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结局惨烈,智多星吴用最后后悔帮助宋江了吗?

不后悔才怪,也正因如此最后选择上吊自杀了。

《水浒传》结局惨烈,智多星吴用最后后悔帮助宋江了吗?

读过《水浒传》原著的朋友都知道,吴用是吊死在宋江坟前的。

可见吴用并不是后悔,而是绝望了。

南征结束,梁山人马死伤大半。

回到京城,朝廷对生还的梁山人马都进行了封赏。

先锋使宋江,加授武德大夫,楚州安抚使兼兵马都总管。

副先锋卢俊义,加授武功大夫,庐州安抚使兼兵马副总管。

军师吴用,授武胜军承宣使。

除去原梁山领导班子这三人之外,其他生还人员也都作了妥善安置。

如果就此完结,他们也算是有了一个好的归宿。

但是,把持朝纲的大奸臣高俅,蔡京,杨戬等人不甘心就此罢休。因为梁山人马曾经是他们的死敌。

当年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的生辰纲,就是梁中书送给他老丈人蔡京的生辰寿礼。而宋江又是通风报信使他们得以逃脱的关键人物。蔡京对他们恨之入骨。

高俅曾多次上阵清剿梁山,被宋江带领梁山人马三次打败,直至把高俅活捉上山。

如今高俅蔡京岂能甘心让宋江吴用等人身居高位享清福。他们纠集到一起,设计以朝廷御赐美酒的名义,在酒里下了慢性毒药,先是毒死了卢俊义,后又毒死了宋江。

作为同是梁山原领导班子成员的吴用,见到宋江卢俊义已死,两棵大树已倒,想东山再起已无可能。高俅和蔡京也绝不会放过他。吴用清楚地预感到自己前途未卜,已没有任何挽回的余地。

于是,干脆追随宋江而去,吊死在宋江坟前。

由此可见,吴用并不是后悔,而是绝望了。

《水浒传》结局惨烈,智多星吴用最后后悔帮助宋江了吗?

吴用不后悔才怪了!

且不说吴用自身的才能如何,但他绝对没有济世报国、名垂青史的志向和胸怀,他科举不顺,便想走曲线救国的路子,兵行险着,铤而走险,期盼能搏一场荣华富贵。

在吴用看来,只要梁山跟朝廷打几仗,展现了自身实力之后,以此来跟朝廷进行谈判,然后洗白上岸,岂不美哉?算盘确实打得不错,可惜吴用仍旧低估了赵官家的无耻。

一、征方腊,两败俱伤、驱虎吞狼

大宋朝廷的日子并不好过,外部的游牧民族虎视眈眈,内部有梁山和帮源洞两大势力,让进行焦头烂额。如何除掉这两支农民武装,一支是大宋当朝苦心思虑的事情。

梁山招安之后,这个难题迎刃而解。在朝廷的安排之下,招安投诚的梁山和顽固到底的方腊展开了残酷的搏杀,最终,梁山以损失69条好汉的惨重代价,为朝廷剿灭了这个心腹大患。

方腊麾下,战将众多、实力强劲,很显然,这是朝廷的“驱虎吞狼”之策,但梁山能不打吗?明明知道这是朝廷借机消耗梁山的实力,却又不得不打。你梁山也是草寇出身,当年武力对抗朝廷,让朝廷耗费钱粮、丢尽了脸面,你说洗白就洗白?你说上岸就上岸?

征方腊就是梁山的“投名状”,是消灭梁山的阳谋,堂堂正正,无法拒绝,看着兄弟们一个一个牺牲在征方腊的战场上,梁山好汉们心里能好过吗?

梁山好汉损失过半,而且征方腊之后,兄弟们都有了自己的心思,如燕青一般,直接跑路,如李俊、童威、童猛等,直接出海去了,如林冲、武松、鲁智深等,且残且病,这样的梁山已经没有实力再威胁到朝廷了。

吴用辛辛苦苦谋划、苦心孤诣献计,把梁山经营成了气候,最后却落得这个下场,吴用能不后悔吗?

二、连环杀,斩尽杀绝

尽管梁山好汉在征方腊之后损失过半,但朝廷却依然对他们不放心。以宋江等人的号召力,若是哪天再度谋反,又是一大除患。

更何况,征辽、征方腊之后的梁山,虽然损失大了点,可梁山的兵将却经历了残酷战争的洗礼,整体作战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个时候进行如果与梁山开战,根本打不赢。

所以,朝廷对梁山好汉展开了残酷的“追杀”。宋江、卢俊义都被朝廷暗中下毒,中毒而死,关胜则是酒醉后坠马病亡,非常可疑。

宋江、卢俊义何等英雄,却被朝廷“毫不费力”地干掉了,吴用心里能不害怕吗?他根本没有想到,朝廷居然如此没有道义。

宋江和卢俊义两个高层是第一波被干掉了,第二波用脚指头想一想,肯定是吴用、花荣等梁山的中坚力量了,吴用等根本无路可逃,左思右想之下,干脆在宋江墓前自己了断算了。

我从来没有觉得吴用是那种把兄弟情义看得比什么都重的人,他选择了自杀,更多的是出于对未来的恐惧,对即将到来的死亡的逃避。

甚至,吴用会觉得是自己害死了宋江等好汉,回首前尘往事,吴用心中又痛又悔,只有死可以解决这一切!人只有在极度痛苦、极度后悔的情况下才会选择以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如果吴用没有后悔,他为什么寻死?活得腻了吗?

三,大宋朝廷的黑暗

吴用对于朝廷的黑暗是有深刻的认识的。吴用之所以没有考入编制成为大宋的公务员,他自身的能力有限固然是一个原因,但没有后台、没有关系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只要有后台有背景,哪怕是不学无术、惯会迎逢的破落户高俅,也能成为当朝太尉;而林冲、杨志等武艺超级的武将,却因为没有后台背景,要么当个微末小官、给人卖命,要么为了当个小官、屈身官场。

这样的大宋难道不黑暗吗?

再者,小说中害死宋江、卢俊义等人的是高俅等奸臣,可如果没有徽宗的纵容、默许,高俅敢这么干吗?否则,以高俅那八面玲珑的脑袋瓜子,他会冒着巨大的风险去杀害立下战功的宋江吗?

其实真正要杀害宋江的,正是徽宗。那么徽宗杀害他们的动机又是什么呢?在他看来,一日是贼,终身是贼,就算招安了,骨子里也是无恶不作的强盗、贼寇。

所以说,梁山曾经对抗朝廷这事,根本没法洗白,宋徽宗根本不可能真正对他们放心。甚至,他可以容忍普通的梁山好汉,却无法容忍宋江、卢俊义、吴用等梁山高层。

吴用没有想到,自己的曲线救国之策,现在看来是那么地可笑,朝廷接收了梁山,除去了心腹大患,却把梁山的根基都抽空了,梁山变成了大宋史书上的几笔墨痕而已。

吴用辛辛苦苦的算计,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自以为运筹帷幄、百般算计,却被朝廷轻描淡写地除掉,他能不后悔吗?

结语:更让吴用心寒的是,宋江、卢俊义被害死后,余下的梁山好汉,却没有没有一个人愿意为宋江复仇。梁山兄弟的塑料情谊,展现地淋漓尽致。

别怪梁山兄弟凉薄,实在是宋江、吴用等用的手段太让人寒心了。这些好汉上梁山,有多少是吴用的阴狠算计?上梁山之后,许多事情又何尝公平了?

宋江死后,连祭奠报仇的都没有,其中的原因难道吴用心里没数?

也许,如果没有吴用辅佐梁山的话,梁山未必有那么大的规模,也成就不了那么大的气候,更不会引来朝廷的猜忌与毒杀。

自己苦苦追求了一辈的东西,并为此付出的全部的心力,到头来却是一场空,吴用痛悔之下,只有以死解脱!

《水浒传》结局惨烈,智多星吴用最后后悔帮助宋江了吗?

我觉得他好象有点后悔,吴用这个角色我不太喜欢,总觉得哪里不对似的,反正印象一直就不怎么样,还不如朱武呢!吴用和宋江是有很多相象的地方,比如都读过书,都是知识分子,都有一颗不安分的心,都想轰轰烈烈的大有作为一番。宋江是外热形型的,吴用是内敛型的,宋江适合当领导,大刀阔斧的去干自己想干的事业,吴用适合做策划着,出谋划策,这样组成一个团队,要是做企业一定是佼佼者,果不其然,梁山在两位能人的领导下,不断做出新的,大的业绩,梁山成了那个时代的品牌,而且,吴用这个书生,知识分子,仿佛对社会更加不满,更具有挑战性,比起宋江来,又多了投机性,他反抗社会之心较之于宋江更强烈一些,宋江最开始是个小吏,对待工作也说的上是比较认真的,若不是惹上官司,闹出人命,不至于亡命江湖,不因为误题反诗也不会落脚梁山,但他对大宋是绝对忠诚的,对弟兄也还算讲义气,内心是爱护的。吴用和宋江不一样,这个拿着鹅毛芭蕉扇的人,自比诸葛亮,一出场,就有反心,公然想组织人抢梁中书为岳父生辰所置办的生辰纲,败露后又想方设法拥戴晁盖,取代王伦,但晁盖做寨主后,行事比较低调,不做伤天害理的买卖,容易满足,这使得吴用没有什么用武之地,宋江的到来,让他转手导向宋江,这就是他的投机性,因为他知道宋江更需要他,更能体现他的价值,所以才敢于背叛,勇于背叛,他不象宋江那样,还有一个坚定的信念,还有一些民族气节的,他是一个摇摆不定的人,相比于诸葛亮他可没有太多的雄才大略,几乎就是一些不入流,见不得光的小计策,是挺猥琐的,摆不上台面上的。比如为破连环马,让时迁去盗甲,为收李应,李庄主,绝了他的后路,为了让朱仝上梁山,和宋江设计杀了小衙内,为了赚卢俊义上梁山,不惜提反诗,陷害卢俊义。种种恶行非君子所为,而他总是 乐此不疲,并以取得成效为荣。在招安这条路线上,远没有宋江那么坚定,他是犹豫不决的,审时度势的,看出朝庭招安,没有诚意,暗中派阮氏三雄倒掉御酒,让李逵撕掉诏书,使这次招安流产。此后两赢童贯,三败高俅,向朝庭显示威力,其实应该加深了统治者和水泊梁山的矛盾,也为梁山最终损兵折将埋下伏笔,但最终还是招安了,可吴用并没有感觉有多好,接着就是打大辽国,这个时候吴用在困难面前又开始了摇摆,在辽国的劝说下,真想投辽国算了,宋江一番慷慨陈词,吴用才不敢在提了。面对好汉为国捐躯,宋江每每落泪大哭,军师吴用总是无动于衷,总说他们命数该结,不必悲伤,心肠冷冷的。宋江被害了,吴用的军师生涯也结束了,他并不象宋江那样热衷功名,也并不热心官场,朝庭也不会重用他,他的事业在梁山,是宋江给了他施展才能和报复的机会,也是宋江给了生存的价值,他觉得他和宋江是分不开的,朝庭即然能害宋江,也一定饶不过他这个军师,而且宋江死了,吴用也生无可恋了,追随哥哥全了大义,也死而无憾了,总是摇摆不定的吴用这一次没有随波逐流,选择了追随自己最崇拜的人而去。

《水浒传》结局惨烈,智多星吴用最后后悔帮助宋江了吗?

真不后悔!这梁山一众好汉落的个兔死狗烹的下场!怎会不后悔?其它好汉肯定会后悔,而吴用真还不后悔。分析下来原因有三个:

1吴用的学问韬略背景。

看《水浒全传》第十四回“赤发鬼醉卧灵官殿,晁天王认义东溪村”吴用出场:

生得眉清目秀,面白须长。这人乃是智多星吴用,表字学究,道号加亮先生,祖贯本乡人氏。曾有一首《临江仙》赞吴用的好处:万卷经书曾读过,平生机巧心灵,六韬三略究来精。胸中藏战将,腹内隐雄兵。谋略敢欺诸葛亮,陈平岂敌才能。略施小计鬼神惊。字称吴学究,人号智多星。

才者着多自负、自信!, 水泊梁山招安的失败,在梁山有多次预兆的显示和表现,如鲁智深,武松,李逵…的反对意见,晁盖制定的梁山方略,方腊的阵前劝说,朝廷的奸臣阻碍,好汉们血崩似的伤亡…,证明了招安困难重重,必然是轻者至少伤筋动骨,重者死于非命,而作为智多星的吴用岂有不知,焉有不哓,和宋头领一样,一条招安道走到黑,岂有后悔?

2《水浒》中智多星吴用,科举严重受挫,失去这条道路,才能无以售以帝王家,故在内心深处像宋江想当然一样的寻找一条封妻荫子,名扬天下封建仕途,宋江开导,招安亦是他本人“曲线救国”的途径,在梁山,倾其才华,沉着冷静,且有神机妙算,以做大做强作为未来地位的筹码。例子:智取生辰纲、智取大名府 、策化招安之途径、 巧用双掌连环计、智赚玉麒麟、在二打曾头市中巧用“番犬伏窝”之法……,可谓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他的智慧对梁山有用,而对朝廷是祸害,何用之有?吴用一直在这条无用的招安道路上证明自己!对一个封建才子军师的宿命!没有后悔一说。

3封建道德“忠,义”的体现。如果吴用不接受朝廷的招安,那就是不忠,违反宋江的要求,那就是不义!,眼前这个残局,已是死局,宋江一死,吴用徒唤奈何?上失大哥,下亡兄弟,中有奸臣横道,良机不再!一生应筹帷幄,落个兔死狗烹,这是对他梁山军师,智多星最大的讽刺!无(吴)用…!宋江的死,一个惭愧的败局,让他走上不归路!他明白的只是,才华是干不赢厚黑学的,朝廷不是为好汉设置的,官大一级真会压死人的!奸臣操盘,忠义两全必败无疑!……!

最后,还是大哥宋江互视作知己,重用自己,又是及时雨,让吴用运筹帷幄,出谋划策,一展才能,曲线救国,而宋江为官尽忠,临死尽责,把小鬼带上!吴自叹息,忠义难两全,跟上大哥赴黄泉,也许心安能解决心中的疑惑!至于帮大哥,看走眼了结果,最大程度会认为这是天命吧!后悔二字,我看没有!。

《水浒传》结局惨烈,智多星吴用最后后悔帮助宋江了吗?

《水浒传》结局惨烈,智多星吴用最后后悔帮助宋江了吗?我觉得,不是吴用这个梁山暴力犯罪集团的头号狗头军师,最后后悔帮助了宋江,而是吴用这个狗头军师,后悔不应该为了他梦想中的功名利禄,梦寐以求的出人头地,而出头挑唆晁盖和阮氏三兄弟等人,组成一个犯罪团伙,前去黄泥岗抢劫生辰纲,从此走上了反政府反社会的不归之路。

在他吴学究(吴用字学究)没有起意生辰纲之前,阮氏三兄弟也好,晁盖也好,他们都是在各自居住的村寨里,过着大体上安分守己的平静生活。但是随着渴望出人头地的吴学究与绰号赤发鬼刘唐的挑起打生辰纲主意的事端,阮氏三兄弟也好,晁盖也好,不务正业的白日鼠白胜也好,他们都在吴学究和刘唐的极力窜掇之下,走上了反政府反社会的不归之路。虽说是北宋政府也不是什么好鸟,但是梁山暴力犯罪集团,它们也不是什么好东西。而无辜无助的老百姓,只能是北宋政府与梁山暴力犯罪集团之间斗争的牺牲品。在梁山暴力犯罪集团不断的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梁山暴力犯罪集团对无辜无助的平民百姓,犯下了滔天的罪行。而作为梁山暴力犯罪集团的首要人物的吴学究,作为梁山暴力犯罪集团实施暴力犯罪的组织者和策划者,手上更上沾满了无数的无辜者的淋淋鲜血。可以说,吴学究对于梁山暴力犯罪集团的崛起,真的是“功莫大焉。”

虽然到后来,按照宋江和吴学究的精心策划,梁山暴力犯罪集团看似如愿以偿的洗白了身份,成功的进入了北宋政府的体制之内。然而令梁山暴力犯罪集团倍感心寒的是,北宋政府并没有真正的接纳它们这伙罪行累累的贼寇。在经历了残酷的镇压方腊起义的血腥征战后,“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伎俩,再一次被北宋政府复制到梁山暴力犯罪集团的残存首要分子的身上。宋江死后,自知末日将临的吴学究,肯定是怀着对自己过去对功名利禄的不择手段的痛悔,以及对未来的无限恐惧的心情,与花荣一道,在宋江这个曾经的梁山暴力犯罪集团头号人物的墓前自尽,走完了它罪恶的一生。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图片创作者及始发媒体。)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