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商鞅,你要如何保住自己不被车裂,甚至能继续享受荣华富贵?
不能做到,得遇到挺你的人。如都是要你死的人你如何也活不成。
如果你是商鞅,你要如何保住自己不被车裂,甚至能继续享受荣华富贵?
商鞅必死无疑。
商鞅,辅助秦孝公变法改革,把秦国从一个荒蛮落后之国拉上正轨,渐渐成为一个富强之国,让秦人可以东出,可以实现扩张和统一。放眼整个秦国历史,包括国君、大臣所有人在内,超越其价值的人物几乎没有。
但是商鞅变法过程中也严重触犯了贵族的利益,伤害了人民的安危,导致其后来被车裂而死。那么有没有办法可以让商鞅存活下去,甚至享受荣华富贵呢?
秦孝公晚期,一位叫赵良的贵族曾劝过商鞅。其大意是说商鞅变法得罪了太多贵族和人民,像公子虔这样高级别的人都被商鞅劓刑,八年闭门不出。此外商鞅入廷则以秦师自居,居家则南面称君,出门则大驾护送,以至于世人只知商君不止秦君。因此劝商鞅放弃权利,告老还乡,或可保全性命。
事实证明,这个方案行不通。秦孝公去世不久,商鞅也确实感到害怕了,就想告老还乡。贵族们哪肯善罢甘休?在一众贵族的支持下,秦惠王全力抓捕商鞅。商鞅自知敌不过,不得不选择流亡、被迫造反,直至被捕车裂。
商鞅流亡期间,曾一度想入住民宿,却被以商鞅之法拒绝,可见商鞅之法造成了多大的民间恐慌。如果他把身份亮出来,应该会被人民送到朝堂,或者直接群殴而死。
可见,商鞅在秦国是待不住了,那么国外是否有容身之地?
流亡期间,商鞅还试图去魏国避难,但是被魏惠王拒绝,理由是曾用奸计生擒公子卬。魏国这一条路行不通,其他的国家有没有可能呢?韩国,身在秦国身旁,国家弱小,不敢得罪秦国,肯定不敢收留。赵国呢?远在天边,想要入赵,必须途经韩、魏,韩魏不会借道,所以赵国行不通。齐国、燕国也和赵国一样,路途遥远,更有韩、魏、赵阻隔,也是没机会。
从客观上讲,楚国是有机会的。因为楚国经过楚悼王到楚宣王几代人的努力,国力已经得到恢复和发展,是比较有实力的大国,对付秦国也是具备条件的。此外商鞅封地是商於,与楚边地接壤。沿商於古道南下便可直达楚国南阳,然后到楚国核心区,地理上也是没问题的。但是问题出在楚威王刚刚继位两年,政治上缺乏底气,致使楚国不大可能会接受商鞅。更为重要的是楚国正在奉行“联秦抗魏”的策略,秦惠王刚继位的时候,楚威王还去秦国致贺。所以楚国这条路也行不通。
再看看巴国,其实楚人拒绝了商鞅,已经使商鞅离不开商於,即便楚人不管不问,西面汉中也已经归秦国,还是逃不脱。至于戎狄之间,那就要跨越秦国本土,当然也不行。
其实,商鞅之死,秦孝公在位时就已经埋下伏笔。秦孝公临终之前,曾想把秦国让给商鞅。大家仔细想一想,这和后来的刘备白帝城托孤不是异曲同工吗?如果诸葛亮敢答应继位,结局肯定是刀斧手就地正法。商鞅也同样没有就范,所以暂时躲过一劫。然而这或许正是秦孝公高明之处,他知道商鞅不敢或者不会答应,只是故意刺激太子驷。本来商鞅就功高震主,现在又差点夺其王位,你说太子继位以后还能容他吗?可见秦孝公就已有杀商鞅之意,只是留给太子来杀更好,可以立威。
所以我要是商鞅,也不跑了,作法自毙吧,反正杀也杀不过,逃也逃不了。
如果你是商鞅,你要如何保住自己不被车裂,甚至能继续享受荣华富贵?
商鞅是战国秦孝公时期受皇帝支持的改革,统一度量衡和重要民政行业收归国有,战国时期商鞅无处可逃
后来改革深入或者说太激进使百姓、财主和官吏都不理解,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车裂而死。商鞅画像
后世有个篡位成功的皇帝叫王莽,他虽然是实实在在一步步扫除政敌障碍,在大司马位置上篡位的,但是他实行的改革却被人们称为穿越政策,虽然改革过于新潮,特别是消除奴隶买卖,田地多的分给穷人,都是那个时代所无法长久的事情。商鞅变法
但是首先他的政权稳定,这是他实行改革的保障,其次他的改革都是解放和提高生产力,不触及官吏,让地主和百姓都富裕,所以能维持很长时间,比如注重科学技术,对外打击侵略者,地主超过一百亩的没收分给穷人,对无业游民实行劳役,铁盐国有,货币统一,税收的钱用于平易物价和救济贫困。王莽画像
这也是回答假如我是商鞅该如何自保,一是维持权利稳定或者靠山稳定,二是不要过早的触及大部分人的利益的大幅度变动,三是有多大胃口吃多大馒头,不要个人太突出!
如果你是商鞅,你要如何保住自己不被车裂,甚至能继续享受荣华富贵?
商鞅是必死的,除非不变法,但不变法就不会有荣华富贵,所以题主的问题不会成立的。
无论商鞅变法的由头是什么,但绝不是为你我这般的平头老百姓,而是统治阶级。
法家、儒家无论怎么撕扯,离不开他们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
换句话说,商鞅要变法,得符合统治者的想法,否则一切免谈。
我们从主要矛盾来看。秦国统治阶级有两个:秦王和贵族。
在生产力没有突破性发展的情况下,如何提到秦王的实力?答:掠夺贵族利益来增强秦王力量。
秦孝公一听,立马一拍大腿:中!
贵族的利益无端被掠夺,谁能高兴?但秦国地处边陲,贵族力量不是很强,不像魏、楚,他们的变法皆是人死法消,连吴起都因此而亡。
这是商鞅的幸运!
不过秦国贵族力量再弱,也不是一个商鞅能对付的。秦孝公在位还能压制,但秦惠王不行。
秦惠王初上台,没什么威望,压不住这些贵族,只能将商鞅退出去当替罪羊。
但商鞅变法带来的好处,秦惠王可深有体会,他才不会傻乎乎的废掉呢。
而且二十年的变法进程,秦国已经兴起一些军事贵族,这些人也许没老贵族强大,但有保卫变法成果却足够了。
另外,秦惠王也学会商鞅的变法,换句话说,商鞅没用了。加上商鞅因为变法的功劳,成为秦国最大的“老贵族”,这是秦惠王不允许的。
所以商鞅死了,商鞅变法留了下来。
如果你是商鞅,你要如何保住自己不被车裂,甚至能继续享受荣华富贵?
这是不可能的,欲戴王冠必成其重。
如果没有那么严的变法,没有那么大的变法决心,没有城门立辕,没有得罪老贵族,没有刺王子字,还把王子的老师的鼻子割了,没有这些变法就不能成功(前面有几个变法失败的例子),变法不成功,秦国就是一个边陲的蛮夷小国(之前是给天子放马的),秦国就不会强大,秦国不强大,商鞅就没有荣华富贵。
所以商鞅要有荣华富贵,前面那些就都得办了。
把前面那些都办了,等于把贵族、王权继任者,全都得罪了。
成功有时候就像买1赠1,买的东西,你得着,赠的东西,你也不能退了。
如果你是商鞅,你要如何保住自己不被车裂,甚至能继续享受荣华富贵?
变法不可太激进,要一定程度维护贵族利益,要全面考虑,待到实力允许之时,再灭贵族
贵族最看重的就是世袭,废除世袭,实施军功爵是商鞅变法的根本制度。废除世袭,贵族利益严重受损,谁都不会答应。办法之初不能太激进,可以允许现有大中贵族继续世袭,只对小贵族下手,他们势力小,影响力也不大。一开始不能得罪大中等级的贵族。先稳住他们,不要动他们的利益,那样就没有根本的冲突。
第二次变法时,商鞅废除了贵族的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这样有助于国力增强。但是还是暂时维护大贵族利益原则,暂时不要动大贵族的土地。在施行制度的基础上,留出一部分空间,不要把事情做得太绝。秦惠文王即位后车裂了商鞅,也是没有办法,他要以商鞅的命来稳住贵族。但是不废除商鞅之法,这是因为商鞅之法是复国强兵之法,不可废除。
主动交权,与秦惠文王结盟商鞅为推行新法,处罚了秦惠文王的老师,因为秦惠文王当太子的时候触犯了新法,不惩罚,新法无法推行。这也是秦惠文王记恨商鞅的地方。但是从秦惠文王不废除商鞅之法就能看出,他是有心胸的,也是明白新法之强,杀商鞅主要是为了稳定贵族,不是因为私怨。商鞅变法成功后,权力与威望都很大,威望超过刚即位的秦惠文王,权力仅次于君主,这样的人是让君王忌惮的。商鞅变法已成,他若是能主动示好于秦惠文王,主动交权,只求富贵,并保证,若是他日贵族发难,又搞事情,他可帮助秦惠文王处理贵族。因为有商鞅在,就是对贵族的制衡。当臣子的,要想保命,就要与君王有共同的目标,君王护你,那便无性命之忧。
前两步结合在一起商鞅年纪比秦惠文王大,不出意外,在秦惠文王之前就去世了。所以,只要和秦惠文王搞好关系,就不用再考虑之后的事了。第一步是不要彻底地打击贵族权益,第二步是主动交权,与秦惠文王结盟。在这两步都实施后,商鞅应该就是当个富贵闲人了。偶尔给秦惠文王出谋划策。但是过几年,贵族会继续做大,危害新法,这时秦惠文王会请商鞅再次对贵族进行打压。然而这次打压也不可做绝。只有让贵族继续存在,商鞅才有存在的意义,这就是平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