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帝驾崩的时候已经亲政,为什么他没有遗诏或指定继承人?
载淳的确已经成年亲政,但当时的大权仍旧在慈禧太后的手中,载淳的亲政说白了就是,与慈禧意见一致就是他亲政,与慈禧意见相左,那还得按慈禧的意思来。
所以载淳是否留下遗诏指定继承人,并无关紧要,重要的还是载淳的母后意思。
传闻载淳的正宫皇后阿鲁特氏当时已经怀孕,慈禧太后因为要掌控权力而害死阿鲁特氏与其腹中骨肉,但这是野史并不足为信。
更何况,阿鲁特氏有孕在身,同治也一定会让自己的亲儿子继承大统。至于慈禧,虽然这个孩子成皇帝,慈禧就成了太皇太后,那又如何?阿鲁特氏的权势与慈禧根本不能相比,慈禧以太皇太后的身份临朝,阿鲁特氏又能如何?历史上被太皇太后压制的太后,还少么?
同治帝驾崩的时候已经亲政,为什么他没有遗诏或指定继承人?
同治的遗诏,是一件疑案。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我来简要叙述一下:据传说,同治帝在弥留之际,曾对自己的后事做了安排,立有一份遗诏,指定了自己的继承人。
一天,载淳觉得自己快不行了,便召自己一生中相处时间最长、自己最敬爱和信赖的首席帝师李鸿藻入宫。李鸿藻匆匆赶到养心殿西暖阁的寝宫,当他挑帘进去时,见皇后正坐在载淳身边。皇后见李鸿藻进来,便起身要回避。载淳连忙制止:
“师傅年老,又是先帝亲信旧臣。你就在这听我们谈话吧,我有重要事情要说。你不必回避!”
李鸿藻连忙上前给皇上叩头请安。
载淳说:“师傅不必多礼,起来吧。”然后,他拉着师傅的手,悲戚地说:“我自己知道病好不了了。”
一听这话,李师傅和皇后都哭了起来。
载淳说:“你们别哭了,我有话要说。”然后,他把脸转向皇后,问道:“朕驾崩后,你以为谁可以继承皇位?”
皇后忍住眼泪,答道:“国家需要长大成人的君主,臣妾不愿抚养一个冲龄幼主,自己好享太后的尊荣。主少国疑,对朝廷没什么好处。”
载淳听了,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说:“这个主意太好了,你有这样贤明的见识,朕实在高兴。”
然后,他转过脸对李师傅说:“这件事我已有了主意,我想立贝勒载澍承嗣皇位。”
于是,载淳便开始口述遗诏。李师傅一边听,一边遵命把皇上旨意草草地记录下来,形成了一份不到千字的遗诏草稿。遗诏大体内容是讲自己为何生前立嗣,为何立载澍为嗣君,其中有几句很关键的话含有抵制太后垂帘的意思。记录完毕,他把草稿呈给载淳看了一遍,便把遗诏草稿交给他,让他先退下休息,等一会再进来商定这件大事。
李鸿藻是个胆小怕事的人,他对朝中政柄归属了若指掌。载淳虽是自己的学生,对自己也很有感情,但毕竟一直是个傀儡皇帝,怎能与阴狠的慈禧太后抗衡?而且载淳病中已有明诏,把朝政委诸太后,皇上现在只是个行尸走肉的牌位,而在皇位立嗣这件大事上却想独立做主,是万万不可的。想到自己被卷进这场宫廷权力斗争,自己何去何从关系身家性命,他不禁浑身颤栗,脸色苍白。他凭自己多年的官场经验,很快恢复了镇静,一咬牙一顿足,竟拿着那份遗诏来到慈禧寝宫,请求立即召见。一见到慈禧,李鸿藻立即从衣袖中抽出那份遗诏,呈给慈禧。慈禧拿过来细细阅读,一开始还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但当读到那几句含有抵制太后垂帘的遗言时,不禁勃然大怒,从御座上忽地一声站了起来,把那份遗诏撕得粉碎,然后抛到地上,用脚狠狠地踏着,对李鸿藻说:“你给我下去吧!”
随后,便传下慈禧太后的懿旨,停止给皇帝进药,也不许外臣入皇帝寝宫探视。不久,大臣们便得到了载淳驾崩的消息。
关于载淳遗诏,还有另一种传说。载淳病后,慈禧经常前往探视。但她下令,没有太后旨意,任何人不许随便进宫探视,就连皇后也不例外。她怕皇帝、皇后背着自己商量事儿,便让皇后随自己一起探病。但皇后对她十分畏惧,不愿和她一起去,而是常常私下去看皇上,这使慈禧十分恼火。一天,她去探视,见皇后没在床前侍候载淳,便借故大骂起来:
“这个妖婢,一点夫妻感情也没有!”
这时皇后恰好也到了,听到婆婆这样辱骂自己,不禁十分气愤,便理直气壮地为自已辩白:“没有奉到太后懿旨,怎敢擅自来看皇上。”
慈禧被皇后抢白一句,竟一时语塞无言,脸上青一阵红一阵,恨恨而去。
一天,皇后听说载淳病危,便不顾一切地哭着奔往皇帝寝宫。她一边给他擦拭脓血,一边安慰皇上。她看皇上神志还清楚,便问皇上有没有遗旨。载淳使出吃奶的力气,在一张纸上写了几个字,递给皇后。皇后接过来刚看一眼,忽然慈禧挑帘进来,大声骂道: “你个妖婢,这个时候还来狐媚,是想让你丈夫快死怎的?皇帝给你什么东西,快给我!”
皇后不敢隐匿,便把那张纸条递了过去。
慈禧拿过来看了一遍,冷笑着说:“你的胆子可真不小啊!"她把脸一沉,对太监说:“来人哪!把那张纸给我烧了!”
皇后一见慈禧要烧遗旨,急了,忙说:“那是皇上立嗣的遗诏!”
慈禧听了大怒,不由分说地扑了上去,啪啪地抽了皇后几个耳光。慈禧手上的金护指,把皇后的脸刮出一道道血痕。载淳吓得瘫趴在床上,嗯嗯地恳求慈禧别打皇后。慈禧这才罢手,斥令皇后退下。
遭受这番惊吓,载淳的病情急剧恶化,不久便饮恨死去。
关于载淳遗诏的内容,有不同的记载。第一种传说,立贝勒载澍为帝。这个传说不可信,因为当时载澍还是个5岁的小孩,立他为嗣帝既与皇后不愿抚育“冲龄幼主”相矛盾,也不能抵制慈禧垂帘。而且载澍原名载楫,其父奕瞻是康熙帝长子胤禔的六世孙,载淳死后第四年,载淳的九叔,即孚郡王奕譓的嗣子载沛死了,慈禧便做主把载楫过嗣给孚郡王,并更名为载澍,从此才有载澍其人。
第二种传说,是载淳决定立自己的好朋友,恭亲王奕訢长子载澂为嗣帝。这种说法有某些可信的成分,因为载澂当年已17岁,他继位后能够自行亲政,可以达到抵制慈禧垂帘的目的。而且“澍”和“澂”两字相近,易于混淆,可能是后人误记,也可能是为避忌,故意将载澂改写成载澍。陈夔龙在《梦蕉亭杂记》一书中曾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当载淳驾崩,宣诸王大臣进宫议皇嗣问题时,奕訢突然冒出一句话: “我要回避,不能上去。”
第三种传说,是载淳在遗诏中要立载治之子溥伦为嗣帝。此说于情于理最为可信。自从得知载淳患天花以后,王公大臣大多认为皇上是九死一生,因而早已私下议论帝位承嗣大事。按照清室祖宗家法,皇帝死后无子,应从皇族近支选一个晚辈的人过继给他,立为嗣帝。载淳的下一辈属“溥”字,而“溥”字辈中有个大家认为比较合适的人选,便是道光帝长子奕纬的长孙,尽管其父载治是由别支过继给隐志郡王奕纬做长孙的,但在名分上,溥伦毕竟是道光帝的长子长孙。因此,由溥伦继位的呼声很高。身兼军机大臣与帝师的李鸿藻,对此不能毫无所知,载淳在与他商量帝嗣问题时,他一定会把这种意见反映给皇上,而立溥伦既合乎家法,又可为载淳自己立嗣,既可为自己心爱的皇后安排好出路,又能把慈禧置于太皇太后的高位,防止她继续以太后之名干政。因此,载淳遗诏的内容,极有可能是立溥伦为帝。
有人认为,载淳患病后期,基本上失去了知觉,已处于僵死状态,因而不可能留有遗诏。从当时史料记载上看,这种说法与实际不符。因为载淳虽然身体多处溃烂,但神智还十分清楚。十一月二十九日,也即驾崩前的第六天,他还能召见群臣,布置腊月事务。在崩逝的前3天,也即十二月初二,他又一次召见群臣,翁同和亲眼看见载淳面颊肿甚,唇鼓色红,虚火满面,但目光仍很明亮,而且还能和大臣们交谈,说自己不想吃饭,只想睡觉。他在去世的前一天,还能进食,腊八粥数匙,茶汤两次,苡米粥半碗,老米粥半碗。直到十二月初五,才出现神志不清的情况。因此,他在生前为自己立遗诏不仅有必要,而且也有能力。
总之,在慈禧的淫威下,载淳的遗诏没等公布,便被权欲薰心的慈禧销毁。从此人们对遗诏噤若寒蝉,除从太监那里透点风声外,外人一概不知,终成千古疑案。
同治帝驾崩的时候已经亲政,为什么他没有遗诏或指定继承人?
其实仔细想想,慈禧很可怜,十六岁丧父,二十七岁守寡丧夫。四十六岁丧子。慈禧对自己这唯一的儿子是寄予厚望的,因为康熙也是六岁登基。慈禧是希望自己的儿子成为康熙第二的,因此在同治登基以后。慈禧就给同治配备了最雄厚的师资力量,可惜的是,同治显然不是一个有为的君主,康熙十四岁已经亲政,而同治十四岁读《论语》居然还无法断句,慈禧调出康熙十四岁的朱批,再看看自己儿子的朱批。想必心凉了一半。但随着同治年龄的增长就必须大婚了,而一旦大婚就预示着慈禧必须卷帘归政了。
同治十一年九月(公元1872年10月),满清入关第八位皇帝,17岁的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帝举行了大婚典礼。皇后的满清唯一的满人状元(满不点元)之女阿鲁特氏,但短短两年之后,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公元1875年1月),爱新觉罗·载淳驾崩,时年仅19岁。没有子嗣留下,慈禧直系子嗣绝后,这对慈禧来说,何尝不是一种“惩罚”。同治载淳的庙号是穆宗。这个庙号很差。意思是穆宗的意思是在位时间短而且作为少。
同治皇帝载淳在位十九年,亲政两载。这里值得一提是同治和慈禧关系很差,但同治和慈安关系很好。他们更像母子。至于说到,同治是否留下传位遗诏,正史没有记载。但可以肯定的是,即便是有,也是废纸一张,慈禧当时已经牢牢把控一切,同治根本做不得主。根据《清史稿》记载,在同治去世次日,慈安皇太后、慈禧皇太后召见内廷行走、御前军机、内务府王公大臣、弘德殿行走、南书房行走等,入内议事,商讨确定新君。两宫太后问群臣,群臣自然不敢答言。而慈禧则是一锤定音。
由文宗皇帝(亲孙子),醇亲王奕譞的儿子入宫继嗣吧!奕譞次子载湉,为嫡福晋叶赫那拉·婉贞所生(慈禧亲妹妹)所生,时年4岁。慈禧皇太后言毕,醇亲王奕譞也是痛哭流涕,昏绝在地上。但这是时候,惇勤亲王奕誴说道:“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是不给当今皇上(指同治帝)立后嗣了吗?”惇勤亲王奕誴的话,慈安、慈禧两宫皇太后没有回答。
至于说后世传言。同治临终之际命军机大臣李鸿藻立遗诏,立贝勒载澍承嗣皇位。其中有几句很关键的话含有抵制太后(阿鲁特氏)垂帘的意思。记录完毕由皇后保存,但李鸿藻是个胆小怕事。回头就把遗诏是时期告诉了慈禧。慈禧大怒。停止对同治用药。当天同治就驾崩了,遗诏就此作废。还有一个说法是,同治遗诏中要立载治(道光长孙)之子溥伦为嗣帝。总之,同治无论有没有遗诏都没有用,只要慈禧在,就是废纸一张。
实际上,按照宗法来数,同治驾崩以后,应该立“溥”字辈,而当时“溥”字辈又太小,更不可能立为储君,而只能立平辈“载”字辈。而“载”字辈成人的已经不少,两宫自然不愿意(包括慈安)立一个长君。而立幼君在当时是符合所有人利益的,就这一点来看,慈禧做的没有错。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同治帝驾崩的时候已经亲政,为什么他没有遗诏或指定继承人?
史书记载,同治皇帝临终前,通过“口授”的方式留下了遗命,按照他的想法,希望由贝勒载澍继承皇位。那么,载澍是何许人也?他为什么没能顺利即位?
先来介绍一下载澍。
康熙皇帝晚年著名的“九子夺嫡”事件中,皇长子胤禔的出镜率很高,也是最早失败的一位皇子,载澍正是皇长子胤禔的后代,光绪年间被过继给道光帝第9子。史书上关于载澍的记载十分有限,只知道他在光绪朝曾被圈禁,后来又被光绪皇帝特赦,至于他犯了什么罪,结局如何,却没有明确交代。
联想到载澍曾经是同治皇帝指定的接班人,而光绪皇帝始终受制于慈禧太后,可以大胆地进行推测:慈禧虽然按照自己的意愿立光绪为帝,但是对同治选择的接班人载澍存在一些忌惮,因此才会不断对其进行打压,从慈禧的性格和为人来看,她完全做得出来这种事。
当然,同治皇帝的临终嘱托并没有得到执行,原因只有一个:慈禧太后从中阻挠。同治死后,慈禧马上开始在皇族成员中寻找合适的继承人,最终选定了醇亲王奕譞的儿子载湉,也就是后来的光绪皇帝。其实这样的安排有些不合常理,但慈禧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她怀有强烈的私心。
同治皇帝属于“载”字辈,按照正常情况,接替他皇位的应该是下一代皇族成员,也就是“溥”字辈,虽然同治皇帝没有儿子,但他的侄子辈中有不少“适龄人选”,慈禧太后却压根不考虑,直接从他的兄弟辈中选择了载湉,主要有2个理由。第1,载湉的母亲是慈禧太后的妹妹,两人有亲属关系;第2,一旦选择“溥”字辈继承皇位,慈禧就变成了太皇太后,也就无法继续垂帘听政。
为了能够继续掌控朝局,满足她那过于旺盛的权力欲,慈禧坚持选定载湉为接班人。当慈禧做出这样有违祖制的决定后,内阁侍读学士广安和御史潘敦俨立即上述表示反对,吏部主事吴可读甚至以死明志,就连醇亲王奕譞也不太不情愿把宝贝儿子送入深宫。但是,他们的想法不重要,只要慈禧觉得高兴,没有人能和她唱反调。
就这样,4岁的载湉被抱上了龙椅,成为名义上的大清帝国主宰,然而不远处的卷帘后面,坐着实际的掌权者慈禧太后。其实发生这种事情是必然的结果,当咸丰皇帝临终前,将两枚象征皇权的印章分别交给6岁的儿子载淳和两宫太后时,就已经注定清王朝统治阶层会出现“子弱母壮”的畸形现象。
事情的发展没有任何变化,慈禧联合恭亲王奕䜣除掉了8位顾命大臣,又通过政治手段压制慈安太后、架空恭亲王奕䜣,把持朝政长达十余年。当同治皇帝试图夺回属于自己的皇权时,竟然遭遇了慈禧太后的悍然回击,甚至连自己的私生活都不能做主。无奈之下,同治皇帝只好纵情声色,最终在19岁的年纪惨死。
一心和慈禧对抗到底的皇后阿鲁特氏势单力薄,最终只能用自己结束生命。由此可见,连同治皇帝和皇后阿鲁特氏都败在了慈禧太后手里,又有谁敢站出来多说一句呢?因此,即便同治皇帝留下书面遗诏,在慈禧太后眼中一样如同废纸,整个清王朝已经落入她的掌控中,换成谁也改变不了局面。
同治帝驾崩的时候已经亲政,为什么他没有遗诏或指定继承人?
同治皇帝驾崩之前未必没有留下遗诏,不过,他所留下的遗诏能不能发挥作用却并非他所能决定。
1861年咸丰皇帝在热河行宫病逝了之后,同治作为咸丰当时仅有的一个儿子,理所当然继承了皇位。
当时的同治只有5岁之龄,原本应该掌控大清运行的他,反而成为被人支配命运的那一个。
对于当时的同治而言,不外乎就是要么被咸丰留下的顾命八大臣支配,要么被慈安和慈禧支配。
当然,也有一定的概率会被恭亲王奕訢所支配。
最后,同治皇帝的命运则是受到了慈禧的支配。
慈禧是谁?同治皇帝的生母。
慈禧是一个极为贪恋权力的女人,这一点其实咸丰也早就看出来了,他临死之前也想过处理掉她。
只可惜,咸丰最终因为一时之犹豫而放弃了这个念头。
咸丰虽然在临终之前为同治留下了一个后手,可是他却想不到,这个后手在他死后没几个月就被摧毁了。
而摧毁咸丰皇帝这个后手的人并不是别人,就是慈禧。
咸丰皇帝病逝了之后,他所任命的顾命八大臣几乎同时打压慈安和慈禧,以及以奕訢为首的帝胤集团。
顾命八大臣的狂妄,应该说是促成慈禧和奕訢之间的合作的一个必然因素。
倘若顾命八大臣偏向于慈安和慈禧,慈禧就未必还有机会再和奕訢合作。
或者顾命八大臣选择了和奕訢联手,慈禧也只能当一个持有“同道堂”印章的皇太后而已。
可是,顾命八大臣偏偏选择了同时得罪慈禧和奕訢双方。
于是,为了反抗顾命八大臣,也是为了获取更大的权力,慈禧和奕訢达成了合作并且发动了辛酉政变。
辛酉政变发生之时,咸丰皇帝的遗体甚至还没运回京城,可谓是尸骨未寒。
慈禧在辛酉政变之后大致上就已经掌控了大清的掌控权,虽然慈安地位在她之上,但却很少插手朝政。
她作为一个贪恋权力的女人,哪怕同治皇帝是她的亲生儿子,她也不会因此心软而选择归政。
她一开始对于归政于同治之事是一拖再拖,后来同治大婚了之后拖不下去了,她才选择了归政。
然而那也只是形式上的归政而已,实际上大清的权力仍然掌控在慈禧的手上。
对于这一点,同治心里也一清二楚,但也无可奈何。
从亲情的角度来说,慈禧是同治的亲生母亲,他又能拿她怎么样?
从手腕的角度来说,才刚成年的同治根本就不是慈禧的对手,哪怕他想拿她怎么样也没有办法。
对于始终受到慈禧的打压而翻不了身,这也可能是导致同治皇帝年纪轻轻就抑郁而终的原因之一。
而对于同治皇帝的驾崩,《清史稿》只用了十几个字记载。
“上疾大渐,崩于养心殿,年十九。”
对于生前虽然已经亲政,可却始终无法从慈禧手中拿回原本应该属于他的权力的同治,死后还想钦定皇位继承人?
根本就不可能!
这样一个没有多少实权的皇帝,哪怕留下了遗诏,也根本发挥不了任何作用。
倘若同治皇帝生前就已经从慈禧手中夺回了皇权,那么他所留下来的遗诏才能产生作用,或者说才能存在。
否则,哪怕他真留下了遗诏,也未必能够让人看到。
为什么?
原因就在于让同治皇帝指定由谁继承皇位的话,未必会符合慈禧的个人利益。
第一,如果同治在皇室宗亲之中指定了一个人继承皇位,那么这个人的父亲政治地位必然得到提升。
如此一来,这个人的父亲会不会对慈禧构成威胁?
慈禧显然不可能允许这样的情况发生,哪怕是一个未知数,那也要掐灭这个未知数出现的可能性。
第二,如果让同治自行选择皇位继承人的话,他一定会选择一个侄子辈宗室子弟作为继承人。
毕竟同治一声无子,选择一个侄子辈作为嗣子,从而继承自己的香火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可是,如果同治选择了侄子辈当继承人的话,那么将来慈禧的身份就会从皇太后变成太皇太后。
而大清规定皇帝年幼不能亲政之时,应当由皇太后听政。
这也就是说一旦同治选择了侄子辈,那么慈禧这个太皇太后就会失去垂帘听政这一资格。
慈禧会放弃垂帘听政?显然不会。
所以,哪怕同治皇帝临终之前留下了遗诏并且指定了继承人,可只要不符合慈禧的利益,她也会让这份遗诏消失。
倘若同治皇帝临终之前并没有留下这份遗诏的话,那也只能说明一件事,那就是他早就看清了形势。
既然自己做不了主,那又何必多此一举?
同治皇帝驾崩了之后,慈禧召集了一众王公大臣,宣布选择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湉作为咸丰嗣子继承皇位。
慈禧之所以选择载湉作为咸丰嗣子,就是因为让载湉当皇帝完全符合的所有利益。
载湉被慈禧选中,既是他的幸运,也是他的不幸。
总之,不论同治是否留有遗诏,他都决定不了皇位继承人。
同治帝驾崩的时候已经亲政,为什么他没有遗诏或指定继承人?
他那时还是小年轻不成熟,而他的母亲慈禧正是青春鼎盛时期,还是个精明能干的太后老佛爷,哪还有同治什么事儿。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