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七夕情人节,西方情人节。传统文化。你更喜欢哪一个情人节?

都不喜欢,没有情人看人家过节。有情人天天都是情人节!

中国七夕情人节,西方情人节。传统文化。你更喜欢哪一个情人节?

七巧结缘天地中,情分冷暖问西东。

精华糟粕是非辨,一任群星浩宇穹。

———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中国人自己的情人节。

七夕情人节也叫七巧节、乞巧节、女儿节、七娘会等,每年农历的七月七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开始只是人们乞求星宿,赐福赐婚的一种美好愿望,后来融入了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姑娘们乞求能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能够获得一份甜蜜幸福的爱情💏

历经时代演变,七夕节的文化内涵被不断完善,直到今天,七夕节已经成了中华民族的情人节。

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陕西省西和县申报的“乞巧节”被增补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名录。西和乞巧节从每年农历七月初一前夜开始至七月初七深夜结束,时间长达七天八夜,有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和送巧七个固有程式。唱巧时,姑娘们还要根据不同的仪式所唱的歌曲,作出各种程式化的形体动作。其动作有四种,为牵手摆臂式、往来穿插式、原地跳跃式和扭摆行进式。

2014年,“郧西七夕”成功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名录。

西方文化背景的情人节。

西方情人节,又称圣瓦伦丁节或圣华伦泰节,日期在每年公历的2月14日,是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基督教。其文化内涵同样是寄托于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如今已经成为全世界著名的浪漫节日,但是不同国家的人们表达爱意的方式却各不相同。

西方情人节同样是一个关于爱、浪漫以及花、巧克力、贺卡的节日,男女在这一天互送礼物用以表达爱意或友好。情人节的晚餐约会通常代表了情侣关系的发展关键。

东西方文化的渗透、交融和发展

不论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传统节日,还是西方的泊來节日,七夕情人节和西方情人节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都是人们对美好爱情生活的向往,都是各自文明成果的结晶。

就如同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一样,我们引进的不仅是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优秀的管理成果。或者说这也就是我们改革开放的一部分。思想观念不同,文化背景差异,西方文明必然会对我们的固有文化形成一定冲击。

有人说西方情人节的到来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侵略,是不良商家的恶习炒作。其实没有那么严重,不要忘了,中华文明是人类社会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形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革开放的道路上我们一直在尝试。至于说是不亮商家的炒作就更不用担心了,只要是在国家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炒作不正是经济发展动力吗?

如果非要说出更喜欢哪个情人节多一些,笔者自然是倾向于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节日,七夕情人节是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文明的璀璨结晶。同时我们大可不必过份担心西方文化的渗透,只要我们自己足够努力,只要我们自己足够智慧,只要我们自己足够强大。未来之世界或许只知中华文化!👍👍

中国七夕情人节,西方情人节。传统文化。你更喜欢哪一个情人节?

《浪漫乞巧节》[呲牙][玫瑰][玫瑰][玫瑰][玫瑰]

唐代: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儿时,每到七夕夏夜,天气炎热难当,没有现代所具有的电风扇和空调,就随父母登梯子到屋顶上去乘凉,仰望那耿耿星河,总有无限的遐想。

那时母亲摇着大芭蕉扇,娓娓讲着牛郎织女的故事,我最早也就认识了银河两岸这两颗最亮的星星。

一个是牛郎🐮,他前后有两颗小星星,那就是他在挑着小箩筐,筐里是他和织女的一双小儿女!对岸织女默默地守望着——望眼欲穿,在迎接亲人们的到来。

后来我很喜欢秦观的这句诗: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我也很喜欢那头会说话的老牛!

据说银河很宽上面没有桥梁,每年七夕的日子,喜鹊都要为两个久别重逢的情人去搭桥。我总为那条王母娘娘用玉簪划出的天河惆怅。

后来读了郭沫若的诗《天上的街市》,心情才开朗了许多。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父亲说牛郎和织女星其实很遥远,有16光年,但我很愿意说他们只隔了一条浅浅的小河!

七夕牛郎织女天河共度良宵,是中国🇨🇳传统的情人节,也叫乞巧节,有穿针乞巧、喜蛛应巧、投针验巧、种生求子的习俗。

杜牧的《秋夕》用高冷的色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凄美的画面:银烛、流萤、夜色,忽明忽暗,宫女们在摇曳的烛光里顾盼生姿,她们虽然也享受些荣华富贵,但内心很空虚,更羡民间夫妻恩爱又平凡的生活,她们就像一把扇子,到了秋天就要被捐弃了,红颜易老,芳华不在,多么可悲!小扇就是团扇,多为女人用的,折扇可以潇洒自由地打开,多为男人所用。

我很守旧,对外国的情人节知之甚少,只知道男女间互送巧克力和蓝色妖姬。

而中国的情人节是那样浪漫纯情,蕴含着美好的回忆和憧憬!

等到七夕那一天夜晚,大家就在葡萄架下,静静地谛听牛郎和织女的悄悄话……[呲牙][祈祷][祈祷][祈祷]

中国七夕情人节,西方情人节。传统文化。你更喜欢哪一个情人节?

2月14日,商业炒作下的饕餮盛宴

提到“情人节”,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是2月14日,当然大家也都知道那不是中国人自己的节日,但是没有关系,商家有了最好的营销话题,所以乐此不彼的宣传和炒作,小男生因此有了献殷勤和表白的机会,女生更是多了一个理顺应当收礼物的理由,很好!各得其所,皆大欢喜。

七夕,不免有点东施效颦的尴尬

“七夕”:月逢七、日逢七。两个时间周期在数字“七”上重叠的日子。为什么是“七”而不是“六”或“八”或其他数字,它的起源有很多说法,主流的是两种:

1、生殖崇拜的产物:《黄帝内径》开篇就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天癸至......也就是说:七七是人类最为重要的生命周期,因此,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

2、星象崇拜的产物:古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当两个“七曜”同时出现的时候就是一个极度圆满的状态,因此,《尚书考灵曜》中有“七曜俱在牵牛初度”的说法。

七夕节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在古代,七夕节是女生的专属节日,大家可以通俗理解为“中国人自己的三八妇女节”。这跟情人节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成为“情人节”也是近代商业炒作的结果,但是它的号召力也好、民众接受度也好、实际的营销效果也好、都远不及2月14日那个洋玩意。究其原因,首先,牛郎织女365天受上天赏赐见一次,如果成为这样一对情侣,在当今社会,估计两个人早都双双出轨了,所以此节日并不祥瑞。其次,2月14日是国际性的,“七夕”充其量也就东亚地区还有所了解,缺乏全球视角的号召力。所以,用这个日子来效仿西方情人节,不免东施效颦。

“三月三”被遗忘的中国情人节

农历三月初三,草长莺飞,柳绿花繁。溱水与洧水交汇的河边,一犁杏雨幽幽,三径桑云淡淡,万物萌动,春情勃发。这时一对少年男女踏着柔软的青草,各自手拿一棵兰花,心领神会地踱到河边,走到一起。女孩仰着头调皮地问男孩:你怎么不到那边会场上呢?男孩说去过了。女孩就说:再去一次嘛!如果先到溱水,然后再到洧水,那个场面又大又好玩呢!男孩同意了,还赠给她一束芍药花。然后拉起女孩的手,两人肩并肩说笑着向远处的花林深处走去……

这一幕发生在大约2500多年前中国周朝的郑国,《诗经·郑风·溱洧》篇中:“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三月三”这个春情盎然的时日,踏青幽会,互订终身。健康、大胆、奔放、自然的爱情由“三月三”的溱河与洧河边,从2500年前荡漾开来,弥撒整个中华的文明史。这就是“三月三”中国情人节的生活情态。

中国情人节文化的变迁其实也是以商业为武器,外来文化对于中华文化的冲击,其他领域的案例也层出不穷,是祸是福有能等后人评判了。

中国七夕情人节,西方情人节。传统文化。你更喜欢哪一个情人节?

那一个情人节我都不喜欢,真正有情人天天是节,敷衍的情,那个节日都是无趣无聊,无滋无味。

其实,现实生活中,因为情人节反而惹出很多烦恼,生出很多心结,感情不是靠节日来维持的,是靠真情的润物细无声。

中国七夕情人节,西方情人节。传统文化。你更喜欢哪一个情人节?

中国的七夕情人节,有根有据,有传统,有来历,有人物,有故事。

董永和七仙女,每年在盼着这一天相会,望眼欲穿,望穿秋水,望断天涯路,银河深深几许!他们不找小三,不红杏出墙。不结婚,不生育,不愁生计养老。他们是真正的情人,他们是真正的爱情!只有他们做到了真正的地老天荒,只有他们是真正的海枯石烂!

有情人不学他们学谁?中国人不过七夕情人节,还过什么西方情人节?

以后全世界的有情人都应该过中国的七夕情人节,不朽的情人节!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