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郑政权多番图谋袭取吕宋岛,为何始终没有付诸行动?
不是没有付诸实施,而且计划好了但郑成功却英年早逝了。当年明王朝在大陆节节败退,郑成功驱逐荷兰人收复台湾岛之后,立刻派使者前往吕宋岛向西班牙总督递交国书,谴责西班牙人屠杀当地华人的行为,同时秘密准备夺取吕宋岛。当年郑和下西洋,如今菲律宾群岛的吕宋与苏禄两国,都成为大明帝国的藩属国,明朝晚期,大量的华人前往东南亚谋生,而临近的吕宋就是其中一个重要选择,当地华人数量非常庞大。然而明宣宗之后,明朝水师在大海逐渐消失,西班牙入侵菲律宾群岛,吕宋国灭,大肆屠杀当地的华人。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后,断绝同吕宋贸易,同时调动军队,准备攻取吕宋;意图先占台湾,再取吕宋,继而夺取噶罗巴(今爪哇),控制台湾海峡和马六甲海峡,然后联合日本,光复中华。可怜兵马未动,英雄先崩,这样一个伟大的海权之梦,惜未“成功”。郑成功之子郑经,强撑台湾孤岛,处于满清王朝与西方列强的合围中。
明郑政权多番图谋袭取吕宋岛,为何始终没有付诸行动?
吕宋岛,现在属于菲律宾北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就在吕宋岛。早在1405年,郑和下西洋的时候,曾经路过吕宋岛。
在这里他见到了吕宋岛上著名的有钱人许柴佬。许柴佬本是福建晋江人,早年前往吕宋岛经商,赚了一大笔钱。郑和做了个顺水人情,在永乐大帝的首肯之下,将许柴佬任命为吕宋总督。许柴佬在这里做了22年的总督。
由此可见,早在明朝初期,吕宋岛就已经得到了开发,而且吕宋国当时属于明朝的附属国。那么到了明末清初的时候,郑成功家族为何没有到这里进行开发呢?
一、郑成功拿下台湾第二年就去世了,没时间去。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那是个正儿八经的海盗头子。他建立起来的郑氏集团,是当时东南亚最强大的海军力量。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明朝才会给了他福建总兵的职务,将他招降。不过郑芝龙始终都保存自己的实力,不会把自己集团的力量交出去。
因此郑成功在反清的时候,继承了很大一部分父亲留下来的家产,所以依旧是东南亚地区实力最强大的海军力量。
郑成功在北伐南京失利以后,感觉在大陆混不下去了。因此他带着大部队,进攻台湾岛。当时在台湾驻扎的是荷兰人。
一场大战过后,荷兰人宣布投降,因此郑成功成功接管台湾岛。这个时候郑成功得知了吕宋岛的情况,当时大量西班牙人在吕宋岛烧杀抢掠,屠戮了5万华侨,因此郑成功打算弄进攻吕宋岛。
其实当时郑成功已经在筹备进攻吕宋岛的事情了,而且还组织好了舰队,按照和吕宋岛那边的华侨取得了联系。可是这个时候意外发生了,39岁的郑成功居然死了!
原来当时郑家叛将黄梧建议清廷,对郑成功实行经济封锁。从山东一直到广东,全部实行迁界令,并且捣毁所有船只,寸板不得下海,切断郑成功在大陆的经济来源。
此外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也被清廷斩杀,包括郑成功的长子郑经和他弟弟的奶妈鬼混,还生下了个孩子郑克臧。再加上他得了疟疾。
在诸多事情集中发生的情况下,郑成功有点受不了了。终于因为精神崩溃而去世,攻打吕宋岛的计划,也就这么搁置了。
二、郑经努力发展台湾,没工夫搭理吕宋的事情。郑经是郑成功的长子,基本继承了郑成功的遗产,在台湾称之为延平郡王。说实话,真正经营台湾的人,其实是郑经。
得知郑成功去世的消息后,留守在厦门的诸多将领,选择叛逃到了清廷。郑经则前往台湾继承了郑成功的大位。
这个时候的郑经压根没工夫去管吕宋的事情,因为他发展台湾的时间都不够。他在这里让百姓们开垦良田,栽种五谷杂粮,又开始修筑水利,设立学校,台湾人开始普遍读书,也是郑经这个时候一手操办起来的。
清廷断了台湾的收入来源,因此郑经便开始想各种办法搞钱。最好的办法就是走私,他花钱和清廷的将领打好关系后,便形成了一条条走私路线。
此外郑经还跟日本、英国、西班牙等国前来通商,其中德川幕府,是郑经最重要的贸易伙伴。而英国则给郑经传来了火药和大炮。
可以说郑经实在是太忙了,压根就管不过来吕宋的事情。等到有空的时候,也就是三藩之乱的时候了。
当时三藩之乱爆发,清廷岌岌可危。郑经感觉反攻的机会来了,于是带着一票马仔,与福建的耿精忠合作,一起攻打清廷。
结果有意思的是,人家耿精忠在前线疯狂地攻打浙江地区,可郑经却在背后疯狂地挖耿精忠的墙角。
郑经先后攻占了厦门、泉州、漳州、潮州、惠州等地,气得耿精忠一拍大腿,就投降了清廷。结果郑经打下来的这些地盘,又都给吐了出去。
由于三藩之乱耽误了一阵子时间,所以郑经夺取吕宋的计划也搁浅了。再往后,历史留给郑经的时间就不多了。因为康熙二十年,40岁的郑经也英年早逝了。
三、郑克塽自保能力都没有,又何谈夺取吕宋呢?郑经去世以后,本来是他的大儿子郑克臧继位的。但是由于岳父陈永华去世了,没人给郑克臧撑腰,而冯锡范则刺杀了郑克臧,将12岁的郑克塽扶上了王位。
富不过三代就是这么个道理,家族太大的话,一般三代的时候,就开始内乱了,为啥?因为彼此之间已经没有那么亲密了,争夺家产比一切都重要。
由于这么一场政变,导致台湾内部人心惶惶,军民不能同心协力,上层斗争不断。因此康熙这边便有了收复台湾的想法。
祸端要么不来,要来就一起来。郑克塽上台的时候,台湾岛已经连续三年爆发了自然灾害,粮食价格疯涨。而台湾府库之中也没什么钱。
因此郑克塽集团要想应对康熙集团,那无异于以卵击石。所以他们将魔爪伸向了无辜的老百姓,结果导致岛内军民离心离德。
而康熙这边派遣姚启圣为福建总督,施琅为水师提督,合伙收复台湾。在施琅水军的进攻之下,刘国轩、董腾等人战败,最终彻底击败台湾水军。
这个时候台湾内部分成两派,以中书舍人郑得潇为主的退守派,向冯锡范建议,应该去攻打吕宋,打下吕宋就能保住老郑家的基业。
可惜刘国轩被施琅给打怕了,又或者说收了人家的好处,不断劝说冯锡范投降清廷。最终冯锡范选择带着郑克塽一起投降了清廷。
因此最后一次攻占吕宋的机会,就这么被冯锡范的抉择给耽误了。如果当初冯锡范带着郑克塽去了吕宋,说不定还真的可以保住郑氏家业。
总结:郑氏三代,都注定和吕宋岛无缘。吕宋岛现在是著名的旅游观光地区,也是菲律宾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地。人家甚至把首都都放在这里,可见对这里的重视程度。
可惜郑氏三代人,一次次错过了拿下吕宋的机会。尤其是最后一次是最可惜的,因为那是事关生死存亡的抉择,无奈冯锡范目光短浅,只顾自身利益,断送了郑家基业。
参考资料:《清史稿》、《明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