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法国已经投降,戴高乐靠的什么继续反抗德国?
这里先明确一个概念,法国投降≠法国彻底跪了。
事实上,法国人虽然解散了部队,放下了武装,靠交巨额保护费和“不设防”过日子,但当时的法国依然是世界性的强国。
德国人只是伸出个爪子,冷不防的插入法国的胸膛,捏住了高卢鸡的心脏罢了。
法国本土虽然宣布投降,并设立了傀儡式的维希政府,但外面还有仅次于日不落帝国的,世界第二大规模的殖民地。
正是因为这些傻大傻大的殖民地,德国并没有真的把法国往死里逼,他们只能悠着来,又要法国人心甘情愿交保护费,又不能过分刺激法国人翻脸。
否则法国人真要来个鱼死网破,德国一开始也HOLD不住,他们只能一边扩大战争,一边深化傀儡统治,一边渐进式的蚕食法国社会,小火慢炖解决问题。
所以法国政府只不过是换了个地方办公,法国也只是宣称“不设防”,法国的海军也仅仅是停泊在港,德国人无权干涉。
德国人靠闪击战霸占了法国的本土,迫使法国人对其战争合作,但法国人虽然接受了本土被攻陷的事实,却依然在以大国之资,观世间风向。
后来的戴高乐,正是跑到刚果的布拉柴维尔,组建军队,拉拢政治势力,建起了“自由法国”和“自由法军”。
当然,也不是所有殖民地都在戴高乐手上,相当一批殖民地仍然在维希法国手中,自由法国在二战主要的作为,就是与这些维希法国的殖民地作战,或者做工作让对方反正。
作为曾经的小老弟,自由法国得到了英国的极大支持,作为提高其在盟军中位置,主导世界大战话事权的砝码。
相反,美国则极为讨厌自由法国,坚决不肯承认,甚至与维希法国保持了较好的关系。原因很简单,戴高乐挡路了,法国人也不愿放下高高在上的身段。
但努力挤进盟军的自由法军,却在吃拿卡要上一点也不含糊,他们吃美国的喝美国的用美国的,毫不客气,反正继续做好与英国一个鼻孔出气的姿态就行了,对美国人该怼的怼,该怂的怂。
美国到最后也算是承认了戴高乐,毕竟攻入中西欧的苏联,以及在战争期间渗透得无处不在的共产主义势力更令他们警惕,所以,最后时刻盟军还是小小的给了戴高乐几分面子,将巴黎给拼命解放了,虽然这让西线再
靠着外国支援和殖民地广大的人口、兵力,法国依然还有巨大的政治实力,这些足以让戴高乐在盟军里混得风生水起,然后取代了维希政权,赢得了符合法国利益的胜利。
二战中法国已经投降,戴高乐靠的什么继续反抗德国?
法国被卖国政府奉送给了希特勒,但法兰西独立自由的精神并没有终结。
戴高乐曾经说:“就算没有了领土,我们还有殖民地,一样可以作战。我可以在英国建立基地,带着大家去北非,以北非的殖民地为据点,抗击德国。”
梦想很丰满,现实很残酷!
事实上,二战法国投降后,当时只有英国人认可戴高乐这个自由法国政府的地位,世界上的其他国家,都承认维希法国才是法国的合法政府。
维希政府的贝当,甚至在戴高乐不在法国的情况下,开庭审判了他,还判了个死刑。
看起来,戴高乐一点希望都没有了!那么他是靠什么继续反抗德国的呢!主要还是这么三个方面的努力。
其一、丘吉尔,不仅承认这个法国流亡政府,还资助戴高乐,给他钱、房子,让他招兵买马,居然派英国警察去帮着招募自由法国的志愿者原来的法军,势力远胜德国和意大利,而且,法国尚有2/3的领土没有丢失。
法国人可以撤退到法国在海外的殖民地,利用海军阻止德国的追击,在国内利用剩余的军队死守,如果守不住,撤退到英国或者英国的殖民地或者法国的殖民地,同时积蓄力量准备反攻。
当时法国的海外殖民地还是不少的,加上英国和美国的援助,法国完全有能力组织力量反击。
他先是借重丘吉尔的支持,在英国获得了立足之地。
不久,他就在伦敦成立了抵抗中心,建立了自己的第一支队伍。7月14日,戴高乐第一次检阅了自己的队伍,大声号召:“为了自由法国,我们将投入战斗,全力以赴!”
从这以后,“自由法国”运动就在戴高乐的领导下,轰轰烈烈地展开了。半个月以后,已经有7000多人加入了这个队伍。
与此同时,他设法争取撤到英国的法国官兵,积极招募志愿军,在艰难的斗争中,戴高乐的威望日益提高。不久,英国政府就承认戴高乐是“自由法国人的领袖”。
可笑的是,贝当对戴高乐的出走和“反叛”十分恼怒,指控戴高乐犯了叛国罪,由法国第17军区军事法庭缺席判决他死刑。
但戴高乐正义的行动,得到法国人民的响应,不少人从法国逃出来投奔他。
这时候的英国,因为和戴高乐有一个共同的敌人,对他这个异国流亡者的态度特别的好,一点都看不出英法两国已经互相看不顺眼了几百年了。
当时英国首相的丘吉尔,不仅马上承认了这个流亡政府的身份,还资助戴高乐,给他钱、房子,让他招兵建军营,还派英国警察去帮着招募自由法国的志愿者。
这些帮助,对戴丘吉尔高乐来说犹如雪中送炭,他的军队也初具规模。法国所拥有的非洲殖民地这会儿也帮上了忙。跟德国人站在一条战线上的意大利人正在入侵北非,非洲人自己也不乐意自己被法西斯统治。
据说,丘吉尔很喜欢这个自由法国的领导人,还给他颁发了“洛林十字勋章”,洛林十字是自由法国旗帜上的标志,丘吉尔说,这枚勋章是战争期间“分量最重的一枚勋章”。
不过,在法国国内“自由法国”运动并没能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戴高乐的支持者确实存在,但是并不多。
贝当在向德国人投降的时候,是夹带了私心的,他希望在德国人的支持下,建立起一个由自己独裁的政府,最大限度地拥有权力。在他的统治下,维希法国从来没举行过全民投票。
其二、戴高乐还要努力争取海外殖民地的支持,并把非洲当作打回欧洲的最好基地,戴高乐的武装力量很快就扩展到三万多人,自由法国的力量日益壮大其实,戴高乐在人们心中是一个相当正面的形象。他高大的形象不仅仅是外在的,更是一种品格与精神。
戴高乐认为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放弃本土,退守北非。他曾经派出代表团,深入法属西非和赤道非洲,成功地使这些地区加入了“自由法国”运动。
不久,法属大洋洲和印度支那,也宣布支持戴高乐。戴高乐还在非洲的布拉柴维尔成立了“保卫帝国委员会”,并出版《自由法国》的报纸。
至1940年年底,他已经控制约了有1200万人口的地区。戴高乐为了进一步加强反法西斯的战斗力,正式成立了民族委员会。
与此同时,他充分利用维希政权建立后,非洲错综复杂的环境,以政治游说为主,军事打击为辅,很快便将大批法属非洲国家争取到了“自由法国”一边。
当年,戴高乐在刚果首都布拉柴维尔,发表宣言,痛斥维希政府的卖国行径,并宣布成立帝国防务委员会,正式开始行使政府职能。
虽然“自由法国”的军队在人数上无法与盟军媲美,但他们在爱国主义热情的激励下不畏牺牲,作战十分勇敢,特别是在彻底打垮北非法西斯势力的突尼斯战役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截至北非战役结束,平均每7个“自由法国”的战士就有一个牺牲或负伤。
同时,戴高乐积极联系国内的抵抗运动组织,团结抗战。终于,戴高乐建立了“自由法国”自己的武装,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虽然这一切不在法国本土,但他的目的是要最终解放法兰西,恢复法兰西的尊严和荣誉,维护法兰西的自由和统一。
此时,法国贝当政府仍然存在,而且绝大多数国家承认它的合法性,“自由法国”力量微小,又在国外,它的地位可想而知,但是,戴高乐依靠振兴法国的坚定信念,顽强坚持并发展壮大起来了!
“法国并非孤军奋战!它不是单枪匹马!它不是四处无援,法国的抵抗火焰绝不应该熄灭,也绝不会熄灭”。他的宣言激励了三千万法国人民的心灵。
法国人能够在失败的痛苦中重新昂起斗志。巴黎的学生在凯旋门集会,表示他们对戴高乐的热烈拥护。戴高乐将军高扬“自由法国”的旗帜,以顽强的毅力开始拯救法国的斗争。
1940年6月29日,从敦刻尔克撤退的200多名步、炮兵向戴高乐将军报到,投入“自由法国”的运动。法国海军中将米塞利埃也来到伦敦,支持戴高乐将军。
通过法国海外殖民地的支持,他已经把非洲当作打回欧洲的最好基地,戴高乐在布拉柴维尔以全法国的名义宣告法兰西帝国防务委员会成立。
不久,戴高乐的武装力量扩展到三万多人,自由法国的力量日益壮大。
其三、他不是作秀,他是真的想要拯救自己的祖国,戴高乐通过不懈的努力,赢得了丘吉尔、罗斯福、斯大林对法国大国地位的承认1943年6月,戴高乐成立“法国国家解放委员会,次年6月,戴高乐被推选为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总理。
作为一个强烈的爱国主义者,戴高乐通过不懈的努力,赢得了丘吉尔、罗斯福、斯大林对法国大国地位的承认。
戴高乐也通过英国BBC广播公司发表了著名的抵抗演说《告法国人民书》:所有追求自由的法国人将在荣誉、清醒的头脑和祖国利益的指引下,随时随地、竭尽全力地继续战斗。
戴高乐和一般的政客不同,他并非只是喊喊口号博得众人注意而已,他不是作秀,他是真的想要拯救自己的祖国。
他的声音唤醒了沦陷中的法国,他高举“自由法国”的大旗,让全世界看到法国还存在希望。
戴高乐心中仿佛燃烧着一团火!
戴高乐以“自由法国领袖”的身份与丘吉尔进行必要的谈判,通过艰苦的努力《丘吉尔一戴高乐协议》达成。在协议中,英国必须保证恢复法兰西帝国的疆界,他以这种办法,从法律上打消英国人怀有的任何攫取法国领土的想法。
不久,莫斯科任命原驻维希政府大使,为与自由法国打交道的代表。苏联承认自由法国及其领袖,无疑是戴高乐在外交上的重大胜利。
因为,当时戴高乐在外交上是比较孤立的,虽然英国支持他,但是英国在许多问题上,如海外殖民地问题,与维希政府的关系问题,常与自由法国作对,处处防范自由法国的介入。
到1940年底,“自由法国”控制的海外殖民地总人口已达1200余万。这样,戴高乐所领导的抵抗运动就有了自己的基地。
戴高乐善于充分利用同盟关系,来达成自己的目的。然后随着自由法国运动的军事进展,在美军登陆北非后,将运动的中心迁到了阿尔及尔,以摆脱英国的控制,也是为了遏制美国对北非的图谋,保护法兰西帝国的海外殖民地。
最后,戴高乐借助盟军诺曼底登陆的东风,以胜利者的姿态进入了首都巴黎。
总而言之,戴高乐善于利用英国、美国、苏联的盟友关系,最大限度的发挥海外殖民地的作用,不断的招兵买马,壮大自由法国的力量,最终有了继续反抗德国的各种武装力量。
我是@龚柳辉 请大家关注我,和我一起走近历史与现实。欢迎热心评论和分享!
二战中法国已经投降,戴高乐靠的什么继续反抗德国?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靠什么?就两条。一条是英国人对戴高乐的支持。当然这种支持有点诡异,因为是一边支持,一边在限制,有意思吧!
那么在英国人的这种摇摆不定的支持和限制当中,戴高乐硬生生的走出了另一条。这一条就是北非殖民地对戴高乐的支持。
好吧,看起来是不是有点绕?没法子国际上的事,他就是这么绕。
咱想把这事搞清楚,最好把这个历史片段给大家伙捋上一捋,您就明白了。
首先咱来瞅一下背景。话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英国人和法国人来一通骚操作,他们对德国人奉行的是绥靖政策。
嘛叫绥靖政策呢?咱用大白话解释一下就是,他们感觉德国人的胃口他不会太大,在喂饱了德国人之后,德国人就不会对自己下手,从而达到与虎谋皮的效果。
当然这都是与虎谋皮了,您感觉最后能咋样?
所以在历史上,咱就看到了,英国人和法国人一块把中欧和东南欧做成了一盘菜端到了德国人的餐桌上了。
按照当时法国外交部长的话说:“只要法国不至于被摧毁,什么我都愿意做!”
看着德国人吞下去之后,英国人和法国人感觉到欣慰:“欧耶!西欧保住了!”
开心吗?滚!自己吐的口水只能恶心自己了。
于是他们就看到了德国大兵压境的时候了,号称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人,在不到六个星期的时间里就被打崩了。
那么到了1940年的六月二十三号,贝当组阁了一个新的政府,然后……额!一个星期之后,他们的第一份工作就是投降了。
于是法国三分之二的领土沦陷了。
好吧,法国一家伙就陷入了恐慌,大家伙一脸的衰相,至于他们的海外殖民地都在伸个大脖子瞅,局势在朝那个方向发展。
“不!”愤怒的戴高乐在1940年六月十八号发布了《告同胞书》,当然这份《告同胞书》出发的时间,比贝当组阁政府要早一点。
所以大家伙看到的结果就是,这份《告同胞书》在法国本土,没激起太多的涟漪,反倒是北非殖民地的反响比较强烈一点。
背景介绍完了,咱来了解一下题主的问题。话说法国的贝当组建的维希政府在忙着投降的事,而戴高乐来到了英吉利海峡的对过——英国。
按照戴高乐自己的说法:“我双手空空,我身边连一个军队的影子都没有。在法国,没有人拥护我,也没有声誉。在国外我还没有名望和地位!”
听着是不是很尴尬,刚刚踏上英国领土的戴高乐除了他本人之外,可以说是啥都没有。
所以戴高乐来到英国之后,他首先想到的是,去法国驻英国大使馆碰碰运气,结果大使馆明确的告诉戴高乐,他们拒绝!
好吧,用咱成语形容一下,孑然一身的戴高乐,必须给自己想一个法子。
那么这个时候,戴高乐能不能继续呆下去,显然要看英国人是怎么去想这事了。
英国人到底怎么想呢?咋说呢?英国其实对欧洲推行的外交政策,就俩字——平衡。
在英国人看来,整个欧洲大陆不要出现什么强权政府,一旦出现了英国就要出手了。
所以在历史上,您翻看欧洲各种重大的历史事件,基本上就离不开英国人的影子的。
毕竟英国人想要在欧洲保留吼一声就能到底的气势,欧洲的平衡很重要。一旦出现一个可以和他对吼的政府,英国人会生气的。
所以英国人和法国人的不对付,那可要追溯到好几百年之前了。
不过现在,应该是此一时彼一时了,毕竟欧洲这种平衡的局势已经被德国人打破了,尤其是贝当政府选择了投降德国人之后。
那么英国人感觉,他们需要在欧洲大陆上有一个可以说上几句话的人。
毕竟如果没有这么一个人的话,整个反法西斯的挑子可就要落在英国人自己的头上了,他一个人挑着费劲不是?
所以当戴高乐出现在英国人面前的时候,他们很高兴的接受了戴高乐。
当然这种接受,必须通过英国人一番讨论,毕竟意见总是有分歧的。不管怎么说吧,戴高乐在英国总算是有了一个立足之地。
于是大家伙在历史上就看到了这样的一幕,六月二十二号,戴高乐通过伦敦发表了广播声明,指出贝当的错误,并宣布了自由法国的成立。
第二天,也就是六月二十三号,英国人不在承认贝当的法国政府是一个独立的国家政府,顺道英国政府还撤走了驻法国大使。
这意思很明确:“我们要和你绝交!”
那么到了六月二十八号的时候,丘吉尔承认了戴高乐自由法国抵抗运动的领袖,并且支持戴高乐建立一支由志愿人员组成的武装部队。
到了八月七号的时候,丘吉尔和戴高乐签署了协议,确定了戴高了自由法国军队在英国领土上的地位。
当然这里头最为关键性的一点就是,英国政府垫付了一笔训练自由法国军队的费用,还给他们提供了装备上的支援(当然也是属于垫付的!)
那么从这里,大家伙其实就能看出来,戴高乐的自由法国第一笔让他启动的费用,其实是来自于英国的,毕竟他本身可是孑然一身来到英国的。
在戴高乐成立法兰西民族委员会,作为自由法国的权利机构,行使权力的时候,英国人政府很快就承认了这个法兰西民族委员会的地位。
当然随着而来的是,咱中国和苏联人的承认。
这让戴高乐的政治地位得到了一个显著的提升。
所以在二战初期,英国人和戴高乐的合作还是比较积极的。
当然合作的美好总是暂时的,英国人和戴高乐之间,还是有矛盾的。
最简单的说,英国人在看到贝当投降之后,他就一直琢磨着法国人的舰队。
毕竟德国人的舰队除了潜艇还值得讨论一下,至于海军这块就别提了。
可法国人的不一样,虽然不能和英国人比,但他也不差啊!所以当贝当选择投降之后,英国人就对法国的这个海军比较上心,因为法国海军一旦被德国人控制了,那么英国人就要有大麻烦了。
所以在1940年七月三号到八号的时候,英国人对法国海军实施了弩炮行动。
把法国海军在海外的军舰,不是击沉了,就是解除了武装。
但这个事,也直接导致了法国本土对戴高乐的评价下降,一个英帝国主义的代理人帽子这就甩不掉了。
这让戴高乐在伦敦的招兵计划一度有了麻烦。
咋说呢?戴高乐是一个有着自己思想的人,换句大白话说,他可不好糊弄。
所以英国在后来还想着把戴高乐换掉,重新为自由法国捧一个领导人出来。
别的不说,当卡特鲁将军来到伦敦投奔自由法国的时候,丘吉尔就怼卡特鲁说过,自由法国需要引导,我觉得你能把这个担子挑起来的话。
后来还通过驻马德里使馆和贝当政府进行接触,并且对贝当说:“我不能理解为什么没有一个法国领导人来非洲和我们一块合作!”
当然狡兔还有一个三窟呢?英国人后来更是和魏刚,这个法国军队的老领导进行联系,希望和他进行政府之间的合作。
不过这些努力都落空了,只剩下一个挑都没法挑的戴高乐。
所以英国人他们只想找一个能够代表法国的人来和他们合作,至于这个人是谁,不是很重要。
当然这个人要不是戴高乐,而是一个很好说话的主,那就再好不过了。
所以在历史上咱就看到了,英国人即支持戴高乐,他也在限制戴高乐。
美国人和戴高乐至于美国人,让您没有想到的是,美国人可没有承认戴高乐的这个自由法国,他们只认贝当这个政府。
美国人对于戴高乐这个自由法国很不感冒,如果不是每次英国人老是喜欢带着戴高乐的话,美国人都不想和戴高乐在一起。
当然这也是基于美国人自己的利益。
咱别的不说,当英美联军在北非登陆之后,美国人首先想到的是将北非的领导权,交给贝当政府留在北非的军队总司令达尔朗。
好吧,贝当政府是投降政府,他管辖的军队居然可以接受北非的领导权,开玩笑嘛?
不过好在,当时他们要签字的时候,英国和美国国内不干了,再加上,达尔朗在圣诞节的前夜被刺身亡,这才将这场闹剧给阻止了。
后来美国还是扶持了另一个抗击德国军队比较有力的人——吉罗作为北非高级专员兼任总司令,用来取代戴高乐。
后来没法子戴高乐和吉罗两人成为了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的主席,这也是当时法国唯一的中央权利机关。
这就是他们之间的关系。
那么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戴高乐的经费从哪里来的。说道这里估计很多小伙伴就要说了:“你这不是废话吗?前头不是说了吗?是英国人掏的钱!”
没错,初期是英国人掏的钱,后期呢?后期有了军队要打仗的时候,英国人自己掏钱买美国人的物资都要没钱了,给戴高乐的资金当然不会很多了。
其实后期戴高乐得到了一大块北非殖民地的支持,所以后期的经费都是由这些地方提供的。
而且最初戴高乐的自由法国从英国人借来的钱,其实通过殖民地提供的资金已经在战争结束之前已经全部还给了英国人。
当时北非这些地方向盟国提供食品,油料以及矿石来换取的资金。
就拿食品来说,1941年的时候,才四十万吨,到了1944年的时候,就可以提供出一百二十万吨。
这些资源戴高乐转手卖给英国和美国企业,来支付他的借款,顺道还换回了大量的作战物资。
再有就是这些北非地区,还给戴高乐提供了很多税收。
咱别的不说,法属赤道非洲,这块从一开始的四千一百七十万殖民地法郎,到最后增加到了一万九千八百四十万殖民地法郎。
所以后来戴高乐的自由法国他们的费用,压根就不用英国对他们援助的。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二战中法国已经投降,戴高乐靠的什么继续反抗德国?
戴高乐能在法国投降后 ,组织人手,继续反抗德国。我个人认为,其实法国在本土战局糜烂,军事失败已经无法避免的情况下,为最大限度的确保法国的利益,而玩的一手“两边押宝”的策略。
贝当领导的维希法国政府向纳粹德国投降,并与纳粹德国之间保持合作关系;而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则是投奔反法西斯同盟,成为其中重要的一分子。
盟国获胜,那么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就可以让法国获得战胜国的身份;再加上保存下来的实力。可以说法国依旧是能影响世界的强国。
德国获胜,对法国也不会太差。德国虽然强横,但是缺少强有力的盟友(意大利早就被证明是不堪大用),孤掌难鸣。而统领全世界,其实也是需要盟友帮衬的,君不见美国不还得有盟一帮盟友为他捧臭脚吗!到时候,法国只要往上一贴,就可以在德国的统治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这样,这场世界大战无论最后谁输谁赢,法国都能最大程度的保存法国的利益。并且在战后制订世界秩序时,也都离不开法国的帮助(不然法国二战初期就投降了,为何战后还能成为常任理事国)
其实法国玩的这套,中国历史上也有类似的例子。例如,三国时期,诸葛氏中有三兄弟被史家称为“龙虎狗”。这三兄弟分别是:诸葛亮、诸葛瑾、诸葛诞,三人虽同出一氏,却分投三国:其中诸葛亮被刘备重用、诸葛瑾报效东吴、诸葛诞投奔了曹魏。
当然,法国敢这么玩,其强大的实力是跟本保证,毕竟这个世界以实力为尊,如果没有足够的实力,是没有人会搭理你的。
法国虽然在1940年被纳粹德国在法国本土打败,伤了一些元气,但是法国在海外的实力依旧雄厚。遍布世界的殖民地,除了少部分以外(如东南亚印度支那被日本夺走),其它绝大多数依旧掌控在法国手中,不但有大量军队驻扎其中,更是可以产出海量的各种军需物资。另外,欧洲排名第二、世界排名第四的法国海军,拥有超过150艘各类舰船,包括战列舰,航空母舰,重巡洋舰,还有100多艘潜艇。虽然被英国偷袭,数艘主力舰损毁,但主力尚在,依旧是一支举足轻重的海上力量。
总的来说,法国在当时依旧实力雄厚,是一个能够左右世界局势的列强。
最后还有一点想说的是,那就是戴高乐并不是不可替代的。戴高乐其实不过是法国推到前台的一个代表,这个代表可以是戴高乐,也可是是其他人。所以就算没有戴高乐,也会出现其他人,带领法国反抗德国。
就到这里,各位对此,是否还有其他高见?或者你们还有哪些补充,一起来探讨。
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个赞,还有“关注”!!!
二战中法国已经投降,戴高乐靠的什么继续反抗德国?
法国投降后,戴高乐和他的自由法国靠着什么支持才最终获得胜利?很多人都说是英美的支持,但实际上,戴高乐很长时间都是一个碍手碍脚的存在,直到美英重新发现了戴高乐的利用价值,他和他的自由法国运动才真正柳暗花明。
所谓虎老雄风在,法国二战中的表现虽然只能说是渣,但毕竟是欧洲老牌帝国,家大业大,未来的欧洲大陆也的确需要这么一个巨人戳在那里,这就是法国战后能进五常的原因,也是决定了戴高乐命运的原因。
实际上,二战之前,英国法国表面看似强大,但与德国在军备经济等方面早已拉开了距离,特别是法国。过于民主的政体,孱弱的民风民气,加上糟糕的运气,使得法国二十世纪空前不顺,经济滑坡,人口失业,工业停滞,军备不振,这一切的恶果就是1940年西线刚打了一个月,法国就被德国闪电战给劈倒了。等于二战刚一开场,架子刚拉开,就被人德国一脚给踹趴下了。周围看热闹的都知道啊,法兰西那是谁?闹拿破仑的地方,出路易十四的地方,全是陆军霸主!陆军文化世界第一 !规模世界第二!大炮上刺刀,知道吗?就人法国搞的!所以,挨那么一脚,肯定没啥大事,兴许或许也许是诈呢!哎呀,不对哦,怎么翻白眼了?还吐上白沫了!莫非是要扮演螃蟹魅惑德国吗?哎……别真死啊!不到一个半月,昔日威风凛凛的法国就完成了从牛逼哄哄到战战兢兢再到凄凄惨惨切切的全过程,眼看着德军一路势如破竹,法国军队要么跑了,要么散了,要么直接回家当老百姓了,德国兵锋所向法国人民危如累卵,可一干高官跑的跑,藏的藏,连个当汉奸的都没有,维持会都开不起来 最终只能劳动退休在家的法军名将贝当出来,成立了维希政府,向德国签订了投降协定,法兰西这烂摊子才算有了着落。
看到法国这熊样,当时无论英美都对法国死了心,为了怕法军投降后德军海军力量增强威胁到自己, 英国还顺手消灭了法国舰队主力,占领了法国在东非马达加斯加的殖民地来拱卫印度洋的帝国利益,算是废物利用吧。
所以,当维希政府的高级军官戴高乐流亡到了英国,英国人和后来的美国人,一开始都没正眼看他。他四处游说 却到处碰壁,甚至连生计都遇到了问题,最窘迫时,戴高乐浑身上下就那一身衣服还称的上是家当。这一切并非他故,法国的表现实在让人尊敬不起来,你个流亡将军又有何脸面呢?幸而美国最终慧眼识珠,认为法国在未来战局中仍大有可为 ,这才使得戴高乐获得了认可,找到了饭票,后来在美英支持下通过忽悠法国青年偷渡参军、再加上敦刻尔克撤回来的法军残部归建攒起来的家底,这才有了自由法国最初的雏形。
直到盟军登陆北非,登陆欧洲,法军实际上仍是配角中的配角,战斗机里的垃圾,连英国自治领的军队都比法军有模有样,除了批斗亲德妓女、反攻倒算卖给德军鸡鸭的农民外,这支东拼西凑起来的部队没有进行过一场单打独斗像模像样的战役,完全是作为象征和陪衬,打着酱油完成的二战之旅。
但就算如此,考虑到法国巨大的国际影响(在当时非洲,亚洲,加勒比地区都有殖民地)和遏制德国俄国的因素,所以战后英美仍将法国树为五常之一,其中也不乏同为白种人惺惺相惜的意思吧,有道是"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老白头翁。此翁头白真可怜,忆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莺歌妙舞落花前"。人如此,国如是。
二战中法国已经投降,戴高乐靠的什么继续反抗德国?
靠上千吨黄金,法国沦陷前一共有2400多吨黄金,在失败后法国央行将上千吨黄金送到非洲殖民地,而这些殖民地并没有听命于维希法国,所以戴高乐有不少黄金可用.法国光复后,这些黄金被运回法国,法国才有资本重新开启殖民战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