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盘式刹车又贵制动力还小于鼓式刹车,现在为啥有些车企大面积使用?

题主的问题很有意思,别人都是在问为什么还有车用鼓刹,而题主却反问为什么车企都用碟刹而不用鼓刹。

碟刹制动力确实不如鼓刹,但是汽车制动力并不是越大越好,而是够用就行。理论上来说能让车轮抱死或者能踩出来ABS,那就说明制动力足够了。毕竟真正关系到刹车性能的是轮胎。

但是碟刹刹车盘越大、活塞数越多终归是更好的,因为这样能让制动力更加线性,刹车控制起来更舒服。有些车刹车踩轻了制动力不够,多踩一点力度又太大,这就是不线性。

为什么不用鼓刹?因为碟刹在很多方面都比鼓刹更有优势,比如下面几种。

1、响应灵敏性

碟刹的刹车片几乎是贴着刹车盘的,踩刹车时稍微用力刹车分泵就能推着刹车片摩擦刹车盘,响应灵敏。而鼓刹的刹车片和刹车盘之间是有一定间隙的,响应速度没有碟刹好。

2、刹车线性

线性这个词在汽车评价里出现的频率很高,大概意思可以理解为你操纵多少,执行单元就执行多少。

碟刹系统在你踩刹车时刹车踏板驱动刹车总泵,给刹车油施加压力,刹车油推动刹车分泵活塞压紧刹车片。力的传递是直接的,你踩多少给多少。

而鼓刹内部是两个半月型刹车片对放,踩刹车时刹车分泵将两个刹车片撑起来去摩擦刹车鼓。刹车片的移动角度和刹车分泵的行程并不是1:1的关系,所以踩起来可能是前段特别灵敏,而往后去灵敏度下降。

3、稳定性

其实鼓刹的结构稳定性并不比碟刹差,但是用在家用车上这一点并不明显。

比如碟刹暴露在外,鼓刹被包在刹车鼓里,碟刹散热性更好。而且雨雪天气碟刹的刹车盘即使有水也干得更快。

此外鼓刹刹车片被包在刹车鼓里,不方便检查刹车片磨损情况,而且刹车片摩擦产生的碎屑不容易排出,也有风险。当初我开车在快去路上急刹车时右后轮突然不回位,当时就在路上几乎来了个原地调头,后来拆开一看原来是脏东西太多导致刹车片卡滞。

所以说鼓刹和碟刹是各有好处,只是对于家用车的需求来说碟刹更有优势。

感觉盘式刹车又贵制动力还小于鼓式刹车,现在为啥有些车企大面积使用?

能被广泛接受一定说明有其价值所在

盘式刹车的贵只是相对于鼓刹而言,铸铁刹车盘的使用寿命足够长,刹车盘对于普通家用车的更换周期也是数年一换,换一组不过数百元又能算贵吗?折合为每一天的磨损少到可以忽略不计。至于行驶里程巨大的商用车自然会选择低成本的鼓式刹车,因为行驶里程是家用车的十数倍之多,然而用途不同自然也没有可比性,对不对呢?

鼓刹刹车被家用车淘汰是有道理的,因为鼓刹的散热能力太差,刹车性能热衰严重。其结构整体固定在刹车鼓内,形状就像个点心盒或者UFO;制动的原理是利用油液或气动撑起弹性结构,将制动蹄定在刹车鼓的内部,依靠两者的摩擦力实现为与车轮同速旋转的制动鼓减速。这种制动结构的特点是摩擦制动的过程中会让自动拉动制动蹄增强制动力,这就是鼓刹被认为制动力比碟刹强的原因。但准确的评价只是鼓刹不用狠踩就能实现比较大的制动力,但制动强度比碟刹加重力度踩刹车不一定更高,只是轻一些而已。

由于鼓刹的制动完全在刹车鼓内完成,摩擦产生的高温会快速积累在刹车鼓内并且无法快速的挥发;在超高温度的影响下制动力(摩擦力)会快速的下滑,严重高温必然会产生刹车失灵。商用车使用鼓式刹车可以依靠降档制动的方式降低刹车强度以保证合理温度,而这些驾驶员是经过专业培训的;驾驶家用代步车的驾驶员极少有人懂得这些知识与操作方式,那么让家用车用鼓刹则会频繁的出现因刹车失灵导致的事故。

而且商用车也并不是全部都依靠降档制动刹车,重载车辆是不好使用这种方式的,因为反向扭矩会快速的损坏变速箱与发动机;所以这些车只能通过加装喷水系统为刹车鼓降温,经常看到大货车刹车时冒烟就是水碰到刹车鼓上瞬间蒸发产生的水汽。家用车可没法安装这么大的水箱和喷淋系统,同时喷水降温在冬季还会造成路面结冰,对于其他车辆反而更加危险。所以鼓刹的弊端非常多,这种刹车仍能被接受只是因为成本低适合商用车而已,如果碟刹使用成本与鼓刹相同的话,相信没有哪个司机还原因驾驶一台鼓刹的汽车。

盘式刹车比鼓刹的优势在于散热效果好,因为从分泵到刹车盘再到刹车片都是直接暴露在外,车辆行驶中产生的气流可以有效的为碟刹系统散热,出现高温刹车失灵的可能性极低。这就是盘刹会被普遍接受的原因,俩字总结就是安全。驾驶汽车没有什么比安全更重要了,所以碟刹的必然会成为主流,供参考。

本文由天和Auto原创发布,内容请勿站外搬运(保留版权保护权利),欢迎转发留言讨论。

感觉盘式刹车又贵制动力还小于鼓式刹车,现在为啥有些车企大面积使用?

你好我是阿狸的阳光,爱车一族,来聊聊盘刹和鼓刹!

先说说盘刹鼓刹什么区别?再说为什么现在的车企大面积用盘刹!大家都了解以前的话,一般老车子车都是“前盘后鼓”,好一点的车会前后都用盘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我下面来分析下。盘式剎车与鼓式刹车各有利弊。
  • 由于盘式刹车具有重量轻、制动力强、散热性好、稳定性高与电子设备的兼容性更佳等特点。目前各大汽车厂商已逐步摒弃对鼓式刹车的研发,而更的将各种高新科技应用到盘式刹车上

  • 现今盘式刹车可谓是大行其道,相对于鼓式剎车,盘式剎车有重量轻,散热性好等特点而且可以方便地与ABS、ESP等电子系统配合,所以更多地在中高档轿车上使用。但是相对与鼓式刹车,盘式刹车的相对成本较高。鼓式刹车的制造成本较低,绝对制动力较高而较多地被运用在小型轿车的后轮。

  • 盘式刹车最为忌惮的就是水或油,当刹车盘片与刹车皮之间存在水或油的时候.刹车皮与刹车盘间的摩擦力就会大大降低,刹车效能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失效,而鼓式刹车就不存在这方面问题。由于鼓式剎车的主要机构是在一个相对密封的环境中,所以就不会存在进水或油的情况也就无法影响制动效能,可是在某些长时间连续刹车的条件下,鼓式刹车的弊端显露出来。由于连续刹车会使鼓式刹车内部温度过高,而鼓式刹车的弱点就在其散热性差上,很容易就会使刹车失效,发生危险。所以在很多盘山道或弯道多的高速公路边都设有水槽让通过的车辆为鼓式剎车降温。令其保持刹车效能!

各自的优缺点
  • 盘式刹车:散热性好,制动能力好!可以安装ABs(防抱死系统)但要是坏了的话维修费用高,成本高

  • 鼓式刹车:散热性差,安装不了ABS,制动性非常好,比盘式的好,但是也容易出现抱死,侧滑,甚至翻车!成本利润低!一般10万以下的车都是用前盘后鼓的制动器!节约成本!所以这就是车和车之间的差别!像10万以下的车才造成这些因刹车不调而产生的事故。高档车很少,高档车都是采用前盘后盘式制动器的!

为什么车企大面积用盘刹,相信大家已经了解了

首先是盘刹比鼓刹在连续刹车情况下,安全性更高!现在汽车追求可靠性安全性,加装ABS基本上是家庭用车的标配,还有车身稳定系统!这一套下来,虽然增加配置,但是成本已经比之前低了很多!技术也相对更成熟!而且安全性是人们首先对比的选车因素!都用盘刹可以突出卖点!现在随着车企之间的竞争压力变大,车企也是尽可能的在造车方面投入更多安全可靠的且吸引消费者注意的东西!

感觉盘式刹车又贵制动力还小于鼓式刹车,现在为啥有些车企大面积使用?

盘式刹车,刹车片与刹车盘之间基本没有间隙,不用调整,不用担心由于间隙引起的跑偏,所以小型车,大量使用。

感觉盘式刹车又贵制动力还小于鼓式刹车,现在为啥有些车企大面积使用?

首先汽车零部件的技术发展所呈现的是一种螺旋上升的状态,盘式制动的普及化也符合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论资历,鼓式制动器历史更悠久,盘式制动器最早用于航空飞行器,后拓展到汽车领域,不过目前在乘用车领域鼓式制动已经基本被盘式制动取代,但在一些载重货车上还在大量使用,但被取代已经是大势所趋。

新技术的迭代有其自身规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性能更出色的换代产品刚推出时,其陈本往往较高,应用范围就会相对较窄;第二阶段,随着制造技术的进步,新一代产品开始进入主流市场,规模效应显现,用量逐渐增加,成本则逐步降低;第三阶段所谓新一代产品已经占据大部分市场,老一代产品基本被淘汰,而下一代产品也将呼之欲出,即将开始下一个循环。消费机工业产品大多遵循这样的螺旋发展轨迹,比如汽车涡轮增压器、自动变速箱、铝合金悬架、ESP控制单元等等。

鼓式制动器长期统治市场有其自身优势,蹄片接触面积大,制动力更大,所以在载重车辆上仍能保持一定的生命力,特别是在国内的载重卡车都有“超载”嫌疑的情况下,能不能刹得住可是关乎人命的大事啊!

但鼓式制动的缺点也非常明显,甚至是致命硬伤,就是整体相对封闭的结构导致散热性差很多,特别在连续制动工况下,摩擦材料过热导致制动力退化,车辆出现制动力稳定性不足,这种情况非常危险。另外一个问题还是由于封闭结构导致的摩擦拆料磨损后的积粉无法排出,需要定期拆解清理,带来不便,车辆通过积水区域后残留的水迹不能完全排出,也会影响制动效果。

盘式制动器能上位基本上避免了鼓式制动存在的主要问题,现阶段唯一的劣势就是制动力偏软,不过这个可以有很多解决方案,比如增加制动盘直径,采用多缸制动钳等。

在制动技术的层面看,现在乘用车是强制安装制动防抱死装置(ABS、ESP等)的,由于鼓式制动的各种先天不足,相比盘式制动在整车制动匹配过程中的调整难度更大,反而不利于与各类电控系统整合。

至于影响普及程度最关键的因素:成本,现在的大规模工业生产的情况下,成本增加所产生的负收益远低于整车性能提高的正向收益,所以各个车企还是愿意推进盘式制动的换代。载重卡车领域在外部环境得到控制后,其技术发展也会修正到正常的轨道上来。

感觉盘式刹车又贵制动力还小于鼓式刹车,现在为啥有些车企大面积使用?

我的前一辆车是前盘后鼓,开了11年13万公里,前盘换了2套,可后鼓不但一次没换过,连维修也没有,所以鼓式刹车虽然有点滞后,可放在后轮还是个不错的选择,因为后轮刹车滞后可降低甩尾的风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