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赠汪伦》这首诗是不是名过于实了?你怎么看?

李白愿意游山玩水,一个叫汪伦的粉丝邀李白到家乡相会。给李白写了封信,说他家乡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店。李白一看描写的这么美,就前往看视。到了之后,没看到挑花原来那地方就叫桃花潭,方圆十里,一个姓万的人家开了个酒店。李白被虛幻的地方骗去,在离开时汪伦送他上船时用脚踏地打着拍子放歌相片送,李白感其情做诗一首.赠汪伦流传千古。

李白的《赠汪伦》这首诗是不是名过于实了?你怎么看?

李白的赠汪伦这首诗是不是名过于实了?

首先我们应该把诗仙李白的《赠汪伦》的这首诗附下: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诗词描述李白他自己准备乘舟远行,突然闻到岸上踏歌声,这踏歌声是唐代唱歌的方式,唱歌时脚踏着地随歌节拍响起了!李白目睹好友隆重的来欢送他,于时他激动极了。

因为汪伦在任泾县令后,卸任后,在泾县的桃花潭畔居住,而李白从秋浦前往泾县游桃花潭,一来二往俩人深交了,汪伦经常用美酒款待他,俩人赏景论诗,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在李白准备离开桃花潭时,好友汪伦用特别的方式去欢送李白,这友情多深啊!看得出他俩的情谊多好啊!

所以李白才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两句诗来证明李白自己与汪伦的深厚感情比潭水还要深呢!

我怎么看?

我一点都没有觉得他的诗名过于实,反倒感觉恰到好处的他点到要点、重点,如果李白没有将当时的踏歌声写出来,他这首诗就失去了它的意义,而形容他与汪伦之情谊比桃花潭水深,这用夸张手法来形容他俩的友情,从中也感觉到汪伦的情深厚意。李白的诗能在一千多年至今还被传颂着,证明他真是用心去写的,进一步证明了李白对友人的情谊是很感恩的,他的人品也真的不错的。

继续欢迎亲爱的读者光临评论区点评和发表你的意见和建议。

谢谢!

李白的《赠汪伦》这首诗是不是名过于实了?你怎么看?

的确,放眼李太白存世的900余首诗作,《赠汪伦》确实算不上“名作”,对比他早期的成名之作《蜀道难》,和后期的巅峰之作《将进酒》,相去岂止千里?

我们了解或者赏析一首古诗,需结合其创作背景,否则理解起来可能会比较苍白,易流于表面。况且千年以前的社交语言、风俗习惯等与今日亦有很大不同。

一:写作背景

说来也有趣,千年以前的一个小土豪因为李太白的一首诗而“名垂千古”。

据清代顶级吃货兼诗人袁枚《随园诗话补遗》里记载:

唐时汪伦者,泾川豪士也。闻李白将至,修书迎之,诡云:“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李欣然而至。汪乃告之:“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李大笑。汪款留数日,而亲送之。李感真意,遂作《桃花潭绝句》一首相赠。

文言文看了吓人,还是说用白话说吧?

说唐朝时,泾川有一个叫做汪伦的“土豪”,听说诗坛巨星李白即将要到泾川,于是托人送了一封“超级大忽悠”的信,信上说:先生喜欢游山玩水吗?我们这里有连绵十里的桃花;先生喜欢喝酒吗?我们这里有上万个酒家。

李白当时正愁没地方去耍,没有好酒喝,看到这封“诚意满满”的信,那简直就是瞌睡遇到枕头。于是李白欣然前往,谈天谈地谈空气,品酒论诗赏茶艺。这样过了四五天,李白很好奇,信里说的十里桃花在哪呢?万家酒店又在哪呢?于是问汪伦。汪伦笑着说:桃花是没有滴,桃花不是花,是我们这有个方圆十里的潭叫做桃花潭;酒店是没有一万家滴,是我们这里酒店的老板姓万。……此处省略100字。李白听罢仰天大笑,心想,从来只有我李白忽悠别人,想不到今日遇到高手了……

桃花没有,万家酒店也没有。于是李白住了几日之后又想起更远的远方来,于是辞行。据说分别时汪伦送了官锦十缎、美酒八坛,宝马两匹……李白感动的不要不要的,这样的骨灰级粉丝,不送点啥心里也过意不去啊?再说这十天半个月的吃喝玩乐,好不快活,思来想去,还是作一首诗相赠吧——《桃花潭绝句》。

二:诗作风格,题材

读全诗一来用词平淡,二来不引典据,三来直来直去,近乎口语,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打油诗。题主有此疑问也不足为奇。

唐诗风格各异。既有李太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高大上;亦有杜工部的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的“口水诗“;既有刘梦得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掷地有声又有孟夫子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清淡流畅…

白乐天也曾作诗调侃自己——诗成淡如水,多被众人嗤。意思是他的诗写完以后如同清水一般,世人读后多嗤之以鼻。

唐诗题材广泛。有歌功颂德的应试之作;有附庸风雅的虚浮之作; 有毛遂自荐的吹嘘之作;有酬答良友的送往之作……《赠汪伦》属于后者。

既然是酬答友人之作,就不需要引经据典的炫技了,也不需要太华丽繁复了,只需要用类似于朋友之间的口语交谈即可,那样才接地气,接近日常生活。当然,李白也用了夸张的手法渲染了一下现场气氛。

结:

《赠汪伦》在中国可谓妇孺皆知,尤其是后一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说实话,有个这样的终极粉丝,此生足矣!

还好李白当年的这首诗写的“通俗易懂”,否则我们小时候的屁股还不知要挨多少打?(背诗背不到是要挨打的)

楚襄蛮

2020年五四青年节答

李白的《赠汪伦》这首诗是不是名过于实了?你怎么看?

我一直都纳闷

,送别,为什么要载歌载舞呢?

李白的《赠汪伦》这首诗是不是名过于实了?你怎么看?

李白的《赠汪伦》里面的两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那桃花潭的水得有多深啊?作者是运用了夸张比喻的手法,诗应该也属于文艺艺术创作的一种形式,它不同于纪实文学,完全可以用夸张,比喻,等多种形式去表达,去赞美,去抒发真挚的情感。

现代的小说、诗歌,散文,它也没有一定的拘泥于某一种表达形式,天马行空,重要在于阐述意境真实贴切,中心思想明确,未脱离生活,它们的题材意境同样是来源于真实的现实生活,用文艺的形式表现出来,它是容许高于生活,给人心灵上的指引和精神的力量,甚至会身心带来舒适和美感,引发无穷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间,比如我们欣赏一部优秀的电视剧。

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意在于赞美朋友送别时依依惜别的场景,赞美朋友之间珍贵深厚的友谊,“桃花潭的水纵然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和我的这份朋友情深”,无论是古代或是现代看来,都很比喻形象贴切。朋友之间珍贵深厚的友谊,都是最难能可贵的情感,值得用深沉无底的桃花潭水去呕歌,去赞美。这是我的理解,谢邀。

李白的《赠汪伦》这首诗是不是名过于实了?你怎么看?

别人都说好,我看好是好,却并没有小学教科书那样夸张。

这是一首五绝,用二十八个字表达了二十个字的意思,就成了七绝,然后都说好。

第一句,本意是坐船就要走了,李白却写成老子坐船就要走了。

第二句,岸上传来踏歌舞蹈的声音,李白故作惊讶,说突然听到岸上传来踏歌舞蹈的声音。踏歌是一种集体形式的舞蹈,需要提前做些准备,但李白对那些准备工作视而不见,好象跳舞的人都是平地里冒出来的,明显是故作惊讶。

第三句,说潭水很深,用千尺极言其深。前面增加桃花二字,增添些色彩,使句子更加诗意化,还行。那潭也许是李白云过之后才叫桃花潭,桃花二字并不是必不可少。

第四句紧承上句,说不如送友的情谊深,就是何如送友情这么个意思,但李白消耗了汪伦太多钱财,得还这个人情,就在诗句中织造嵌入了汪伦的名字。这一句汪伦二字与题重复,是应该避开的;首句“李白”更糟糕,都知道作者是李白,他还要特别强调一下。凡诗文,以不见我而有我为上,这样大喊大叫“李白”“汪伦”,就象一个人举着钞票在大街上大喊“我很有钱”,有脱裤子放屁的感觉。

当然这首绝句仍然是一首好绝句,唐人送别七绝中,第一应数王维的“渭城朝雨”,第二 应数高适的“千里黄云”,第三就数这“桃花潭水”了。能在大唐诗篇中立于前三,也是极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