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什么会灭亡?
明朝亡于李自成的大顺政权而非女真人。内讧不断的南明倒是被女真人所收拾掉了。另外,女真从来都不是弱小之辈,要知道当年的契丹与北宋,都是被女真人所灭。
明朝晚期,天灾人祸不断,经过万历三大征国力大损,国内农民起义不断,而女真与蒙古联合,很顺利的攻入了山海关,入主中原。
蒙古人有一句俗语“先长出的耳朵不如后长出的犄角坚硬”,一个王朝立国多年之后就会开始腐朽,各种隐患烂到深处,开始大量出现,就像被虫蛀空的大树,外表很强,其实早就虚弱不堪。女真人再一次把握住了机会,将巨大的明帝国一举击溃。。。。
明朝为什么会灭亡?
看看《红楼梦》里给出的答案。
《红楼梦》第八十回
那么王一贴给出的药 是什么药呢?
叫“疗妒汤”。“妒”即“内斗”。
《红楼梦》第八十回:有一种汤药,或者可医,只是慢些儿,不能立刻见效的。”宝玉道:“什么汤?怎么吃法?”王一贴道:“这叫做‘疗妒汤。’用极好的秋梨一个,二钱冰搪,一钱陈皮,水三碗,梨熟为度。每日清晨吃这一个梨,吃来吃去就好了。”宝玉道:“这也不值什么。只怕未必见效。”王一贴道:“一剂不效,吃十剂;今日不效,明日再吃;今年不效,明年再吃。横竖这三味药都是润肺开胃不伤人的。甜丝丝的,又止咳嗽,又好吃。吃过一百岁,人横竖是要死的,死了还妒什么?那时就见效了。”
一边是满清的入侵,另一边是各掌权者的鼠目寸光,明争暗斗。更有利欲熏心,阿谀奉承,不切实际之谈的东林党人和明朝遗老!
比之满清的入侵,这些无休无止的内斗,加上东林党人和明朝遗老们的治到死的“药”,实更为可恨!
王一贴的药,根本就是空谈救国。
宝玉要寻的药,也只是一剂只能治到亡国灭种的药。
南明之亡,实亡于内斗与东林党及明朝遗老的神助攻!
王一贴其形象,也是作者对那些不以恢复明朝社稷为大计,每天只打着自己的算盘,利欲熏心,目光短浅的南明掌权者的批判,是对那些只知道阿谀奉承,以及不切实际之谈的东林党人和明朝遗老的热辣嘲讽与无奈!《红楼梦》第八十回:说着,宝玉焙茗都大笑不止,骂:“油嘴的牛头!”。
宝玉之大笑,真不如说宝玉之大哭!
《红楼梦》的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以假为真,以真为假,难以评说。
骂王一贴是“油嘴的牛头!”多么贴切!
这种人,不就是葬送“大明”的牛头马面吗?
《红楼梦》第74回探春语:“可知这样的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
大明之亡,可悲!可叹!
王一贴的“药”,乃亡国灭种之药!
正如文中所说:死了还妒什么?
是啊,死了还斗什么斗?
作者:真真假假红楼梦
明朝为什么会灭亡?
明朝的衰落,原因很多,根本原因在于制度的局限性,另外还有很多客观因素,下面我们就分条来讲述。
坑人的宗室明太祖朱元璋定的坑爹规矩,宗室拥有高额的赡养费用和大片的皇庄土地。虽说不是所有的宗室都拥有高额的资产,但是和历代不同的是,老朱家的藩王永远都是世袭爵位,因此这个数量是越来越庞大。
关于明代的宗室俸禄,亲王万石,郡王二千石,镇国将军千石,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以二百石递减,辅国中尉、奉国中尉以百石递减,公主及驸马二千石,郡主及仪宾八百石,县主、郡君及仪宾以二百石递减,县君、乡君及仪宾以百石递减。
再就是藩王的土地,是不用被政府征收税务的。因此就有一些地主,主动把土地贴上皇庄的标签来逃税,结果就是国家可以征收税收的土地越来越少,这就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税负总额。。
党争党争可以说是明朝由盛转衰和由衰转亡的关键因素,无休止的党争严重阻碍了大明政律的决策和推广,还造成了大批官员腐败的局面。比如嘉靖朝的严党,万历朝的齐楚浙东林宣党,天启朝的阉党,官员不作为,导致朝廷愈发的腐败,大量的社会矛盾被淤积和激化,最后就引发了国家的灭亡。
不靠谱的税制明朝是个农业帝国,国家的主要税收还是靠农业税。洪武年间太祖规定了国家总税收土地的额度,后来的实际情况是各地官员有新增土地却不报,在征收原定土地税收时,各地地主互相推调,说自己田产甚微,为达纳税最低标准。另外还有不少逃离了户籍的人隐居深山,有千亩良田却不用纳税。边境地主还与武官勾结,私吞军屯,加重国家的支出负担。最后就是大明开国的农业经济模式彻底破产,不在赋税范畴内的财富越来越多。
然后就是商税只征收流转税,即货物的预估价和转运费,那就会有商人虚报货物、各地官员“加税”“扣税”。所以说大明不是不收商税,因为仅仅是商税中的钞关,就已经在万历25年占据了大明总税收的10%。实在是漏洞太多,官员可以钻的空子太多。
白银的冲击从明初到明末,白银的大量涌入可以说对明朝的财政造成了严重的冲击。明朝初年国家废除了银本位的货币流通,规定只能使用大明宝钞,后来造成了通货膨胀,又没有铜钱做支撑,很快大明就出现了财政困难,后来宣德年间大明放开了白银的使用,财政压力才得到了缓解。但是大明的白银使用仍处于初级阶段,没有规定的银币,而是靠称重使用碎银。因为西北银量低于东南的白银量,而在流通时又有磨损,所以造成了东西明显的贫富差距和白银不等值现象,而国家并没有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就导致内地税负压力要远大于东南富裕地区。
不给力的天气大明的自然灾害太多太多了,嘉靖年间的大旱、寒潮、洪水,三次万历之渊,天启崇祯年间的瘟疫和干旱与低温,都严重的损伤了大明的元气。可以说真是天亡大明,因为就这个自然变化,换谁也很难顶住。
明朝为什么会灭亡?
大明朝(公元1368一公元1644年)历十六帝,国祚276年,便在天灾人祸,內忧外患中轰然倒蹋,留下太多的遗憾,另史家扼腕叹息,人们一只试图找到明朝灭亡的原因。
明朝末年,遇到前所未有的灾难,陕西一带连续几年大旱,颗粒无收,水旱蝗灾习卷帝国大部分地区,富裕的江南地区也没能幸免。明朝此时国库空虚,无力救济,只能顺其自然。
受灾最严重的陕西曝发农民起义,呈燎原之势席卷北方。明朝调集精兵强将,剿抚并用,到1628年己基本平定起义。规模较大的张宪忠部接受了招安,李自成部几十人逃入商洛山。
局面出现良好的开端,如果明朝继续巩固战果,起义军死灰复燃的机会非常小。这时辽东战事恶化,女真人领袖努尔哈赤趁明朝万历三大征之后实力衰落之机,举兵反明,称汗建国,坐大坐强,有席卷辽东之势。
崇祯皇帝不得不把,镇压起义军的精兵良将调往辽东。闯王李自成东山再起,进入河南,实力迅速恢复,于1643年攻克西安,称帝建立大顺政权。1644年,大顺军攻占北京,祟祯皇帝上吊自杀。
祟祯皇帝是一个比较勤政的人,做了十七年皇帝,每天都在兢兢业业的处理朝政,如果在太平盛世,是个合格的皇帝。但是,在乱世时期,他刚愎自用的性格,明朝特有的政治体制。崇祯皇帝大部分精力用在和文官集团扯皮上。
明朝严防武将做大做强,对武人非常不信任。杀袁祟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整个朝庭就皇帝一个人称着,真的是孤家寡人。对外关糸上,祟祯皇帝如果迅速同清朝缔结和约,集中兵力对內,则可以避勉亡国命运。可惜,没有抓住这个机会。
一个王朝的正常运转需要有强大的财政支持,明朝实行闭关个锁国政策,财政收入只能靠国内。明朝的财政制度非常不完金,财政收入主要靠农业赋税,商业,矿业税则征收的很少。遇到灾年,农业收入减少,政府财政入不复出。
为了节省财政开支,祟祯皇帝取缔了全国驿站。驿丁出身的李自成丢掉饭碗,参加了造反行列,率领安民军灭之了大明。一切皆是天意。明军几次作战失力,都和缺泛粮饷有关。当农民军包围北京城,明朝无力发放军饷。让文武百官集资时,竟然无人响应,这样的朝庭不亡,没有一点道理。
明朝灭亡主要有几点,闭关锁国政策,使国力不张。万历三大征耗尽了国力,努尔哈赤趁机造反,做大做强。恶劣的气侯摧毁了明朝农业基础。明朝错误的外交策略,失去了休养生息的机遇。崇祯皇帝的性格及文官集团的不做为,使大明朝处于失控状态。发生于北京一带的鼠疫摧毁了明军的战斗力。所有这些必然因素,使大明帝国轰然倒蹋。
明朝为什么会灭亡?
明朝灭亡绝不是一句迷信又笼统的“气数已尽”。
要说明朝的灭亡,实在是一个个复杂历史事件的综合集合。有人说其灭亡原因可以追溯到万历朝,也不是没有道理。
总的来说,明朝末年,朝廷之内百官贵族腐败不堪,朝廷之外民间百姓流离失所,疆域外有日益强大的虎狼夷敌,疆域内无团结一心兵强马壮的军队,可谓是大厦将崩,回天无力。
细说起来,大明朝的灭亡,其直接原因,大概不外乎以下几种。
一、天灾明朝末年,西北、华北地区爆发了大面积的旱灾和蝗灾。万历初年至天启年间的五六十年间,陕西地区几乎无年不灾。
- 1、旱灾:
旱灾是明朝后期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崇祯时期,几乎连年皆旱,粮食绝产,草木枯焦;霜雪灾害发生频率仅次于旱灾;水灾发生次数较旱灾少,崇祯二年、八年及十四年均出现“暴雨突发,山洪成灾”。
天启七年(1627),陕西北部大旱连年。灾害出现后,统治者不仅不帮助灾民渡过难关,还催迫税粮,更把农民逼上绝路。
有的饥民吃光了蓬草、树叶,最后竟至“炊人骨以为薪,煮人肉以为食”, “死者相枕藉,臭气薰天”, “闾阎十室九空”。
- 2、蝗灾
蝗灾往往伴随旱灾而起,频繁的极端天气,一方面直接威胁人的生存,另一方面给农业生产带来毁灭性打击。从崇祯八年起,两京、河南等地“飞蝗蔽天,田禾尽损”。
崇祯九年(1636),饱受多年旱灾的河南、陕西和山西,又发生更为严酷的蝗灾。到崇祯十三年(1640),黄河、长江两大河流的中下游地区及整个华北平原都是蝗灾的重灾区。
- 3、瘟疫
崇祯七年(1634),又有瘟疫首先在山西太原府的兴县出现,“天行瘟疫,朝发夕死。至一夜之内,一家尽死无孑遗。百姓惊逃,城为之空”。
崇祯十四年(1641),北直隶大名府,“春无雨,蝗蝻食麦尽,瘟疫大行,人死十之五六,岁大凶”。河南阳武县“瘟疫大作,死者十九,灭绝者无数”。荥阳县甚至出现了“民死不隔户,三月路无行人”的悲惨景象。
二、人祸- 1、朝廷腐败
天启七年(1627)明思宗继位,明思宗勤于理政,不近声色,力图重整朝纲,实现明王朝的“中兴”之治。
但是,他虽有中兴之志,却缺乏中兴之才,不仅未能针对当时的民族矛盾特别是尖锐的阶级矛盾提出切实可行的正确对策,反而因其诸多的决策失误、举措失当而使朝政变得更加混乱与黑暗。
明思宗其人刚愎自用、虚荣心强,他要求臣下完全按照其旨意行事,听不得逆耳之言,以至于无端杀害了许多贤良之臣,又任用无能奸佞之辈,终至无力回天。
另外,明朝立国276年,但是耕地面积却一直在减少。原因一是耕地被皇宫贵族贪官污吏征用;二是田地被将领们私吞变卖坐收其利;三是明朝官员贵族不需要交粮纳税,农民赋税严重不得不将自己的耕地变更到士绅大户名下。
崇祯皇帝登基时,明朝耕地只有400多万顷,而满清王朝确立时所统计的耕地却是1100余万顷,由此可见明朝时期的农民被压榨到什么程度。
- 2、内忧外患,民不聊生
连年出现灾害和饥荒,至天启、崇祯年间更是“赤地千里,井邑空虚”,农民起义自然发生了。
从天启七年陕西的王二起义开始,接连又有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队伍走向壮大,明王朝的版图上烽烟四起,此时的帝国已经是千疮百孔。
天启七年,辽东受了天灾,袁崇焕和皇太极都遭了灾,紧缺粮食。为解决粮食问题,袁崇焕决定,去关内调粮,补充军需。为解决粮食问题,皇太极决定,去关内抢粮,补充军需。
- 三、国际环境
另外,有研究表明,明朝末年的国际金融货币市场,对明朝的灭亡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时明王朝财政缩水,民间贸易市场大乱萎靡不振,与国际金融价格的变化不无关系。
知识补充:- 明朝的鼠疫
根据一些明朝的记载,崇祯十六年(1643年)8月至10月,“京城内外病称疙瘩,贵贱长幼呼病即亡,不留片刻”(《花村谈往》)。
作为帝国的首都,北京受到的打击当然首当其冲,1644年4月,李自成攻进北京时,他面对的差不多是一座“人鬼错杂,日暮人不敢行”的死城,几无抵抗。
北京在1643年的8月到12月间,保守估计死亡于鼠疫的人数已高达全城人口的1/5。
鼠疫是鼠疫杆菌借鼠、蚤传播为主的烈性传染病,广泛流行于野生啮齿动物之间。临床上表现为发热、淋巴结肿大、肺炎、出血倾向等,其致死率极高。
明朝为什么会灭亡?
因为一举铲除了魏忠贤一党,刚继位的崇祯帝以为自己是中兴之主,可是大明的根基早已腐朽,难以挽回。他继位的时候,外有强敌,特别是满洲的强大,内部满目苍痍,国库空虚,灾情遍地,贪污成风,百姓苦不堪言。
为了实现中兴大业,崇祯皇帝还是十分勤勉的,在位17年加班加点的工作,可是并没有缓解大明的病痛,最终还是走向灭亡。
崇祯是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生母刘氏因触怒还是太子的朱常洛,被遣,早早去世了。所以崇祯帝朱由检童年是孤苦的,深宫之中,无人理会,被忽视,自己变得不相信任何人,极度自尊。粉碎魏忠贤后,他又非常自负。
他用人又不相信人,总是再派人从旁监察。17年间,内阁大臣换了50人,平均一年换3人,明朝十六帝,只有他如此,内阁大臣人数也是非常多,这也是以往非常少见的,少的有六到八人,多的甚至有十几人。
这些人来去非常快,能任职二三年都非常少,很多人干了几个月就被驱逐离开。状元宰相文震孟,入职不到半年就赋闲了。程国祥和方逢年等都是几个月。但也有任职久的,最久的是温体仁,干了7年,不过与前人相比,7年也是短的。还有一个周延儒两次入阁,共干了6年。
他俩能任职久一点,是因为不得众人喜爱。崇祯帝认为众人攻讦的对象,便是无党人,是可以大用的。温体仁看出了崇祯帝的想法,所以他更加贪婪,引得众臣不满,还不怕被弹劾。
不过,崇祯帝是事事都要监察的人,后来他发现温体仁并不是没有自己的一党人,他有自己的门户,查明后,崇祯帝也不再用他了,任由他致仕。
周延儒,万历年间的状元,样貌俊美,崇祯登基之前。他已经闻名遐迩。崇祯帝也因他的声名,有所心动,但是崇祯元年推选阁臣时,11人的名单上竟然没有周延儒。崇祯很不理解,但是转脸一想,可能是周延儒自视过高,寡合,所以才没人推荐他,更对周延儒多了一份好感。
其实,这次名单上也没有温体仁,温体仁内心不平,弹劾名单上的钱谦益等人。崇祯帝也正好借机作废这份名单。崇祯二年,崇祯帝在文华殿单独召见了周延儒,交谈到深夜。这一特殊的举动也引起很多讨厌周延儒人的不满。
他们纷纷上书弹劾周延儒,想把周延儒打压下去,结果适得其反,他们弹劾的越厉害,崇祯帝越觉得周延儒与众不同,没有帮派,准备要重用他,下特旨任命他为礼部尚书,是阁臣中最受宠信的一位。每逢岁首,崇祯帝还向周延儒作揖致敬。
朕以天下听先生!
图/纪念周延儒连中两元的牌坊(复原)
当时正值满洲大举入侵,很多阁臣被革职,但是周延儒说满洲只是来劫掠货物,不会久驻。到了秋天,果然如此,满洲人马载着颇丰的粮食离去,一时间收复城池的捷报频传,正如周延儒所说。崇祯帝更觉周延儒料事精当,心生敬意。
崇祯十五年,满洲来犯,周延儒看准又是来劫掠物资,并非长久驻留,他这回为了捞虚名,亲自领兵出征。不过他到通州就止步不前了,坐等满洲退兵,自己平时就和同僚饮酒作乐。不久满洲又如他所言,退兵了,班师回朝后,崇祯帝对其大加赏赐,周延儒除了谦辞了太师一职,其他全部坦然接受。
要知道,崇祯帝不相信任何人,什么事都会派人监察,这次周延儒也不例外,他派出了太监和锦衣卫秘密探查周延儒的一举一动。周延儒回来后,这些人也把监视的具体情况秘密汇报给了崇祯帝,崇祯帝发现周延儒汇报的功绩全是假的,本想对他严惩,可是赏赐已经给出去了,朝野上下皆知,如果现在又大张旗鼓的惩罚周延儒,那人人皆知他被骗了,丢失颜面,不如另寻罪名办了周延儒。
开始让周延儒去戍边,崇祯帝还赐他百金路费,周延儒走后,他又让人细查周延儒的过往,发现其藏污纳垢,勾结内侍等等罪行,这可不怕让人知道,命人把周延儒捉拿回京。最后周延儒被赐自裁,抄家。
对阁臣如此,那么其他部门官员更不用说了,频繁更换,召之即来,挥之即去。能做事的人有的自行隐退,有的因任期太短,无法施展拳脚。干时间长一点的,大多是巧于规避之人。这么下来朝野上下哪能做成什么事。
崇祯痛恨魏忠贤一党宦官,按理说不应该信任宦官,可是渐渐走了前人的老路,开始跟宦官抱怨朝臣的各种不作为,到了崇祯四年,又恢复派内侍去做监军的制度。有大臣上奏劝谏崇祯不可用宦官,结果崇祯反过来指责这是群臣不做实事造成的。
若诸臣能实心任事,朕何事乎内臣。
崇祯最宠信的是掌管司礼监的太监张彝宪,张某人也毫不客气,公然欺压户、工两部官员。横行霸道,什么部门都要横插一杠。谁弹劾他,谁就被革职,内侍们的气焰越发嚣张。张死后,曹化淳、许进忠等太监又得到重用。当监军的太监们不懂得用兵打仗,胡乱指挥,引起大军溃败是常有的事。
崇祯十七年,给李自成开城门的恰是崇祯信任的宦官。后来曹化淳等又带头投降了清朝。
面对内忧外患,崇祯帝决定先处理内部的农民起义,他认为农民起义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很快就能将其剿灭,之后再集中精力对付外敌,乍一看是有一点道理。
可是,今时不同往日,灾民遍地,起义军每到一处,振臂一呼,百姓纷纷响应,给起义军的壮大提供了有利条件。崇祯帝的想法也只能停留在镇压农民起义阶段,而且越剿越多。
负责剿抚的官员有的不中用,有的被农民军所杀,还有崇祯认为办事不力的,自己斩杀,在位17年,袁崇焕、杨一鹏、刘策、熊文灿、郑崇俭、赵光汴、范光宪等7位总督被杀,巡抚被杀的更多,可以说对待大臣十分苛刻,稍有不慎,就招来杀身之祸,还自视甚高。
因为疑心太重,总觉得在外领兵打仗的将帅畏首畏尾,不敢打仗,所以总是不断派人催促出兵,如此也造成了轻率进军,全军溃败的现象,比如洪承畴松山一战,崇祯不断催促出击,结果调动未妥当,贸然出师,全军覆没。
战事不息,军费匮乏,百姓赋税不断加重,生活无以为继的百姓又不断的投靠农民军,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暗中,崇祯一直与兵部秘密操作和满洲议和的事宜,他不想让人知道这件有失颜面的事情,可最终还是阴差阳错的被兵部尚书陈新甲的家童泄漏了。陈新甲又不懂得掩盖,最后被杀。这时离大明灭亡只有一年半的时间了。
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李自成张献忠发展的很快,特别是李自成,崇祯十七年,他已在西安称王,国号“大顺”,所到之处,兵不血刃,地方官主动打开城门投降,同年三月,攻入北京,几乎也没有遇到阻拦。
内城的崇祯帝看着纷乱的京城,自缢于煤山,死前他在衣袍写下:
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到死,他还认为是大臣误国,执政后期他也习惯说:“君非亡国之君,臣皆误国之臣”。可以说,至死执迷不悟,没有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只能加速明朝的灭亡。表面上看,崇祯帝确实勤勉,总理朝政,加班加点,不辞辛苦,但是因为自身的问题和大明早已腐朽,最后灭亡在所难免。
崇祯死后,统一的大明王朝就算终结了,南明政权也只是昙花一现。
图/崇祯自缢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