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感觉中国古典小说和评书里关于战争的描写这么失真?

一般是主将单挑,问清姓名开始对骂,既而单挑,战败一方就全军无心恋战,一触即溃,然后免战牌高悬,进攻一方就不打了,开始骂战…小时候被三国演义和评书误导很久啊。就算文人没打过仗,为什么各种其他的想象都不用,用了这么一套逻辑?奇怪的是各种小说和评书还都是按这个套路写的。

都不是真实的,战争场面无论是评书还是纪实。都无法口述和记录,不是他不想,而是无法做到。古代战争更是口述的精彩,如杀人如麻,就说砍瓜切菜一般。这可能吗?如好信拿把刀去农村苞米地里,对着苞米杆砍看你能砍多少。所以都不要当真,听了一过就好。

为什么感觉中国古典小说和评书里关于战争的描写这么失真?

捕风捉影。

为什么感觉中国古典小说和评书里关于战争的描写这么失真?

真实的战争就是你死我活的搏杀,血腥、残忍冷血、暴力,成王败寇,无艺术美感可言,这就是生活的真实。艺术源于生活,有高于生活。古典小说是一种文学艺术,艺术追求美。描写战场,一般套路是先写战前谋士运筹帷幕排兵布阵;战争中先是对主将的外貌装备进行描写,突出其英武,再他与敌方主将单挑对杀,几个回合,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或将遇良才,不分伯仲,或武功悬殊,高下立判,然后兵随将进退,只要计谋得当,主将武功盖世,战争胜负就失去了悬念;战后用西风夕照、尸骨如山、血流成河的景物描写,突出战争的惨烈。古典小说着眼于渲染谋士对战争洞若观火、足智多谋,主将武艺高超、豪气冲天,战争过争起伏跌宕,场面的宏大壮阔,用富有张力的文字,在作者头脑中转化成栩栩如生的形象、场情,给人强烈的艺术冲击。评书是一种听觉艺术,用有声语言塑造人物形象,把听觉转换成视觉形象,常用拟声词来叙述战争的交锋的细节,用买关子的手法吊胃口,用三寸不烂之舌,极尽夸张铺陈之能事,语言惟妙惟肖,绘声绘色,给人身临其境之感,淡化了战争的残酷,强化了人物的品格,与古典小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为什么感觉中国古典小说和评书里关于战争的描写这么失真?

中国古典小说和评书当中,关于战争的描写往往是非常失真的,失真到根本经不起推敲。

比如主将之间阵前单挑,比如交战双方要互通姓名,再比如溃败地非常彻底等等。

但是为什么几乎所有的作品都要这么写呢?

面对反常的情况,我们需要换几个角度来思考。

首先,通俗作品该如何写?

我们来说这种写作方式的必然性。

我们知道,在军队当中,将帅的作用非常大,他们是这支军队的主心骨,一旦出现问题,比如疾病、暗杀,甚至旗帜倾倒等等不祥征兆,都会引起士兵中的恐慌情绪。

所以说,别说主将阵前单挑,就是某一个偏将都不会去傻乎乎地自己叫阵,道理很简单,如果被杀了,手下的士兵怎么办?

一支部队的训练是有特色的,如果贸然加入其它将领的麾下,不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起到的作用往往是负面的。这也就是宋朝“将不识兵、兵不识将”的弊端,战斗力非常低下。

所以,整体作战,共同进退,这是古代战争的基本打法。

简单来说,需要配合,更甚于个人勇武。

但是,我们必须要意识到古典小说、评书是属于通俗作品,它必须要迎合市场、迎合观众,要写得离奇、写得有趣、写得有谈资。

我们现在做一个假想,把笔给你,让你如实来写一场战争的场面,既要写得跌宕起伏、震慑心弦,还要写得让人津津乐道,那你该如何写?

我相信,所有人选来选去,最终都会走上评书、小说的方法上来。

为什么呢?如果如实描述战争,太过残忍不说,也太过混乱,市井读者根本不想看这种严肃的东西,也根本记不住这样复杂的场面。

再有,即使是如实、严肃地描写,也需要选取典型。

比如《史记》当中对于战役的讲述,也着重描述将军的勇猛和智谋,以局部来窥见全局,不仅仅是小说技法,更是创作手段。

那么,既然都要选取典型,小说适当地夸张一些,传播的效果会更好。

这也就是为什么史书往往不如小说传播广泛的原因。

你看,道理就这么简单,小说、评书的作者只不过是选了一种利于传播的方式而已,毕竟这种文体本来就是虚构的,谁让你当真呢?

其次,这么写有什么好处?

我们来说这种写作方式的必要性。

文学、评书作为通俗文学的一种形式,情节的推动和建构是依赖人物刻画的,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在情节的讲述中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比如说,《三国演义》这本小说,一提到“奸雄”,第一想到的肯定是曹操,而不会是其他人。但是如果我们说“英雄”、“枭雄”这一类的词眼,那就有太多的人物符合要求了。

这就是人物形象刻画的作用,“奸雄”的形象会让和曹操有关的情节都带有一种独特的意味,“奸诈”、“多疑”等等表现就非常灵动。

同样的,我们知道了赵云在长坂坡救援阿斗的时候杀了一个“七进七出”,知道关羽在阵前斩颜良诛文丑,这都是小说、评书中的情节,根本不是真正的历史。但是这样的描述就会让之后故事变得更为合理。

像刘备去周瑜军营,关羽侍立在侧;刘备去江东娶亲,赵云全程跟随。有这些骇人的战绩,所以才能保得刘备的安全。

再比如,在故事的开篇有“三英战吕布”的情节,这是典型的小说家语,所以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张飞明知道吕布武艺高强,但依然不给他面子,就是因为兄弟三个曾经赢过吕布。

所以,我们说通俗小说、评书话本这样的作品里,塑造出带有明显光环的人物,对传播过程和故事讲述都是非常好用的办法。

听书人记不得那么复杂的情节,只会谈论某一个人的传奇事迹、某一件事的离奇经过,街头巷尾的谈资就相当于如今的明星八卦一样。

传播的速度和方式除了简单之外,还有离奇。

我们再举个例子,更有说服力。

《隋唐演义》我想大家都听说过,它有不同的版本。我们现在市场上广泛流通的是“四雪草堂本”,少了很多离奇的描述。

比如说秦琼和尉迟敬德“三鞭换两锏”的故事。

一些说书话本、离奇小说里的描述,是秦琼打了尉迟敬德两锏,尉迟敬德吐血了;而尉迟敬德打了秦琼三鞭,秦琼忍住没有吐血,所以受了暗伤。虽然这次比较,秦琼胜了尉迟半筹,但也导致了秦琼折损了多少年的寿命。

这种情节一看就是假的。所以“四雪草堂本”对此进行了重构。

说其实是两个人在战场上惺惺相惜,于是找了两块一样的石头进行比试。秦琼两锏击碎了巨石,而尉迟敬德用了三鞭才击碎巨石,所以秦琼稍胜半筹。

在这个故事中,“四雪草堂本”还提到,三鞭两锏打到人身上岂不是把人打死了?所以不合理。

但是,市井中的读者就喜欢看这种热血的、离奇的事情,“四雪草堂本”的说法虽然合理,但震撼程度不足,传播效果也不如评书等形式。

所以说,不是小说、评书对战争等内容描写失真,而是根本就是为了猎奇而创造的情节,目的就是要能卖得出去,毕竟这是一种谋生手段。

最后,是不是大家都这么写?

我们来说这种写作方式的普遍性。

这种创作手法并不是中国独有的,西方的通俗作品也同样如此,说明是各路文学大家都认可的高效传播手段。

我们拿《荷马史诗·伊利亚特》来说,它的开篇就说了:

歌唱裴琉斯之子阿基琉斯的愤怒。

很明确,这是故事的主人公,所有的情节都是围绕着他来展开,是因为阿基琉斯的愤怒而导致了战争最终的结局。

所以我们看到这部作品中,有很多打斗的场面,不仅有神祇血脉的英雄在战斗,连天神都大打出手,对于战争的刻画很少有集体作战,都是着重描写某一个画面中英雄和英雄、天神与天神、勇士与勇士之间的热血战斗。

这和中国古典小说、评书中的主将单挑等情节是一样的道理。

《伊利亚特》也是通俗作品,据说是一位盲人诗人荷马口头传唱的叙事诗歌,当然这也不是定论,一直有怀疑存在。

但其通俗文学的性质是确定的,它的传播方式也是通过说书一类的技巧来进行,这样离奇、怪诞的故事才会引起市井读者的关注。

这样的案例在西方有很多,比如《荷马史诗》的另一部作品《奥德赛》、大仲马的小说《三个火枪手》、一度非常流行的骑士小说等等,都采用的是这种“失真”模式。

甚至到了今天,盛行的网络小说、西方的一些畅销作品如《哈利波特》等等,内里其实都是采用了这种创作技巧。

这就说明,这种夸大、虚构的“失真”描写,在通俗小说中是有很强生命力的,而生命力的来源只能是其传播效果非常显著。

毕竟,通俗文学的写作是一种商业行为,本质是逐利的,要考虑市场的影响。

如何能更好地吸引读者,获得利润,是通俗小说能否成功的关键,而真实性的要求并不高,只需要在情节上满足些微的生活逻辑就可以了,大家看个热闹,看个痛快罢了。

把小说当作历史来看,偏要在虚构的文学中寻找真实,那可真是自己钻在了牛角尖中,非常不可取。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为什么感觉中国古典小说和评书里关于战争的描写这么失真?

无论是古典小说还是评书都属于文学艺术作品而不是纪录片或纪实作品。它们的目的就是为读者和听众服务。读者和听众需要的是作品精彩和过瘾,而不是真实。

古代都是冷兵器时代,真实的战争场面无非就是敌我双方的肉搏战,血腥而残酷,如果没见过真实的古代战争场面可以去看看美国那部电影《斯巴达三百勇士》,那里边的战争场景最大的还原了真实的战场情景。换句话说古代真实的战争场景只有血腥与暴力,毫无美感可言,这不是读者需要的,会让人反胃。读者希望看到的是具有美感的战争场景,这就需要小说作者进行艺术创造。文学是什么?文学是夸张的艺术,就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所谓高于生活就是进行艺术性的虚构和夸张,以图让作品更具有可读性,更具有吸引力。

古典小说和评书里的战争场面一般都非常精彩,可谓是一波三折惊心动魄,让读者或听众犹如身临其境一般。战争场面是古典小说的重头戏,必须把这个场景塑造成功才有可能抓住读者的心,让读者有兴趣继续阅读下去。

拿《三国演义》来说,群雄并起连年战乱,战争场面不可谓不多,但是罗贯中并没有刻意描写战争互相厮杀的场景,而是着重写了一个又一个敌我双方斗智斗勇、通过高超的谋略、智慧、胆识造就的精彩战例,这样的精彩战例太多了。

比如赵子龙在百万曹军中杀了个七进七出;张飞在长板坡当阳桥一声吼,喝断了桥梁水倒流,二声吼吓破敌胆滚下马;关云长温酒斩华雄;诸葛亮草船借箭、空城计;孔明阵前骂死王朗。这些夸张吗?肯定夸张,但是却充满了艺术美感。因此,读者喜欢的并不是战争场面本身而是彼此打斗冲杀之外的那些精彩画面。评书也一样,评书演员如果仅仅表述敌我双方你来我往的打斗那有啥意思,怎么吸引人?要有悬念巧合设置,要有稀奇古怪五花八门的武功招数,比如单田芳先生播讲的评书《白眉大侠》中的海外老剑仙陶福安,善使百步神拳无影掌,可以在百步之外运用内功发动掌力。招数虽然夸张但大家爱听啊!

所谓悬念巧合在很多评书中都有这样的场景,比如某个人被敌人抓住,举刀就要砍,往往在这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要么从房顶上跳下个人来,要么从树林子里蹦出来个人用暗器或其他方式把人救了。这就叫无巧不成书!

总之,中国古典小说和评书里关于战争的描写不是失真而是艺术创作。

为什么感觉中国古典小说和评书里关于战争的描写这么失真?

准确的说是时代的产物有时代的局限和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政治和文化限制作者只能在艺术上下功夫局限于真实。再者当时环境没有产生文学概论,文学的诞生初期不可能写真小说和报告文学。作者不一定看到历史记载,并且作者不是唯物主义者。所以,作者只能写出幻想和崇拜的心里创作艺术经典,古代到现代人们都唯心的妞写着历史和现实,就不去面对真实。为此,有了四大名著以及许多文学作品和假冒伪劣历史记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