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靖难之役时燕王能成功?
明太祖朱元璋在建国之初,册封宗室诸王的时候,就留下遗训:“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而明成祖朱棣,就是借口清君侧靖难,指齐泰、黄子澄是奸佞,而发动了“靖难之役”,名正言顺攻打南京。明朝宗室王爷中,有九大塞王,驻守在边境重镇,尤其是四王爷燕王朱棣,驻守北平抵御蒙古,拥兵十万,在北方位高权重,势力相当庞大。
而建文帝朱允炆,无论实力还是心气,都远不能跟自己的叔叔朱棣相提并论。他本人用人不当,而且决策也有严重问题,急着削藩缺最终弄巧成拙,反而被藩王给推翻。而靖难之役初期,朱棣就获得了宁王的精锐骑兵——朵颜三卫。
为什么靖难之役时燕王能成功?
靖难之役历时三年,历经十六次大的会战,其中,朱棣方胜十二次,败四次。
整体而言,靖难之役分为两个阶段,
题主所说的反败为胜的转折点,或者说表面上的原因,
应该发生在第一阶段北方平原战场结束,
朱棣转而开辟南方战场的节点上,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小人物,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北方平原战场的所谓“败”,倒不如说是朱棣方进入战略休整阶段,但是有一个人的到来,打破了这份暂时的宁静。1、建文帝方的胜利,是召回纨绔子弟曹国公李景隆的后果。
召回了只会被朱棣牵着鼻子走的李景隆,赋予盛庸以全权指挥之权是建文帝方在靖难之役中为数不多的几次正确决策之一。
而且,迅速见效了。
建文二年十二月,斩燕军头号战将张玉,大败燕军于山东聊城。
建文三年三月,大败燕军于保定夹河,朱棣亲自带着十几个人断后,居然成功掩护大军逃脱。
原因只有一个,盛庸不敢杀,因为建文帝说了,别让朕背负上杀叔的坏名声!
泰林说趣史个人认为,建文帝的意思是把朱棣在北方就地解决了算了,别跑到应天府来让我亲自对付他。
但,显然,建文帝的所有将领,都不是这么想的。
2、夹河战役的第二天,建文帝的好运气,已经没有了。
第二天,刮东北风,盛庸军正好在西南,风沙大作,老天帮朱棣的忙,盛庸军大败。
五月,张远带着兵冒充朝廷军队,偷偷的跑到江苏沛县,把盛庸运粮草的船给烧了。
七月,明将平安在离北京五十里的平村,被燕将刘江大败,退回正定。
九月,燕王亲自带军大败大同守将房昭于易州西水寨。
燕将刘江赶走辽东守将杨文于永平。
3、对朱棣起钳制作用的大同和辽东明军的失利,盛庸军的败退,并没有使朱棣的地盘扩大多少。朱棣只解决了,活下来的问题。
这显然是因为朱棣的兵力太少,只能守住北京,保定,永平等几个大的城池,
朱棣军获得了难得的一点喘息的时间。
依整个战场态势来看,朱棣应该觉得应天府,建文帝,离得自己很遥远,并且困难重重。
因为,朱棣的兵力以骑兵为主,北方平原战场才是骑兵发挥作用的好地方,尚且只打成了防守的态势。
而水网纵横的南方战场,足以捆住骑兵的手脚,使只能孤军深入,因粮于敌的朱棣叛军陷入重重的困境。
所以,此时的燕军可以说得上是虽胜尤败,虽然已经达成了初始的战略目标,但看不到多少胜利的希望。
甚至朱棣及他的谋士们很可能希望在北方战场继续以运动战各个击破平叛的明军,逐步扩大本方的地盘和军队数量。
这一切,被一个人的到来,打破了,整个战场态势因此扭转。
小人物的逆袭,被罢黜的一个太监投靠了朱棣,报告了南京应天府的空虚。历史的车轮有的时候就是被一个小石子硌了一下,就转了方向。
1、有个太监,也有说是一群太监的,在地方上招摇索贿,建文帝大怒,这正打着仗呢,捣什么乱!
抓起来!
就有这么一个太监跑到了北京,告诉朱棣南京应天府的守备是如何如何空虚,天兵所指,一定能轻松打下来!
2、道衍和尚(俗名姚广孝)也劝朱棣,绕过北京和南京之间的城池,直接打南京,是个不错的选择。
3、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也只有朱棣这样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性格才能行险完成。
孤军深入打大城池,围攻济南的惨败,可还没过去多久啊。
燕军打济南时,一是久攻不下,二是不断地被明军断粮道。
如果深入南方,一是没有骑兵优势,二是没有粮道支援。
哪怕是打到了南京城下,谁敢说不会陷入围攻济南时的困境?
但是,现实是,留在北方慢慢扩大地盘已经被证明是几乎没有希望,
而直接蛙跳式进攻去打南京,看似渺茫,但是仍有一线希望。
打!朱棣下了决心!
下了决心并不意味着一蹴可就,朱棣的燕军有两次几乎要北归。1、朱棣差点在灵璧送了命,多亏好侄子帮了大忙。
朱棣大军并不是像咱们想象的那样一路唱着凯歌就到了南京城下了,哪有这么简单。
但是,绕过德州,济南确实是真的,
正月,经过一系列的试探进攻,朱棣率大军一路克东阿,汶上,兖州,东平,沛县,直逼徐州城下。
盛庸赶紧从德州跑到淮河准备阻击,
而平安则随燕军之后准备尾随邀击。
建文帝又慌忙命魏国公徐辉祖率军援助。
而燕军把徐州的明军打的吓得不敢动之后,直接南下。
两军于灵璧对垒。
燕军连失大将,全军上下竟然除了朱棣和朱能,都想北归。(据《明史·朱能传》)
至此生死存亡的忧急时刻,朱棣的好侄子建文帝果断帮忙!
建文帝忽然发现手底下的精兵良将都去围攻朱棣去了,
京师竟然没有良将了!
立刻将徐辉祖召回!
2、灵璧一战燕军大胜!
要说朱棣就是厉害,徐辉祖一走,
朱棣立刻又一次主动出击,竟然去劫明军的粮道去了!
搞得明军没办法,打算四月二十八日号炮三声撤军到淮河就粮。
也不知道朱棣是怎么知道了这件事,二十八号一早,燕军悄悄抵近明军,
替明军放了三声号炮。
已经饿得头昏眼花的明军一定号炮就乱糟糟的争先恐后的往营门口跑。
结果,被早已守候于此的燕军击溃。
是役,大将平安等三十七名将领被俘,何福单骑遁走,十余万明军投降燕军,燕军上下一片欢腾!
淮北一带的明军就此土崩瓦解!
3、燕军浦口被徐辉祖击败,打得朱棣也想议和北归了,但是,朱高煦来了。
仅有朱高煦是不够的,儿子哪有侄子亲,建文帝又来帮忙了!
建文帝听说盛庸兵败,赶紧叫都督佥事陈瑄带着水军前往支援,结果,陈瑄降燕!
朱棣渡江败盛庸军,下镇江,兵指京师。
4、建文帝其实也想走,可是被方孝孺给劝住了。
方孝孺认为,京师还有二十万军队,足以坚守待援。
可惜,人心已背,李景隆大开城门,迎降朱棣。
建文帝自焚而亡。
靖难之役,朱棣反败为胜创造了藩王逆袭成功的独一无二的战例。朱棣以一隅之地,挑战建文帝全国之力。
从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处于全面的劣势。
但是,燕军一直由朱棣亲力亲为的指挥,一直以骑兵的灵活机动,抓住了战斗的主动权。
而反观明军,先是李景隆送人头,后面又先后以盛庸,徐辉祖为将,虽然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是显然缺乏配合,分进合击进行的杂乱无章,以至于最后只能以坚守城池的防守策略去应对势弱的燕军。
虽然说是那个投降朱棣的太监帮助朱棣下决心在靖难之役的最后半年直击南京,
但是如果没有建文帝朱允炆以及他的那些书呆子谋臣们的“积极配合”,
再加上朱棣坚持到底的决心,灵活机动的战术,燕军是绝不可能反败为胜,获取靖难之役的最终胜利的。
为什么靖难之役时燕王能成功?
明朝靖难之役,朱棣历史上到底是怎么反败为胜的?
燕王朱棣之所以能最终成功,主要是由于朱元璋在位时期,诛杀了许多功臣,加之朱允炆内部能打硬仗者寥寥无几,所以朱元璋凭借自己的智慧与靠前指挥,一举夺得自家江山。
一、靖难之役靖难之役的本质,是明朝廷内部争夺皇位的政治斗争,也是燕王朱棣自导自演的易改江山的一出大戏。朱棣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召集藩王的力量,打着清君侧的旗号,驱赶建文帝下台,让自己早登大宝、黄袍加身。
在大明王朝,明太祖朱元璋在传位的时候,由于嫡长子朱标早逝,朱元璋就把位子隔空传给了孙子朱允炆。这里说的隔空,是指朱元璋跳过四皇子朱棣,而直接将位子传给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了。所以这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朱棣的神经,也是靖难之役的导火索。
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朱允炆上台以后,明里暗里知道燕王对自己的威胁和对自己江山的觊觎,所以朱允炆先下手为强,强力实行削藩政策。他借口将燕王的护卫精兵调出塞外,意欲除掉朱棣。朱棣得知消息后,非常恼火,于是在建文元年(1399年)他挥师南下,剑指帝都应天(今南京)。这场战争前后历时4年,史称靖难之役,也叫靖难之变。
二、朱棣为什么能夺得江山回归题主问题,在这场靖难之役中,燕王朱棣是怎么能够获胜的呢。我们知道,在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不论是郡县制还是分封制,各诸侯藩王想要举事起兵反叛朝廷,很多都以失败而告终,因为相对于藩王来说,皇室的武力从规模和数量、包括战斗力上,都是比较占优势的,也就是说,那些藩王的兵力根本不堪一击。但靖难之役是个例外,燕王朱棣可以说轻而易举的夺得了自家江山。
首先,从太祖朱元璋说起。回溯历史,太祖朱元璋开国功臣有34位之多,但到临了被他诛杀的功臣就有30位,这几乎是杀光的节奏。所以爷爷辈留给孙子朱允炆能打仗的已经寥寥无几,所以从指挥将领来说,并不占优势。
其次,朱允炆自身原因。朱允炆能当上皇帝,是爷爷看重了他的仁,但他的仁是软弱的仁。他不善于统兵打仗,没有军事谋略。战事临近时,他派老将耿炳文统兵北伐,而且另外一名大将李璟隆在南京已经率先投降。所以相对于朱棣的虎狼之师,建文帝简直不堪一击,何况他们此时内部已经自乱阵脚,无暇征战了。
第三, 再说说朱棣。自被朱元璋封为燕王以来,朱棣曾多次参与北方军事行动,亲率铁骑北征。而且在太祖建功立业前后,朱棣也曾立下汗马功劳,相对于建文帝来说,朱棣更具实战经验,所以在这一点上,建文帝也胜燕王不得。
这场靖难之役,因朱棣大胜而收尾。战斗中,朱允炆也下落不明。有人说他在战火中被烧死,有的说他已经逃往南方做了和尚。但不管怎样,江山社稷不是谁想当就能当的,如果没有一定的雄才大略和文治武功,即便江山赋予你,你也只会白手送人。
三、当初朱元璋选朱允炆有何用意也许大家会问,这四年内战,不是朱元璋埋下的祸根吗,当初如果把皇位传给朱棣,何来靖难之役呢,也不会给大明王朝带来时局震荡、民不聊生。
我们知道,朱元璋一生驰骋疆场,征战无数,按道理来说,他应该把皇位传给最像自己的四皇子朱棣。可他并没有这么做。因为朱元璋在选择继承人时有过犹豫,他想自己的接班人,日后能布施仁政、能以德化人,即,实行仁政天下。所以朱元璋最后选择孙子朱允炆,就是因为他看中了孙子的仁德。
自古武能安邦、文能治国。作为江山领袖,必须文治武功样样精通,如果只是没有建树的仁德,没有全面治理国家的方略,只能算是软弱的文治,那么国家是迟早要被灭的。所以对比朱棣久经沙场、智慧与武功并存的特质来说,建文帝确实嫩了点,大明江山最后的易帜也是理所当然。
(对于靖难之役,您有何想表达的呢,欢迎关注@山城小哲,欢迎点评。)
为什么靖难之役时燕王能成功?
前言:继位不久后的建文帝听从其谋臣之言,采取了果断削藩的政策,一时间一众藩王抵触情绪更为高涨,一是建文帝是从皇太孙身份成为皇帝的,朱元璋在世时可以隐忍不发,现在朱元璋已经驾崩,作为皇叔的一众藩王,对于皇侄一上来的下马威做法,没有想法是不可能的,二是建文帝毫无章法可言,想用一刀切的方式,果断终结藩王封地的局面,你触及到人家利益,人家会不跟你玩命?以燕王朱棣为首的反抗藩王,果断采取“靖国难,清君侧”的口号起兵,在朝廷与藩王兵员数量悬殊的情况下,朱棣反败为胜,终于如愿登上帝位,他是怎么做到的?
借“兵”常年驻守燕京之地的朱棣很清楚,要想从皇侄朱允炆手里夺得皇权,最大的问题就是兵员,光靠他封地上的驻兵显然是不够的,那么他想到了宁王朱权手中的朵颜三卫,很多时候打仗数量重要,但是质量也不可或缺,这朵颜三卫就是最好的例证,他们骁勇善战,在朱棣威逼利诱也好,强行拉下水也好,朱权还是将手中朵颜三卫的控制权交给了朱棣,加上燕王多年边塞打仗的领军关系,朱棣从北到南攻势还是比较顺利的,当然这其中碰到了耿炳文的大军,朱棣绕过锋芒,采取迂回之策,等到金陵城的金川门外,朱允炆麾下将军李景隆却被朱棣收买,一时间城门大开,等待金陵城的只有屠杀。
借“势”借势?借什么势?借朱允炆削藩引起的消极之风,这样的情况下,大臣们要观望了,于国而言,那些藩王没有做有违祖制的事情,凭什么无辜收到皇帝的打压?一直以仁孝行事的朱允炆,也有狠辣的一面?而那些被他“通知”要削藩的藩王,心里会甘心束手就擒?朱棣之所以能凭借较少的兵力,一步步滚雪球似的壮大队伍,除了燕王昔日的名望在,恐怕那些将士也看明白了局势,朱棣与朱允炆叔侄抢皇位,天下还是姓朱,但是朱允炆只是重用方孝孺,黄子澄,齐泰等文臣外,武将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及这三人,在局势渐渐逆转的情况下,果断站队在朱棣这边,也是大势所趋了。
借“光”借光?这点朱棣似乎沾了他老爹朱元璋的光,在朱元璋时期大量的功臣遭到清算,像蓝玉,徐达等人,或被杀,或病死,能对抗朱棣的武将还有谁?是远在云南的沐英?还是已经与朱棣正面对抗的耿炳文与徐辉祖?其实这些武将的知名度要高于朱棣所辖的武将,但是朱允炆还是输了,输在书生气,导致削藩后遗症显现,输在了谋臣无良策,更输在了临阵换将,其军事部署出现空档期。朱棣之所以能势如破竹,在于他的目的性很强,那就是兵峰所指之地为金陵城,他不在常规的战争输赢,拿下大明帝都才是他的首要目的。最后朱棣达到金陵城后却是那么的顺利,朱元璋时期的那些武将如果没有被他清算干净,也许就是另外一种景象了,可惜的是历史没有如果。
总结:朱允炆继位为帝后,想有一番作为那自然是无可厚非的,只是他的削藩手段过于低端,是硬把这些藩王给惹毛了,有人说朱棣即使没有削藩之事也会造反,巧得是侄子朱允炆给了他造反的借口,那是另外的一个议题,就靖难之事而言,上面的几点说明,已经可以看出朱棣之所以能胜利的原因所在。
为什么靖难之役时燕王能成功?
明朝历史上面关于朱棣靖难之役的成功归功于“天助”,也就是风。在朱棣南下的过程中,曾多次面临战败的情况,但是由于每次都有上天的助力,每次临阵之时都有一股“妖风”助他破阵,最终夺得皇位。
下面有三处关于“妖风”的记载。
第一次,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朱棣和李景隆率领的建文帝军队对阵于白沟河,在先锋官平安和翟能父子的指挥下,杀的燕军节节败退,损失惨重。
在鏖战之际,突然刮起一阵旋风,吹折了李景隆的大将旗。燕军乘风纵火,官军打乱,奔声如雷,李景隆狼狈逃窜。
第二次,同年九月,朝廷换将,命盛庸出战。次年三月,燕军与盛庸交战于夹河,燕将谭渊战死,形势对燕军不利。次日朱棣重整再战,正杀的难解难分之时,又刮起一阵东北风,两军咫尺不向见,燕军乘风大呼进击,官军大败,退保真定。
第三次,两军又在藁城相遇,官军列阵于西南,燕军四面出击,朱棣率精锐攻其东北隅,“会大风起,发屋拔树,燕军乘击”,官军大溃,朱棣乘胜追击,斩首六万余。
朱棣在白沟河、夹河和藁城三场大战皆得风助,朱棣深感庆幸,他认为:“此天授,非人力也。”
对于这段历史我当然是不信的,那么来分析其他客观的原因吧。
一、朱元璋为保障其儿子朱标、孙子朱允炆顺利继承皇位,连续两次大开杀戒,可以说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功勋老将基本被老朱各种原因搞死了,以至于建文帝时期无将可用。而建文帝周围的文臣幕僚又不善军事,导致六十万的军队形同虚设。而朱棣多次参与北伐,也是几十年久经沙场的将领,对于行军打仗很有一套,所以在用将方面朱允炆就已经输了。最终朱棣采用“奇袭”战术,轻骑南下,直取南京,一路狂奔不止,杀了建文帝一个措手不及。
二、朱允炆继位后,采取强硬削藩的政策,动用了各种手段打压宗室王,在朱棣造反之前就已经圈禁了几位宗室王,这引起其他封王不满,最终朱棣举起反旗的时候,响应者不多,就算响应了也只不过是观望而已。
三、建文帝年少,缺乏政治经验。其实归根结底的原因还是建文帝政治经验不足,导致输了天下。战争永远都是为政治服务的,任何一场战争的背后都有其代表的队意义。
就像靖难之役,其他藩王不勤王的原因就在于这场战争代表的就是中央与地方的对抗,如果中央压不住地方,要靠地方藩王帮助,那么中央就失去了震慑,其他藩王会心甘情愿的让你削藩吗?所以朱允炆要成功的削藩,就只有将朱棣这个刺头,按下去,还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镇压,才能对其他藩王起到震慑作用。
朱棣的成功可以说是幸运,也可以说是天意使然。总之不论结果如何,都只是成王败寇而已。
为什么靖难之役时燕王能成功?
导语:所谓靖难之役,其实就是朱棣造反的战役。
朱棣被朱元璋封为燕王,手握雄兵,虎踞北方。一方面可以防备境外元廷的南下行为,另一方面可以窥视海内造反叛者的嚣张气焰。
朱元璋的算盘打得很响,他认为让自己的儿子们帮朝廷守江山,他才是最放心的。换句话说,那些开国功臣,他一个也不放心。不跟自己姓,他就防备着你。
后来完美的接班人太子朱标在洪武二十五年英年早逝,朱元璋一夜白头。所有的计划都被打乱,年幼的朱允炆以皇太孙的身份,成为了朱元璋的接班人。为此朱元璋开始杀戮几乎所有功臣。
如果说胡惟庸的案子是为了废除千古不变的宰相制度,那么蓝玉的案子,那就是朱元璋为朱允炆清理障碍物。朱元璋生性仁厚懦弱,跟朱元璋完全相反,所以朱元璋心里不放心。
这是可以理解的,可问题是他把带兵的将领都宰了,将来藩王作乱的时候,又该如何呢?其实老朱还是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不过这个问题不算什么问题,因为任何一个藩王作乱,将来还都是老朱的后代做皇帝,这算什么问题?
人性的自私达到了这种地步,那也是无话可说了。不过不能怪老朱,谁在他那个位置上,都会这么考虑问题。不让子孙坐天下,难道要让功臣们学习赵匡胤吗?
01朱棣并没有战胜朱允炆的决心,他只是想要保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最初朱棣造反的时候,其实压根就没有夺取天下的心思。因为他虽然骁勇善战,可是手底下就那么点兵马,完全不足以跟中央军相抗衡。
朱棣最初的想法是保住自己燕王的地位,毕竟好不容易被老爸封了个王,手里又有这么一支军队。当时削藩的时候,待遇实在是太差了,所以朱棣代表诸侯王们表示拒绝削藩。
拒绝削藩其实就是公然跟朝廷作对了,朱棣最美的想法那就是守住一亩三分地,保证燕国范围之内,能够完全是自己的掌控范围。
这或许是当时所有诸侯王们的最低诉求。当初不给他们这些权力,那他们也就不会去想了。可是给了他们权力,现在又要把这些权力都给剥夺了,那他们当然不会答应。
征服朝廷,这是当时诸侯王们所不敢想象的事情。毕竟朱元璋的余威尚在,大将虽然都死得差不多了,可是军队并没有被裁减。
只要能打赢前来进攻的中央军,那朱棣就有资本跟朱允炆谈判。只要能够达成协定,那么朱棣就心满意足了。
三十一年闰五月,太祖崩,皇太孙即位,遗诏诸王临国中,毋得至京师。王自北平入奔丧,闻诏乃止。时谙王以尊属拥重兵,多不法。帝纳齐泰、黄子澄谋,欲因事以次削除之。惮燕王强,未发,乃先废周王橚,欲以牵引燕。于是告讦四起,湘、代、齐、岷皆以罪废。王内自危,佯狂称疾。---《明史》
靠这么点人马装备想要打下天下,朱棣是不敢想的。只是后来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朱棣觉察到这是一场生死之战。
02朱棣在地方上屡屡失利,直奔南京才获得巨大成功。其实当时盛庸带领的军队已经将朱棣打回了原型,之前所有占领的地盘也都得而复失,成为了朝廷的领地。
所以朱棣一时间已经有些气馁了,后来从山东南下的时候,济南的防守几乎让他奔溃。铁铉虽然是个文人,在防守城池方面却无人可及。
结果就造成了朱棣大军的再次惨败,多次进攻济南无果以后,朱棣差点就丧失了信心,准备接受朝廷的制裁了。
可是这个时候一个关键人物为他指引了一条光明之路。黑袍宰相姚广孝告诉朱棣,有可靠消息称南京防守空虚,直奔南京去就能夺取天下。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朱棣才下定了夺取天下的决心。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儿子,坐天下当皇帝这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乃复以劲卒突出其背,夹攻之。会旋风起,折景隆旗,王乘风纵火奋击,斩首数万溺死者十余万人。郭英溃而西,景隆溃而南,尽丧其所赐玺书斧钺,走德州。五月癸酉,王入德州,景隆走济南。庚辰,攻济南,败景隆军城下。铁铉、盛庸坚守,不克。---《明史》
所以朱棣直奔南京而来,绕过了济南这些难以攻克的城池。铁铉虽然防守一流,可是进攻能力不强,所以压根就挡不住朱棣南下的大军。
结果江苏大部分地区都被朱棣攻克,前线的徐祖辉大军被调回南京防守后,前线军力又被削弱一大半,导致朱棣基本处于战无不胜的地步。
也就是说是朱允炆指挥不当,才造成了朱棣势如破竹的状态。如果朱允炆能够将徐祖辉的部队放在第一线的话,或许可以抵挡朱棣的进攻。
03拿下南京指日可待,朱棣拒绝南北分治。历史再次到了隔江相望的时候,朱允炆知道江北他们已经守不住了。所以将军队都调往了江南地区,以此来抵挡朱棣渡江。
朱棣大军声威正旺,他们丝毫没有停歇的意思,正打算从瓜洲渡口过江南下。朱允炆在急切之中,只好写信给朱棣,希望能够打赢南北分治的状态,以长江作为界限。
癸巳,王集诸将议所向,或言宜取凤阳,或言先取淮安。王曰:“凤阳楼橹完,淮安多积粟,攻之未易下。不若乘胜直趋扬州,指仪真,则淮、凤自震。我耀兵江上,京师孤危,必有内变。”诸将皆曰善。己亥,徇扬州,驻军江北。天子遣庆成郡主至军中,许割地以和,不听。---《明史》
这一刻在历史上似乎常常发生,不同的人做出不同的选择。不过在北方的集团一般都会拒绝这种无理的要求。因为北方山区比较多,有险要的地理位置,易守难攻。可江南一马平川,压根就没有可以防守的地方。
拿下大北方就等于是拿下了天下,朱棣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朱棣果断拒绝了朱允炆的请求。朱棣大军南下渡江,朱允炆非常信任的大将李景隆打开城门,将朱棣军队引进南京城。
朱允炆在背叛和无奈之中,选择了引火自焚。朱棣攻克南京以后,正式宣布登基称帝,以此稳定天下之心。
总结:其实朱棣没有打下天下,他只是打下了南京。靖难之役是一场非常奇葩的战役,因为朱棣大军压根就没有扫荡天下,他也没有扫荡天下的能力。
那么他是如何夺取天下的呢?他只是带兵南下绕过了山东直奔江苏而来,从而打下了南京城。这么一条笔直的路线,期间压根就没有占领全国各地其他的地盘。
其他地区还是该吃吃该喝喝,这对叔侄之间的战争,对他们来说那就是神仙打架,跟他们没什么太大的关系。
事后朱棣夺取了南京城,朱允炆引火自焚后,朱棣在南京称帝。全国其他各地的官员,也就顺道参拜朱棣了。在他们心里朱棣和朱允炆没什么差别,那都是朱元璋的子孙,谁来做皇帝不是做呢?
说到这里,不得不说朱元璋的小心思还是得逞了。他死了以后的确发生了叛乱,的确还是老朱家的子孙做了皇帝。只是他开了历史倒车,让王朝重启汉朝时期的闭塞模式。
皇子裂土封王,这是千百年教训都难以改变的。朱棣上台以后,限制了诸侯王的权力,这才有条件地改变了这一状况。
参考资料:《明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