位置仅次于两府宰执相公们,比三司使有过之而不无及。如果真的这样任命,张尧佐可以说是因祸得福了。

听到这个消息,包拯不干了,这天上朝结束包拯请求“留对”,即留下来有话要对皇帝说,他不但自己留下了,还将台谏官员全部留 下了,要与皇帝进行“面折廷诤”。这是很严重的事情,意味着谏官们要集体对皇帝的决议行使否决权。

见此情景,仁宗知道了事态的严重性,他气势上先怂了。他先避开了风口浪尖上的宣徽使,用淮康军节度使开场,说一个小小的节度使不过是个粗官,不值得各位如此兴师动众吧?话一出口就被包拯抓住了漏洞,他说:“太祖、太宗都担任过节度使,怎么能说是粗官?”仁宗顿时哑口无言。

包拯接下来趁胜追击,更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说到慷慨激昂处唾沫星子更是直接溅到皇帝的脸上。仁宗只能默默得拿袖子擦去。

回宫后张贵妃还在等着好消息呢,见她动问,仁宗将一腔怒火全部发到了她的身上:“你就知道宣徽使、宣徽使,现在包拯是御史你不知道吗?(今包拯为御史焉!)”。可见仁宗并不是不生气,只是无法对谏官发怒而已。宋朝是文人们最心向往之的一个朝代,由此可见一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