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历史或影视剧总遇到皇帝明知谁是奸臣却不铲除他?
乾隆皇帝知到和珅是贪官,却不治罪。留给儿子杀,因和珅贪在多,也是他皇家的,等物归原主时,还是一分不少。还给世人一个惩恶的功劳。
为什么历史或影视剧总遇到皇帝明知谁是奸臣却不铲除他?
人性有善恶两面,当外部环境的制约,强而有力时,人性的真、善丶美就会成为主旋律,而人性的假、丑、恶就会被深深的掩埋。如果外部环境的压制力不够,人性的丑恶必将显现。人的动物性本能就有可能凌驾于人的社会性之上。
古代帝王所受的制约极少,因此多数帝王都是恣意妄为的主。他们所做的一切决定,都是为了满足其私欲而已。
所谓明君,就是其所做的抉择是以个人利益和家族利益,为出发点的君王。
所谓昏君,就是其所做抉择是以个人喜好为出发点的君王。
所谓暴君,就是为了满足个人无边的私欲和喜好,不择手段,毫无人性的君王。
所谓奸臣,只不过是帮助君王实现个人喜好,满足个人无极限的私欲的仆从而已。奸臣是君王人性阴暗面的听差人,是君王兽性的执行人,也是君王私欲的守护者。只要有不受约束和监管的权力,就必定会有服务于这种权力的奸佞。
古代君王有不受制约的无上权力,因此君王之侧必有奸佞!君王不是不知,而是君王所好!
为什么历史或影视剧总遇到皇帝明知谁是奸臣却不铲除他?
在古代历史上,奸臣是一个令人讨厌的存在,先不说那些被奸臣蒙蔽的昏庸皇帝,因为他们不知道这是奸臣,当然不会收拾他了。而很多皇帝明明很聪明,也知道奸臣的存在,为什么不铲除奸臣,造就一片河清海晏的盛世呢?
今天宋安之来说说这个问题。
以我们普通百姓的角度来看,奸臣就是蛀虫,就应该铲除,就不应该存活在这个世界上。
其实在那些聪明皇帝眼中,奸臣不是蛀虫,而是他们的知心属下,可以利用这些奸臣来干一些见不得光的事情,可以利用这些奸臣来使自己活的更加舒服。
为什么这样说呢?
像以明世宗嘉靖帝来说,这位主儿虽然是个怠工偷懒的皇帝,虽然是不务正业。但他可是一个相当聪明的皇帝,智商是相当高,奸臣严嵩在他眼皮子底下擅权二十年之久,他能不知道?
难道史书中评价如此聪明的嘉靖帝是浪得虚名吗?
其实不是,而是嘉靖帝知道严嵩是奸臣,但却有些离不开严嵩。
为什么这样说呢,大家知道嘉靖帝是一个信道教的皇帝,他信道奉玄自然需要大兴土木了,但这些与国家无力,而且还是劳民伤财,所以下面大臣都会反对的。
但严嵩就不一样,坚决的支持嘉靖帝,像斋宫秘殿这些地方,营建需要二百多万两银子,严嵩是全力以赴的去做,换其他大臣肯定不会这样做的。
有人会说了,没有严嵩去支持去全力以赴的做,嘉靖帝自己坚持,难道就不能就没人做了吗?
当然可以,但是嘉靖帝因为这种事情非要在大闹一番,岂不是有损他的圣名,所以就需要严嵩这种小人来支持他来办事了,也就是找严嵩当替罪羊。
严嵩也的确够无耻,没有下限的巴结嘉靖帝。
像嘉靖二十一年春天,嘉靖帝异想天开,竟然制了五顶道士所戴的“香叶束发巾”,要赏赐大臣。当时内阁首辅夏言也在赏赐之内,但他认为此非“人臣法服”,直接拒绝接受。而严嵩就不一样了,不仅是戴了这不伦不类的道冠去见嘉靖帝,而且笼以轻纱,表示出于御赐,所以特别爱惜这玩意。
这一下,嘉靖帝自然恼火夏言,而严嵩自然更受嘉靖帝重用。
嘉靖帝喜欢写青词,严嵩就苦心钻研青词。面对嘉靖帝身边过来传谕的小太监,严嵩也是自降身份的对其嘻嘻哈哈的,还经常给小太监塞银子。
大家想想嘉靖帝信道奉玄,自然要大兴土木,肯定有人反对,但严嵩是一个劲的支持,更是很听嘉靖帝的话,是服服帖帖的,即使是奸臣,嘉靖帝舍得放弃这样听话的小人吗?
肯定不舍得。
而且严嵩身为奸臣,也是一种保护色。普通老百姓认为这种奸臣就应该千刀万剐,而身为天子的嘉靖帝可不这样认为,皇帝不怕奸臣什么的,因为这说明奸臣是有弱点的。
如果有个大臣清廉,而且品德高尚,喜欢结交大臣,那么才是真正让皇帝不放心的。严嵩这种奸臣,嘉靖帝最多认为这小子听话,他在下面贪点就贪点吧,在下面胡作非为就胡作非为吧,差不多就可以了。
说道这里大家也明白了吧,所谓皇帝知道某个大臣是奸臣,却不铲除,其实是因为还要用到这个奸臣,而且更关键的是这个奸臣可以替他办很多不光彩的事情,所以不是铲除而是重用了。
至于奸臣贪赃枉法为恶一方呢,没办法在高高在上的皇帝眼中,这都不算啥,毕竟封建社会家天下嘛,奸臣这个仆人事干漂亮了,在下面糟蹋点东西也没什么的。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回答哈,喜欢的记得点个赞关注一下哈!
为什么历史或影视剧总遇到皇帝明知谁是奸臣却不铲除他?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奸臣”,奸臣的定义又是什么:一般来说,奸臣专指不忠于君主,弄权误国营私、残害忠良,把个人利益或者个人地位看作高于国家、高于民族利益的人,并且为了自己的利益或者地位,是不惜出卖国家或者民族的,此类人我们用“奸臣”二字来形容。
对我们来说,一听到谁是奸臣,那肯定恨不得他立马去死,但是对于皇帝来说,“奸臣”的作用太大了,根本无可替代。
首先,奸臣能够满足皇帝的任何需求,无论是皇帝的小金库缺钱了,还是想要奇珍异宝,奸臣通通可以搞定,而且没有任何怨言,换个“忠臣”试试,一定是再三上书让皇帝收回成命,爱护百姓,烦的不要不要的,让皇帝一点皇帝的乐趣都感受不到。
其次,奸臣是皇帝与大臣之间的“缓冲”,就仿佛“相权与皇权”的冲突一样,皇帝如果重视名声,不想留下“暴君”的名声,就不能肆意的杀戮大臣,下达的圣旨如果不守规矩,大臣亦敢于批判,皇帝还得乖乖的听着,否则就留下了“昏君”的名声,有了奸臣这个产物,皇帝完全可以不露面就可以铲除掉任何不想看见的人和事,轻松的很。
最后一点,那就是奸臣是“最忠于”皇帝的人了,当了皇帝的挡箭牌,那就意味着与朝廷所有大臣为敌,与天下人为敌,只能好好的抱紧皇帝的大腿才能生存,才能实现人生的报复,如果运气好点,遇上个对权利不怎么感兴趣的皇帝,那自己岂不就是事实上的皇帝,爽爆了。
最著名的无私奸臣当然要数“和珅”了,不仅解决了乾隆皇帝小金库的问题,还将所有的火力都吸引到了自己身上,保住了乾隆皇帝的美名,并且还是一个完美的人形钱庄,更是一个完美的“鸡”,嘉庆皇帝刚刚上位,威信不够,办了这个让所有人憎恨的大奸臣,在重臣眼中的地位那就稳稳的上升了,而且还可以得到相当足的一批财产,放进自己的小金库,完美啊!所以说,奸臣相当重要啊,是不可以取缔的。
为什么历史或影视剧总遇到皇帝明知谁是奸臣却不铲除他?
关于这个话题,豆瓣评分9.7的历史神剧《大明王朝1566》中,有一段精彩论述。
嘉靖皇帝当着海瑞的面教育下一代君主裕王:长江是清流,黄河是浊流。长江哺育了两岸数省,黄河亦养育了两岸数省。这就是为什么嘉靖重用徐阶高珙张居正,也重用严嵩严世蕃。海瑞不懂这个道理只一味要清流所以抓他入大狱。但是如果黄河泛滥,定须出手治理。长江泛滥,也要打压清流。
这就是帝王之术,无论忠臣奸臣,有利皇权统治全部可用,危害皇权统治即便忠臣也要杀。
在这部剧开头的时候即流露了这个消息。内阁年底开财政会议的时候,裕王支持的徐高张和严氏父子产生激烈冲突,最后严世蕃大喝奸臣自己跳出来了,意指高拱为奸。此时嘉靖皇帝身穿道袍超然登场,口念唐诗:
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馀说,云在青天水在瓶。说大家都是为江山着想,都是忠臣没有奸臣,只是为主子尽忠的方式不同而己。
这就是典型的帝王是非观,无所谓正义邪恶,要为我所用,无可无不可。
类似的示例还有乾隆和和珅这对cp,难道说和珅贪爱赂几十年,皇帝当真不知不觉么。那也太小瞧皇帝的手段。清朝前期几个当家人,都不是省油的灯,不过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随便和珅这个小丑去折腾而已,再怎么敛财也是肉烂在锅里,还不是给皇帝家的金库做一个临时保管员?
和珅倒,嘉庆饱。
养的土肥圆的和珅,何尝不是乾隆皇帝赠送给嘉庆的一份厚礼。
还有一点,皇帝使用奸臣,有一个好处就是知道奸臣的缺点,把柄,这样能用的时候就用之,不听话的时候可以敲打之,群情激奋的时候可以斩杀之来平息民间和官场的怒火。
一箭三雕,世界上还有比这更划得来的买卖吗?
相比之下,其实清官反倒比较麻烦,忠心报国,没有私心,一切都是伟光正。皇帝只有不断的褒奖你,却很难驾驭你。这个就是有点麻烦了是不是?
还有,如果碰到像海瑞这样的直肠子,动不动抬着一个棺材干工作,临终一死谢君王,这怎么好操纵嘛。
所以说,皇帝不铲除奸臣,有多方面的考虑。有时候是用奸臣的才能,容忍其奸;有时候是用来平衡清流的势力。有时候是先养后杀,有时候是作为后备平息弹压民愤的棋子。
总而言之,奸臣的用处很多,皇帝的手段,也很多。
为什么历史或影视剧总遇到皇帝明知谁是奸臣却不铲除他?
原因多种,一是,奸臣通常是后世定的,当时谁是奸臣,往往是当局者迷。二是,皇帝既需要人才,也需要奴才。有些事情奸臣可以做,忠臣总是劝谏,烦人得很。三,有些奸臣势力很大,皇帝不敢轻易动,忍着吧。四,朝廷里的忠臣也不少,得保持个平衡。五,有些奸臣是亲戚,跟皇帝交情不错,总得照顾些情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