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宰相是三品官,那一品、二品是什么官?
是帝,王。
唐代的宰相是三品官,那一品、二品是什么官?
我们很多人看过《宰相狄仁杰》,狄仁杰虽是宰相,但也只是正三品。
印象中宰相可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如果宰相只有三品,那一、二品得是多大的官?
这里我必须说下唐朝的官制。唐朝官阶分为九品,分职官、勋官和爵官。简单的说法就是,职官才是实际的官职,手中拥有行政权力,比如尚书令、尚书、中书令、侍中等;勋官是用来表彰有功人士的后人,如上柱国、柱国、开府仪同三司等;爵官是按地位封的,如亲王、郡王、国公、县公等。
唐代的官、阶、爵、勋等官职非常复杂,清代比较简单,官职主要九品十八级,而唐从四品之下又有上下之分,一共三十级。这里只说一二品的官职,四品以下的就不多说了。
正一品大官分三师与三公,即太师、太傅、太保和太尉、司空、司徒。而从一品指太子的三师,这一品级以上的官位只是一种高虚衔,没有实际权力,也并不常设。一品的官职是合适的时机给合适的人,而且被授人员一旦死亡就不再补充,所以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只是让人倍感尊荣罢了,与之对应的是爵官的亲王或郡王。
正二品的官位在武则天之前,只有尚书令。但李世民在做皇帝之前就曾当过尚书令,所以这个位子没有不识相的敢坐。因此唐代的尚书令一直都是摆设。记得好像只有郭子仪曾被授予这个官职,但他还不敢接受,所以这个官职也是有名无实。也因为这样,尚书令的佐官左右仆射就变成尚书省的最高长官,官职从二品。尚书省是唐代最高行政机关,类似现在的国务院。
为了让大家更直观了解,我排列官职简表,可做参考:职官
正一品
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辅佐天子,非常高的虚衔,没有实际执掌,不常设。
从一品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骠大将军:辅导太子,虚衔。
正二品
尚书省,尚书令:总理国家政务(设一人)
从二品
尚书省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保、太子少傅、京兆河南太原府尹、大都督、大都护。
正三品
侍中、中书令,六部尚书、太子宾客、太常卿、太子詹事、中都督、上都护。
从三品
御史大夫、秘书监、左右散常事、国子祭酒、殿中监、少府监、将作大匠、诸卫羽林千牛将军、下都督、上州刺史、大都督府长史、大都护府副都护。
爵官
正一品:亲王
从一品:国公、郡王
正二品:开国郡公
从二品:开国县公
从三品:开国候
勋官
(无一品)
正二品:上柱国
从二品:柱国
正三品:上护军
从三品:护军
(图片太难找了,还是大家多多见谅)
唐朝的官员等级有三十多级,分爵、职、勋等太过复杂。因问题只问一、二品官职,所以我只写到从三品,爵官也有女性的官职,但也是虚衔,昭仪、昭容等很多,我就不一一列举出来。只希望我的回答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唐代的宰相是三品官,那一品、二品是什么官?
其实我们要知道宰相从始至终都不是什么正式的官职名,它只是民间对于辅佐君主并掌握最高权力的官员的统称。据史书载在商代伊尹为相,周代周公为太宰,而这两人都是商周时期最著名的执政大臣,所以在春秋之后,史书就习惯的称呼那些掌握着朝廷最高权力的官员为“宰相”。
在唐朝并无正式的宰相或丞相等官职名。当时民间却习惯的称呼在唐朝担任某些官职的官员为宰相。比如中书省中书令、门下省门下侍中和尚书省尚书仆射等三省长官都可称宰相,当然这里稍微提下在唐高宗之后,尚书省的尚书仆射只有加同中书门下三品或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才能被称为宰相,因为其实在唐朝原尚书省最高长官应该是尚书令,只是隋朝时期因尚书令权力过大,所以逐渐成为虚衔。
及有权参加政事堂的官员,在唐朝加授参议政事、参知政事、同知政事、同平章政事等政事官衔的也可称宰相。所以唐代的宰相其实不是指一个人或一个官职,而是指的一群人或一堆官职。那么这样看来唐代的宰相也不都是三品官,其中代宗时期中书省中书令就是二品官。
当然在唐朝一般情况能被称为宰相的官职太多都为三品,甚至是更低。但需注意唐朝的官职在德宗大庆二年曾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当时三省中的最高长官都变成了正二品,包括侍中和中书令。不过在此之前,唐朝大部分能被称为宰相的的确都是三品。
那么一品和二品又都是些什么大官呢?不过这里我们要知道唐朝的官阶相对于清朝的官阶可是值钱的多,在清朝甚至连一府的知府都是四品官,而且乾隆时期还创造了一个超品的官阶,专门用于那些王公贵族。所以千万不要拿清朝官阶来跟唐朝比。那么唐朝的一品和二品到底都是些什么官呢?首先唐朝的品级分为职官品级、散官品级、爵位品级和勋位品级,同时唐朝的一品和二品又有正和从之分。所以我们分开来说,务求清晰明了。
职官品级正一品
- 太师。在周代掌全国政务的就是太师,又名太宰,它原是六卿之首,权力极大,商周之前天子如果年幼甚至能替天子掌全国政务。但是到了秦汉之后,就逐渐变成了虚职,一般情况下是用来加授那些劳苦功高或已无可封的功臣们,以此来昭示皇恩浩荡。而到了唐朝亦是如此,太师虽为三师之首,但却并无任何实职,只是用来象征身份的高贵。
- 太傅。始于周代,是辅佐国王治理天下和教导国王读书的重臣,并负责礼法的制定和颁布,为三公之一。但是到唐朝太傅为三师,在唐朝,它同太师一样也是虚职,一般情况只是用来加授那些老臣的,或者是死后追赠所用。
- 太保。同样始于周代,其职责就是监护和辅佐国王。同其他两位三师一样,它也是虚职,不过它比太师和太傅的地位要低。其作用也是用来册封那些封无可封的功臣,亦或者追赠所用。
- 太尉。为唐朝三公之一,本为秦汉时掌军事的最高官员,后逐渐成为虚职。在唐朝成了亲王、三省长官等官员的加官或赠官,象征地位的尊贵。
- 司徒。为唐朝三公之一,本为秦汉时掌民政的最高官员。后与太尉一样成为虚职,用于加衔或追赠所用。
- 司空。为唐朝三公之一,本为秦汉时掌监察的最高官员。后与其他三公一样成为虚职,也用于加衔或追赠所用。
- 天策上将。它是唐朝独创的官职,自唐一朝只有一个人有过这个官职,那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当时李渊在建立唐朝后,为了给劳苦功高的李世民一个合理的位置,所以就创造了这么一个独特的官职。在当时天策上将地位仅次于李渊和李建成,它辖下的天策府是武官官府之首,位在十四卫府之上。
- 太子太师。为唐朝东宫三师之一,是教导太子并辅佐太子的官员,它没有定员,也不是实职。在唐朝一般情况下它如同三师一样,是加衔,或用于追赠所用,比如李世民时期的长孙无忌就在尚书右仆射的实职中加授了太子太师一虚职。
- 太子太傅。为唐朝东宫三师之一,也是辅佐与教导太子的官员。同太子太师一样,实际上没有什么实际权力,只是地位高贵,一般也是用于加衔或追赠所用。
- 太子太保。为唐朝东宫三师之一,同其他二位一样也是用于教习太子的官员。也是需虚职,用于加授或追赠。
- 尚书令。它本为尚书省的最高长官,尚书省乃是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掌六部和政令的实行,尚书令则是总管全国的所有政务。在唐朝这一官职仅有李世民和李适担任过,其余皆无人担任。
- 大行台尚书令。这个官职曾经短暂的出现过,在李渊时期,唐朝设立陕东道大行台尚书省,总管内军人,总领陕东道的所有军政事务。后在李世民时期并废除此管,不再设。
- 中书令。它是中书省的最高长官,中书省掌管机要,发布皇帝诏书和中央政令的最高机构。在唐德宗之前为正三品,之后升为二品。
- 侍中。它是门下省的最高长官,门下省有共议国政的权力,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同时拥有退回皇帝失宜的诏令的权力。与中书令一样本为正三品,后在德宗之前升为正二品。
- 尚书左右仆射。原是尚书省尚书令的副职,后尚书令成为虚职,尚书左右仆射就成为了尚书省实际上的最高长官。但是由于它实际上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最高长官,所以它的的品级却是比不上侍中等其余二省的长官。同时在唐朝只有加同中书门下三品或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尚书仆射才能被称为宰相。
- 太子少师。为唐朝东宫三少之一,它的职责就是教授太子知识。当然与东宫三师一样,它也是虚职,也是用于加授或追赠所用。
- 太子少傅。为唐朝东宫三少之一,它的职责就是监督太子的行为,及教导太子礼仪。少傅也为虚职,一般用于加授或追赠所用。
- 太子少保。为唐朝东宫三少之一,它的职责就是保护太子的安全。少保也为虚职,也是用于加授或追赠。
- 十六卫上将军。十六卫是唐朝掌管京城宿卫的机构,十六卫遥领全天下的657个折冲府,并居中守卫京师的安全。而十六卫的最高领导就是上将军,在大将军之上,负责十六卫的所有军务。
- 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当年唐朝在京兆府、河南府和太原府都设立了府牧一职,府牧负责掌这三府的政务,而且这三个府牧都有唐朝的亲王所领,不授予外姓。至于为什么这三府那么重要呢?很简单,京兆府是唐朝首都所在,太原府是李氏龙兴之地,而河南则是中原之地。
- 大都督。唐朝在各州设立大、中、小都督府,并设立大都督一职,而大都督就是这些都督府的最高长官,负责该州的军务。不过到了唐中期随着节度使等开始掌控各州的军政事务,大都督遂名存实亡。
- 大都护。唐朝时期在西域、朝鲜等地设立都护府,并根据大小分为大、中小,由于大都护府的最高长官权力实在过大。所以在唐永徽年间,大都护则有亲王遥领,而由副大都护来主掌当地的事务。
从一品
- 开府仪同三司。它是唐朝文散官中地位最高的,简单的说就是如果唐朝的官员有了这个称号,他就可以自由的在任何地方设置办公场所,并且得到的待遇与三公的待遇一样。可以说这就是身份和地位象征。
- 骠骑大将军。它是唐朝武散官地位最高的官职,为武官最高阶。当然这也许虚衔,只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无实权。
- 特进。简单的说在唐朝如果被赐特进后,他的地位就仅在三公之下,可以说地位超然。
- 辅国大将军。在唐朝它是武官的第二个等级,地位仅次于骠骑大将军。
- 光禄大夫。在唐朝它有两个等级,加金章紫绶者为金紫光禄大夫、加银章青绶者为银青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要高于银青光禄大夫,但不管如何他们都是作为加官和褒赠所用。
- 镇军大将军。是仅次于骠骑大将军和辅国大将军的武散官。
正一品
- 亲王。唐朝李氏宗族所能获得的最高爵位。为唐朝爵位第一等。
从一品
- 嗣王。唐朝王爵的第二等爵位,类似于明朝的反王世子,就是准备继承亲王爵位的那个人所能得到的爵位。
- 郡王。唐朝王爵的第三等,有别于亲王和嗣王只能由李氏宗族的人所得,郡王可以友异姓的人获得,比如郭子仪的汾阳王。当然在唐朝就是一字为亲王,二字为郡王。
- 国公。唐朝公爵的第一等,在郡王之下,唐朝的国公有别于北周之前的国公,北周的国公是有封地的,而唐朝的国公是没有封地。
- 开国郡公。为唐朝公爵的第二等,在国公之下。唐需注意唐朝的国公虽带开国二字,但实际并不开国,只是荣誉称号。
- 开国县公。为唐朝公爵的第三等,在郡公之下。同时跟郡公一样,没有封地,只有爵位,且不世袭。
正二品
- 上柱国。这是对作战有功的人的特别表彰,类似于现在军队的一等功,同时立功特别多的人还可以有特等战斗英雄的称号。实际上在唐朝也一样,唐朝的勋位等级一共有十二等,其中最高一等就是上柱国。在当时这个勋位跟职事官的品级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唐朝不管你是什么品级的,只要你获得上柱国这个勋位的,你就能享受到正二品的待遇。
- 柱国。同上柱国一样,它是唐朝勋位等级的第二等。也跟上柱国一样,它一旦获得不管你之前的品级是多少,哪怕你是小兵你也能获得从二品的待遇。
唐代的宰相是三品官,那一品、二品是什么官?
唐朝没有宰相的官职,只有品秩,唐朝是继承三省六部制,唐太宗李世民开始授予了很多三省六部的长官为宰相,所以唐朝的宰相很多,名为群体宰相,三省六部长官在品级里只到正三品,这就意味着在唐朝正三品就能担任宰相了,并不是宰相只有三品,以《新唐书·宰相表》作参考。
唐朝中期,与郭子仪齐名的宰相裴度,死前只坐到了正三品的中书令,但死后直接赠一品太傅。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其中门下省长官为侍中,中书省长官为中书令,吏、户、礼、刑、工、兵六部尚书,都为正三品官职,如果有国家大事,群相们在一起会商,这些都是实权宰相,所以造成了后人认为唐朝宰相只有三品的假象,但是三省六部有个中枢为尚书省,以前秦王李世民担任尚书令,后来此职位就一直空缺,由尚书令的副手左右仆射主持事务,所以左右仆射也是宰相,为从二品,更以左仆射为朝廷首相。
绘像凌烟阁的工部尚书屈突通,也是实权宰相,但只是个正三品,死后才赐二品左仆射。
正三品以上的官职大多为荣誉职衔,比如二品的太子三少(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还有文官系的光禄大夫,武官系的镇国大将军和辅国大将军,这些都是正三品的重臣加衔后提升品级的,或者给皇室加的荣誉衔。比如咱们津津乐道的薛仁贵到死也只是个三品卫大将军,而绘像凌烟阁排名第十的段志玄,生前坐到了从二品镇军大将军,死后赠了正二品的辅国大将军。
房玄龄,唐太宗时期宰相,官场升迁之路可堪为楷模,李世民即位时任正三品中书令,后升从二品左仆射,累功至从一品开府仪同三司,死后赐正一品太尉,绘像凌烟阁。
一品官职与二品一样,大多荣誉职,比如从一品的太子三师(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唐朝也有延续幕府制,所以王公贵胄得到皇帝重赐后可以开府建衙,官职为开府仪同三司,意思是这个府的级别和三公三师一样,三公是司徒、司马、司空,三师是太师、太傅、太保,唐朝是正一品,三公三师是最尊贵的荣誉官职,有的活着就能获得,比如长孙无忌辅佐唐高宗拜为太尉,郭子仪因力挽狂澜也活着封为太尉,大唐军神李靖是死后封为司徒。
唐代的宰相是三品官,那一品、二品是什么官?
唐朝的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和六部皆为官署合称。三省即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中书、门下本来是皇宫里的职务,隋朝的时候,中书、门下开始由宫职转为与尚书同样的行政职务,成为了朝官。到了唐代,三省开始形成鼎立之势,中书省负责发出命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命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即驳正臣下奏章违误,封还皇帝失宜诏令,国家大事就是通过三省的处理流程而落实到各部或各地的。
唐代三省的长官分别是尚书令、中书令、侍中,因为唐太宗李世民做过尚书令,后不设尚书令,改为左、右仆射。三省长官虽然只是正三品级别,但他们都是要进入政事堂,商议国政的核心成员,可以说,是三省长官在共同执行宰相职权,故他们也是唐代政府中实权最大的宰相,显赫一时。
到了唐高宗、唐玄宗前后时期,三省长官的宰相地位逐渐被平章事所取代,三省并重格局被打破,后来,有时是中书为重,有时门下为重。
如果说三省是发布命令的机构,那么六部就是具体负责落实的中央行政机构,六部是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的总称。六部设置始于隋朝,初时称为吏、礼、都官、度支、工等,后改都官为刑部,度支为民部。唐高宗继位后,将民部改为户部,此后,六部即为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隋朝的时候,六部为尚书省的组成部分,掌管全国行政事务。中唐到五代时期,六部权力不断削弱,形同虚设。
到了北宋,更是军政归枢密院,财政归三司,六部基本不管事,六部长官除皇帝另安排具体事务外,其他的都只是寄禄官,表示级别和待遇的高低而已,这种情况直到宋神宗改制后才有所改变,但权重也较轻。朱元璋在洪武十三年,撤销宰相一职、废除中书省后,全国的政事权才又还归于六部。
当然,唐朝三省长官虽然权力很大,但在品秩上只有正三品。唐朝行政官员按品秩从一到九,分为九品,每一品又分正、从、上、下等三十个级别。唐朝做到宰相的,也就是三品,最高也就二品。
而大多数一二品官员的品秩,主要是授予宗室和德高望重大臣的荣誉头衔。如授正一品的包括: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亲王、公主等;从一品包括: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开府仪同三司、骠骑大将军等;正二品包括:尚书令、大行台尚书令、特进、辅国大将军等;从二品包括: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光禄大夫、镇军大将军等。
唐朝的一品头衔,从来没授予过政府实职官员,即便是宰相做到尚书令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一般都是正三品,最多正二品,没有一品宰相。
唐代的宰相是三品官,那一品、二品是什么官?
在大家的印象中宰相乃是古代的最高行政长官,“出将入相”被古代臣子看作无上荣宠。虽然无法坐拥江山,但却能统筹官员,位高权重。正因为宰相如此重要,历代皇帝多对宰相都十分忌惮,诛杀宰相的事更是时有发生。不过令人诧异的是,宰相地位如此之高,在唐朝却仅是三品,那在宰相之上的一二品官员又是何等人物呢?
简单介绍一下,唐朝的正一品官员有太尉、三师、司空与司徒。太尉在秦朝时乃是军事一把手,但到了西汉时期太尉一官就与军事逐渐分离,位同虚设。到了汉武帝时,就任此官的已是贵戚,而武将则已失去资格,后来太尉实权的有无更是飘忽不定。到唐代后,太尉彻底失去实权,只作加官之用,与此相同的还有司空司徒两官,同样只保留名号,失去实际用途。
所谓的三师,乃是太保,太师与太傅。太师是三公中地位最为显赫的,在周朝设立,主要的任务就是辅佐国君。在《封神演义》中就有一位闻仲太师,乃是托孤重臣,手中的雌雄双鞭甚至可管教帝王。连无法无天的纣王都不敢轻视于他,可见太师地位之高。但在晋朝时为了避司马师的讳,就将太师称为太宰,晋之后恢复原称。同样到了此时也没有实权了,若是有臣子立下大功,多赐他太师之名,以示恩宠,这与他的原来职位并不冲突。
正一品除三公和三师外,还有爵,多授予公主以及亲王。作为皇室中人,虽然不一定参与政事,但是地位确实要与庶民有所区别,可以说,这种地位是生来就有的。
而从一品的官有太子三师,开府仪同三司以及骠骑大将军。一般担任太子三师的多是德高望重之人,同时因为教导的对象乃是未来的九五之尊,太子三师的地位也就被提高以彰显尊崇。开府仪同三司和骠骑大将军都是文武散官的最高官职,所谓的散官,也是有名无实而已,只是听起来显赫。
从一品的爵一般是国公,嗣王与郡王。他们与皇帝同宗,但是关系相比亲王来说比较远,因而被授予从一品。
唐朝的正二品官员除了尚书令,文武散官与开国郡公外,还多了一个勋,也就是上柱国。在木兰辞中有“策勋十二转”一说,在唐朝也有这一说,勋级共有十二等,而其中的最厉害的便是“上柱国”。这些人都是作战有功的人,即使是出身平民也可以凭战功获取,可见唐朝对于武力还是相对崇尚的。
唐朝从二品的职官除了那些常见的太子少师,以及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等外,还有大都督和大都护两职位。说起大都督,最为出名的乃是三国时的周瑜,能统帅诸军,发号施令,可谓是权势滔天。但在北周时,这个职位就已经被改名,可以说已经消失了。唐朝重新被设立想要效仿前朝,但是好景不长,唐中期后新兴的节度使一官取代都督,成为地方上权势最大的人物,都督也就名存实亡了。
综上所述,宰相虽然位居三品,但权力却更大。比起没有实权的一二品,宰相一官来得更为实际。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