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的《正气歌》为什么能够流传千古?
主要是因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这句诗而留传。
文天祥的《正气歌》为什么能够流传千古?
文天祥《正气歌》,正然,刚烈,直朴,坦荡,怀诚,无私。
文天祥的《正气歌》为什么能够流传千古?
文天祥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爱国民族英雄、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他的诗歌是他战斗生活的记录,爱国精神的自然流露。尤其是那首千古传诵的五言长诗《正气歌》,更是大气磅礴,壮怀激越,气壮山河,感人至深,表现了他忠贞不屈的民族志节和爱国主义精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激励千古后人。
作者写这首诗时,已是被俘拘囚于元朝大都燕京监狱二年了。元朝统治者为了要在精神上摧折他的斗志,将他囚于兵马司的一间十分幽暗而逼仄的土牢中。时值夏日,袭人的水气、翻腾的土气、暴热的日气、炎虐的火气、腐败的米气、腥臊的人气,以及恶浊的秽气等诸气混然,灾疫侵人。在这样恶劣、污浊的环境里,很少有人不染疾病,不被恶气毒害。而文天祥却以孱弱的身体忍受着,既要拒侵之气于体外,又要面对元朝统治者的威逼利诱。他始终凛然不屈,坚持自己的爱国信念,以浩然正气战胜诸多邪气,用豪迈的气概、充沛的情感写下了不朽的《正气歌》。本文即从这首诗来论述其“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的形成、表现及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文天祥的《正气歌》为什么能够流传千古?
文天祥的《正气歌》为什么能够千古流传?
这要从几个方面来看。
《正气歌》感情强烈,既是赞歌,又是战歌;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思想和崇高的献身精神。《正气歌》是南宋的著名的爱国诗人的诗作。此诗是文天祥兵败被俘后,被元统治者囚于燕京监牢里的一个小土室内写成的。
这首五言古诗共六十句,是围绕着“正气”着笔、展开的。
a、写历代英雄人物的“正气”。诗人在诗中,一连列举了历史上十二位英雄人物的事例,他们为了自己的信念,而坚决斗争,至死不屈。之所以能这样,就在于他们具有可贵的“正气”,也就是爱国主义思想。
b、把“正气”视为人类最崇高的道德。诗人认为,不论古今,不论生死,只要有了“正气”,有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就会置身死于肚外。诗人也正面对着各种迫害、秽气、毒气,但并没有被困倒,反而更加坦然、顽强的活下去,诗人认为正是因为自己具有这股正气的缘故:崇高的民族气节。在这里诗人把“正气”摆到了极为崇高的地位。
《正气歌》,前半部分历数乾坤正气的历史表现,后半部分为自序。诗中所写的“正气”,毫无抽象之感。诗中也没有故作豪言壮语,却令人肃然起敬。
诗人在诗中所表现的那种英雄气概和民族气节,也是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并需要的。这首《正气歌》从开篇到结束,至始至终贯穿着一种正气的精神。即: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有了这种横贯日月、直冲斗牛的正气,就可以抗击一切邪恶。
“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这种“正气”,就是深厚的爱国情感,崇高的民族气节。这种“正气”也正是炎黄子孙的所崇尚的民族精神。
诗人本身所具备的人格魅力,为历代百姓所崇尚、敬重。文天祥是南宋著名的民族英雄,也是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元军渡江侵宋,他毁家纾难,在赣州,起兵勤王。次年,元军包围临安,朝廷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赴敌营谈判,被拘留。不久他从镇江逃脱,历尽千辛万苦,渡海南归。拥戴益王(宋端宗)登位,出兵江西。1278年在五坡岭兵败被捕,前往燕京被囚禁了三年之多。期间远,世祖忽必烈亲自出面劝降,但文天祥丝毫不畏威胁利诱所动,1282年,47岁的文天祥慷慨就义。
无论是文天祥的诗作中所反映出的“正气“精神,还是他本人在抗元斗争中出生入死的艰难历程,以及面对生死人坚持抗击一切邪恶胁迫,视酷刑如糖浆(“鼎镬甘如饴)、置生死于度外的无畏精神,都表现出诗人自身的人格魅力。
南宋所处的历史背景,也需要文天祥式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英雄。宋代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长期尖锐的时代,宋钦宗靖康元年,金军攻陷宋都汴梁(开封),占领了北方大片土地。第二年,金军掳走宋徽宗和宋钦宗,北宋结束。同年,宋钦宗之弟宋高宗赵构在应天府(河南商丘)称帝,后来定都临安(杭州),这就是南宋。南宋和金讲和,形成了宋金对峙的局面,这是居住在蒙古高原的蒙古族强大起来,蒙古各部落由成吉思汗统一后,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
处在这种历史背景中,封建统治者需要有正气的人才将领,而平民百姓渴望和平,更是敬重民族英雄。不仅是文天祥,当时有名的杨家将,也成了老百姓口头流传并拥戴的英雄人物。
文天祥的《正气歌》为什么能够流传千古?
民族需要正气!
时代需要正气!
文天祥讴歌正气、彰显正气!
足以千古!
文天祥的《正气歌》为什么能够流传千古?
公元一二八一年(至元十八年)盛夏,元朝的都城燕京。(今北京市。)兵马司衙门(今北京府学胡同西口)院内。有一间狭窄低洼的土牢,污泥浊水,夹杂着垃圾粪便,苍蝇乱飞,臭气扑鼻。这里坐着一位高风亮节,连敌人都为之折服的英雄,他就是奉命于.危难之中的南宋状元丞相文天祥。他于宋帝昺祥兴元年(一二七八)年被俘。.次年,押来燕京,在这座充满非人折磨的土牢里,文天祥已战胜了两个寒暑。如今他又陷入了臭水气,烂泥气,署蒸气,烟火气,腐气,腥臊气,污秽气的重重包围之中。他回忆着两年来自己以正压邪的斗争,情不自禁地自语道: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彼气有七,吾气有一.,以一敌七,吾何患也。况浩然,乃天地正气也。随后他又沉浸到对浩然之气的联翩浮想之中。此时首先萦回在他脑海中的一个贯穿古今的哲理,在浩瀚的宇宙之中到处都存在浩然之气。.在天表现为日月星辰,在地表现为江河山岳,在人则表现为大气凛然的正气。在治世则体现为安邦定国的报负,在乱世表现为刚毅坚贞的崇高气节。遭危难,人处绝境,这种气节就更为重要,表现的将更加突出。接着他在面前展现出一幅壮丽的历史长卷,春秋时期齐国的太史.,晋国的董狐不畏权势,不怕杀头,秉笔直书,撰写历史。战国时期,韩国为秦所灭。张良为复国仇,破财纾难,收买义士,甘冒杀身之祸,潜伏博浪沙,决计谋杀出巡途中的秦始皇。.西汉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异国无理扣留,流放北海牧羊,他手持汉节,饮雪吞毡,至死不降。东汉严颜,兵败被俘,宁做"断头将军",不肯降敌……这些有胆有识之士的光辉形象,像无数把火炬点燃了文天祥情感的火花,使他热血沸腾,不能自已。展纸振笔,埋头疾书"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书毕,加了一段序文,最后写下了遒劲有力的三个大字"正气歌"。
"时穷节乃见"这肝胆照人的传世佳句,就曾经激励过多少后人。厓山败后,元廷加紧了对他的劝降,他始终不降。当把他押解到燕京,文天祥便作为一个不可征服的民族象征,开始了他新的战斗,元朝的两个宰相孛罗,阿合马轮番劝降不成,元朝皇帝忽必烈亲自出马也不降。
一二八二年(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在燕京柴市(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刑场,他傲视四周,象一尊不可摇撼的铁铸的巨人雕像,向整个元朝示威。英勇就义后,人们在收敛他的尸体时,在衣带中发现了一封他事先写好的遗书,上面写道:"吾位居将相,不能救社稷,正天下。军败国辱为囚虏,其当死久矣,顷被执以来,欲引决而无间,今天与之机,谨南向百拜而死。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落款写道,宋丞相文天祥绝笔。
当人们噙着热泪捧他这用生命写成的遗书时,都不约而同的想着,难道这只是他留给后人的一封寻常的遗书吗?.不,这是他留给中华民族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也就是他在"正气歌"中赞叹不已的"浩然正气"!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