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礼上有人用红孝缠腰,什么关系的人才这样带孝?

我们汉族是孙子辈带红孝,从孙辈带兰孝,这是目前能看到的最长辈份。

葬礼上有人用红孝缠腰,什么关系的人才这样带孝?

不同地区的丧葬习俗不一样。

在河北地区,死者的重孙是黄孝,玄孙是红孝。不同辈分的人和亲戚远近,孝的长短是不一样的。

另外,高寿的人,90岁以上,去世后是不放悲乐的,放喜乐,也就是要办喜丧。

葬礼上有人用红孝缠腰,什么关系的人才这样带孝?

一般而言,葬礼上见白不见红,以示哀悼、肃穆。但是,也有例外。

一是重孙子重孙女,孝帽丶孝带上要系红条布,以示亡者高寿,四世同堂,年到寿到,寿终正寝。

再是没过门的媳妇要披红。定亲了,没有举行结婚仪式,刚好婆家有亡人,出于对新人的尊重,都给她们穿的白孝衣外面再披上一匹红绸布。

同样,未过门的女婿,刚好准岳父家有长辈去世,也是穿红披红。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们这里是这样,不知别处是什么样子。

葬礼上有人用红孝缠腰,什么关系的人才这样带孝?

别处风俗我不知道,我来讲一下天津地区的风俗是这样的。

亡者的儿女辈

穿本白色孝服。一般来说,儿子穿长衫,白裤,头戴孝帽,腰扎白布,俗称“搭帛”。布宽五到七寸,长大概七尺。女儿,偏襟半大上衣,白裤,头戴孝箍,一般宽五寸长七尺或者八尺,腰间也系“搭帛”,“搭帛”上挂一条麻,麻长度拖地,谓之“披麻戴孝”。女“搭帛”与男同等尺寸。儿媳妇儿孝服同女儿,姑爷的孝服是漂白色的,款式同儿子。假如死者为女性,孝服上衣前片缝制一个从上到下的褶子,如果死者为男性,就在后片上缝制一道从上到下的褶子,这叫“背爹抱娘”。外人从孝子衣服上就能看出丧家死者性别。

亡者本家侄男女辈

穿本白色孝服,一般是一个长衫,男孝帽子女孝箍,只不过箍比子女的短,同样侄女婿也是漂白色孝服。只不过上衣不再有褶。孝箍与女儿辈的都是系一长一短,意思是“跪着”表示比死者辈分小。

死者平辈

一般是把白布斜着搭在身上,男的戴个孝帽,女的戴箍,只不过箍系的两头齐着,表示为与死者平起平坐的辈分。

孙子,侄孙、外孙子女

孝服款式同本家子女式样,只不过孝帽上挂绒球,孙子(女)红球一个,外孙子女蓝色绒球一个,重孙子也叫“四辈”,挂四个。以此类推,每增加一辈,多一个绒球。女子未婚者,孝箍为捏褶一个圈,像个花帽一般戴头上,上面按辈分挂不同数量颜色的绒球。另外,凡是已经订婚的未婚男女,到对方家参加葬礼,男士在腰上扎红布搭帛,女士在头上用红白两色布编制孝箍,关于所有直系亲属鞋子,要裱白布,家里尚有父或者母亲的,要在鞋子后跟缝或者粘一条红布,父母都不在的不再裱红布条。

外亲和忙活人

同子侄辈,不再赘述。

以上是天津地区的丧葬礼仪,凡是挂红色孝的,都是已经订婚而未结婚的未婚妻或者夫,也有没订婚处在男女朋友期间来参加葬礼的,所以为了给人家免带(晦气或者辟邪)都要红布缠腰或者缠头。

葬礼上有人用红孝缠腰,什么关系的人才这样带孝?

在皖北,葬礼上有时会有人披着红被面。用红孝缠腰的,没有见过。

通常情况下,丧礼上孝子贤孙们多是着白戴黑,白的是孝服孝帽子;黑的是黑纱,现在也就是戴在胳膊上的黑袖章。就连响班子的唢呐、芦笙上面,系着的也是白布。

但是在皖北一些地方的丧礼上,却能够见到有人斜肩披着或在胸前十字交叉戴着红被单、红绸子。在一片白色中,煞是夺目,引得一众人切切私语:这就是那个谁谁的什么什么人吧?怪俊来,长得不丑,个也挺高的。

(请注意,图中右边那个胸前十字交叉戴着红被单的)

无论是披着还是戴着红被单、红绸子的都是年轻人,没有见过岁数大的人。

这里面有什么讲究吗?有,当然有。

原来,有这样的风俗。家中有老人去世,碰巧家中的小儿子、小女儿,或者亲孙子、亲孙女,年内要办事。未过门准儿媳妇、准孙媳妇,准女婿、准孙女婿,肯定是要来吊孝的呀。可是因为还没有过门、或没结婚,也就是说还不是自家人,在戴孝的时候就不能跟自家人一样的待;可是,也毕竟有了婚约,也不能拿他(她)像来的客人一样的待,咋办呢?

就是这样,在戴的孝的外面,或斜肩披着或胸前十字交叉戴着一床红被单、一匹红绸子。

想一想,估计其他地方用红孝缠腰,也应该是一样的道理吧!

至于说,孝帽子上缀块红布,那就不是本文需要回答涉及的内容了,在此不予以论及。

(来源于网络,联系即删)

葬礼上有人用红孝缠腰,什么关系的人才这样带孝?

各地有各地的风俗习惯,在湖南农村,如果老人逝世后,葬礼上只有长子才可以披麻戴孝,持灵位。

其他人都是用白布做孝布戴在头上,腰缠用稻草拧成的绳子,拧绳子时是拧反的不是顺的,手里拿一根竹棍跟着法师走,戴孝的人都是亡者的至亲或有血源关系的人。

有红孝的人一般是跟亡者有血缘关系还没结婚的人,就多一块红色孝布系在手上,其他人一看就明白这是他家直属亲戚还没结婚,也是图个吉利,愿亡者保佑子孙后代繁荣昌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