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陋室是什么样的?
时过境迁,今天都成高楼大原厦了。但虽如此仍可称陋室。还不能称陋室,因他陋室是雅居,不是破烂不堪。有文人相聚,这是自谦。
《陋室铭》陋室是什么样的?
这个问题很有趣!凡指陋室,不外乎两种。一种是茅草房。用白茅搭顶,(白茅是一种干后发白,极韧极细的野草。)古代清贫的农家都做茅草房。倒是环保,不会向现在过分装修,得什么血液病。而且住茅屋很有诗意。如: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谁家茅屋闲临水,青衫短帽垂杨里。
不过茅屋下雨肯定要漏,刮台风也能刮飞。所以看看不错,真让大家住就要了命了!
另一种是泥坯房,用椽作架。再铺上细木条,和泥盖顶。就是古诗中描写的: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中的白屋。(当然也有人说,白屋及指被雪遮盖的茅屋。)总之土坯房比茅屋要好,我小时都做过。
最后要说的是,现在我们最幸福!江南家家住别墅。北方是青砖瓦舍平房大院,都很好,向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致敬吧!
《陋室铭》陋室是什么样的?
刘禹锡(772年一一842年)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唐德宗贞元年中进士,是唐代一位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神仙就会著名:水不在深,有蛇龙就显示神灵。这小屋虽然简陋,但我的德行却远远传闻。碧绿的苔痕布满台阶,青青的草色映进门帘。博学之士在这里谈笑风生,往来的朋友都是有知识的人。即可以弹奏朴素的琴,又可以阅读金字的经。没有管弦乐曲扰乱心境,也没有官府文书劳神伤身。如同南阳的诸葛庐,又象西蜀的子云亭。孔子说过:"这有什么简陋?"
《陋室铭》陋室是什么样的?
《陋室铭》为唐代刘禹锡所作。要知何意,必先得了解“铭”这种文体。铭,是一种古代人刻于金石上的押韵文,多用于歌功颂德或者是警戒自己的语句。
由此可知,《陋室铭》就是一篇为自个儿居住的房子作的颂词。全文如下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云子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细读原文,乃感觉遣词高深,引用经典颇多,又不失一幅居家住所的自然风貌。
为何称陋室?古时候,社会变革和发展相对较慢,人们的生活水准也不高,对于居住条件都是简约的石头垒之、树木搭架、束草盖之。
唐朝大诗人杜甫就住在这样的屋子里,有诗为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可谓“陋室又漏”,但他思想慷慨激昂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相反,刘禹锡被贬下派到县城当小官,当分官房是三大间。只不过该县县令瞧不起他,而三番两次缩减了他的住房空间而成为“陋室”。
是人都有本性和人格,刘禹锡也不例外。虽然被贬职下来,但也不失一份高尚节操的气慨。县令的无理折腾是有意而为之,又岂能压下刘禹锡的威势?于是乎,刘禹锡愤然疾书《陋室铭》,立碑在屋前。
那么《陋室铭》的思想内含到底如何?写铭文,即歌功颂德。诚如是《陋室铭》开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即气势磅礴,映衬岀陋室之不一般。
“苔痕阶上绿,草色入帘青”,显然环境不错,四周皆郁郁葱葱,连台阶上的青苔都能丛生,更不屑说那爱漫攀的藤条都贴在窗户上了。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日常生活中的人员往来,少有无文化的人,皆饱腹博学、谈话有度、怡笑大方之人。说明喜欢和作者交流的都是有学识见解与修身养德之人。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简单明了,在这间陋室内可做的事有琴、书,无干扰的丝竹乐器不存在,但也见不到有案卷批阅的劳累情形。谓之雅,无乱添;闲看经书,悦来弹琴。
“南阳诸葛庐,西蜀云子亭”,这就是借喻用作比较。是的,刘备“三所茅庐”,得诸葛成霸业;西蜀的杨子云亭,仍健在,也不失风雅。
显然,刘禹锡的陋室跟他们的陋室相比较而言,也并不是就在心里上觉得过不去。即所谓圣贤孔子在《论语.子罕》中说过的话:“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省略了“君子居之”,独用“何陋之有”作结尾,更显得刘禹锡是“真君子”也。
总结全文,采取抒情的方式,巧于引用经典语句,有类比起兴手法、也有互又修辞利用。通篇语句简短、哲理深刻,其目的在陈述一个中心“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一言以蔽之。《陋室铭》通过对“陋室”的描写,极力形容了“陋室不陋”,主人生活中敬德修业律已。同时,说明作者不与权贵们同流合污,并展现岀一种对人生失意和仕途坎坷的超然豁达和安贫乐道的高雅志趣。《陋室铭》陋室是什么样的?
刘禹锡的《陋室铭》中的陋室,不仅是现实生活中居住的简室,也是诗人理想中的桃源。
原文如下: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我们一直说言为心声,诗以传情。我们来看看刘禹锡笔下的陋室,到底是怎样的状况。
一、现实中的简室。刘禹锡因为参与政治改革失利,而受到党争的涉及和影响,被贬至地方任职做了一名小官吏。居住的宿舍自然条件简陋,不但面积狭小,而建筑简单,家具也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了。但是,在简单之中不失简洁,普通之中却又很雅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是诗人对自己陋室的环境描写
二、陋室里的雅致。环境虽然简陋,但是内容不空虚,甚至是很高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大家看看,来我这里的都是高雅文士,没有粗鄙不堪之人。朋友来了,我们可以抚琴聆雅音,净手读金经,没有世俗那些嘈杂不堪的靡靡之音,也没有官场中人忙于俗务之苦,多么的清闲自得啊。
三、理想上的桃源。诗人虽然早贬,并且身处如此陋室,但是高尚的情操和理想抱负不被所夺,我依然坚守我个人的高尚理想与志向不动摇。自比神仙,高深如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我这里就象“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样,谁能说我这里是陋室呢?孔子也说过:“何陋之有?”你们看年孔老夫子说的,哪里是陋室呢?
刘禹锡的陋室,如此看来,岂但不是陋室,简单直是好的不能再好的神仙洞府、世外桃源。
物质的贫乏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贫穷。
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向刘禹锡老先生的坚守志向、乐观主义学习。
《陋室铭》陋室是什么样的?
《陋室铭》确实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章,全诗结构严谨,辞藻朴实,文风隽永,尤其是这篇文章中所表达出来的超凡脱俗的高雅意境,令人心旷神怡,成为很多人表达自己志向的美文,因而流出千古。
欣赏这篇诗词的同时,很多人都非常好奇,这《陋室铭》中的陋室到底在哪里呢?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很多人都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在刘禹锡的传记中,曾说过,他的籍贯是中山,因此有一部分学者认为,陋室肯定是位于河北定县的三里庄。
因为河北的定县,在战国时期是中山国的活动中心,汉高帝的时候,将这里设为郡县,汉景帝的时候,又将这里封为国,并且将自己的儿子封为这里的王,刘禹锡也说自己是刘胜的后代,因此,这个说法有极大的可能性是正确的。
不过有人认为,刘禹锡的这首诗是在他被贬为朗州司马的时候写的,所以他这个陋室应该是在朗州。不过,也有人认为《陋室铭》根本就不是刘禹锡在朗州的时候写的,大家认为,这篇诗文的写作时间应该是在刘禹锡任职和州刺史的时候写的。
和州的的地方志中有清楚的记载“刘禹锡任和州刺史,期间作有《和州刺史壁记》和《陋室铭》。”既然有证据证明,那么说明这个是正确的。不过,关于刘禹锡的籍贯所在地和陋室的具体位置,还是有很多的疑问,首先,这个陋室肯定是作者居住过的地方,而且既然称为是陋室,肯定屋子会相对比较简陋朴实一些。
但是刘禹锡出身于名门望族,虽然被贬为司马,但是住的肯定是很好的官邱,也许他说的陋室,可能是府耶之外,另外的屋子。细细推敲,诗中写道:“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可见,屋子里古琴,藏书等等。“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讲的是,在这里不必处理繁杂的公务,十分的清闲。“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讲的是这里是常常有文人雅士,高谈阔论,并且,只结交文人,从不跟普通百姓来往。
可见这样一个高端上档次的地方,不会很简陋吧。不管是对于这首诗的作者,还是对于陋室具体地址,自古以来都很有争议。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